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才
[摘 要]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精神。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是掀起人类历史上声势最浩大的思想启蒙的开山精神,也是继往开来、不断发展的跨越时代的精神。它与一切旧的批判精神有着本质的区别,体现了对真理的向往,也体现了自我否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结合了理论与实践的批判,其发展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发展过程。今天,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并未过时,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内涵并加以吸收,对于指导和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保持警惕,具备批判精神;应当紧贴时代,进行方法创新;应当结合实践,调整教育方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3)01-0032-06
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在批判和斗争中吸取了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批判和斗争中使这些理论为群众所掌握,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不断斗争中开辟前进道路的。”[1]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像发动机一样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使科学、系统的理论被广大人民所掌握,从而使人民在物质世界中得到更加完整的发展,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因此,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对于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深刻内涵
“批判”一词源自古希腊,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得到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当时所处的环境。在19世纪的德国,各种社会思想针锋相对。对于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来说,黑格尔思想在社会上占据着主流地位。但是,马克思从小就表现出对哲学的热爱,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直接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人思想的影响。后来,马克思对之前的一切思想作了扬弃。“在哲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节点上,马克思以实践作为自己批判精神的现实基础,使哲学的批判力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2]
(一)真理追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萌生
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来源于对真理的向往。它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一种辩证的批判精神,其实质是一种扬弃。作为曾经的“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转变为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者后,在对黑格尔哲学的部分观点给予肯定的同时,指出了其中的弊端。鉴于黑格尔思想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与一切行动具有最终性的看法,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等著作,对当时的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在对黑格尔派进行批判的同时,马克思通过自我批判,对自己作出深刻反思,由此转变为彻底的唯物主义,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二)斗争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确立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在实践中熊熊燃烧。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是实践批判与理论批判的结合,马克思要在批判中改变世界。这种批判与当时其他思想家、哲学家所做的有着本质区别:那些思想家、哲学家只是在理论上绕圈子,用一种理论批判另一种理论;而马克思对错误理论的批判不是简单否定,他不仅在传承中实现超越,而且在新世界构建中把理论转化成物质的力量,使人们通过物质活动能动地改变着生活实际。在批判错误理论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队伍里得到了广泛传播。除了开展理论上的批判,马克思还亲自指导欧洲的工人运动,一次次地把理论批判的风暴转化为革命的电闪雷鸣。马克思的这种批判精神实现了对前人理论的超越。从解决问题的目的指向来看,相对于理论的批判,实践的批判更加重要。
(三)自我否定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发展
马克思在对各种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潮和资本家剥削行为的批判中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更完善、更快速的发展。马克思一系列成熟思想的形成过程就是批判和自我批判的过程。马克思最初学习康德主义,对其很感兴趣,甚至迷恋;上大学后,从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想主义转入黑格尔主义;然后经过深入探索,并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无人性的现象进行批判,发现黑格尔思想存在许多矛盾与问题,因而否定了黑格尔主义,开始走向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再后来,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对费尔巴哈进行批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思想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马克思坚持自我批判、自我革命,毫不犹豫地抛弃自身那些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不断创立新的理论。《共产党宣言》发表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其中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了让无产阶级更好地掌握,他们先后写了许多篇再版序言等,对其进行补充。这种高度重视实践和自我批判的理论品质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自我的否定,认清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并使自己的理论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更符合时代和实践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是对外否定与自我否定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发展史都在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以及错误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逐步形成,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起为无产阶级所掌握,从而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这种批判精神是每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基本素养,是一种敢于斗争、敢于革命和自我革命、善于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活动,正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来推动创新,更好地发挥“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恩格斯对一切旧的、反动的理论和行为的批判中,体现了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与资产阶级斗争,同时也在对无产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他们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维护自身权利。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成批判精神之初就与思想政治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宣传者和实践者。思想和理论并不会被群众自发掌握,所以需要加以宣传。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成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就是通过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和斗争来实现思想理论传播和宣传的。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理论斗争和实践斗争,向无产阶级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去武装广大工人群众,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对无产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黑格尔思想的局限性被马克思意识到之后,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现实的革命斗争才能推翻资本主义的无情剥削和统治,批判的武器缺乏实质性的杀伤力,物质的力量必须用物质的力量才能摧毁,而群众只有掌握了革命的理论,才能把它转变为物质的力量。因此,马克思十分重视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的武装。但在当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占着主要的地位,而且工人阶级大多数未受过良好的教育,不能理解深奥的学术性理论和思想,因而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很难为普通群众所掌握。让科学的革命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对此,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首先从斗争的角度,先后对黑格尔主义、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薩尔主义、杜林主义等各种错误的思潮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清算,使工人阶级从丝毫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对其怀有浓厚兴趣并熟练地掌握它,这一过程成功地把天才般的思想栽种到大地上,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具体形式。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广大工人阶级阅读学术性著作困难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出版了一些小册子,把晦涩难懂的学术性文句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工人们更容易掌握,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普及性。比如,在准备出版关于《资本论》的宣传小册子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时,马克思就作了多次修改,花费大量时间逐段检查后才允许出版,其目的就是让广大工人能够以最简单的方式了解社会真相。后来,为了满足工人运动的需要,恩格斯撰写《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时,也立足于工人阶级的阅读力水平,对原本的大部头著作《反杜林论》的前三章加以改写。在改写过程中,因担心纯学术性的东西难以被工人阶级很好地理解,不便于宣传,故经过几轮修改,降低了工人的阅读难度,让这些理论更容易为工人所掌握而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去改造这个世界。
(二)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相互体现
虽然当初欧洲并无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说法,但理论的宣传却一直都存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就是在思想的交锋和碰撞中产生并给群众以力量的。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者,早期在俄国开展革命、指导实践时也经历了许多论战,时人也正是从其实践及理论的斗争中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19世纪末,俄国民粹主义盛行,这些民粹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应该放弃与沙皇政权的斗争而祈求政府采取改良措施。在这种错误思潮流行的情况下,列宁认为,只有对它进行彻底的批判和粉碎,揭露其思想的病症,才能使广大人民认清现实,确立革命自信,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为此,列宁撰写《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批判了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彻底粉碎了民粹主义的理论观点,为工人阶级提供了明确的革命路线,提出工农联盟是彻底推翻反动统治的主要力量。后来,列宁又发表《从何着手?》《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怎么办?》等一系列主题明确、通俗易懂的著作,给工人阶级装上了理论的铠甲,使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在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3]列宁的这种批判精神和斗争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说,极大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这种敢于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敢于跟反动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使广大工人阶级看到曙光并接受了理论输入。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目的就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民,从而完成相应的历史任务。从最显见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正是在与一切错误理论的激烈斗争中促进人们对正确理论的掌握。如果不与错误的、破坏性的思潮作斗争,而对错误的理论持着观望的态度,人们就不能够了解到正确的理论。此外,以往的一切批判精神都无法连接物质与思想,而马克思、恩格斯做到了在批判中渗透实践。在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最重要的也是实践,因为在对广大人民进行理论宣传、理论武装后,最终还是要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否则将毫无意义地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4]。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不仅对一切错误思潮和反动统治作出彻底的理论批判,还蕴藏着改造这个世界的物质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错误思想、错误理论的批判一刻也没停息过,贯穿了他们思想发展的整个历程。批判既是理论的论战,同时也是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式之一。这种批判在一定意义上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的内在本质。[5]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批判的火花投射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子,奠定了工人阶级思想转化的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对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体现着敢于同一切错误理论和思想作斗争的坚决性,也体现着在自我批判中进行理论创新的优良品质,以及对无产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融入实践、改变世界的丰富内涵。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并被广大工人阶级所掌握,这种批判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是使我国始终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指南针。我们不仅需要通过实践使主旋律思想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还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更新,使主旋律思想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吸收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力量,增强作用效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保持警惕,具备批判精神
如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弱化了。人们可以凭一部手机快速了解到一切感兴趣的东西,并自由地发表言论,这就意味着各种不良思想、错误言论能够得到快速传播。而且,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虎视眈眈,不断推销资本主义观念。西方“普世价值”和物质至上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青年的思想。而目前,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上的不良言论视而不见,不作有力的回击,听之任之,导致部分辨别能力较差的受教育者受到负面影响。尤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相对成熟却不完善的阶段,喜欢新奇的事物,比如美剧、韩剧、日剧等,它们里面很可能包含着不良的文化,极有可能扰乱年轻人的心智,使其价值观偏离主旋律甚至逐渐西化。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像抗体一样清除不良的病毒,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灵魂,赋予教育者无限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不迷路的指南针。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所以,面对各种不良思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保持灵敏的嗅觉,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当代价值,敢于批判,勇于斗争,在批判和斗争的实践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展,让更多的大学生受到正面的滋养、熏陶和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不止学校和其他工作场所,更应该包括群众活动最多的地方,特别是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结合国内外形势,在网络上积极传播主旋律内容,特别是通俗易懂、群众感兴趣的内容,并灵活地对网络上各种不健康的内容进行批判和纠正,坚决维护健康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时代价值,并丰富和发展其批判的内涵,炼就火眼金睛,牢牢守住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防线,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拒做旁观者,敢于同现实中一切不良思潮作斗争,对其作出有力的回击和批判,在批判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从而提高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与政治觉悟,营造整个社会的良好环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紧贴时代,进行方法创新
馬克思十分重视理论的创新,在与错误思想作斗争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否定,使理论能够不断满足革命的需要,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的同时,不断地改进自己的理论宣传方式。虽然由于当时条件有限,他们大多只能在报刊上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向工人进行理论宣讲,但是对于自身理论状况,他们从不满足,总是不断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贴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更加符合群众的发展处境。他们不断地对自己的理论和思想进行严格的打磨,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其科学性,从而使其得到持续的丰富和发展。
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加速变化,受教育者可以在网络上自主获取自己想要的绝大多数信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越来越不明显。“传统工具论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内心秩序提供的享用价值”[6],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正从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转变。随着AR/VR思政课堂、数字博物馆教学、人工智能教学、3D直播课堂等各种新型教学方式的不断涌现,新型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网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机遇,也是一项难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相对弱化,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越来越高,受教育者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效能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越来越显著。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深刻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无限贴近时代的奥秘,并且要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更重要的是发挥“润滑剂”和“发动机”作用,让受教育者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满兴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变化,掌握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寻找适合当代受教育者接受理论知识的具体方式,激发受教育者最大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总结出最适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理论知识,并对过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辨别、淘汰,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切合时代的需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效能发挥到最大。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结合实践,调整教育方法
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来源于实践,回馈于实践,并爆发出超越物质的力量。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不断迈进,需要更加强劲的力量来推动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从而达到各方面的平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推动我国各方面发展的精神力量源泉,应当发挥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将强大的精神力量物质化,从而助力中华民族偉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就必须投身于实践,去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用理论的东西去填补问题的洞口,起到推动我国综合实力全方位发展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重温马克思主义得以形成的实践之路,把握实践的内涵,重视实践的力量,从而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在实践中获取丰富的经验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健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结果都体现在实践中,这个过程是否成功、其最终成效如何也都表现在受教育者的实践中。如果受教育者只是接受理论层面的东西,而不在现实生活中将其表现出来,没有将其体现到日常作风上,那就等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做了无用功。如何使受教育者把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吸收的力量付诸社会实践而推动社会发展?这仍然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此外,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个受教育者的行为表达方式并不一致,收获也参差不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观察受教育者的日常活动,透过受教育者在活动中的表现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调整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以便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受教育者把一切正面的精神和思想转化到实践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3.
[2] 梁晓宇.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及其弘扬[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17(1):15.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7.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5] 白显良.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6] 徐美净.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安心”——基于王阳明心学理论[J].知与行,2022(3):59.
〔责任编辑:余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