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造型语言在电影中的作用

2023-06-27 05:25张守伟李潇怡
艺术大观 2023年13期
关键词:末代皇帝叙事人物形象

张守伟 李潇怡

摘 要:电影画面具有造型性,画面造型语言在电影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电影《末代皇帝》为例,从影片中画面造型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评述,解析电影《末代皇帝》如何通过这些画面造型语言来进行叙事和塑造人物。通过详细分析色彩、光影、构图等画面造型元素,论证了画面造型语言在影片中能够暗示人物命运、表现人物关系、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还可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铺垫和隐喻来推动叙事。

关键词:画面造型语言;《末代皇帝》;人物形象;叙事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3-00-03

电影常常以镜头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塑造人物、刻画人物形象、创造时空、渲染气氛等。电影画面与绘画、摄影一样,具有一定的造型性。造型一般通过摄影造型、艺术造型和演员造型来共同完成,造型元素包括光影、色彩、景别以及画面构图等[1]。优秀的画面造型语言在影视作品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盛宴,也能很好地辅助影片完成叙事、塑造人物形象,并在影片中发挥抒情达意的作用。

《末代皇帝》是一部讲述中国历史人物的影片,曾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多项奖项,该片从西方导演视角对东方文化进行艺术拆解,主要讲述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传奇人生。影片中的溥仪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种身份认同,他的一生在不断告别,与家、自由、亲人、爱人告别。当然,溥仪的一生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巨变。导演巧妙运用画面造型语言讲述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同时也折射出清朝末期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从而引发观众对历史洪流中人物命运的思考[2]。

一、电影通过画面造型语言来暗示人物命运

(一)光影与色彩暗示人物命运

色彩与光影是画面造型语言的重要元素之一。导演们为了更好地传递作品的价值,会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强化某种色彩。近年来,色彩与光影逐渐成为导演们手中惯用的表意与象征的工具,在不少影视作品中起到了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的作用。比如在《末代皇帝》这部影片中,光影与色调别具特色,幼年时期的溥仪画面的整体色调为黄色,黄色贯穿了整部影片绝大多数的剧情,它在片中具有双重寓意,黄色象征着权力,历来在影视作品中是皇帝常用的颜色,前期溥仪的衣服、宫殿、龙椅都是黄色,但影片中的黄色大多比较暗沉,这也寓意着溥仪没有真正的实权,是个傀儡皇帝。影片后期在展现中老年时期的溥仪时,导演对灰、绿、蓝、紫色调的运用,也在暗示不同时期溥仪的命运。

电影被称为“光与影”的艺术,光影作为画面造型语言的重要元素之一,不少导演会通过光影来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比如影片中,在充满不甘与抱负的青少年时期,溥仪的卧室大多数都是比较暗淡的光线,光代表着光明与自由,而此时阴影部分面积较大,光占比较小,暗示着年少的溥仪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

(二)影视构图暗喻人物命运

电影构图在影片中有叙事、造型和象征的作用,在一部电影中,优秀的电影构图是美学的创造,是艺术的体现[3]。不少导演在影片中会通过构图来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命运。《末代皇帝》作为一部介绍中国故事,并且在故宫实景拍摄的影片,居中对称的构图在片中也必不可少。比如,影片开头画面转场到溥仪的幼年时期,随着一声“open the door”清军进入醇亲王府接溥仪入宫,两侧佣人打开门两列士兵冲进来的片段就是一个比较经典的中心式构图,镜头中轿子处于画面中间,两边抬轿子的人、灯笼与骑马的士兵都相互对称,形成一个中心对称构图,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导演通过这一连串的画面来暗示溥仪未来会被这威严等级制度所束缚。

导演们善用影视构图来表达不同的情绪,也赋予了影片更深层次的含义。影片中迎接溥仪的队伍从宫外向紫禁城行走的镜头,此时画面基调为冷色调,画面构图也颇有深意。画面中左边是天空,天空代表自由,而画面右边几乎所有的空间都被高大的紫禁城的城墙占据,迎接队伍从左边走向右边[4],暗喻着溥仪即将结束自由、无忧无虑的幼年生活。青年的溥仪成为伪满皇帝,登基大典的场景中画面颇有深意,画面中黄土占绝大部分,最上面的溥儀反而被框图压制,也暗指溥仪登上皇位也不会有真正的实权。在这部电影中,导演通过这些光影、色彩、构图等画面造型元素来暗示溥仪不同时期的命运。

二、电影通过画面造型语言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关系

(一)构图与光影效果刻画人物形象

电影除了运用语言和动作之外,也会用服装色彩、光线、构图、影调等画面造型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在《末代皇帝》电影中,导演便用构图刻画太妃们的人物形象。太妃们每当出现在构图中的时候就具有很强烈的仪式感,横平竖直地站立在画面上,这些人四周往往都具有类似于“画框”那样的封闭线条[4],如同陈旧的壁画一般,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导演通过画面构图与人物造型将这种腐朽、保守的人物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

光与影也是很好的塑造形象的造型方式之一,导演也曾数次运用光影效果来刻画人物形象,比如电影中的庄士敦的人物形象便用光影效果来展现,在庄士敦老师刚到北京城的时候,街旁有爱国的学生,光代表着希望与未来,一束光洒到庄士敦和学生的身上,他们都是有先进思想和进步观念的人,思想进步的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而庄士敦则是为成长中的溥仪带来启蒙和希望的人。导演如此处理使庄士敦和学生的人物形象更为立体。

(二)景别、构图和摄像机运动相互配合表现人物关系

电影中,导演通过景别、构图和摄像机的运动相互配合共同展现人物关系。在影片《末代皇帝》中,导演采用三角形构图的方式来展现溥仪与乳母之间的关系,溥仪常年在宫内生活,乳母是与幼年的溥仪最为亲密的人,皇帝趴在乳母怀中构成了视觉上的三角结构,从视觉心理上来看,这反映了两人之间是一种亲密而信任的角色关系。

导演通过画面造型语言中的特写和正反打镜头相结合展现溥仪与生母的关系,溥仪与母亲分别多年,在溥仪坐上皇位后生母第一次进宫探望的场景。片段开始溥仪是背对着镜头给人一种疏离感,随着镜头往前推到人物特写,溥仪才转过身来,当他与母亲对话时则是采用了一种隔着纱帘从轿子内反打的镜头[5],通过这一连串镜头很好地将溥仪对母亲熟悉而又陌生的关系展现出来。

导演通过电影画面造型语言中构图、景别、光线、色彩和摄影机运动相互结合来展现溥仪与宦官的关系,溥儀驱散宫中宦官的场景,穿着灰色衣服的宦官在城楼下跪着,运用摇镜头摇到溥仪站在城楼上向下望着,此时画面运用大远景和对角线构图来展现溥仪,光线洒在溥仪身上,此时的溥仪是宦官的希望。溥仪穿着黄色的衣服处于画面最中央,黄色代表权力,这个场景说明了此时的溥仪在宦官眼中处于很重要的位置。

导演通过这些画面造型语言中的景别、光影、构图等向观众塑造影片中各种人物形象和溥仪与片中各种人物角色之间的关系。

三、电影通过画面造型语言来揭示人物内在心理与外在处境

(一)色相和色调揭示人物内在心理

在影片中,不同的色相、不同的冷暖对比都起到了表情达意的作用,而色彩作为一种形象表达,具有造型性,善于在影片中表达和揭示角色的心灵生活、情绪和精神信息等,从而使电影中的角色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丰满,总之,它有着使角色内心世界外化的作用。在《末代皇帝》电影中,展现溥仪的幼年时期,影片的颜色大多为黄橙色,画面的色彩基调以暖色为主,黄色代表着权力,橙色代表童年与家,影片中的橙色与黄色都偏暗,暗示童年溥仪的内心是充满孤独和寂寞的。

(二)画面构图与景别展现人物精神世界与外在处境

电影中导演常常采用多角度的构图方法来表现影片中角色不同的感情色彩和内心世界。《末代皇帝》这部影片运用了大量的框架式构图,框式构图通常表现人的处境、情绪和心态。例如,三个太监拿宫里的东西出去贩卖被溥仪发现的镜头,导演通过门框来拍摄画面主体——皇帝,从而构成一种特殊结构的框架,大大增加了空间深度,前景是站在门旁的太监,后景身影渺小的溥仪被框在门框里,虽然贵为九五之尊,却宛如一只笼中鸟,被前景高大的太监看管着。表意的话可以指困境,展现此时年少的溥仪内心渴望自由,但却被困在其中,内心孤独与寂寞,虽然他表面是一个皇帝,但他的处境始终是被动的。

影片中另一个框式构图的设计也相当巧妙,在片中溥仪得知额娘去世,骑车想离开皇宫见他的母亲最后一面的一个场景,导演运用了一个对比镜头来展现溥仪内心情绪的变化。溥仪骑车来到紫禁城门口,却被守卫拦住不让他出去,这时候的溥仪知道了自己无法逃脱,心灰意冷,并主动返回皇宫,返回皇宫的左右框式构图比较狭窄,和开始溥仪骑自行车走向大门的从中向外的开阔的框式构图形成鲜明的对比。被封建制度压迫的溥仪连与亲人见面的自由都失去了,溥仪内心由充满希望变为失望,导演通过这组画面的对比很好地暗示了溥仪内心的变化和外在的处境。

导演也通过景别来暗示主人公内心世界与外在处境,比如,在乳母被送走后溥仪狂奔追逐的一组镜头中,整个画面运用大远景和俯拍的方式,显得画面非常空旷,溥仪在画面中占比很小,通过画面将溥仪内心的渺小、孤独、无助和对现实的无力展现到观众面前。导演通过这些画面造型语言中的景别、构图的前后对比、色彩与光线等向观众展现影片中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与外在处境。

四、电影通过画面造型语言促进情节的发展

导演们经常在电影中通过构图、景别、光影色彩等画面造型语言做隐喻,为后续剧情做铺垫,增加情节张力,推动影片剧情的发展。比如《末代皇帝》中,1908年接溥仪入宫的镜头,深夜的醇亲王府光线昏暗,暗红色轿子和红色大灯笼给观众一种压抑感,为后续溥仪继承皇位后却渴望自由做铺垫。溥仪登基大典上,溥仪看满朝文武向他跪拜的场景,导演运用广角的大远景和中心对称构图,让观众感受到将这么一个大王朝交到一个三岁孩子手中显得非常荒谬,也暗示这个王朝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终将会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淘汰。影片中间奶娘给皇帝喂奶的场景,奶娘与皇帝位于画面的前景焦点处,而画面后景是一些太妃们,这里的太妃们目光好似看到了溥仪和奶娘的举动,这个镜头让后续太妃命人将奶娘送走的剧情显得合理化。在影片中,不少镜头导演运用画面造型语言中的构图、景别、色彩等有意地埋下伏笔,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做铺垫。

五、电影通过画面造型语言隐射时代的沧桑巨变

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见证了中国百年的沧桑巨变,导演也通过画面造型语言将时代的变化展现出来。溥仪入宫见慈禧太后的场景,红黄色调为主,画面整体色调偏暗,暗沉的色调和雾蒙蒙的光线隐射那个时代的陈旧、腐败,也寓意着这个朝代的命数和慈禧太后的寿命一样已经逐渐步入黄昏。影片的最后,溥仪离开了监狱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当溥仪重获新生的时候光线变得自然与柔和。此时画面以绿色为基调,光线的明亮度和画面的饱和度整体偏高,画面中溥仪被绿色的植物包围着,绿色代表着新生,整个画面充满生机活力与希望,象征着溥仪将要迎接崭新的生活,也展现当时充满生机的新时代。结局的时候年迈的溥仪买票进入曾经生活的紫禁城,色调又是艳丽的红色,与开头的红色不同,这里的红色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红色,给人带来一种温暖与喜悦的感觉。在影片中导演无时无刻不在通过不同的色彩和光线隐射着时代的交替变化。

除了光影与色彩,画面构图也在隐射时代的沧桑巨变。老年的溥仪重回皇宫看幼时登基的场景时,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孩突然叫住了他,这个场景中龙椅、溥仪都象征着封建旧社会,而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则代表着新社会,溥仪在画面中间,背朝着龙椅面对着儿童,儿童是中国新时代的希望[6],这个镜头展现时代的更替,旧的时代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被充满希望的新时代所取代。在影片的开头与结尾处导演有意安排了一对首尾呼应的镜头,影片刚开始的时候年幼的皇帝溥仪和电影结尾的时候已经成为普通人的年迈溥仪分别坐在龙椅上的一组镜头,导演用同样的角度和构图,拍摄了两个相似的镜头,只不过镜头中年幼的皇帝变成了年过花甲的普通人,导演通过设置这个首尾呼应的镜头让人联想到溥仪的一生,溥仪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巨变,这个镜头也在一定程度上隐射中国时代的变迁。

六、结束语

《末代皇帝》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的电影,讲述了溥仪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也映射了时代的变迁,引起观众对时代潮流下人物命运的思考。导演通过对光影、色彩、构图、景别等画面造型元素进行巧妙的设计,在电影中具有展现人物关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暗示人物与时代的命运,丰富人物形象,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的作用,并与声音一起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剧情的发展,赋予影片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意义。可见,画面造型语言在电影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画面造型语言会更好地塑造人物和推动叙事,会为影视作品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闫苗苗.从电影《末代皇帝》谈影视艺术中的造型元素[J].大众文艺,2010(10):87.

[2]黄捷.电影色彩语言的表意分析——以《末代皇帝》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0(06):113-114.

[3]贾宁.浅谈构图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J].科技资讯,2015,13(01):239.

[4]王信博.电影《末代皇帝》的视听风格[J].电影文学,2017(11):43-45.

[5]郝锦玥.电影《末代皇帝》的视听语言分析[J].视听,2019(04):80-81.

[6]钱柏西.从镜头语言看电影《末代皇帝》中的人物关系及情节冲突[J].大众文艺,2018(21):171.

猜你喜欢
末代皇帝叙事人物形象
《末代皇帝》4K修复版日本重映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末代皇帝”配眼镜
电影《末代皇帝》中的光线与色彩分析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