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

2023-06-26 22:53谢春春
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初中语文

谢春春

【摘 要】审美教育是根据一定的艺术手法对人们进行美学教育,以期达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育元素,更应该成为审美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以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因此,语文教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语言之美,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通过感受和想象意境之美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采用读写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 美育因素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3)02-43-03

審美创造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但是长期以来,一些语文教师往往只注重对考点的系统讲解和训练,忽略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课程标准和初中语文课本的编写和实施,都将审美教育当作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受到多重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

一、语文教材中美的主要体现

教材是教与学的依照,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审美教育,必须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一旦抓住这些元素,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点拨和渗透,可以达到美育的目的。

(一)自然美

自然美,即自然事物的审美属性。自然在中国古代是指自然而然、天然;西方文化中的自然是与社会、文化、人对立的自然界事物。这里主要讨论自然界的美,这是一种能让人心动的美。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感受到气势恢宏的三峡大坝、四季宜人的钱塘湖、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千姿百态的勃朗峰、神奇美丽的丽江古城等。面对如此丰富的自然景观,人人都想一睹为快,可现实未必能实现。多姿多彩的自然之美,虽然不能一一亲眼所见,但是通过课本上的记录也能感受美。就像明月清风在无数诗人的笔下拥有不同的姿态,傲然挺立的白杨树在作家茅盾的笔下生机勃勃,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被周敦颐描写得惟妙惟肖。《春》《雨的四季》《天净沙·秋思》《济南的冬天》,这些文章向学生展现了四季不同的自然之美。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激发了学生对热闹与繁华逝去后的惆怅与失落的想象;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激发了学生对边塞壮阔而雄奇的生命力的想象。通过梳理教材发现,无论是对植物的赞颂还是对自然更替的四季描写,或者是对不同地域风情的描写,都能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二)社会美

社会美,即社会事物的审美属性。由于社会美主要体现为善,人们常将美与善等同对待。社会美丰富多样,形态各异,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分类掌握其不同形态的美。社会美的具体分类见表1。

表1对社会美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以此为参照来挖掘语文课本中的美育元素,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也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到社会之美,提高审美素养。劳动之美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敬业与乐业》是对爱岗敬业的劳动模范者的赞美,《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对科学探索劳动的赞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赞美,《愚公移山》是对劳动者的赞美,等等。劳动之美,美在它是一种劳动者通过自由自觉生活创造的活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赞美的不是岗位,而是劳动者的敬业和创造。斗争之美同样也呈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例如《藤野先生》是“我”为了祖国的强大而刻苦学习的革命斗争,《孔乙己》描写的是文化之间的斗争,《唐雎不辱使命》表达的是爱国主义的人格斗争,《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政治之间的斗争,《应有格物致知》表现的则是新制度与旧制度之间的斗争,等等。这些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要求的,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社会斗争都是美的。

初中语文课本中描写、赞美人的美的课文有很多,例如《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赞美来表现作者安贫乐道、超越世俗社会的功利观之美,《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安宁和乐、静谧无人的描写,表现了陶渊明对和谐真朴生活的赞美,《老王》一文是对善良、真情与良知的叩问,《背影》是对质朴、深沉的父爱的赞美,《回忆我的母亲》则是对母亲那坚强、朴实性格的赞誉,《你是人间四月天》是对爱的赞颂,《木兰诗》塑造的是一个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形象,等等。这些尽善尽美的真情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当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情不自禁地将语文课中体会到的社会之美迁移到生活中,如此一来便实现了审美教育的内化和延伸。

(三)艺术美

艺术美,即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是真善美的结晶。从形式上来看主要包括戏剧、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等。文学作品也是艺术的创造,更是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而教材作为“小语文,大世界”的媒介,更是体现了这一理念。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感受到不同形式的艺术美的感染和熏陶。例如学习《安塞腰鼓》时学生感受到了陕西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舞蹈,《苏州园林》使学生感受到了宅院合一的古典建筑,《醉翁亭记》让学生粗略了解了有关书法的相关知识,《山水画的意境》又让学生对山水作品进行欣赏,感受了绘画的独特魅力,《核舟记》则使学生体会到雕刻人高超的技艺,等等。通过对这些美育因素的挖掘和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古人的情趣和智慧,进而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进一步提高艺术品味。

二、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通过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文学作品语言风格多样,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文学体裁来看,语言之美或表现在散文的清新自然、流畅简洁,或表现在小说的生动形象、活灵活现,或表现在戏剧的个性化、口语化、动作化,或表现在诗歌的含蓄、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上。从文章体裁来看,语言美还表现在记叙文的简洁、凝练、通俗易懂,说明文的准确性、严谨性、逻辑性和科学性,议论文的简洁、概括、准确、严密,应用文的简练、朴实和得体上。课堂上对语言美进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使学生既能感受到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豪迈和坦率的语言风格,也能体会到鲁迅在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用犀利的语言反驳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还能感受到《中国石拱桥》中语言的科学和严谨之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不同体裁的语言进行美学鉴赏,有助于丰富学生对语言的认知,品味不同语言美的韵味,感受语言的张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二)通过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一篇文章成型之前,作者已经在头脑中构思了一幅幅画面。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境之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身临其境地去探索作者营造的意境,获得美的熏陶和丰富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为了更好地领略作者创造的意境之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体会,体会文章的每个自然段、每个词语、每个人物等在文中的作用,促使学生获得深层次的美感体验。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将作者的人生境遇当成自己在生活中经历的意境,激发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美,从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热情与欲望。

例如诗歌《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作者用“乱”“浅”来形容花草的生长状态。“渐欲”“才能”两个词语是作者通过观察作出的判断,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早春花草欣欣向荣的景象,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美的享受。引导学生一字一句地体会,深挖作者的表达意图,能促使学生体会更细腻的美感。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中出现的四个时间点与自己的一生进行联系,想象自己作为一个游子,不同时期的思念对象,再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在头脑中感受作者营造的意境,体会抽象化的乡愁。再如《春》这篇散文的结尾处,朱自清将一个本是作为季节存在的春天描写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青年”,这样能使学生将春天与人在不同阶段的成长联系起来。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象征着一切都是全新的开始,营造一种生机盎然的意境之美。而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则营造的是一种艳丽的意境之美。健壮的“青年”,向世人诉说春天是有力量的。如此优美的意境,应该让学生自己体会,教师只需在必要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点拨和补充,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

(三)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灵活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能使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例如可以将不同艺术形象进行对比,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思想;将文章中的艺术手法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了解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典型性,是作者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载体,具有强烈的美感,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形象进行对比阅读,有利于探究作者对现实与人生的思考。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对父亲进行描写,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以发现,同一个文学形象,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品质。例如《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形象是一个拥有远大抱负、意志非常坚定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虽然是一位农民,但是有着傲人的志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散步》则呈现出一位明智且尊老的父亲形象;《背影》介绍了一位爱子情深、情真意切的父亲;《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在自己的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信心,帮孩子想办法解决问题。相反地,还有很多文学作品将父亲这一形象塑造成贫困麻木、可悲可怜的形象。例如在《故乡》一文中,中年闰土成了一个寡言少语、麻木不仁的父亲;《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则是一个爱慕虚荣、贪图享乐、薄情寡义的父亲。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有利于丰富学生对父亲这一文学形象的理解与鉴赏,探寻作者内心的世界。类似的比较阅读素材还有很多,如对教材中母亲这一形象进行对比阅读,探索同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不同年代中的表达效果等。通过对比阅读来发现同一文学形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达到认识作者、认识世界、感悟千姿百态的人生之美的目的。

其次,比较教材中不同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不同作者的艺术特色。不同的作家,出生年代、性格、经历不同,往往决定其创作风格不同。引导学生对其创作风格进行对比阅读,能使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意向。例如针对唐诗,可以引导学生将李白与杜甫进行对比,感受李白的大气磅礴与杜甫的沉郁顿挫。而这样的对比阅读,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素材可以挖掘,即使是同属于豪放派的苏轼与辛弃疾之间,也可以对比多方面的异同,引导学生将苏轼那充满自由奔放、乐观开朗的豪放与辛弃疾苍凉而雄奇的豪放进行对比。此外,还可以将同一文学体裁的不同艺术手法进行对比,例如散文中描写景物和抒情方式的不同、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手法等。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美的存在。

(四)通过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输入和输出问题。阅读作为一种输入,写作作为一种输出,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使学生将审美感知和审美鉴赏上升为一种审美创造。

美无处不在,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然、生活、艺术中去寻找美。对表达方式、文学体裁等都不做具体要求,让学生尽情地展开想象,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在落实审美教育,学生所写的东西就是在向读者传递自己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美,而且还要给学生表达美的机会,读和写则是学生将心中的创造力不断延伸的良策。一方面,学生通过不断地“读”,将自己的情感表露于外,听者能从说者的语言、肢体、情感、动作等细微之处感受到读者对美的理解。另一方面,“写”表现出学生对文字的敏感程度,通过课上的点拨,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再将自己心中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提升其语文素养,使学生在读与写的过程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意境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则意味着课堂的不完整性。从课程标准来看,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一个必然的措施,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响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号召。因此,根据以上所提供的方法进行审美教育,需要不断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美的感化,不断提高其审美感受力、想象力、鉴赏力和創造力,以此来带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反思、坚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为语文这片主阵地中的审美教育挖掘新路径,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析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之社会艺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