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卉慧
自2017 年开始,应用型本科建设项目启动,并在全国1 200 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逐步展开,这个工程涉及50%以上的本科院校。针对这一项目,各省市地区已经相继展开建设方案研究,各种研究探讨不断产生,并着手开始实施建设。但是,在各高校的探索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对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理解不到位,学科特点在改革中如何体现和发扬等,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改革成效。本次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探讨,从而提高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效率。
根据2018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的要求,我国外语类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外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结合国家与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来看,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语类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两种:一是提供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厚实的专业知识、熟识的相关专业知识,如从事各阶段英语教学的教育专业知识、从事英语口译或英语笔译的翻译专业知识、从事英语编辑工作的采编专业知识、从事英语导游的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型人才。根据2019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中培养规格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知识要求:学生应掌握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等基础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掌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学术规范。能力要求: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第二外语运用能力……”。本科外语类培养方案应完成以下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内容包含专业基本功,如听、说、读、写、译五项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如英语语言学、英语文学和英语文化。选修内容包含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如教育学知识、翻译百科知识、旅游百科知识、编辑基本知识等;专业学术研究的基本知识,能为在专业上更深入地研究提供前提(文秋芳2015)。
因此,本科外语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的特点是,不仅要包含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必修课,提供专业基础扎实的专业人才,而且要包含专业课深化和交叉学科的选修课,提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各行业复合型人才和学术研究人才。下页表1和表2 是《教学指南》中所涉及的培养内容与英语专业可能涉及的工种所需的培养内容之间的关系。
表1:《教学指南》中所涉及的培养内容与英语专业可能涉及的工种所需的培养内容(必修)之间的关系
表2:《教学指南》中所涉及的培养内容与英语专业可能涉及的工种所需的培养内容(选修)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指南》的基础上,要制订出适合应用型高校的培养方案,首先要明确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2017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高等学校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类进行管理。研究型高等学校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开展理论研究与创新,学位授予层次覆盖学士、硕士和博士,且研究生培养占较大比重。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并积极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
根据《意见》的内容来看,应用型高等学校与研究型高等学校的区别在于是否进行理论创新,因此,应用型高等学校的目标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理论进行透彻学习,二是研究利用已有理论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型高等学校和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的差别在于是否涉及理论学习。职业技能型对理论学习不做要求,只对实操性技术的掌握程度设定目标(周红梅2017)。
因此,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的特点是,首先要求对专业“知其然”,即掌握实操性技术;其次要“知其所以然”,即为技术提供的理论解释。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培养方案内容既要包含专业理论课程,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如专业知识性课程,又要包含实践课程,达到能力的实际性掌握,如专业技能性课程和交叉学科性课程。英语专业的各培养内容与理论性、实践性的关系如表3 所示:
表3:英语专业的各培养内容与理论性、实践性的关系
在2021 年A 类雅思全球排名国家和地区,我国大陆考生各单项均分:写作5.76 分,口语5.55 分,听力6.04 分,阅读6.27 分。从中可以看出,在英语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与阅读相比,听、说和写的能力相对薄弱。在目前一般应用型高校现行的培养方案中,听、说、读、写4 项专业基本技能在专业总学时的比重:写作课约64 学时,约占2.33%;口语课约128 学时,约占4.65%;听力课约256 学时,约占9.30%;阅读课约832 学时,约占30.23%。由此可见,各项语言技能成绩与各项语言技能培养学时分配之间基本呈现正比的线性关系,具体如图1 和图2 所示:
图1:各项语言技能成绩
图2:各项语言技能培养学时分配
由图1、2 可知,应用型高等学校在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表现为听力、口语和写作课程学时数比重相对小,训练力度相对弱。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将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到主要位置上,加大听、说和写的课时比重,从根本上提升专业技能培养的水平(汪兰2022)。
目前,专业技能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理论学时与实训学时的占比情况一般为:理论课约为1 024 学时,约占80%;实践课约为256 学时,约占20%。各专业技能课程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如图3—6 所示:
图3:口语课程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
图4:写作课程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
图5:听力课程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
图6:阅读课程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分配
本研究认为,这种学时分配比例与语言的技能性习得的实质相悖。因此,提高专业技能的基本途径是根据听、说、读、写能力习得的实践性质,将专业技能课程作为实践性学时处理。
在英语专业技能的培养上,现行的培养方案奉行的是先输入,后产出,将输入和产出相分离的教学理念,即在1—4 学期集中开设专业技能课程,5—6 学期开设专业知识课程,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后,再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文秋芳(2015)提出语言的产出既是教学目标,又是一种教学手段,通过输出驱动习得,既能够促进语言产出,又可大幅度增强语言输入的效率,从而形成循环,进一步促进语言产出。
因此,本研究认为,专业技能的培养可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二者同时进行,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语言的使用,进一步促进专业技能的习得。因此,本次研究提出,在培养方案中将专业知识课程从5—6 学期提前至1—4 学期,与专业技能课程同时进行。考虑到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可将教学进度放缓。
根据《教学指南》中关于学分的具体要求“总学分:150—180,学制:四年(8 学期),其中公共基础类课程占30%,专业核心课程占30%,专业方向课程占25%,实践教学占15%”,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师范)专业,本研究提出经过改革的培养方案总体建议:实现“两个突出”,分别是“专业技能突出”和“实践性突出”,如表4 和图7 所示:专业技能课程,即听、说、读、写、译五项课程,共约1 536 学时,提升至约占总学时数的53.56%;实践性学时,包含所有专业技能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3/5 学时,以及实践教学学时,共约1 716 学时,提升至约占总学时数的59.83%。
图7: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例
表4:各课程所占学时及学分分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