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一次尝试

2023-07-04 04:49王海霞冯卫东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6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全面发展

王海霞 冯卫东

摘要:为了帮助教师强化学科间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改进教学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组织开展“升级‘实践版,优化‘培养基:课标·我·课堂·学生”专题研讨活动。活动承办单位的教师设计、实施了以“夏天—西瓜”为主题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并进行了活动反思。本次活动给我们三大启示:跨学科主题学习早已“出圈”;跨学科主题学习呼唤“一站到底”式的全科型教师;从“学科借力”走向“学科共力”。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全面发展;全科型教师;学科共力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明确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1]“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2]为了强化学科间相互关联,增强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各地学校纷纷开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为了帮助教师深刻领会并践行课程方案的精神,改进教学行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组织开展“升级‘实践版,优化‘培养基:课标·我·课堂·学生”专题研讨活动。紫琅湖实验学校是活动承办单位,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尝试开始了。

一、活动探索

跨学科主题学习怎么“跨”?先要确定主题,它是学习活动的统领,是“牛鼻子”,主题确定后,才能设计具体的情境和任务,才有解决问题的动力和需求。时值6月中旬,已是初夏时节,万木葱茏,果蔬飘香,何不把主题指向学生所熟悉的自然物事、生活现象?于是我们决定围绕“夏天”来确定主题。

夏天里可以学习与研究的事物有很多。在学校自己经营的农家小院里:番茄笑红了脸蛋,桃子压弯了枝头,西瓜鼓圆了肚皮……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气象。一番交流后,我们锁定目标——西瓜,并确定了活动对象——二年级的学生。活动目标也逐步清晰:以西瓜为抓手,多学科融入,携手迈进“夏天”。随后,以“夏天—西瓜”为主题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出笼”。具体设计了如下活動内容:说西瓜,学表达,西瓜妙处我来说(语文);掂一掂、称一称,西瓜重量知多少(数学);唱西瓜,庆丰收(音乐);运送西瓜体能棒(体育);巧手绘西瓜,瓜皮创意秀(美术);西瓜营养我来探(科学);西瓜种植与培护(劳动)。

正式活动前,先激发学生对“西瓜”的兴趣。美术老师带领学生画西瓜,给西瓜穿上美丽的蓬蓬裙,扎上小辫,让西瓜聚在小院里,举办“时装秀”。科学老师则带着大家做实验,测量西瓜的含水量和甜度,并邀请农科院专家面对面指导西瓜种植。大家真真切切地当了一回“看瓜群众”。

原以为,这样的先行活动就是在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但我们讨论发现,这还只是在做“学科拼盘”。不同学科活动间的线性叠加,并没有打破学科边界,取得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效果。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呢?经过一番思考和研究,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基于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提炼出的主题,由多个学科有机整合而生成的课程样态。以上美术、科学等学科的活动还主要停留在学科层面,进行的是学科视域内的探索与展示,未能较好地实现学科间的融合。于是,我们开始调整与优化原先的活动方案。

我们决定将精心打造的农家小院设置为开放式活动场所,让学生置身其中,在真实的情境里触摸夏天,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西瓜,感受夏天的美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储备情况,我们设计了一节融合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学科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长为1小时。

二、活动回放

活动伊始,伴随着欢快的背景音乐,学生瞪大眼睛,看着屏幕上一幅幅记录自己在农家小院里播种、浇水、除草,静待花开、守护果实的真实画面。画面中,学生惊呼、欢笑,手舞足蹈;画面外,大家屏住呼吸,沉浸于“往事”之中。

语文、数学、体育老师款款而来,将学生的目光从屏幕拉回小院,领着大家看小院里熟悉的瓜果,拉着学生的手跳起《西瓜舞》。一曲过后,我们在买西瓜、把西瓜运回家的情境中展开了活动。

“瓜农”语文老师抱起一只大西瓜,带着学生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用“五感体验法”认识西瓜。大家兴趣盎然,浮想联翩:“它穿着黄绿相间的衣服。”“短短的瓜蒂扭成一圈一圈的,好像小猪的尾巴,好可爱呀!”“敲起来咚咚咚地响,好像在说我熟了,我熟了!”“切开的西瓜,红红的瓤,黑黑的籽,就像一只只小船航行在红红的大海里。”“西瓜的皮肤好光滑,摸起来滑溜溜的!”“我把鼻子凑在西瓜上闻了闻,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学生的想象力被点燃,被唤醒,他们尝试着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西瓜,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描述西瓜,表达情感。

买卖进行时,“瓜农”数学老师抱起一只西瓜:“哎哟,它好沉呀,这样大的西瓜到底有多重呢?”顺势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1千克左右的西瓜不多见,于是,我们先让学生掂一掂超市买的1千克的白砂糖,并以它为参照物,自己估量1千克的蚕豆、桃子、西红柿等。大家呼朋唤友,兴奋地动起手,组团来“自制”1千克。掂一掂,比一比,添一添,减一减,然后在全班的注视下,每组带着自己的“1千克”上秤接受检验,大多数小组挑战成功了。学生真切地感受了1千克的重量(质量),也看见了1千克的“模样”:1千克是7个桃子的重量;1千克是4只番茄的重量;1千克是半袋蚕豆的重量……有了对1千克重量的感知,随后再让学生估一估西瓜的重量,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学生也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对西瓜的认知。

观察了西瓜,了解了西瓜的重量,买好了西瓜,接下来就要想办法将买来的西瓜运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们创设了“小河”“树林”等障碍,大家两两合作,紧紧抱着西瓜,小心翼翼穿过“树林”,蹚过“小河”,安全地将西瓜护送到“家”。

到“家”后,大家品尝西瓜,边吃边说:“西瓜甜津津的!”“西瓜一到我嘴里,就化为西瓜汁,一下子流进心里,真甜啊!”此时,《西瓜歌》音乐响起:“西瓜西瓜,大大的西瓜……”大家一边听音乐,一边吃西瓜,其乐融融。

不知不觉一小时过去了。三位老师全程在现场指导,当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时,另两位老师就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观察,听他们诉说;当数学老师指导大家“做”1千克时,另两位老师则参与其中,师生成了合作伙伴;当体育老师指挥学生运西瓜“回家”时,另两位老师帮忙,一起想办法、一起加油。三位老师已然模糊了彼此的学科界限,全然沉浸在活动中。

课后总结收获和体会时,学生纷纷说道:“我们今天和西瓜一起玩,看了西瓜,称了西瓜,还运了西瓜,非常开心!”“今天我们没在教室上课,而是在农家小院里游戏,我很喜欢!”“今天是三个老师一起给我们上课的,我们还吃了美味的西瓜,和平时不一样。”

三、课理探略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需要教师立足国家课程标准,运用课程思维,融合现实生活情境与多学科内容,进行适当的知识重构。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确立与教学方式的选择均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设计主线,强调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学习过程中,不宜简单摒弃学科思维,忽视学科的独立价值,最好也能使学生经历一定程度的“学科完整学习”。譬如,估算西瓜的重量时,学生就在物物比较中形成和巩固了“量感”,而它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着力强调的一个重要概念。

课程方案特别指出:“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3]在我们看来,综合化实施必定要凸显实践性,实践性学习活动也更多发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之中。“综合”既是学科知识的综合,也是学习方式的综合,包括学习资源的重组、学习空间的重置、学习活动的开放等。“实践”则强调让学生去“经历”,在学科与学科间、学科与生活间探寻关联,从而既能感受学科学习的成就,又能获得综合体验的乐趣。如此,综合育人和实践育人的意义与价值就悄无声息地实现了。

四、活动反思

这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我们学习和践行课程方案的一次尝试,是落实课程方案精神,将其平稳着陆于日常教学实践的创新之举。方案虽然几经調整,但仍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一枝一叶总关情”,情境创设有讲究。

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指出:“跨学科学习实际上就是利用学科知识进行现实生活的观察和问题解决。”学生的生活是完整的,学生的生活是不分科的,所以,跨学科学习符合儿童“在生活中生长”的规律。它连通儿童的知识与生活、学习与社会,让儿童在真实情境中历练、生长与创造。因此,在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时,要将知识放还到相应的生活情境中,关注知识在情境中的意义,在情境中引发多样化的学习实践活动。

情境创设是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环节,情境设计科学合理,才能打开跨学科学习的大门。我们给学生营造的是一个真实的农家小院场景,农家小院里有很多果蔬,我们特意从中选择西瓜、蚕豆、西红柿和桃子等时令物品,还对小院环境进行了适度“改造”,让小院里的一景一物都对课程目标有所观照和“映射”,以此彰显环境布设的课程引领价值。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基于生活实际,设置了买西瓜、把西瓜运回家的情境,教师是卖西瓜的瓜农,学生是买西瓜的顾客。在挑西瓜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西瓜;在买西瓜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千克”;在把西瓜运回家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体育锻炼。

第二,“春风化雨润无声”,教学设计要合情。

在买卖西瓜的过程中,语文老师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带领学生用多感官对西瓜进行感受、体验并进行表达;数学老师则从“量感”培养的角度,让学生从重量上认识西瓜。语文、数学老师联手,引导学生完成对西瓜的形与味以及大小的认识,这一过程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在运西瓜的过程中,体育老师用西瓜做“道具”,锻炼了学生的体能,也使他们掌握了跨越、绕过障碍的方法,切身体悟了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体育精神。

理论上讲,以上设计合情合理,但总觉得有些不自然,学科之间的融合还略显生硬,衔接环节有“痕”可见,活动的意义还有待加强。讨论之后,我们认为,教学设计中可以再加入一些事件和情境。比如,为病中的奶奶,向瓜农伯伯买西瓜;在“买卖”的交流中,“瓜农”还可以相机讲述种瓜的不易、丰收的喜悦,表达对学生孝亲敬长行为的肯定,等等。这样,社会交往、语言沟通等学习任务也都可以得以顺利落实,还可以让学生从中体悟“悯农”思想以及尊敬长辈等品质。

第三,“虽知万相皆非相”,学科之隔或难免。

哲学家李泽厚有言道:“虽知万相皆非相,道是无情却有情。”前一句在这里的意思是,我们想成就的那个样态并不容易实现,最终所见有可能非所想见。我们所想见的当然是学科之间浑化无迹,浑然一体。可活动现场还是有着一定的学科味道和学科边界。“打破学科壁垒”,似乎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山峰。

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分学科学习是跨学科的基础,真正的跨学科学习一定与分学科学习有着紧密而深刻的内在关联。而要能跨学科,也是因为有学科可跨。跨学科必须有对学科立场的适度坚守,只有学好学科知识,才能够跨学科解决问题;不能因为跨学科就忘了学科本身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在现阶段“隔是难免的,融是艰难的”。有了这样的认知,才会以更沉着和从容也更成熟和理性的心理与态度对待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为了化解学科之隔,为了突破分科教学的局限,让学生以多学科知识综合呈现和应用的方式,进入社会生活或类社会生活的情境之中,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致力于化解学科之隔的同时,可以侧重关注和观照以下两点:其一,学生本身有没有明显或强烈地感受到学科之“隔”?进言之,“隔”有没有给他们带来不适与不悦?倘若他们无此感受,甚或还能在学科之间“切换”自如,那么,纵有所隔也无妨。其二,相关学科知识最后能不能较好地、有机地结合,被学生吸纳到心智结构深处?有没有增强他们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学定教”是我们始终秉持的基本原则。如果学生学有兴味,学有所得,那么我们就可以自信地说教无所憾。

五、活动启示

过去、现在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中小学教育应该仍会以分科教学为基本形态。我们不得不承认,每门学科都有其无可替代的学科和育人价值。跨学科主题学习呼唤在全科型教师的引领下,形成学科合力,通过各门学科相应价值的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早已“出圈”

“跨学科”一词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伍德沃斯教授于1926年提出,指超越一个已知学科的边界而进行的涉及两个及以上学科的实践活动。20世纪80年代,这一概念传入我国。1989年,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为了克服学科间难以融合的弊端,提出“情境主题性大单元活动”的主张:让教育围绕主题形成合力,让各学科融通整合,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融为一体,有效克服分科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弊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

因此,跨学科主题学习尽管是课程方案提出的核心观点,但并非今天才有。跨学科主题学习进入课程方案之前,许多学校已经有了类似的实践探索。例如,学科内的“问题解决”、项目化学习以及多学科融合的STEAM学习等[5]。它们在强调整体、突出融合时,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够部分地解决现在学校里大家的忧虑:如何以分科的内容、分别的活动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事实上,分科只是内容的组织方式,内容是以学科的逻辑组织起来的,而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我们的目标追求。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和践行跨学科主题学习增强了自信心,未来我们将承中有创,“确保‘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6]。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呼唤“一站到底”式的全科型教师

对于教师来说,进行跨学科教学,需要根据主题,将不同学科有机整合起来,让学习内容从散点式走向结构化,从割裂式走向关联性,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化。这自非易事,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仅有某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并不够,还需相关学科基础知识与素养的支撑。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是一种模式;除此之外,可以考虑让部分教师进行“一站到底”式的“全程教学”。而这种“全程教学”则呼唤全科型教师的出现。

面对目前很少有全科型教师的现实,各科教师除了要能坚守自身所在学科的主体立场,还要形成“自我培养机制”,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乃至多专多能的“复合能力型”教师。这应该是我们今后自我培养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教师需要通过自我建设,拥有跨界学习与认知的视域,努力为自己成为全科型教师积聚能力与素养。

我们也建议广大同仁进行“1+1+X”式的学习:第一个“1”是课程方案;第二个“1”是自身所在学科的课程标准,这是要仔细揣摩、认真研读,从而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X”则是指其他部分学科的课程标准。此外,时代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的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师也不断拥有和强化了这样的行动自觉。同时,这也要求我们正确把握思政课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关键内容,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注重引导学生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爱国情怀、人文精神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7]。

(三)从“学科借力”走向“学科共力”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探索热潮中,教师进行了多样化尝试,或者是“1+X”式,或者是“X+Y+Z……”式。前者指的是,以本身所在学科为主,适当跨界,用其他学科的思想或内容来丰富本学科的学习活动;这是跨学科教学及课程实施最常见的样态,其特征是“一科为主,(向)他科借力”。后者则是指,“科际并存,各科合力”,将一节原本在教学视域和容量上都很有限的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元、立体,让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发展拥有更为广阔的时空;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为学生的创造与生成赢得了更多可能。

在不少教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仍有无力感的当下,“1+X”式实际上也是在为“X+Y+Z……”式“练手”。跨学科主题学习不等于各学科简单的、拼盘式叠加;不只是形式和知识上的融合,同时也是教学思想上的融合。我们要打破传统的“加法思维”,“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1+1>2”,或者通过“X×Y”产生“整体涌现性”或裂变般的效应。这需要我们从表面的热闹走向内在的生长,从自发走向更加强烈的专业自觉。

著名课程论专家张华教授认为:“我们可以把跨学科学习分为三类:多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超学科学习。打个通俗的比方,多學科学习就像是拌沙拉,原料之间层次分明;跨学科学习就像是鲫鱼炖豆腐,食材之间相互融合,是一个整体,但内部有主次之分;超学科学习就像做蛋糕,牛奶、鸡蛋、糖这些原料都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8]由此反观本次“夏天—西瓜”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它或许尚处于“拌沙拉”的阶段。今后,我们还要呼唤“学科共力”,努力做出让学生喜欢并富有营养的“鲫鱼炖豆腐”和“蛋糕”。这三种“美味”都为我们所需要,都自有价值。

但不能不说,越到后来,越能考量教师的课程建构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准,也越需要我们加强实践与历练。真可谓是“成如容易却艰辛”。当更多人能游刃有余地做出可口的“蛋糕”时,做前两者便不在话下。期待自己能早日为学生捧出如此的美味“蛋糕”;自知有不少能力短板,但更有如夏天般充沛的热情,并愿意为此付出更大努力,相信多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和超学科学习都将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胜场”。

参考文献:

[1][2][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前言4,11,前言2,4.

[4]王玉娟.情境教学下的“整”字诀[N].中国教师报,2016-04-27(12).

[5]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育人质量的一条新路径[J].人民教育,2023(2):25.

[7]陈鹏磊,郎文静.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三重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3(4):108.

[8]张华.新课标,到底新在哪——《当代教育家》专访张华[J].当代教育家,2022(5):41.

(王海霞,江苏省南通市紫琅湖实验学校。冯卫东,江苏省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活动全面发展
心理拓展训练与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数学学习呈现多元化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将素质教育渗透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简析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