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传统作业设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教师在减少学生作业量的同时,需要积极提高设计质量,充分发挥单元作业的价值与作用。基于此,文章介绍了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同时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减”政策;单元作业;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6-0026-03
引 言
数学是小学阶段至关重要的课程,而数学作业设计对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了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效率,同时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严格遵守“双减”政策的要求,在不牺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如何进行数学单元作业设计,成为许多一线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原则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减少学生课后作业量,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但不能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要满足“双减”政策的要求,作业设计提质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严格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其一,适度性原则。单元作业设计需要确保数量与难度两方面的适度性。为了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教师应适当减少作业数量,尤其是一些无意义的机械重复性的训练,如抄写概念、定义等,而应追求作业的质量,并在设计作业难度时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学习水平,使作业难度尽可能适合所有学生[1]。
其二,整体性原则。单元作业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可能含有多个课时的作业。因此,教师应立足单元内容,在明确单元作业目标的情况下,结合课时作业目标,在充分思考作业目标的同时,还要确保作业结构的科学性。
其三,多样性原则。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应改变传统仅重视书面作业的设计方式,需要结合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与教学内容,合理融入多样化的作业方式,使学生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生活经验。另外,作业的完成方式同样需要多样化,可以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且不仅限于校内,还可在校外独立完成。
其四,针对性原则。保证单元作业的提质增效,需要将合理控制作业量作为根本。因此,教师应明确课程标准,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形成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题目,充分发挥单元作业的价值。
其五,渐进性原则。单元作业涉及的顺序应严格遵照由简单到复杂,作业层次需要做到由基础发展为变式,作业的梯度需要优先考核单项内容,然后到综合内容,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并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认识与理解,高效地完成单元作业[2]。另外,教師在设计单元作业过程中,应立足大部分学生的学情,并确保作业具有较大的弹性,能够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分层作业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使作业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助力。
二、传统单元作业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一般会将学科知识作为核心,特别是教材上的习题,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解题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培养。这种作业设计方法可能会使学生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教材内的固有知识上,也可能导致教师将教学重点置于知识结构之上,将数学课堂教学转变为数学知识的单纯传授,将数学知识转化为书本作业,这对学生个人能力提高以及全面发展没有有效的帮助。
(二)书面作业占比较大
许多教师依旧沿用传统作业布置方式,在作业设计方面要求学生把大量时间耗费在书面作业的完成上,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除了书面作业外,教师还可应用问卷调查、实体考察以及实验研究等多样化的作业方式,使学生能够脱离课本,并尝试将理论知识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帮助其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经过个人调查以及实践发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不断形成数学思维及学科素养[3]。
(三)依赖“题海战术”
对部分教师而言,“题海战术”依旧是主要的教学方式。部分教师认为,大量习题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为此,部分地区小学每个学期都有大量的单元检测、月考检测,乃至有天天练习以及课课练习等方法。部分学校与教师依旧将“题海战术”视为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的途径,试图用大量的试题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学生机械性地练习、做题并不能有效解决在学习期间形成的问题。这种做法反而会让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三、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一)合理设计预习作业
教师在进行课程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可能发现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并不能参与学习活动,这是导致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关键因素。小学生普遍欠缺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只愿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对自身不了解或不感兴趣的知识缺乏探索欲[4]。基于上述特点,教师在进行单元作业设计时可以尝试设计预习作业。在设计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保证预习作业与即将讲解的教学内容形成衔接,还要确保难易适中,避免因预习作业难度系数偏高而影响作业设计效果。完成预习作业的设计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展数学知识学习的深度,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以“三角形面积公式”单元课程为例,教师在讲解课程之前,可以先为学生预留一些预习作业,预习作业具体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或是正方形公式,设计相应的预习学案,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迁移,通过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以及正方形面积公式思考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区分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同时探索面积公式在计算时存在的差异性,在帮助学生复习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的链接,在短时间内掌握课程核心内容与单元课程的知识重点。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S=a2(S代表正方形面积,a代表正方形边长),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为S=ab(a代表长方形的长,b代表长方形的宽),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为S=ah/2(a代表三角形的底边,h代表三角形的高),通过上述公式的对比,帮助学生了解S代表面积,同时了解面积计算和图形边长有直接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形面积公式出现了“h”这一新的概念,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高测量的关注,引导学生在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将新知识设计为填空题,要求学生在预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在空余位置填写出对应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下节课知识的了解与记忆。通过上述作业设计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
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课程知识与之前所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使学生数学知識体系更为系统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设计分层次作业
小学数学知识普遍源自生活,且在生活中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作业设计的开放性及生活化,同时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学习状况展开作业设计,从本质上发挥数学作业具有的引导性价值,这是分层次作业设计的关键。利用分层次作业设计展开因材施教,结合不同教学难度的数学知识以及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与进度,设计多层次的作业,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掌握知识,符合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综合性需要。
以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例,该单元教学内容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其一,两位数减个位数的退位减法。其二,灵活应用退位减法以及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将单元教学目标细分为两个等级:基础等级要求学生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原理,并能够口算20之内退位减法;基本等级要求学生可以应用20之内的加减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其三,可以总结自己学习经验,并和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完成上述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三个小组:学习能力较强、知识理解快以及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分为一组;知识掌握水平和理解能力一般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理解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不足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单元作业设计为六个课时,其中,第一课时至第三课时重点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可以为学生布置不同类型的书面作业:第一,简单的计算题目:11-5=( )、11-7=( )、14-6=( )等;第二,填空题,如4+( )=12、7+( )=16等;第三,思考题,要求学生不仅完成题目的计算,还需要详细说明解题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对应的作业,若是学生基础知识薄弱,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对简单的题目,如13-3=( )、14-4=( )等;针对成绩一般的学生,不仅要求学生解答题目,还需要学生介绍1种至2种的解题思路,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仅需要完成上述作业,还需要为其提供难度更高的题目,如14-3-5=( )、12-7+9=( )等,并要求学生介绍1种至3种解题方式。为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作业,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效率,落实减负增效的要求。
(三)设计小组为单位的作业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是对本单元知识的汇总,利用有效的作业形式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数学单元作业设计期间,教师应重视小组讨论这一学习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师讲解的方式,这一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以“可能性”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通过游戏的方式实施教学。例如,教师在口袋中放置1颗黄色球和4颗绿色球,要求学生随意摸出一个,并提
问:“摸出的球是什么颜色?”学生产生分歧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讨论,分析拿出何种颜色球的概率更大。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便可在下节课引入“概率”这一概念,使学生持续进行思考,发散自己的思维,通过讨论相互启发,以掌握“可能性”
这一知识点。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这一游戏,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统计各种“可能性”,适当提升难度,如在盒子里面放置2颗红球、4颗绿球,要求学生判断如果同时拿出2颗球,有无全是红球的可能。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还应要求其尝试统计不同可能性产生的概率,同时,要求学生寻找与统计生活中的“一定”事件、“可能”事件以及“不可能”事件,通过这种作业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可能性”这一概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种交流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记忆。
结 语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展开个性化作业设计,充分发挥数学作业的价值与作用,在减少学生作业压力的同时,使作业提质增效。同时,教师要严格遵守作业设计原则,明确目前单元作业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设计预习作业、分层次作业,以及小组为单位的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参考文献]
杨思琦.聚焦“双减”,提质增效: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2(15):32-34.
宋慧晶.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研究:以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2(2):65-66.
沈友娟.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例析: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5):80-82.
朱建勋.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创新作业实践研究: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单元为例[J].新课程导学,2021(34):53-54.
作者简介:方振宇(1984.6-),男,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中心小学,支部委员会副书记,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荣获莆田市荔城区先进德育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