任亚伟
摘要:2014年12月,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全国50多所高校和信用研究机构联合发起的信用教育联盟在北京大学成立。会上多位专家表示,当前我国信用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成为了制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瓶颈”,需要创新信用知识体系,加快人才培养。
关键词:信用管理;人才;匮乏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1
一、培养信用管理人才的紧迫性
由政治经济学理论可知,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机制,信用机制的缺失,市场机制就不可能有效运行;信用机制扭曲,会降低市场的有序性,从而使市场经济难以健康发展。因此完善的信用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运营机制不可或缺的部分,市场经济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信用经济,经济全球化下是信用的涌动,我国必须把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提上日程,而且,无论是国家方面,还是各学术界,都应对信用管理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给予重视。
信用人才是建立信用体系相配套的必要措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长期主导经济实践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没有提前预警,公众对于美国主导的国际评级体系产生质疑,但目前美国评级模式仍被依赖和使用。大公集团董事长关建中表示,我国信用关系正步入高速社会化轨道,债权债务关系已成为经济关系的一部分,通过信用规模增长成为保持经济增速的驱动力。故创新信用知识体系,加快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二、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现状
仅就政务系统而言,目前中国共有大约333个地级市、2862个县,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信用体系建设,即使是最保守的假设,每个县市仅需要3名工作人员,仅此一项,全国所需要的人才就达数万名。我们可以合理预测,在我国全面推进信用体系构建的背景之下,未来5年与社会信用体系相适应的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管理部门将在我国大部分的公司出现,因此,信管行业的高等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将在未来5年如喷发式上升[1]。
除此之外,凡是涉及风险管理的行业都有对信用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包括政府部门、有信贷行为的企业和征信机构等。从14年开始,三大类互联网金融公司都在不停地吸纳人才。一类是以蚂蚁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化电商公司。从14年2月份开始,蚂蚁金融不间断地大量的征聘。贷款审核、金融分析、信用管理师均是是蚂蚁金融最合意的人才。第二类是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这些公司招聘信管背景的金融人才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技术性岗位。最后一类是互联网化的传统金融机构,BAT有很多人跳槽去金融机构的信管[2]、风控岗位。查阅前程无忧的征聘数据分析可知,券商和基金以及综合类金融机构们招聘、挖角信管人才已经超过投资研究者的数量。另外,翻阅国家商务部2013年颁布的调研报告,可知,未来5年,全国信用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至少为200万。
三、信用管理人才的供给现状
粗略统计,目前我国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学府也就寥寥二十几所,初步估算,每年也就可以培养曲曲数百名信管毕业生。而未来5年信管人才的需求量少则几百万,供需缺口之大已经成为推进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最大障碍。信用管理人才由于工作领域涉及金融、财务和法律等专业知识,是一个需要具备这些交叉学科知识的高门槛职业。比如在广东省考取高级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证,大专学历者需要有19年的工作经验,甚至对硕士和博士也提出了10年工作经验的要求。
另外,我国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的同时,高层次的专门信管人才短缺的状况就已凸现。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由于中国信用教育开展时间不长,地方政府层面不少从事信用体系建设、征信管理的人才都是从政府其他部门临时抽调,显然这一人才层次无法满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人才需求。依广东省为例,信用管理师协会执行会长陈文介绍,2015年广东省人社厅首次举办信用管理师资格考试,目前两批考试通过者仅有199人。
四、对信用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即使当下我国进行信用交易以及建立现代市场体系的基础条件已经趋于完善,但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人才供应不足、所学知识舶来品、理论实践脱节等方面。就当下全国各高等学府的信管教育而言,也存在很多不足急需解决。例如高校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所具备的技能与小到信管职业大至整个行业的标准都无法匹配;而且人才培养目标也没有结合当下;学校的学生们实际操作的动手机会贫乏;校园和企业的互动平台搭建不完善;进行信管分析以及评级的硬软件落后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各界也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行为开展。例如: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联合国内22所高等院校发起成立的“信用教育联盟”;宜信公司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已经设立中国人民大学——宜信信用管理教育发展基金;全省首家信用职业培训学校也已落户佛山;国务院也原则上表决通过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
另外,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信用管理人才匮乏的现状,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加大信管人才的培养,及时推进信用管理职业教育的建立。一是通过高等教育学历;二是加大培训以及职业资格教育推进[3]。但在短期内,为缩小供需鸿沟,我国应该逐步完善信管人才的职业教育与认证,更大力度的完善信管辅导培训制度,使得信用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大幅提升。另外我们也应坚持实施学历证书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培养的双轨培养制度,促进信管专业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侠.构建“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新途径[N].金融时报,2014-10-27.
[2]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dda03b40101kkmg.html.
[3]黄文冰.美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社科论坛,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