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实践研究

2023-06-23 15:13张文挺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融媒体教学实践人才培养

张文挺

[摘  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媒体生态悄然形成,对播音主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高能素质、全面发展的播音主持人才已成为高校需面对的重要议题。本文以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复合能力为出发点,结合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放思想、注重融媒体理念培养,顺应时代变化、改善学科设置,营造教学实践新环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等举措,以期推动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实现向好发展。

[关键词]融媒体  播音主持专业  教学实践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西安明德理工学院政策研究基金项目《新时代西安明德理工学院院史馆文化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12)。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传媒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行动指南。如今,借助技术的进步,各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即把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优势进行整合与利用,从而全面提升其功能、价值和手段,促进我国传播能力建设,有益于国家软实力提升,也有益于高校教师对播音主持课程进行创新,培养出契合时代发展的专业型人才。但是在剧烈变革的融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工作受到了诸多挑战,对播音主持人才的口语表达能力、传播引导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应与时俱进、加快改革步伐,以適应媒体生态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

融媒体概述

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进步,融媒体作为新的媒体平台应运而生,它是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基础上拓展形成的一种新型媒体平台。在传统媒体中,以报纸、电视、广播为类型的媒体平台具有很多共同属性,如信息的传播、资源的整合等,彼此之间能够做到相互补充、有机结合。融媒体正是充分抓住了传统媒体的特点,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形成了“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特点。相比实体媒体,融媒体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实现了各种传统媒体有机整合的运作模式。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传媒行业地位日益提升的环境下,融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信息宣传以及利益优化的局限性,使融媒体成为大众更容易接受和喜爱的媒介。可以说,时代变革和技术创新是融媒体得以迅速兴起的最重要因素,也为高质量发展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在融媒体时代,各种讯息传播的时效性、准确性被扩大化,对播音主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保证媒体能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产品,更好地服务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具体而言,融媒体视域下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高标准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规范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播音主持职业都是一个语言职业,而口语表达能力则是这一职业的生命,因此口语表达教学成为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课程,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实现播音主持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做到语言标准优美、语貌规范、语点选择标准、语料取舍正确、语境驾驭自由等,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加规范和充实。特别是在当前网络环境变化万千的情况下,要保证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就需要主持人具有迅速的语言组织、逻辑整理和即兴表达的能力,这都需要优良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为基础。

其次是传播引导能力。媒体具有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引导受众价值观等重要功能,尤其是融媒体时代,在各种媒体形态丛生、海量信息充斥的情况下,主持人的传播引导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求播音主持人不仅具有口语表达的基本能力素养,还需具备融媒体观念,掌握传播内容、把握表达核心思想,能准确抓住表达的目的进行“沟通与说服”。另外,还要在传播过程中注重互动性,避免传统播音主持习惯性带领受众的思维导向,而要恰当地利用一定的互动渠道,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与受众交流,增强说服性,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

最后是随机应变能力。播音主持工作中总会面临许多突发问题,比如现场或者场外连线出现了问题、访谈中受访者不配合采访,等等,这类突发事件甚至能够一定程度地影响节目的整体水平,这就需要主持人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场控能力,主要表现在有亲和力、有一定的幽默感,具备极强的“说”与“听”能力、机智灵活掌控全场的能力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其专业素养,赢得观众的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一直深受社会各方的重视,因此,高校须紧随媒体环境变化的形势找到本校播音主持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融媒体理念的指引下进行专业改革与实践。

1.传统教学与融媒体传播需求失衡

借助新环境、新平台、新技术,融媒体打破了先前传播介质割裂的状态,能够实现多介质运作,由此生产出的新闻产品也更加丰富生动、深入人心,兼具视频、音频、文字、图画等内容。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通过移动端接收信息。在传统广播电视时代,播音主持岗位注重主持人具备端庄大方的形象,播音时要字正腔圆,而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中,受众更喜欢具有亲和力、感染力的主持人,沟通式、即时感的表达风格成为媒体传播的主流。媒体融合的多元化特征,更需要播音主持从业者掌握多种技能,但很多高校的播音主持教育教学还在运用传统教育理念,未能完全适应快速变革与发展的融媒体时代。目前,大众媒体面临的传播困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传统播音主持培养与融媒体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之间出现了失衡,虽然人才培养的数量充足,但是多数毕业生难以真正契合市场需求、适应融媒体新环境,为此,以高校为主阵地的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急需与时俱进,改革培养模式。

2.学科设置不够合理

我国播音与主持专业经历启蒙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后,学科体系已基本完备,人才培育效果也较为显著。但是,部分高校在播音主持学科设置上还存在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或是实践课程不够完善。一方面,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多围绕“播、说、诵、演”基本技能展开,开展的相关课程内容相似,重复性较高,不注重交叉学科。比如主持人语言思维训练、逻辑与讲演表达、语言与传播等课程存在相似性。另一方面,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融合,如互联新媒体、媒介融合、数据可视化新闻等前沿课程应补充到学科体系当中,以满足传媒快速发展和革新的需要。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而言,课程是掌握知识、提升专业素养的基础所在,而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需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专业课程上,对其他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也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教师在课程规划设置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结合融媒体发展趋势,制订多元、科学的课程体系。

3.教育模式与实践脱节

较强的实践性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主要学科特征之一。科学、时效、合理的实践不仅有利于教育模式的重建,对于提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具有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不少院校由于开设播音与主持的时间不长,专业化人才培养尚处在探索阶段,即使和地方电视台、电台、报社等传统媒体机构有一定的合作交流,却忽视了与新媒体媒介机构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无法将优质、前沿的设备与一线资源带给学生。此外,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当前融媒体复杂、多变的形势,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单向教学方法、灌输式教学法不仅无法保障教学质量,还很难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得一些原本基本功不够扎实的学生走进工作岗位后,经常出现只会“念稿”而不会“脱稿”的情形,这也反映了其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没能得到有机衔接。

4.学生技能未能得到全面发展

播音主持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本专业学生需要具备高能素质,注重全面发展。由于大多数播音主持学生是艺考出身,虽然掌握了外形、声音、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但是在知识结构方面较为薄弱。有的学生在大学的“塑型”期间,依然没有形成健康的心理心态、高尚的道德境界、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識。这种“高能素质”缺失的现状违背了新时代播音主持专业应遵循的高能素质培育目标,也不利于学生今后在岗位上成为专业过硬、德才兼备的传媒人。总之,学生技能得不到全面发展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学校培养理念落后、教师教育方法陈旧等方面的原因。

融媒体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优化路径

1.解放思想,注重融媒体理念培养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也是平衡传统教学与融媒体传播需求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树立融合发展的新理念。融合新闻传播教育是指新闻传播教育为了应对媒介融合的新趋势,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打破原有的以媒介形态为特征的学科壁垒,用带有媒介普遍规律和使用前景的知识点开展教学的一种教育理念与方法。在融媒体时代,融合多学科的播音主持专业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为此,高校应以开放的姿态,竭尽所能发挥自身学科优势,融合各方面的优势资源,转变原有单一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起“全媒型、专家型”的育人理念。其次,高校应注重个性化培养。在融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路径是灵活、多样的,而非单一、死板的,因此高校培养人才不是“生产”整齐划一、中规中矩的“产品”,要强调个性化风格的塑造,毕竟个性化的主持风格更能迎合行业需求,契合受众的细分。对于高校而言,融媒体的应用也体现了现代播音主持教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人施教”的教育理念。作为施教者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定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打造个性风格,使其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中,做到学以致用。

2.顺应时代变化,改善学科设置

融媒体时代多元化的发展特征,极大地拓宽了播音主持专业的阈值。为此,教师应不断优化学科设置,教授学生新知识、新理念,使其具有应对新传播环境的能力。首先,在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中,高校要加强社会层面的调研,深入了解社会对于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由此为依据科学设置教学课程,使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度实现平衡。其次,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平衡学科比例,围绕基本技能开设的课程要精简内容,避免内容重复,以保证播音主持教育的高效性。另外,要在实践课程上下功夫。除了语音与发声基础、播音学概论、播音与发声应用、广播电视概论、播音创作基础应用、口语表达思维拓展、广播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等专业必修课程,还需开设表演、形体训练、舞蹈等基础实践课程,并加强与相关课程的联动,多渠道激发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审美层次,提升其综合素养。在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中,还要在教学中加强与思政、文化等公共课程的联动,并引入与新媒体、新媒介相关的课程,建立完善、多元的课程体系格局。近些年,我国一些高校陆续引入了“1+N”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媒体能力。该模式中,“1”指的是扎实的基本功,作为播音主持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不断强化学生在语音、发声、语言表达、情感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在融媒体环境中,更要注重语言与发声的准确、情感的自然表达。而“N”指的是注重学生多方面、复合型技能的培养。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不能只做“发声者”,还要一专多能,参与内容的生产过程,注重自我整合传播能力的提升。

3.借力数字新媒体,营造教学实践新环境

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播音主持人才培养需搭建“真知真行”的实践平台,以实现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深化课堂教学与实训项目的有效融合,使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无缝衔接,满足智媒时代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需求。

首先,注重技术在实践平台的应用。在搭建融媒体平台方面,高校要根据技术发展的态势对教学设备进行升级换代,使教学设备与媒介发展相匹配,用先进的手段辅助教学。例如通过慕课、智慧树在线教育、国家精品课程等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更容易激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兴趣,也极大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此外,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反复练习与实践,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不同属性新媒介的理解。

其次,深入探索“產”“学”“研”的培养模式。其中,“学”与“研”的目的是实现学生作业、作品到产品的良性转化。例如,学生在学习播音创作时,可开通微信、喜马拉雅公众号,在日常训练中将优质的作品上传到新媒体平台上,此举既能让师生共创的作品得到全面展示和核验,也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当前,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融媒体环境千变万化,如何在虚拟的互联网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所需的专业化人才,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一起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场景。

最后,积极扩宽实践平台及实践机遇。一方面,搭建“线上+线下”的校内专业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短视频等平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将实践课堂延伸到课下,让市场来检验学生的成果。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外实践平台的合作。例如,播音与主持专业院系基本都拥有自己的广播电台或电视直播平台,但这些平台多为内部播出,范围有限,受众较少,为此高校可尝试在爱奇艺、腾讯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上创办高校电视台,将学生自导、自编、自播,具有代表性的优质节目传送到互联网,使学生作品在更为广阔的媒介平台得到展示。在学生的实践环节,教师要及时跟踪学生的实践过程,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及时纠正学生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4.注重高能素质培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其一,提升学生临场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根据学校条件加入实践课程。例如,播音小课中除了专业实践外,还应该预留与媒介环境相适应的作业,可要求学生利用新媒体资源创建符合自身风格的一档网络栏目或广播节目,而评分标准主要由网络点击量、关注度、流量的多少来决定。另外,还可在模拟新闻报道中临时安排一些突发情况,以提升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

其二,要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大赛。例如陕西省近些年连续举办了全省电视主持新人大赛培训及选拔活动,为陕西省高校学子搭建了深入实践的舞台,使学生在实战中积累了经验,激发了潜能,同时也学习并弘扬了传统文化。

其三,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及回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回归到理论当中,这样才可以不断完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科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还要与学生加强情感交流,以及时掌握学生成长、学习中的真实诉求。此外,还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使其成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内外兼修、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融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结  语

面对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播音主持专业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显,专业前景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不仅彰显了社情民意通达、主流声音传递和党心民意同频共振的作用,也为高校播音主持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此,高校应认清播音主持学科发展面临的时代语境,重塑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别具匠心的方式方法,维护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发展的生态平衡,为中国声音、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方提,尹韵公.习近平的“四全媒体”论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0):116-121.

[2]宋常云.自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变”与“不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1):69-71.

[3]孙燕,马玉坤.融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实践课程创新研究[J].传媒,2019(22):79-82.

[4]侯月,孟祥玉.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J].传媒,2018(13):81-83.

[5]苏凡博.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以广州大学播音主持专业为例[J].青年记者,2016(29):99-100.

[6]赵敏晶.新媒体视野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策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9(1):23-24.

猜你喜欢
融媒体教学实践人才培养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