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纪录片《“字”从遇见你》从最基本的汉字出发,用微纪录的手法讲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通过深入挖掘其背后潜藏的历史,呈现出独属于我国的汉字之美。文章从主题架构与立意阐述、新媒体语态下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新纪录理念”融通下的奇观化表达三个层面,探究中国汉字“微”生态语境下的视听化表达。
关键词:文化交融;互动性;新纪录电影;弹幕文化;《“字”从遇见你》
中图分类号:G206;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1-0-04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的外在形态美和深刻的内在意蕴映射出我国古人非凡的智慧。每个汉字都充当着文明的窗户,从中不仅可以洞悉泱泱中华距今6000多年的风土人情、文化思想和处世哲学,还可以从厚重的历史中体悟华夏文明古国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
在第十三个“联合国中文日”来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推出了《“字”从遇见你》系列微纪录片,影片共25集,一集一字,以微视听的影像揭示了汉字背后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纪录片在CCTV-1、CCTV-9上映,开播以来,不断掀起收视和话题热潮。短短一个多月,该片的全网播放量超2000万次,各平台热搜16个,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超4亿次,相关公众号文章阅读量破100万次,整体观众规模突破1亿人次。
1 主题架构与立意阐述
国学泰斗饶宗颐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肌理骨干,是构建汉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想要掌握汉文化的深层结构,必须透彻理解中国汉字。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来看,文字建立的世界都极为深远广阔与恒长,汉字系统是一个巨大的世界,它自成体系、盘根交错,井然有序,而又悠然自得。
1.1 从解锁汉字密码到发掘文化内核
汉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一种不断变动、进化和被注入生命力的遗产和文明。始终贯穿于人的内在,也时刻外显于人的生活,人们的所知所想和所要传达的东西,都需要借助文字向外传播。从某种程度上讲,语音流传是有限的,而文字却是一去万里、一眼万年的。现代人能从诗词歌赋中体会前人的悲愤、慷慨抑或是豁达情绪,而这份情绪借助文字得以流传千百年,这种“穿越古今”“对话前人”的过程在给人带来震撼与思考的同时,也实现了文明传递的奇迹。
汉字的诞生,不仅让中华民族的文化魂魄获得了寄托与依归,同时镌刻成为最深刻的民族记忆。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世界范围内百花齐放的文化中,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花朵,成为中华民族最闪亮的标签,是我国当代文化意义的一种具象化体现。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第一季每5集为一个主题,以短小精悍的5分钟单集片长,从哲学、文明、出行、生活、动物等五个方面,用影像来诠释中国汉字背后的基因密码和历史文化典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更年轻的视角去解读历史与文字,将其中传承至今的习俗、文化,以及刻在中国人血脉中的精神世界通过立体多元化的声画设计彰显出来,意义深刻而又不失趣味。
1.2 从凸显人文关怀到渐离“荒漠困境”
西汉哲学著作《淮南鸿烈》中写道:“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从无数妙笔天成引得人们拍案叫绝的唐诗宋词元曲,到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书法艺术,再到记载正朔交替、王朝变迁的百家史册,这些历史的华章无不依托6000多年来沉淀传承下来的汉字。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屏终端移动设备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大大減少了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曾经纸上的沙沙声逐渐化作敲击键盘的声响。人们总是会发出纪录片《“字”从遇见你》中那样的感慨:“哎哟,那字怎么写来着?”提笔忘字似乎已是屡见不鲜的事,汉字仿佛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纪录片《“字”从遇见你》使用以小见大、由点及面的方式解读文字背后的故事,告诉人们在更长远的历史时空中,文字背后一直延续着一脉相承的文化意义。例如,在《中》一集中,无论是大层面上“中国”一词的由来还是小层面上的地区方言——河南话“中不中”,纪录片中都有具象化的体现。除此之外,影片还进一步上升到哲学和精神层面,与观者进一步探讨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中庸思想”。从宏观到微观,由具象到抽象,以“中”字作为纽带进行组合,各元素在串联组合的过程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从柴米油盐到精神文明多元层面的民族自信与民族团结,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共性与内核,让观者回味无穷。
2 新媒体语态下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
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在其著作《第二媒体时代》一书中将大众媒体的发展划分为“第一媒体时代”和“第二媒体时代”两个阶段。在此基础上,相关领域的专家结合时代特点将融媒体时代称为“第三媒体时代”[1]。“第三媒体时代”不同于前两者较为简单的单双向线性传播特征,其发生了质的改变。首先,从传播主体来讲,传播者不再局限于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还可以是信息的生产者;其次,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放射化、碎片化,传播质量大幅提高,具有强互动性,且速度更快;最后,受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具有良好的信息伴随特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较2021年12月新增191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4.4%,较2021年12月提升1.4个百分点。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占网民整体的91.5%[2]。微纪录片作为短视频的一种新形态,以个性化的影像风格、平民化的选题视角、凝练简明的叙事节奏填补了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因此备受人们喜爱。总之,其借助当下如火如荼的新媒体语态在创作和受众两个维度都彰显了巨大的潜力。
2.1 小切口大文化
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从整体上来讲尽管体量不大,单集时长也较短,但具有十分丰富的信息量和新颖独特的叙事视角。例如,在《丝》一集中向观众讲述了一段欧洲曾经大量仿制复刻中国丝绸的历史;在《马》一集中则揭露了唐太宗的坐骑居然是从罗马帝国进口过来的这一趣闻;在《册》一集中则通过专家的现场演示呈现了复杂而又严苛的线装书装订过程……这些令人惊奇的故事无一不依托创作团队前期所做的大量筹备工作,包括历史、考古多学科的资深学者,相关史料记载单位的研究人员以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
为了充分利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达成既讲透一个字的本身,又向外延伸调动观众的思维进行发散的目标,该片编导从叙事编排上入手,以古人最先创造出来的字形为原点,从字形到字意,再从单个字到热门词,在逐步展现汉字随时代演变的过程中融入历史故事,让观者对汉字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如“福”这个汉字十分特别,尽管字形在不断演变,但是其幸福的含义一直未曾改变,如果说在汉字的世界里,有一个字能够跨越时间被所有人喜爱,那么一定是“福”字。纪录片将“福”字拆分开来,揭露了其与“富”“酒”之间的联系,延伸出了中国古今之间亘古恒常的酒文化。
2.2 通古今接地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汉字也在不断演变,虽然在演化过程中,很多字的字形、字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通过这些变化,能看到古老与时尚的文化交融。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致力于讲述汉字的前世今生,从而贯穿古今文化,每集都会尽可能地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简明扼要地串起汉字古今意义间的关联,诠释其内在联系。
例如,“走”在古文中的意思是“跑”,而在现代汉语中,“走”淡化了曾经的速度感,表现为“某种状态的改变”,如“行走”“走运”“走起”等。不管字义如何改变,始终保留着“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动态意义,这也是“走”字穿越古今的内在联系,反映出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决心。再如,片中介绍甲骨文中“天”字时,有关“天”的起源众说纷纭。无论是陶寺遗址的古观象台观测太阳运行,还是屈原《天问》中“天所何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反复追问,又或是云冈石窟、敦煌壁画中对飞天的艺术表现,都表现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天”的想象和认知。而如今,宇航员航天服的外形与甲骨文中“天”的形象颇为神似,仿佛又形成了某种隐秘的关联。
此外,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还借用了多元化、年轻化的视听手段来进一步增强古今之间的勾连,在《郭》一集中,借助情景再现,结合动画技术将古代人移植到历经沧桑的当今城墙上。同时进一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古代建筑物,通过分屏的手法使之与当今建筑对比,用更贴近当下的审美表达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传承发展,从而让年轻观众主动了解汉字,走入汉字的浩渺世界。
2.3 双平台强互动
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在央视播出后收视火爆,创作团队进一步拓宽传播渠道,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具备的针对性强、受众明确、传播内容碎片化等特征进行传播,实现了从“大屏引入”到“小屏互动”的转变。“纪录片”的相关注册微博账号共有20 162个,而目前用户规模已突破8.9亿的微信也是另一个传播潜力巨大的平台,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机构、频道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为纪录片的微传播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天地[3]。一方面,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平台后台能够实时获取使用群体的观看数据,并基于此对个体的观看习惯、收视喜好进行计算,通过“对号入座”“私人订制”的推荐方式发现更多的潜在受众,为使用微博、微信且喜爱纪录片的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微博、微信相较于传统电视具备更强大的整合特性,大量经过剪辑的精华片段供观者在线观看,在充分利用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同时激发了观赏全片的兴趣。
此外,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的结构还具有独立板块式风格,每集讲述一个汉字,短小精悍的体量为其在多平台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自其入驻B站后,反响强烈,好评如潮。而弹幕文化也进一步为纪录片增光添彩,一方面弹幕的介入拉近了观影者之间的距离,通过打字评论的方式实现了实时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用户观影的陪伴感,尤其是在影片出彩的地方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另一方面,弹幕有益于帮助观影者发现纪录片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部分,且用户观影体验和情感反馈也能为纪录片的创作团队提供更多的创作思路。
3 “新纪录理念”融通下的奇观化表达
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中指出,现代社会逐渐从一种沉重的、规则界限分明的固态样态转变为一种轻灵的、边界消弭的、社会生活重构的液态样态[4]。“液态”意味着流动、多变、不确定,原有相对固定的套路体系开始不断变化。微纪录片的出现打破了原有传统纪录片的创作范式和框架,在叙事视角和表现手法上进一步推陈出新,追寻奇观化的表达。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就是对“新纪录电影”理念彻底中国化的一次尝试。其理念核心为“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揭示真实”。虽然虚构策略早已是中国纪录片的一种常规用法,但本片中所有的虚构手段,如动画制作等,全部基于中国元素搭建,并在此基础上大幅提升了微纪录片的观感。
3.1 “趣”
作为一部展现汉字发展、彰显我国悠久文明的微纪录片,将抽象的文字具象化、枯燥的历史生动化,使其成为一部受众面广、老少皆宜的文化类影片,是《“字”从遇见你》创作团队的主要诉求。同时,导演组对纪录片的旁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自己”,配音演员甚至可以保留一些自己的语言,与不同的字相契合,让每个字都呈现出属于自己的风格。由于内容不同,观者能从旁白的声音中感受到影片细腻的情感,或欣赏或惋惜或无奈。不同于教科书般的答疑释惑,而是像和好朋友聊天一样,让观众兴致盎然地去一窥中国字的奥妙。
除了语气语调之外,该片解说词还使用了当今流行的网络用语、现代词,如在解说“鼎”字的甲骨文时,使用了“古朴的天然萌”“网络世界的宠儿”“萌萌哒”等新潮的词语;在解说“犬”字時,则使用了“汪星人”去表达;甚至在解说“象”字时,引入了说唱元素去展现“象”在河南的重要地位。年轻态多元化的表达手段更贴近当下审美的趣味表达,实现了古老与时尚的完美交融,从而激发了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主动了解汉字,徜徉于汉字世界。
3.2 “雅”
该片没有以牺牲娱乐性的代价去换取教育性,相反,它摒弃了传统纪录片的严肃话语,在做到轻松有趣的同时,也使整部纪录片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在解说词方面,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将诗句与高度网感化的词语结合,充分证明了文史类纪录片也可以是有亲和力、平易近人的。例如,解释“舟”这个字,“舟”除了作为交通工具外,也逐渐成为形容古人心境的一种表现,“轻舟泛月”可以形容人生快意,“独钓寒江雪”表现出即使孤独也能怡然自乐的情感。如今,舟船已经不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它的重要意涵深深地刻在了文字甚至是中国人的血脉中。所以,人们遇到困难时常说“同舟共济”,出门在外会说“舟车劳顿”,下定决心叫“破釜沉舟”,形容关系则称“友谊的小船”。
内容编排方面,该片选取了极具古风的元素,如在解释“教”这个字时,使用了剪纸和拼贴动画来展现古代书塾学习的场景,同时结合经典昆曲剧目《春香闹学》来反映我国古代教育制度与现代的异同。
3.3 “美”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后期特效技术在纪录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中,2D与3D动画、虚拟现实、照片动画、情景再现等多元化的后期手段都被运用其中,结合对真实人物和场景的记录,使整部纪录片给予观者一种奇观化的视觉冲击。该片运用了大量的动画,但是为了更好地与中国元素结合,同时打破单一性增强新鲜感,不同种类的动画形式也被运用其中。
例如,在介绍“鼎”字时,运用三维动画生动地展现了字体的演变过程;在介绍“舟”这个字时,通过水墨风格的动画强化了意境美;在解释“丝”这个字时,则使用了素描技法结合黑白动画的形式展现,简约而不简单。
此外,该片致力于运用新颖的形式展现中华传统文化,无论是皮影戏、剪纸、国画,还是国风说唱的加入,均为纪录片注入了新的生机,在尽显汉字文化内核的同时为观者带来了美的体验。
4 结语
从溯源出发,穿越古今,在汉字的故事中寻找文明的传承和当下的连接,以博古通今的视角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用当下的生动案例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传承发展的历史。微纪录片《“字”从遇见你》利用影像的方式来展现最简单的横竖撇捺,文字里的每个故事都是中国人的情思和文化传承的印记。可见,汉字既是中华民族经几千年沉淀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也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张成良,甘险峰.融媒体语境下“第三媒介时代”媒介形态研究[J].编辑之友,2018(1):50-54,60.
[2]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2-08-31.
[3] 吴琼.新媒体时代中国纪录片“微观化”走向探析[J].电视研究,2017(1):72.
[4] 齊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8:33.
作者简介:梁一洪(1997—),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