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到“变”开展结构化教学

2023-06-26 18:22谷永芳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小学数学

谷永芳

摘 要:从过往的教学实践来看,《认识射线、直线和角》一课的知识点琐碎、知识量大,教学难度较大。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的要求,尝试开展本节课的结构化教学:立足“类”的建构,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立足“联”的统整体现数学活动的关联;立足“变”的实施凝聚数学概念的本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认识射线、直线和角》

“认识射线、直线和角”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垂线和平行线》这一单元的起始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线段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习两条直线垂直或平行等特殊位置关系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更是今后研究其他几何图形的必备知识。可以说,《认识射线、直线和角》一课是学生从直观认识几何形体向形成线、角、形、体等几何概念的重要转折课;射线、直线和角的概念,是整个几何知识体系中的关键概念。从过往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普遍觉得本节课知识点琐碎、知识量大,教学难度较大。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1]的要求,尝试立足“类”的建构、“联”的统整、“变”的实施,开展本节课的结构化教学。具体教学过程与思考如下:

一、教学过程

【片段1】

师 今天,我们的研究从最基本的图形“点”开始。(课件演示)让它(点)朝某一方向移动,停,这时移动的轨迹是一条——

生 是一条线。

生 准确地说是线段。

师 早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了线段,关于线段,你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生 线段是直的。

生 线段有两个端点。

生 线段有长有短。

师 (出示图1)在这幅图里,你能找到线段吗?

生 尺子的边、挡板的边都是一条线段。

生 激光笔射出的光线也是一条线段。

生 激光笔射出的光线是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师 能把这条线段画下来吗?

生 能。

(学生动手画。)

师 (课件演示)如果把挡板继续往后移,这条线段会——

生 这条线段会越来越长。

师 想象一下,如果把挡板拿掉,会怎样?

生 这条线会从这一点出发,越射越远。

生 这条线就是无限长了。

生 这条线就变成一条射线了。

师 是的,假如这只激光笔的能量无限大,射出的光线又没有任何遮挡,那这条光线就可以看作一条射线。生活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射线吗?

生 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可以想象成一条射线。

生 夜晚,激光灯的光线可以想象成一条射线。

生 在不考虑重力以及风力等阻力的前提下,射出去一支永不掉落的箭,它的轨迹可以想象成一条射线。

师 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观察、想象和交流,你能把心中的射线表示出来吗?在空白纸上试试看。

(学生画。)

生 (展示画法,如图2)我画的射线是这样子的。(同步指)从这一点出发,一直一直往这边射出去,无限长。

生 (展示画法,如图3)我是这样画的:(同步指)这边画了一个端点,表示从这里发出;这边没有画端点,表示这一端可以无限延长。

师 这两种画法都能表示出射线无限长,如果从简洁、准确的角度说,你更认同哪个?

生 第二种。

师 是的,我们并不能真正画出无限长,所以数学家用端点来表示边界。同学们,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能得到一条射线。想象一下,如果把射线的另一端也无限延长呢?

生 就得到一条直线。

师 在脑海中想象一下这条直线,并根据刚才画射线的经验,在纸上也表示出一条直线。

(学生画。)

师 (出示图4、图5)谁来评价一下这些作品?

生 我认为这两种画法都是正确的,但后一种画法更简洁。

生 我也更赞同后一种画法,没必要画到纸的边,在作业本上总不能也画到本子的边吧。不画端点就能表示两端都能无限延伸。

[说明: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线段,了解了线段的特征,但时隔两年再次学习,时间跨度大了,相关认知可能不够清晰。因此,本节课通过学生熟知的“点动成线”导入,激发学生对线段的已有认知,再以线段概念为生长点,借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直观形象的激光笔,打通线段和射线之间的“挡板”,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感知到直线可以看成线段“无限延长”得到的几何图形。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无限延长”,往往会有些困难。于是,通过“把线段无限延长”,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对射线的直观感知,促进射线和直线表象的形成。当然,光形成表象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剥离出概念的核心本质。于是,通过多次在纸上画线(线段、射线、直线),通过学生不同认知作品的对比,抽象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片段2】

师 (出示图6)你能任意画一条线,让A、B两点都在这条线上吗?

(学生自主理解,尝试画线。教师巡视,发现典型的画法,让学生上台展示。)

生 (展示画法,如图7)我连接A、B两点,画出了一条线段。

生 (展示画法,如图8)我是这样画的,超出B点,画的是一条射线。

生 我有补充,这里面也有线段AB。

生 (展示画法,如图9)我讓两边都无限延长了,画的是一条直线,这里面也有射线和线段。

师 同学们,你找出来了吗?这里面有几条线段?射线和直线呢?

生 (同步指)这是一条线段,这是一条直线;从A点往左是一条射线,往右也是一条,B点处也是一样的,所以有4条射线。

师 是的,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能得到射线,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能得到直线;线段是射线和直线的一部分。请大家继续介绍。

生 (展示画法,如图10)我画的是一条曲线。

生 (展示画法,如图11)我画的也是一条曲线,不过是上下起伏的。

生 (展示画法,如图12)我画的是一条折线。

师 (动画演示将各种连线合到一起,得到图13)同学们,用数学的眼光看看,这四条线有什么不同?

生 它们是不同类型的线。

生 它们的长度不同。

师 哪一条最短呀?

生 线段最短。

师 还能画出比这更短的线吗?

生 好像画不出来。

师 是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量一量,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生 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7厘米。

师 (出示图14)这是从老师的学校(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实验小学)到你们学校(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的推荐路线,你能看懂图意吗?

生 从老师学校到我们学校的路程是103.6千米,预计用时1小时53分。

师 那这103.6千米是我们数学上研究的距离吗?

生 是的,就是距离。

生 不是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而这条线是弯的。

生 我赞同他的观点。这不是线段,线段应该是直的。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我推理两点之间的距离会比103.6千米少。

师 分析得多好呀!数学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指的是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而这里的103.6千米其实是指这两点之间的路程。刚才我们研究了两点画线,如果从一个点出发,你能画几条射线?

生 无数条。

师 (动画展示)一条、两条……老师不画了,仔细观察,让你想到了以前认识的什么图形?

生 角。

师 关于角,又有什么新的知识呢?自学一下课本上的例2。

(学生自学汇报。)

[说明:本节课知识点比较碎,要复习线段和角的知识,还要学习射线、直线、角的新知识,同时要考虑在某个环节加上两点之间距离的教学。这里,设计过点画线的活动,巧妙地打通整个知识体系。过两点画线的活动中,先展示线段、直线、射线这三种直的线,不仅能再次巩固三种线的不同特征,更能讓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三种线之间的密切联系——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接着,展示两点之间曲线、折线和线段三种不同类型的线,通过比较它们的不同,突出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顺其自然地揭示两点之间距离的概念。最后通过过一点画射线,让学生惊喜发现两条射线组成一个角,沟通射线和角的关联。]

【片段3】

师 课的最后,让我们从运动的角度,再来看看今天所学的知识。(课件展示)把点朝一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就形成了线段,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伸就形成了射线,把射线的一端也无限延伸就得到了直线;把线段平移就能得到我们认识的这些平面图形……角也能看成线的运动,你想到了吗?

生 把射线旋转。

师 是的,角也可以看成是射线绕端点旋转形成的。

(完成板书,如图15所示。)

[说明:课尾,带领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今天所学的知识,和课始的“点动成线”呼应。这不仅让学生从数学知识内容本身的发生、发展脉络去学习,更能打开学生思维,拓宽他们思考的广度和宽度,引导他们从另一个视角去再次整体建构整节课的知识体系。角既能看成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又能看成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这既丰富了角的概念,为今后继续研究角的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更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终形成的板书,更是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了结构化的整合,助力学生获得比较系统完整的“线”与“角”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数学概念,并让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深植脑海,真正做到学有所痕、学有所获。]

二、教学思考

内容的结构化重在设计,更重在课堂的落实。结构化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养成数学的思维习惯和研究精神。

(一)立足“类”的建构:把握数学知识结构

其实,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已经充分考虑到“类”的集合,将同一类型、同一主题、同一分支下的内容放在一起编排。但是这些同“类”内容常常被人为地割裂成教一个个知识点、学一个个例题、做一个个习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其实就是线和角的知识,但是很多教师往往看到的是“类”下面零散的“点”:端点的个数、形状、有限长和无限长、角的标记、读法、两点之间的距离,等等。我们应立足“类”的建构,整体把握数学知识的结构。因此,上述教学过程重点突出了对“线”这一核心概念的认识。基于学生对线段的已有概念,逐步生长出射线、直线的概念,分析和对比不同类型的线,不断强化概念的本质特征。两点之间的距离,其实就是线段的长度;面就是线段的平移;角就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或者说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于是,“线”串起所有的知识内容,构建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体现出知识内在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更利于学生去同化和顺应。

(二)立足“联”的统整:体现数学活动的关联

如果说“类”关注的是数学知识逻辑结构的建构,那么“联”是更关注课堂活动方式的统整。以往我们习惯将层层深入具有逻辑结构的内容,通过“问题串”的形式不断串成一条知识链,可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我们更提倡将教学环节不断地融、不断地通,通过选择恰当的学习素材、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整合教学环节,用少而精、精而妙的活动方式,关联数学活动,统整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大问题、大空间中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积累丰富的学习活动方法和经验,走向自主建构的结构化,达到结构化教学的真实目的。

在片段1中,教师选择了激光笔发出激光这一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关联起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内在联系。首先,借助挡板发现此时的光线可看作线段,再通过拿掉挡板,让学生直观想象出射线的模型,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样直观的模型基础上,直线的认识顺其自然。片段2更是体现了这一点:通过简单的过两点画线的活动关联起所有线的知识。在开放的活动中,学生的不同想法得以展现,有线段、射线、直线、曲线、折线,不仅统整了三线的联系与区别、各种连线的特征、两点之间的距离等知识,还在不同作品的交流和比较中,打开学生思绪的阀门,防止思维定式,培养发散思维。在片段3中,教师引导学生以运动的视角,从最基本的几何图形点开始,呈现点到线、线段到面、射线到角的形成过程,关联起所学的所有基本几何图形。

(三)立足“变”的实施:凝聚数学概念的本质

概念的“变”是指在概念由具体到抽象过渡的过程中,不仅提供肯定例证的一般形式,而且提供变更非本质特征的变式,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事物的本质特征,摒弃非本质特征,理解概念。变式也是中国数学教学方式的特色,它的实施能凝聚数学核心概念的本质。

比如,在片段1中,让学生在纸上表征出射线的几何图形,通过收集学生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射线作品的相同特征,即都是直的、都有一个端点、都是无限长,从而抽象出射线的本质特征,建立射线的几何模型。又如,在片段2中,对于两点之间的距离,除了直接的测量之外,还把真实情境与任务背后的真实世界直接当作变式练习,以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结合实际路线图中千米数的分析,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知识,加深“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才是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一概念理解,同时培养应用意识。

立足“类”的建构、“联”的统整、“变”的实施开展结构化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更快地实现知识和方法迁移,有助于学生更广泛地进行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进阶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

猜你喜欢
结构化教学小学数学
引导探究,开展结构化数学教学
高中数学结构化教学探讨
结构化教学,彰显数学整体系统的教学力量
让语文教学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
善用关联思维 促进主动思考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