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7-04 11:05涂艳红唐崇梅杨琼
关键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大数据

涂艳红 唐崇梅 杨琼

摘    要: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到创新发展。文章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物流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带来的人才新需求,分析了目前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现状,从学校、企业和政府三个主体视角分别提出调整教学内容、搭建校校和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平台、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策略,进而改善目前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为其他高校物流专业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三螺旋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7-0029-03

作者简介:涂艳红(1979—),女,湖北鄂州人,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行为科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改项目“基于大数据和网络教学融合的商科专业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HNJG-2021-0716)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场景范围不断拓宽深化,网络购物平台、云支付、线上教学等新兴平台层出不穷,并且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等院校,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推动了教育行业的创新发展。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特征,全国各高校纷纷更新教育理念,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各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优化,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

物流专业融合了交通运输、管理科学、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物资流通活动进行计划、协调及管控[2]。其发展历程颇为曲折,1993年我国开始设立物流相关专业,至1998年由于重新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又面临删减,直到2001年才正式确立物流相关专业目录,各大院校纷纷招生培养,以缓解物流人才紧缺局面[3]。但由于物流产业不断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除了操作员、装卸搬运工、仓储中心主管等这些普通岗位,还增加了系统架构工程师、物流中心规划师等新兴岗位,这就意味着现代物流从业人员还需要具备数据库设计、消费者行为分析等创新能力[4]。而各大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应该跟上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因此研究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多元化的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数据背景下物流专业创新人才新需求

(一)物流专业创新人才需求规模化

目前我国物流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现代物流业不只需要单一的低端劳动力,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各物流企业还迫切需要具备理论知识和新兴技术应用能力的专业创新人才,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打造企业自身的差异化优势,迅速完成转型升级。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权威预测,中国物流创新人才缺口为500万左右,其中高级物流创新人才的缺口为4~5万人[5]。虽然物流业就业人数已经超过了5 000万,但物流从业人员综合素养不足成为制约物流业提质降本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未来物流创新人才需求将持续增大。

(二)物流专业创新人才需求多元化

在技术的推动下物流业不断向自动化、智慧化转型,信息、金融、服务、管理等方面都被纳入物流行业,物流企业向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变得多元化。从微观角度来看,现代物流专业创新人才既需要掌握专业扎实的物流规划、管理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熟悉物流信息化运作的基本规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效结合,又需要能够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辅助决策的技能。从宏观角度来看,物流专业创新人才还需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了解国内外物流业的发展动态,能从全球化战略上分析物流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因此,物联网产品规划、国际法以及跨境供应链等方面的多元化人才成为物流业重要的人才需求。

二、大数据背景下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及技术推动,物流产业蓬勃发展,在国家、行业、各大院校的重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逐渐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但是,当前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新颖性有待提高

当前部分高校物流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还停留在以仓储、运输、路线规划及运营管理等传统物流操作和管理的能力培养上,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解释和分析,缺乏企业案例分析,并且大数据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真正引入课堂教学的比重不高,未能及时根据行业变化进行课程更新,缺乏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指导,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具体,专业方向划分不够细化,课程设置缺乏规范的、权威的指导,国际化程度偏低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无法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6]。

(二)教学方式科学性有待增强

2022年3月,中物联、教育部指委会及高校联合发布的《物流工程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调研报告》中指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有54.79%的高校认为在自己的专业培养体系中存在该问题。另外,大部分高校专业的物流实训室和专业的实践基地覆盖率低,其中AGV机器人、RFID系统、智能仓储系统等软硬件资源配置学生在校内很少有机会能够亲身体验,还存在部分高校的实践性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追求形式化,实践内容只是到企业进行参观,与企业对于物流专业创新人才的实际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师资团队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大部分物流专业教师是由管理科学、交通工程等其他专业转移过来的,虽然经过多年的教学已经掌握了物流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和缺乏在企业中的实战经验,一方面教师现有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不能满足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还不能从实际操作方面解决学生遇到与智慧物流相关的技术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物流专业师资水平。

针对物流专业创新人才需求规模较大、供给不足、人才结构失调的现状,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利用数据技术准确对接行业热点,培育出符合行业需求且能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专业创新人才,推进我国智慧物流的全面高质量发展,是众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三、大数据背景下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三螺旋理论即“政府—产业—大学”三个螺旋主体间通过资源共享、相互协作,从而共同推动知识的生产、转化、应用、产业化以及升级,三者之间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7]。在三螺旋理论基础上,提出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通过采取校企合作、校校联盟等方式共同搭建物流人才共育、共享平台,积极探索多方共同在办学、培训和科研创新等方面深度合作方式,结合政府制定的相关激励政策,促进各方优质资源流动共享,加速构建政府、学校与企业各方教育数据深度融合的现代化物流教育体系,以提高物流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学校层面:深化教學目标,保障人才质量

1.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学生数据素养。高校应该在原有的教学课程体系上进行智慧物流专业课程的整合优化,积极对接职业岗位要求,重视物流人才大数据思维、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增设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物流转型发展需要的物联网技术、物流系统仿真与模拟课程、大数据驱动的商业分析和人工智能基础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加强双语教学,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同时积极打造现代化教学平台,通过网络教学平台适当开设物流专业相关线上教学课程,引进VR/AR智慧物流模拟等技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数据素养。

2.调整培养目标,服务产业需求。各高校应该积极推进与企业进行双向交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紧密结合当地物流需求状况、产业发展趋势、各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资源状况,利用大数据技术预测人才需求情况并相应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制定合理可行的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保障物流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另外,根据当地不同的物流重点产业,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侧重培养其对口的物流人才,打造专业特色,以满足区域物流产业的人才需求[8]。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及时向企业输送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数据,促进创新人才更好地与就业市场相匹配。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专业的教师团队是培养出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基础。首先,高校要督促教师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利用海量互联网信息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同时与企业保持密切交流,积极参加企业日常经营、行业会议等活动,在合作企业参与挂职锻炼,使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企业实际存在的难题,增强服务企业和社会的实战能力和教科研能力。其次,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国内外高端物流人才进校开展教学活动,加快“双师型”(“智慧+应用”)教师队伍建设,扩充师资队伍力量,聘请合作企业中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举办讲座或担任校外导师,并搭建教师与企业人才相互交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信息的直接对接,提升物流专业的办学水平,为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8]。

(二)企业层面:提供实践机会,提高人才素养

1.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共享平台。物流企业应主动与当地各高校达成长期合作,建设物流创新人才供给与需求等综合教育数据平台,实现信息有效沟通,共同投资建立实训基地、实验室等培养基地,这不仅是为学生实践、员工培训提供场地,同时也是校企双方进行人才与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与课题开发的重要合作平台。另外,有针对性地在物流领域中的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系统规划与仿真等方面开展合作,使得企业的产业环境与高校的科研资源有效地深度融合,打造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高校的教学工作也更具实际意义[9]。而教学课堂与企业真实运营场景相融合,使得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得到了质的提升。通过增强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促使校企合作、校校联盟向深层次合作转变,实现各方资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多方合作共赢。

2.整合教学资源,打造竞争优势。物流企业要根据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智慧物流的发展趋势,明确转型方向,通过制定物流创新人才储备战略,推进企业内相关标准的制定、实施并完善监督反馈机制,与高校协商建立较为完备的产学研合作体系,防止出现“学术漂移”。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更优渥、更集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企业中得到实际的锻炼,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创新学习,有利于减轻学生找工作的压力,专业与工作对口,也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与现实要求的差距,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加快物流人才培养速度。另一方面,企业在发展转型中遇到的物流规划和技术等相关问题,高校可以为其提供具有理论基础的参考建议,同时高校可将企业的案例运用于教学分析,企业可以聘请物流专业教师来培训员工团队,还能拥有稳定的人才来源,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政府层面:完善政策体系,实现人才流通

1.完善激励机制,助力校企合作。政府作为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主体之一,应该积极搭建“政府—行业—高校”共同沟通交流信息化平台,主要是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有力支持,促进各方相关信息数据及时流通,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明确各方具体权利和责任,完善信息流通反馈体系及监督考核制度,利用税收、人事等政策措施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落实相关制度的实施,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实时监督双方的执行情况,从而有效地推动校企深度合作[10]。

2.制定相关标准,完善人才认证。面对智慧物流的动态发展,帮助物流企业顺利进行数字化转型,政府部门应该联合物流企业、行业协会以及高校共同制定转型地方相关物流标准、物流行业相关标准以及物流企业内部相关标准,配套制定相关监督反馈机制,为物流行业的智慧化转型提供可参考的科学依据,同时教育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为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制定相关标准。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快完善物流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并健全相关法律政策保障体系,让物流人才得到社会的肯定,从而进行人才流通,解决物流人才短缺问题。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物流业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物流人才需求也随之更加多元化、创新化,高校需要紧跟时代变化探讨大数据背景下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通过分析大数据背景下物流专业创新人才出现的新需求,结合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高校在培养物流专业创新人才时,应该明确“政—企—校”三者的主要职责,融合社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重视专业实践,规范并落实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并完善相关政策标准,全方位提高物流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和质量,为现代化智慧物流体系构建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促进物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杰.融合大数据技术 创新思政教育工作——评《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12).

[2]  王健.我国物流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  谢如鹤.基于“工—管融合”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规范与特色建设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

[4]  琚春华,傅小康.面向动态能力需求的分类多层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14(6).

[5]  孙文海.现代物流人才需求新趋势下物流专业培养模式探析——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9(11).

[6]  张雪梅,陈浩然,胡佳薇.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21(9).

[7]  张桂华,姚冠新,陈桂香.三螺旋理论视阈下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探析[J].江苏高教,2015(6).

[8]  李晓丹.智慧物流视角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2).

[9]  戢晓峰,罗雅婷,伍景琼,等.面向桥头堡战略的区域国际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

[10]  劉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3).

[责任编辑  巴登其其克]

猜你喜欢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大数据
案例教学法在物流专业中的应用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