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敏发 侯庆双
摘 要:推进文明礼仪教育是高职院校“文化传承”职能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题中应有之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审思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质现状基础上,以布迪厄“场域—资本—惯习”社会实践理论为分析工具,将《论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与当前时代关切结合起来,“接着讲”“应时讲”中华文明礼仪,以期提高大学生礼仪文化涵养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礼仪教育;场域;资本;惯习;《论语》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2.035
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大学生中出现的礼仪缺失、礼仪素养不高现象,究其主要原因当属礼仪观念的淡漠、礼仪意识的弱化。新时代青年应有之“礼”当如何?从传统礼仪传承来看,其原因不外乎流失、异化、西化。从新时代好青年的标准及当代礼仪教育使命来看,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习礼践礼,传承中华文明。“礼”贯穿于整部《论语·乡党篇》为最详。钱穆先生早就说过,现代人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从《老子》《论语》开始。在高职传统礼仪教育中,有必要融入《论语》礼仪思想精髓,以使大学生“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继往开来,躬身力行。
皮埃尔·布迪厄(1930-2002)作为当代法国社会学家,在《区隔:一个对品位判断的社会批判》中,以“{(惯习)*(资本)}+场域=实践”来阐发自己的社会实践理论。这为我们探索、改进高职院校文明礼仪教育提供了另一种理路,即以场域、资本、惯习等为分析工具,探究高职院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策略,这对提高大学生礼仪文化涵养和综合素养不无裨益。
1 建构场域,激活礼仪教育长效机制
布迪厄认为,场域(field)是指“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高职院校中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工勤人员与学生等社会角色展开各种互动,形成阡陌纵横的关系网络,是一个小社会,即一个场域。礼仪教育并非单一的纯理论教育,既有历史的传承,更多的是生成于现实生活之中,是实践的、多元开放的系统工程。
1.1 加强顶层设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因“岗”施教,礼仪教育实现了学科化、课程化、专业化。如营销专业开设商务礼仪课程、酒店管理专业开设酒店礼仪课程、幼儿师范专业开设教师礼仪课程等,但开设礼仪通识课如中国传统礼仪课程或中外习俗礼仪课程等并不多。前者受西方教育影响较大,侧重介绍现代西方礼仪,对我国传统礼仪(主要是儒家礼仪)很少提及,一定程度导致传统礼仪的流失、异化与西化。据调查,关于提升礼仪素养的路径,82.4%的大学生首选开设礼仪通识课,其次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占78.48%。可见,有必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在专业礼仪教育中,推进课程内容改革,融入《论语》等传统礼仪思想;另一方面逐步开设传统礼仪通识课,设定课时和学分。
同时,以趣味化、情景化、体验化为特色,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运用情境演练、行为训练、角色扮演等方法,结合传统礼仪中的冠礼等知识,有条件的借助VR技术加以展示,以期实现“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从起立、问好、再见等开始建立恰当的课堂礼仪,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校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统一。
1.2 全员参与,营造文明礼仪之风
社会学理论指出,影响参与群体结构的因素主要有群体规模、规范、角色、数量等,这些都能影响教育的效果。优化管理机制,理顺各种关系,建立评价激励机制,特别要发挥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每学期组织师生员工诵读《论语》《大学》《中庸》《颜氏家训》《弟子规》等传统经典,并开展与之相关的礼仪文化教育活动,让广大师生员工真正领略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链接当代社会问题,激活传统魅力。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交织,结合学情学段和重大节日开展礼仪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仪式感、获得感,比如针对大一新生,以“古之常礼,今为我用——以《论语》为例”为题,开展日常生活礼仪教育。让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各种校园典礼、仪式中把礼仪行为转化为内在信念,不断增强礼仪意识,进而固化为一种“道德命令”,这有利于受众将来更好地在职场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1.3 共建网络文化,促进礼仪教育创新
数字时代背景下的高职教学,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模式已渐成新常态。教师要娴熟运用新媒体手段,以新颖时尚、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双屏合作互动方式,让《论语》等传统礼仪知识在大学生心中潜滋暗长、外化于行。同时,教研室、系部、学院层面,不定期开展传统经典诵读大赛、礼仪知识大赛、传统礼仪知识辩论赛、传统礼仪大讲堂等活动,制作小视频,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平台播放,与自媒体用户互动,提升愉悦感、参与感和获得感。
2 拓宽资本,激发礼仪教育活力
资本(Capital)是体现一种以物质化和身体化沉淀下来的劳动,具有生成性,体现一种生产利润的潜在能力,一种以等量或扩大的方式实现自身再生产的能力。“与马克思在经济学领域给出的资本定义‘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同”,布迪厄没有给“资本”下明确的定义,但在他看来,社会实践理论场域中的资本,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和符号资本。基于此,“礼仪素养不仅是礼仪知识的积累,更是礼仪意识的内化和礼仪技巧的运用”以及亲身练习和实践,最终养成“惯习”。据问卷调查,关于学校礼仪教育存在的不利因素,選择实践项目及活动少占71.64%,礼仪文化氛围不浓占67.24%,场地设施及投入不足占58.68%。可见激发礼仪教育场域的动力与活力,其资源和能力的获得,需要从“资本”入手。
2.1 加大经济投入,增加礼仪教育的经济资本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推进礼仪教育,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建设必要的礼仪实训场馆,购置其教学、实训、实践活动器材用具等。课堂教学中,除了多媒体手段外,可引进VR技术设备,也可考虑与礼仪文化教育培训单位共建共享。另邀请礼仪专家、企事业单位成功人士进校园做礼仪专题报告,开展校企合作,拓宽礼仪教育场域。
2.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礼仪教育的文化资本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一方面,营造习礼、明礼、践礼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考取礼仪执业资格证书,或通过举办礼仪培训及颁发相关证书等形式,提升礼仪教育的文化资本。另一方面,需要家长转变传统观念,调整家庭“文化资本”结构。据调查,关于礼仪教育培训的投资,没有消费的大学生达61.6%,不考虑消费的大学生达11.4%,由此可见家长或学生在这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变“唯技能”的思想倾向。
2.3 扩大社会实践,增加礼仪教育的社会资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职院校积极推行第二课堂积分制,促进礼仪教育、思政教育与养成教育相对接,实现“内化与转化”。同时,扩大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习礼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校外礼仪大赛、礼仪展演、礼仪俱乐部联谊、企业庆典及大型接待、传统礼仪文化调查寻访等活动,对参展、参赛获奖选手给以激励,增加礼仪教育的社会资本,让学生拓宽视野、扩大交往半径,参与社会互动,从而提高其礼仪文化涵养和综合素养。
2.4 优化激励机制,增加礼仪教育的符号资本
建立礼仪教育常态化激励机制,建構全方位、立体化的礼仪教育良性循环格局。如定期在校内举办礼仪文化周系列活动,开展校园礼仪之星评比活动,对优秀个人或部门给予表彰,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在合理的利益驱动下,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
3 关注惯习,固化礼仪教育成果
惯习(Habitus)是一种“持久的、可转换的、开放的潜在行为倾向系统,既是赋予社会世界以意义的图式,也是人们借以产生实践的图式。”据问卷调查,关于践行礼仪的动机,选择外塑形象内修品质占87.29%,促进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环境占86.06%,调节身心、充实生活占74.33%,培养兴趣爱好占62.1%,朋辈的积极影响占59.41%。在推进礼仪教育过程中,落脚点应放在摒除大学生的依赖惯习,培育主体性、身体化“践礼惯习”上,从而固化礼仪教育成果。
3.1 日常应用,培养礼仪兴趣爱好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礼仪修养重在由外到内,由“仪”到“礼”,由课堂到日常生活,重在培养人的诚敬之心,需注重“身体在场”。大学生礼仪素养的养成,离不开课堂内外礼仪知识的习得,更离不开日常生活及特定场合下的实践。需要从我做起,推己及人,必须落细落小落实。学校层面的主题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向孔子学礼仪”为主题,通过礼仪实训、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习礼的意识和能力,主动投入,培养出1~2项礼仪兴趣爱好,增强习礼、明礼、践礼的主体能动性。
3.2 加强培训,打造专业教学团队
亲其师,信其道。礼仪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排他性。据问卷调查,72.3%的大学生认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因此,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或培养,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型礼仪教学团队是重中之重。着力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加强校内外礼仪教育培训,设定学时,注重师德修养及言行规范的提升。只有大学生得到专业的指导,才能有效保障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提升。
3.3 家校接力,夯实礼仪教育基础
家庭是个体人生第一所“学校”,是其情感、物质、精神的支点。学校应创造条件,建立家校沟通、交流机制。既能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互动,又能增进家长对学校的认同。从礼仪教育角度看,一方面解构大学生可能存在的礼仪陋习,另一方面发掘家教家风的优良因子,创新传承传统礼仪,既巩固惯习的历史性和稳定性,又发挥惯习的建构性和再生性,以臻大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 结语
礼仪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明礼仪教育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借用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以建构场域、拓宽资本、关注惯习等为手段或桥梁,将《论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与当前时代关切结合起来“接着讲”“应时讲”中华文明礼仪,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文化涵养和综合素养,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赵燕,荣梅娟.布迪厄场域—资本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礼仪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01):101,102.
[2]Ritzer G,Goodman D.Modem Sociological Theory[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390.
[3]朱熹.论语·大学·中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