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价值、困境与实践遵循

2023-06-23 17:35张继亮王映雪
知与行 2023年1期
关键词: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社会化

张继亮 王映雪

[摘 要] 自我评价以自我意识为基础,并以自我超越为目的,具有明显的自我反思和主客同体特征。同时,自我评价也受到人的自我意识社会化过程的深刻影响。对于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自我评价特别有助于自我认知、自我控制和自我发展。当代大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应当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做到有理有据、全面系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视角看问题,并自觉克服有限理性、个体理性和气质局限的消极影响,从而生成科学、准确、负责任的自我评价结论,避免因自我评价过高、过低而给个体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关键词] 大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认知;社会化;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1-0049-07

自我评价作为自我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认识世界的逻辑起点,对于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从“立德树人”教育使命来说,我们有责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思想和行为、概念和判断、理论和实践等各个方面培养大学生对于美、道德、责任、公正、诚信等价值的认知力、理解力、判断力和践行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之所以重要,缘于它对人们行动的巨大影响力和指导力。也正因此,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保障人类顺利实现改造世界之目的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人生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不仅使人对自己的存在方式和生存状态形成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而且使人产生获取关乎生命价值、存在意义的思想武器的责任感和愿望,并使人获得改造世界、改变自己的勇气、信心和力量。因此,人生观不仅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价值观形成、发展和实践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是向正确认识世界迈出的第一步,这一步至关紧要。作为一次重要的反思性价值实践,自我评价应当成为自我认识、自我调整并在新一轮自我实践中实现更好更快的自我发展的逻辑起点。

一、自我评价的思想渊源和基本内涵

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反思活动,其思想渊源可在中外哲学史中探寻。《论语·学而》记载了曾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苏格拉底和尼采则分别提出过“认识你自己”和“成为你自己”的重要哲学命题。从认识论角度看,哲学家普遍立基于人的发展高度,希望通过反思活动,使人摆脱被动的“自在主体性”,唤醒“自觉主体性”,从而在思想和行为方面达到自我超越、自我发展的价值实践目的。

现在我们所说的“自我评价”概念,主要是随着现代西方社会学、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探寻而逐渐建立并明确起来的。人并非生来就具有自我评价的能力。儿童要到两三岁才逐渐形成自我意识,才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着独立需要、独立主张的生命存在。同时,随着“我”“你”“他”等概念在自我意识出现后相继建立,人也会意识到这种独立需要、独立主张在其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然而,这些以自我需要、自我主张形式出现并植根在不同人的头脑中的自我意识又是怎样融合为群体意识、社会意识的呢?人的起初的自我意识在人的社会化背景下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这些问题引起了包括弗洛伊德、库雷、米德在内的众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意识是人在部分本能需要被驳斥或抑制即被动地克服了本我(本能)冲动之后形成的本体性意识,而超我则是社会道德、社会价值等社会意识在自我内心的映射,它不仅影响自我意识,也影响自我行为。与弗洛伊德一样,库雷和米德也赞同“自我是社会的产物,自我是社会化的自我”这一论断:“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成果,是使人们具备了预知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并且据此来修正自己行为的能力”,“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基于镜子所反映的画面,我们可以对自己有一个认识”,“一个‘我是本能的、自私自利的、一时冲动的、非社会化的自我,另一个‘我则是意识到社会的规范、价值和要求的社会化的自我”;正是基于“社会化自我”认知,库雷提出了著名的“镜映自我”观点,并把自我评价过程描述为“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或者设想他们对我们打算要采取的行动可能作出的反应,我们就能够对我们本身和我们的行动作出评价”。[2]此外,苏联社会学家科恩也将自我评价的功能指向“概念的自我”[3]。

基于以上梳理,我们认为,自我评价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为了达到自我超越的目的而在特定情境中根据过往实践对自身的思想、行为、能力等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自我评价既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也是一种对象性活动。但与“我评价他人”这种主体性活动和“他人评价我”这种对象性活动不同,在“自我评价”这一活动中,“我”必须同时扮演主体、对象两重角色,经常出现“我观察我”“我分析我”“我判断我”“我在与我的交谈中进行陈述和申辩”这样的情况。因此,自我评价从初始便具有不同于一般主体性活动和对象性活动的特殊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我评价的内涵,我们可从以下四方面进一步探讨:其一,自我评价是社会化的人的一种复杂心理活动。作为人的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判断”表明自我评价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内心自我评价虽然有时也需要通过各种言语形式来表达,但本质上还是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畴。同时,判断也意味着选择,一方面需要我们在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等诸多相互矛盾的价值概念中进行辨别和取舍,另一方面需要我们在个体价值判断与社会价值判断之间进行选择。正是因为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与社会化了的人的交往实践相伴随,人的自我评价的道德原则、价值依据就必然包含群体理性和社会价值的成分。不得不承认,个体的价值认知与社会的要求有时是吻合的,有时却是相悖的。因此,自我评价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心理运动过程。其二,自我评价具有明显的主客同体特征。自我评价的主体是“我”,客体、对象也是“我”,这种主客同体性无形中增加了評价工作的难度。因为,在主客同体的情况下,作为评价主体的“我”会本能地顾及作为客体的“我”的内心感受,客体的“我”也会不自觉地对主体的“我”的判断和选择施加潜在的影响。我们可以将自我评价中的这种同源心理作用现象称为自我庇护。从过程来看,“理性”的人们更容易捕捉自己的优点,而在有意或无意中忽略自己的缺点;从结果来看,人们往往更容易取得有利的自我评价结论,或者说容易形成过高的自我评价。其三,自我评价需要拥有相对可靠的依据。这种依据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和交往实践的切身体悟。自我评价也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和在实践中自我反思的过程。认识来源于实践,正确的自我认识的形成必须依托于我们对自身实践的准确理解和理性分析。认识最终将作用于实践,以自我评价形式呈现的反思和认识结论有助于我们调整实践动机、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体现出自我认识本身的实践价值。因此,一般来说,缺乏充足证据的自我评价结论是缺乏可信度的,因而也是缺乏实践指导意义的。其四,自我评价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从内容来看,自我评价可以涉及诸多方面,形成多种类型,包括性格自我评价、道德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评价、身心状态自我评价等。这些评价内容同时出现的概率一般较小,更多的情形是根据具体情境需要而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情境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场合,不同的场合往往决定了我们自我审视的不同角度。常见的自我评价情境有求职就业、升迁晋级、评估考核、工作述职,其中大多数属于竞争性情境。工作述职情境虽然竞争性不像其他三者那样十分明显,但同样含有比较的意蕴,既包括特定阶段内“现在的我”与“此前的我”之间的比较,也包括“我”的阶段性变化与同类主体的阶段性变化之间的比较。

二、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价值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自我评价可以帮助他们准确地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科学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更好地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换言之,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规范价值和发展价值。

(一)更好地认识自我

自我认知就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而达到认识自我这一目的的过程。自我评价既是形成自我认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自我认知的必经阶段。大学生如果没有准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定位,就不会形成真实、准确的自我认知。而若没有准确的自我认知,则要么会缺乏实践的信心和勇气,要么会因为莽撞而在实践中误入歧途。其中,关于前者,有学者在分析毕业生的地缘关系等社会资本的差异对就业的实际影响之后,建议毕业生提升人力资本[4],从而增强就业信心,以消解关系资源对就业心理和行为的消极影响。这里所说的社会资本指的是一种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人们拥有此类资源的数量跟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制度化关系网络有关[5]。而关于后者,则正如卢梭所言,“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有知”[6]。如前文所述,苏格拉底很早便提出了“认识你自己”这一哲学命题。他主张:人的认识是以自我认识为起点的,而自我认识是从自我怀疑开始的;人的认识必须经历自我责难、自我反思等一系列过程,最后才能认识真正的善和美德。[7]

(二)更好地规范自我

自我控制也可称为自我纠偏、自我规范。这一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个体调整自我情绪、思想和行为的活动过程,狭义上则一般专指自我行为的调整和纠偏。自我评价是自我控制的基础,自我评价的结论将为自我控制活动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依据。也就是说,自我评价决定着自己是否要在行为和其他方面作出调整和纠正,并决定着这种调整和纠正的大体方向、总体原则和具体标准。班杜拉说:“在从事活动时,依据个人标准,人们不断地对自身行为进行评价。当行为符合或超越自己的标准时,他们就自我赞赏;当行为不合或违背自己的内部标准时,他们就自我批评。通过反复观察示范的自我反应,观察者最终能抽取出行为背后隐含的标准,并常常用之来指导自己的未来行为。”[8]当我们选取狭义的“自我控制”概念时,“我的行为”就是自我评价的具体对象。评价的依据既可能是个体的行为价值判断,也可能是群体的行为价值判断;行为价值判断的出发点既可能是个体理性的,也可能是群体理性的。因此,“自我行为”的评价依据不仅涉及评价主体视角选择问题,还会涉及个体理性与群体理性之间的博弈问题。从行为科学的一般逻辑来看,人的自我行为评价一般应遵循集体理性原则,以群体行为价值判断为依据。

(三)更好地发展自我

自我发展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的过程。发展在哲学上意味着一种积极的、向上的变化。对于大学生来说,自我发展意味着个体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不断成熟,也意味着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的自我发展并非随年龄增长而自然呈现,而是与人的实践以及人对实践的内心体悟直接相关的,是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一个有力证据。因此,具有自我认识意义的自我评价是自我发展的必经阶段和重要环节。弗洛伊德在其人格心理学理论中认为,人格由本能的本我、现实的自我和道德化的超我这三部分组成。“自我”在实践中生成,并能够弥补“本我”认识上的欠缺和实践上的欠缺,前者如“自我中心”,后者如“非理性行为”。“超我”则是社会道德原则内化于“我”并指导“自我”、控制“本我”的结果,是人格的最高层面。“超我”人格即我们所说的自我实现,是自我发展的最终目标。自我实现的逻辑前提是自我生成,而自我生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够正确、准确地作出自我评价。从自我评价的自我生成意义来看,自我評价是不可替代的。人要想生成“自我”,就要独立思考,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和他人对“我”的干扰;还要勇于面对自己,依靠自己的力量迈出自我评价的重要一步。“谁也不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它渡过生命之河的桥,除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这么做……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9]79,“每个人的自我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每个人都理应在唯一的一次人生中实现自我的价值”[9]77。

三、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实践困境

自我评价对自我认知、自我实践、自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并获得相对准确的评价结论也就十分重要。但现实中,大学生经常出现过高、过低的自我评价,两者虽然在评价结论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却同属于偏差性自我评价,同属于主观偏离客观的现象。

(一)过高的自我评价

过高的自我评价是指人在某些因素作用下作出了超越客观实际的自我评价行为选择,从而得出了远高于实际的自我评价结论。过高的自我评价在竞争性情境中更容易出现。例如,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为了获得某个工作机会,除客观展示成绩单、科研成果和相关证书外,大多会在自我评价栏目对自身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进行不同程度的修饰和美化。在系统自我梳理的基础上对自身能力进行适度修饰以凸显某些方面的优长,从激烈的人才竞争的角度看是可以理解的,也能被大多数用人单位接受。然而,一旦这种修饰和美化超出限度,甚至在过高的自我评价下塑造出没有任何缺点的“完美自我”,就可能面临用人单位对其准确自我评价能力的质疑和对其诚信的拷问,甚至直接丧失面试机会。事实上,“天下无尽善尽美之事,世上无十全十美之人。问题在于往往自病不知,识己更难”[10]。在求职就业情境中,过高的自我评价行为的一个后果便是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那些因从众而趋同的自我评价内容逐渐失去信任,而对那些看起来是在真实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的求职简历产生了更多的兴趣。毕竟,诚信的品格、准确的自我认知和判断力是能够支撑现代组织发展的人才所应具备的重要品格和素养。大多数用人单位更愿意相信,“如果欺骗行为可以被某人接受,那么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他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11]33-34,“谎言不仅本身就是有害的,而且会毒害撒谎的人的心灵”[11]48。

(二)过低的自我评价

过低的自我评价是指人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受某些因素影响而得出了远低于实际的自我评价结论。如果说在激烈竞争的环境里有许多人因“理性”地选择了过高的自我评价而归于失败,那么同样,也有许多人因为过度的“谦虚”“谨慎”以及一些“社会性别认识的固化、隐性的就业地域偏见”[12]而主动放弃了一次次机会。就个人发展而言,后者比前者的危害更严重:前者只是希望通过这种对自身能力的修饰和美化来获得一次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确证自我的机会;而后者甚至缺乏实现自我改变所必需的信心和勇气,更习惯于从过往经历中检索那些证明自身能力不足的信息,或将过往失败的经历更多地归咎于自身能力而忽视团队合作、客观条件变化等制约因素。自我评价过低,一方面说明未对过往的失败进行认真的系统总结,尚未摆脱过往失败的阴影;另一方面表明缺乏对能力建设目标和计划的必要设计,缺乏在实践中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的理念、智慧、信心和实践勇气。就大学生求职就业来说,这种信心和勇气有时对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非常重要。“如果对自己的素质产生了积极的自我评价,会导致预备期求职行为和行动期求职行为的增多。自评求职信心高,意味着大学毕业生确信自己能找到工作。”[13]

总之,过高、过低的自我评价都不可取。过高的自我评价虽能增强实践勇气,却因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自身的不足而必须承担某些实践风险。过低的自我评价则表现为对自身能力以及成长潜力的全面否定,对自己不负责任,对个体发展、组织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因此,自我评价应当坚持正确的原则,掌握科学的方法,以求相对准确的评价结论。

四、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要求

自我评价应当坚持客观公正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要有理有据、全面系统、讲求方法,克服有限理性、个体理性和气质局限的消极影响。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客观公正、相对准确的自我评价结论。

(一)自我评价的基本原则:客观公正

自我评价的基本原则就是客观公正。事实上,无论评价自己还是他人,都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只有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才能让人信服和接受,才对我们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客观性原则要求自我评价要实事求是,要有能够还原自我本来面貌的事实根据,自觉克服主观随意性,理性地分析、分辨自我。客观性原则指向的是事实依据,所以它是第一性的原则,也是首要原则。公正性原则要求人在自我评价过程中践行公平和正义,并使自己能够体验到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公正性原则更多地与价值观相联系,而社会化的价值观一般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凝练和变迁。因此,与客观性原则相比,公正性原则居于从属地位,属于自我评价的第二性原则,但同样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基于上述客观公正原则,大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应当自觉遵守如下的一些要求,或者说要掌握下面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二)自我评价的相关要求

首先,大学生自我评价应当有理有据。人的自我认识既是人认识世界的起点,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同人的认识之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一般规律一样,人的自我评价也离不开实践,离不开人在“实践”这种特殊存在方式中的切身体验。离开了实践,人的自我评价就失去了参考依据,其自我评价结论就变成主观臆断,也就因此而失去了客观性。例如,当人作出“诚信”“负责任”这样的道德自我评价时,必须在生活世界中寻找到可靠的证据,确认这些存在于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和交往实践中的自我行为足以佐证自我的这种道德评判结论。

其次,大学生自我评价应当全面系统。“全面系统”并不是说自我评价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在具体情境中,自我评价主体要学会多角度地看问题,既有横向的视角也有纵向的视角,既有共时性视角也有历时性视角,既有微观视角也有宏观视角,以事实为依据,较为全面、系统地作出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应当避免以偏概全、片面定性、草率定论,对待事实依据不能从个人好恶出发而只看到有利证据、忽略掉不利证据。只有在全面衡量比较的前提下,才能够得出可靠的结论。辩证地审视自我也是自我评价中客观公正原则的具体体现。

再次,大学生自我评价要用联系的观点,发展地看问题。“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多注意事物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具体到自我评价过程中,就是在作出自我评价结论前必须充分考虑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下能够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因素越全面具体,就越有利于我们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发展的视角则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事物,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发展的视角具有明显的历时性思维特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自我评价,不仅有助于我们发现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相比的积极变化,而且可以使我们的自我评价更具有稳定性特征,避免出现“当自己表现出色时,高估自身优势;当自己在生活、学业上表现不佳时,却往往妄自菲薄、缺乏自信”[14]的情况而影响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此外,坚持发展地认识自我,也有助于我们在充分认识自身成就和不足的基礎上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导。

最后,大学生自我评价要克服理性和气质的局限。人的理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有限性,其二是个体利益倾向性。前者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有限理性”问题,后者则主要是指与“集体理性”相对应的“个体理性”问题[15]。有限理性会妨碍我们自我认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个体理性则会使我们倾向于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判断,两者都会使我们作出有缺陷的思考和判断。有限理性的克服需要依托更加系统、全面的信息和努力,而个体理性的突破则需要我们拥有宽广的胸襟和更加开阔的利益视角。人的气质局限主要与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所提到的四种气质类型特点有关:具有胆汁质气质的人多善于自我表现,希望展现自己的优点,容易作出过高的自我评价;具有多血质气质的人情感丰富,但在思考判断时容易受到情绪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黏液质气质的人自制力较强,但在自我评价时容易固执己见;具有抑郁质气质的人心思缜密,但多疑、孤僻,容易作出过低的自我评价。对此,我们应该通过气质类型诊断,认识到自身气质缺陷,在自我评价中加以克服,做到扬长避短。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2).

[2]  罗伯逊.现代西方社会学[M].赵明华,戚建平,黄燕,等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152-154.

[3]  科恩.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M].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44.

[4]  王兴宇.关系与能力的较量: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对研究生就业的双重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55.

[5]  BOURDIEU P. The Forms of Social Capital[K]//RICHARDSON J.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6:241-258.

[6]  卢梭.爱弥儿:上[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15.

[7]  汉默顿.西方名著提要:哲学、社会科学部分[M].何宁,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5.

[8]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王小明,胡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56.

[9]  周国平.成为你自己[J].法制资讯,2012(7).

[10]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34.

[11]  毕培,克迪.信任——企业和个人成功的基础[M].周海琴,譯.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12]  彭小兵,曹若茗.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就业期望的中介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8):125.

[13]  李恩秀.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对求职行为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7(3):81.

[14]  杨林杰.大学生自我评价问题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1):60.

[15]  张继亮,王映雪.市场秩序的经济发展价值及伦理建构的社会资本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9(7):77.

〔责任编辑:余明全〕

猜你喜欢
自我认知自我评价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军人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具”角度看国内外校服的变革
幼儿游戏中评价的三层阶梯
大学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如何让自我评价真实有效
大学生自我认识偏差和整合分析
高职学生入学教育的自我认知分析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