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 黄洁 王慧 张伟 冯雪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多发于老年人群,发生率约占全身各部分骨折的5%~7%[1]。脊柱骨折多采用微创手术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脊柱功能,缩短患者术后康复进程[2]。但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恐动症是影响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恐动症可放大患者疼痛信念,使其产生消极情绪拒绝活动,从而导致脊柱周围肌群耐力减退,对患者术后恢复产生不利影响[3,4]。本研究通过调查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医院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1.1 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将北京积水潭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3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全部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项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诊断标准[5],且经X线及CT检查确诊;②接受经皮穿刺球囊扩张式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③具备良好的沟通、理解能力,能配合本研究;④年龄>60岁;⑤单节段骨折。
1.2.2 排除标准:①开放性骨折;②既往精神疾病史或家族精神疾病史;③合并其他部位骨折;④合并严重内科疾病;⑤意识障碍或听力障碍。
1.3 方法
1.3.1 恐动症评估方法:术后1 d,应用恐动症Tampa评分表(Tampa scale for kinesiophobia,TSK)[6]评估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恐动症发生情况,量表共包含17个条目,各条目采用1~4分4级评分法,得分范围17~68分,评分>37分即可判定为恐动症,分值越高代表恐动症越严重。
1.3.2 一般资料收集方法:由研究者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调查患者一般资料,问卷内容包括:①性别(男、女);②年龄;③体重指数(≥28 kg/m2,<28 kg/m2);④工作状况(在职、非在职);⑤居住地(城镇、农村);⑥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⑦婚姻状况(已婚、未婚/离异/丧偶);⑧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医保、自费);⑨睡眠质量差(是、否)[睡眠质量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7]进行评价,该量表由19项自评条目和5项他评条目组成,得分范围为0~21分,>15分为睡眠质量差];社会支持[应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8]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共计10个条目,得分范围12~66分,评分越高代表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负性情绪(有、无)[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9]评估,SAS及SDS均包含20项条目,SAS评分>50分存在焦虑情绪,SDS评分>53分存在抑郁情绪,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中任意1种情绪即可判定为存在负性情绪];自我效能感[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10]评价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GSES中共计10项条目,每项1~4分,总分为40分,评分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高]。
1.3.3 调查方法:由研究者对调研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使调研人员对量表中各个条目理解基本一致,掌握人际沟通技巧;调查于2021年6月开始,患者入院后,应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调查其一般资料;术后1 d,应用TSK量表调查患者恐动症发生情况;调查过程中,若患者有任何疑问,研究人员应及时予以解答;调查结果由双人录入Excel,调查截止至2022年6月。
1.3.4 质量控制:调查前,调研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本次研究的目的、内容,并要求家属回避;调研人员向患者发放问卷,使用统一解释性语言指导患者独立填写问卷,若患者无法填写,调研人员则向患者逐一解释问卷内容,根据患者口头回答代为填写;研究者进行现场监控,督导调研过程,确保调查方法和工具使用正确、规范;问卷填写完毕后,调研人员当场回收并检查问卷,若有遗漏项或填写字迹不清,应及时向患者查问补全。本研究发出一般资料调查问卷TSK问卷各126份,回收12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1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情况 术后1 d,13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发生恐动症20例,发生率为14.93%(20/134)。
2.2 恐动症与非恐动症组一般资料及各量表评分比较 恐动症组睡眠质量差、存在负性情绪占比高于非恐动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恐动症组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感评分低于非恐动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其他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恐动症=“1”,非恐动症=“0”),将2.2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睡眠质量差(分类变量,赋值:是=“1”,否=“0”)、社会支持(连续变量)、负性情绪(分类变量,赋值:有=“1”,无=“0”)及自我效能感(连续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差、存在负性情绪是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恐动症的危险因素(OR>1,P<0.05),社会支持及自我效能感评分高是其保护因素(OR<1,P<0.05)。见表2。
表1 恐动症与非恐动症组一般资料比较
恐动症是指患者受到伤害性疼痛后,机体对疼痛的敏感性增强,患者进而对身体活动或运动产生恐惧的一种特殊心理[11];恐动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明确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恐动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睡眠质量差、社会支持水平高、存在负性情绪、自我效能感评分高可能是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原因在于:(1)睡眠质量差:睡眠质量差容易引起患者疲劳感,使患者疲于应对康复训练及体力活动,甚至对运动产生抵触心理,出现回避活动的心理现象,从而导致恐动症的发生。此外,睡眠质量差的患者容易出现失眠现象,而失眠中快速眼动睡眠可加深患者对恐惧事件的记忆,导致其产生害怕、恐惧负性情绪体验,诱发恐动症[12]。对此,建议睡眠质量差的患者可通过调整作息规律、优化睡眠环境、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睡眠质量,阻碍恐动症的发生发展。(2)社会支持水平高:社会支持水平高的患者可从家庭、朋友处获得关心和支持,在外界鼓励下消除对身体康复的不确定性顾虑,减轻内心恐惧,从而降低恐动症发生率[13]。对此,建议医护人员应积极动员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家属和朋友,使其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以提高患者社会支持水平,降低恐动症发生率。(3)存在负性情绪: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会导致患者对康复训练、日常活动产生逃避心理,促使其康复训练时间与活动量减少,而上述行为可引起脊柱周围肌群肌力减退,再次加重患者内心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增加恐动症发生率[14]。为降低恐动症发生率,宋莹莹等[15]提出建议,医护人员应通过自我暗示、音乐疗法等方式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改善其心理状况,降低恐动症发生率。(4)自我效能感:有研究指出,自我效能可通过促进回避行为产生的方式诱发恐动症[16]。当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时,与训练相关的回避行为会减少,患者内心恐惧感也会减弱,这对降低恐动症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17]。对此,建议医护人员可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自我效能感进行全面评估,对自我效能感低下的患者予以支持和鼓励,以提高患者自我效能,降低恐动症发生率。
研究证实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为自费也是恐动症发生的影响因素[18],但本研究中恐动症组、非恐动症组在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方面对比并无明显差异,这可能与本研究纳入患者多数均使用医保支付有关。
综上所述,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恐动症发生率较高,而睡眠质量差、社会支持水平高、存在负性情绪、自我效能感水平高是恐动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医护人员术后应及时评估患者恐动症发生情况,并根据上述因素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恐动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