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创赛的“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7-04 11:05葛遵峰田志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

葛遵峰 田志伟

摘    要:经过多年发展,互联网+创赛已经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文章通过分析互联网+创赛中项目培育存在的学生参与度低、竞赛功利倾向、成长性不足、专创融合不畅以及师资力量单一等薄弱环节,从育人本质导向出发,深挖互联网+创赛的发展逻辑,构建起服务支撑链、多元指导链、价值共创链的“全链条”式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创赛;项目培育;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7-0037-03

作者简介:葛遵峰(1982—),女,黑龙江通河人,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与战略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黑龙江大学专项资金项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四鏈融合路径研究”(2022-KYYWF-1235);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融合的研究”(SJGY20210710)

通讯作者:田志伟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互联网+创赛)做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自2015年启动以来,大赛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最好的路演平台”,是启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提升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路径。随着2021年国办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文件的推行,互联网+创赛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第八届互联网+创赛更是修改了部分大赛评审规则,对参赛大学生“教育维度”的要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构建“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创赛项目发展中的问题,对原有大赛的项目培育与指导模式进行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创赛项目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关注技巧,弱化价值提升

互联网+创赛经过多年发展,参赛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为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质加速。然而,各高校在备赛中仍会有诸多需要继续提升的空间,大赛的培训就是其中薄弱的一环。教育是互联网+创赛的本色,也是高校赛事组织者、参赛者实践中必须坚守的初心[1]。各高校对赛事的重视似乎“表”大于“里”,更多的进入到了以获奖多少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由于参赛的数量和获奖等级是最直观的大赛成果,使得在大赛培训中出现重“技巧”训练,轻“价值”提升的倾向,关注“是什么”而忽略“为什么”。在培训中高校组织关于创业计划书写作、商业营销创新、路演技巧等“术”的增强,却忽视了创业项目的立项应该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出发点,用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创造价值,造成了“道”的层面的弱化,导致部分学生偏离大赛主旨和初衷。

(二)导师构成单一,“专、创、实、思”脱节

高校在互联网+创赛的导师团队匹配中普遍存在结构单一,专业教师、创业教育教师和实践导师之间配合度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创赛项目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高校的创赛指导教师多是由在校的团委老师、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创业师资等组成,这些教师很多都不具备与学生项目一致的专业知识或是缺乏经管类的教育背景,在企业实践和产业结合方面更是很少涉及,实战经验不足,在指导中会出现理想化的缺陷,项目的设计与企业运行的实际状况难契合。

2.专创融合不够紧密。二级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投入度不高,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没有认识到互联网+创赛的价值。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专业课教师的投入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项目申报数量和申报质量。

3.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的外部资源。互联网+创赛是一项实践活动,创业指导教师不应只局限在校内。在创赛指导中可以发挥各领域的优秀校友和EMBA学员等的作用,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帮助学生团队解决诸如项目意义难阐释、痛点挖掘不深入、产业对接不紧密等参赛中的难点。四是在大赛项目培训中创业导师更多关注项目商业效益上的辅导,会忽视对学生在参赛中的心理支持和激励,缺乏将思政育人的理念融入项目指导中。

(三)赛后复盘不足,欠缺持续性指导

每一届互联网+创赛的闭幕不应该是结束,而应该是下一轮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始与升级。复盘是最有效的工作方式,通过反思在大赛中的优劣得失,找出自己的漏洞和短板,吸纳其他优秀参赛项目的亮点,保持“以终为始”,才能“弊而新成”。然而各高校往往在如火如荼开展大赛中的各项活动之后,对待赛后的反思和复盘却重视不够,未形成有效的总结体系和长线的辅导制度,这样会降低项目指导的效率,阻碍大赛项目的迭代以及新项目的快速培育,导致在下一年度的大赛中依旧处于被动、疲于应战的状态。

二、以生为本:以创赛提升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要破除当下互联网+创赛存在的学生参与度低、竞赛功利倾向、成长性不足等问题,就要先明确大赛的底层逻辑,才能重新梳理出今后高校创新创业赛事的项目培育的新方向和新模式。

(一)关注大学生的持续成长

互联网+创赛不应该是大学生的一场观赏运动,大赛应该真正从教育中来再到教育中去,坚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初创”的初心。教育本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如今却演变为量化的考核数据追求[2]。第八届互联网+创赛取消“师生共创”组赛道,将“教育维度”放置在项目评审要点的首位和增加所占评分分值,这都表明了大赛更加看重教育育人的本质,从结果导向到以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为导向,防止大赛走向育人理念的异化倾向的决心。大赛回归以学生为主体,纠正“学生不够,教师来凑”的误区,提升本科生入围的比例,办真正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所以,互联网+创赛的初衷应是体现“教育”和“创业”的双重目标,既要启蒙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其创新创业技能,又通过创业来促进就业,创业来驱动创新,以保证大学生的持续成长。

(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的本质应该是社会的器官,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这与我国的传统智慧“敬天爱人,止于至善”不谋而合。创业的根本应该以商业的手段解决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为顾客创造价值,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创业者要心怀大爱,要有正确的价值观点和良好的道德标准,先成“人”后成“事”,遵纪守法,遵章纳税,尊重大自然,善待众生,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大学生应同时关注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就像互联网+创赛开通“青红赛道”,鼓励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大学生利用所学所创为乡村振兴助力,鼓励大学生积极从事社会创业项目。大赛将直接和间接解决就业作为重要的评分标准,激发大学生关注社会价值维度,这都体现了互联网+创赛要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提升了参与大赛的大学生创业者的社会责任之心的本质要求。

(三)鼓励大学生敢闯敢创

任何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都不会是个消极主义者。近几年大学生群体中流行“丧文化”“躺平”等词汇,尤其是在新冠感染疫情和就业难的双重压力下,一些大学生消极心态明显。创业者的心理资本和创业意愿是影响创业的重要因素,创业者的强烈创业意愿使创业者能够调动多方资源,克服创业困难,获得创业成功[3]。互联网+创赛的目的不是要把每个大学生都变成企业家,高校的重要责任是向社会输送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国家可用之才。而积极地参加大赛是改变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防止大学生产生消极创业行为的有效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广大青年的寄语:“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第八届互联网+创赛的主题定位为“我敢闯,我会创”,这都体现出了国家对当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信心。

三、构建互联网+创赛下人才培养的“全链条”新模式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稳定和特色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如清华大学的“创新环”模式、东北师范大学的“广谱式”创业教育模式、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的“三创”人才培养模式等[4]。因为互联网+创赛是对高校的双创课堂教学、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双创能力训练、创业项目挖掘、项目培训与实践、教师团队的指导实力、实训平台和基地建设、双创教育与产业结合程度、资金和政策落实等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的成果检验。以互联网+创赛为引擎,构建“全链条”新模式,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突破。

(一)搭建创新创业项目培育的“服务支撑链”

1.强化政策引导和增强大学生创业支持感知。提升大学生的参赛动机和项目实际转化的意愿,首先要让他们感知到全社会的支持,无论从社会舆论、创业氛围还是媒体宣传、政策落实等方面,可以让其放下心理包袱。高校要主动建立政府政策与互联网+创赛保持顺畅的沟通渠道,协助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有效衔接,给优秀的项目提供支撑和政策保障。各级政府的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政策应该起到引导作用,而非主导作用,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落实,让大学生创业者感知创业支持,促进优秀项目在本地落地转化,进而提升地方经济活力。

2.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在体系构建、平台搭建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关键主导作用[5]。通过互联网+创赛等创业赛事高校可以很好地把教学、训练和实践育人环节有效调动,将校内和校外、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力量有机整合,将创业赛事融入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教育引领和学生成长紧密链接,实现“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将课程思政和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实践中,通过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坚强的意志、锤炼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拓宽创业学习的途径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与能力。

3.鼓励产业和金融资本的高度参与。虽然互联网+创赛现已开通产业赛道,很多风险投资也非常关注大学生创业群体,但是产业支撑力度和投资转化率都较低,这使得大赛结束后大学生创业的可能性和成功率都不高,也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而以美国为例,凭借成熟的产业和金融支撑体系与创业竞赛对接,在美國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中有46%起源于麻省理工的10万美元创业计划竞赛[6]。高校主动走出去,将学校的优势学科与相关产业集群对接,加快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同时与早期投资基金链接,帮助有潜力的学生创业项目渡过艰难的早期创业期,能够尽快在市场上树立竞争优势。

(二)设计创新创业项目的“多元指导链”

作为备受瞩目的国际赛事,互联网+创赛的目标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这也就要求大赛的指导教师要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高校可以与国外大学联合建立创新创业中心、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国际会议,观摩国际高水平大学生创业项目路演等方式,学习和交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经验,培养具有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创业导师的指导能力。以深化产业与教育融合为契机,组建专职与兼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校内与产业等相结合的创业项目培育与指导的队伍,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建立指导教师资源库,为参赛项目精准匹配指导教师,持续提升参赛项目的可实施性。

(三)打造创新创业项目培育的“价值共创链”

在“三全育人”的共同理念指导下,实现跨学院、跨学科、跨产业之间的互联互通的协同合作,达成多方价值共创,是打造互联网+创赛项目培育机制的关键。首先,高校需要成立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比赛的指导机构,从学校到二级院系进行常态化管理,全程负责大赛的组织、实施、考核与奖罚。其次,高校各学科专业之间打破壁垒,将所在专业领域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迁移到互联网+创赛中,鼓励专业课教师投入到帮助学生挖掘项目优势,教师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要从一个“授课者”转变为学生创业的“资源融合者”[7]。再次,除了鼓励学生走出去,进入社会创业平台,高校也要在大学生创业园区开辟校企合作工作区,使学生直接与企业对接和实习实训,创业团队可以完善管理水平,提高资金运营能力,使竞赛项目更贴近产业实际。最后,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大赛项目培育的闭环指导体系,从大赛的推广、培训、选拔、实践、路演、产业对接再到赛后项目复盘直至下一轮的备赛,实现全过程的价值统合。

四、结论

互联网+创赛已经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课、项、赛、孵、转”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在上游激发双创课程改革、提升师资能力、促进专创融合和挖掘双创项目。另一方面,在下游链接优秀参赛项目对接产业和资本,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孵转和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在互联网+创赛的大平台上,高校应进一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以创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其创业能力,以“四新”育人为目标,成就大学生创业团队的青春梦想。

参考文献:

[1]  赵荣生.引领教育:推进互联网+创赛内涵式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16(4).

[2]  余浩,叶伟巍.“互联网+”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

[3]  魏国江.大学生创业资本及其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基于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J].教育研究,2020(1).

[4]  黄兆信,刘燕楠.众创时代高校如何革新创业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5(23).

[5]  宋之帅,王章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2020(2).

[6]  杨宝忠.美国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7]  尹国俊,都红雯,朱玉红.基于师生共创的创新创业教育双螺旋模式构建——以浙江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9(8).

[责任编辑  巴登其其克]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