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一个能满足文化创作需求和提供文化体验的艺术群落成为政府、企业和艺术家三方的共同需要。文章基于文旅融合视角,以板桥艺术村为研究对象,梳理艺术村纵向发展时间线,分析板桥艺术村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艺术村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发展措施。
关键词:文旅融合;板桥艺术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1-0-03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战略部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文化艺术人士聚集的“艺术村”现象[1]。
艺术村作为容纳艺术家创作和展陈的空间,在中国逐步发展起来。一般而言,艺术村的发展依托当地资源、政府支持和企业参与,同时入驻艺术家形成集群,这是其最为常见的发展模式。
1 艺术营造下的名片产生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在倾力打造文化名片的过程中,贵州省花溪区另辟蹊径,在发展和创建艺术原创基地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当地民族风土人情及其文化艺术内涵,创新和优化管理模式,将板桥艺术村打造成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在这张文化名片中,人们能够看到:锅炉改造而成的小卖部、机械材料搭成的大机器人、机床拼成的风车、铁皮组成的小黄人、闲置厂房改建而成的艺术工作室等。
提起将工业厂房改造成艺术场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北京798艺术区或上海M50创意园。但是贵阳也有一个工业旧厂房再利用的案例——花溪田园大道上的板桥艺术村。板桥艺术村因地处花溪上板桥而得名。
走进板桥艺术村,抬头可见各种经过艺术家改造的废旧机床装置和艺术品。沿着迎宾大道直行百余米,左侧有一排玻璃房子,里面静卧着几台默默无言的机器,这便是由贵阳市科协和板桥艺术村共同打造的“贵阳工业遗产科普长廊”。在生态植被的环绕之下,这里形成一个孕育艺术的桃源,兼具创作、展示、交流、拍卖、服务、联络等功能。
2 艺术改造中的完美变身
事实上,板桥艺术村的改造经历了多次变迁,这块土地原是贵州省粮食学校的校区,后来改建成贵州晶体管厂,又改为贵州华昌实业总公司。2010年,这些单位合并组建成贵州华工工具注塑有限公司[2]。板桥艺术村位于花溪公园与青岩古镇之间,交通便利。
同时,当地红砖厂房古朴悠然,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成为建设文化产业创新项目的不二选择。目前,由贵州华工工具注塑有限公司委托成立板桥艺术村管理委员会,负责其具体的运营管理。
板桥艺术村依托20世纪60年代从上海、天津等地前来支援三线建设的几家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后留下的闲置工业厂房、机械设备等而建立,有30 000平方米红砖厂房,500亩自有场地[3]。2015年,经过多次考察、调研、论证,贵州华工工具注塑有限公司决定发挥老厂区环境优美、老厂房建筑古朴,以及深厚的老工业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等优势,打造一个彰显“艺术、创新、特色”的板桥艺术村。
在专家的规划设计下,一栋栋破败的厂房被重新利用起来,最终形成一个涵盖艺术创作、艺术交流、艺术品展示、艺术品交易,以及餐饮住宿、文化教育、艺术培训、艺术设计、艺术活动策划、婚纱摄影、文艺展演、文化休闲旅游及其他文体生活体验的综合性文旅园区。原始的厂房被设计成影楼、摄影基地等摄影场所,书吧、咖啡馆、陶艺馆等休闲场所,以及书画馆、雕塑馆等展览空间,真正实现了园区一步一景。
3 艺术商业下的共生共赢
游客走进板桥艺术村,工业发展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路边遍布废旧工业材料与艺术结合的作品。园区内,随处可见大烟囱、红厂房、机床等工业产业的典型产物。同时,现代艺术的气息也必不可少,园区内随处可见涂鸦墙。园区内现有雕塑工作室、茶艺工作室、制陶工坊、苗绣“非遗”生活馆等众多体验类的工作室。这种更为强调游客参与感的空间场所,拉近了人与景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能让游客在这里停留更久,感受作品背后的文化。
另外,藝术村引入了多家餐饮店。有可自由选择的自助烧烤、别具民族特色的侗家工业餐厅、充满浪漫气息的快餐店、本地特色的炒菜馆等。宜人的环境、合理的价格、热情的服务,都让游客感受到了艺术村的魅力,促进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如今,艺术村承担着居民公共空间的职责,附近的居民和游客可以通过基地的器械舒展身体。
在政府、企业和艺术家的协作下,板桥艺术村早已成为一个复合的文化创意园区。保留原厂区建筑风格,添加众多潮流元素,在此基础上对艺术村进行创意包装;利用园区内红砖建筑,逐步打造“烟囱奇境”“荷塘听雨”“莫奈鱼塘”“紫藤大道”“伦布朗布光大道”等组合式景观。这不仅有助于游客在舒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游玩和体验制作艺术品,而且依托老厂房创建的基地和交易平台,引入文旅产业链上的多种业态,实现共生共赢。
板桥艺术村内古树参天,植被茂密。工业厂房摇身变成创意工作室,宽敞灵活的空间,给人前卫的视觉感受。历史与现实、工业与艺术完美契合,唤起的正是创作者艺术生命的自我生长。这样一个自然生态良好、艺术氛围浓厚的文创园区,成为众多艺术家的创作家园、精神家园。
板桥艺术村的旧址是废弃老厂房。利用好这些厂房,既是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又是对城市工业文明的继承。据估算,2022年,中国的建筑垃圾将破千亿吨,然而建筑垃圾的转化率不足10%,这中间存在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诚然,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然而,妥善处理好废弃建筑物,是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要承担的责任。
4 艺术氛围对游客的吸引力
提及板桥艺术村,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北京的798艺术区。两个景区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798艺术区和板桥艺术村,同为文化产业园区,依托工业厂房改造而成,园区内林立着众多工业遗产,如板桥艺术村的机床、798艺术区的火车头等。同时,两个园区大力引进艺术家工作室,开设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展等。这些共同点,几乎是文化创意园区的吸引力所在,但不同园区也各有其特点。
798艺术区是在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旧址上建设的,又称“大山子艺术区”。它位于北京市朝陽区酒仙桥街道,是一个集合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文化空间的聚合体,总占地面积138公顷。园区内巨大的现浇架构和明亮的天窗,为其他建筑所鲜有。它们是20世纪50年代初,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重点工业项目[4]。
几十年来,它们经历了历史的洗礼。正是这份历史感,赋予了798艺术区独特的城市工业文明气息,使到访的游客流连忘返。798艺术区已成为北京城市符号,游客到访总是会打卡此地,已形成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
与798艺术区相比,板桥艺术村吸引人的地方,或许是它的在地性。在板桥艺术村的文魁街,设有戴明贤、陈石、张润生、张世申、王忠才、石文辉、赵军、查晓等10余个贵州知名艺术家的工作室。他们的作品陈列其中,著名雕塑家刘万琪、孙利平的大量原作也收藏于此,供观者一饱眼福。
为了让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之声普及大众,让京剧票友们有一个清静舒适的演唱场所,板桥艺术村专门设置了“戏阁”。自2017年起,为了响应中央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号召,艺术村通过戏阁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大学生京剧票友[5]。
除此之外,书画家刘奇卡、杨峰、孔农、王烈君、严春林、周文捷、王力农、吴应祥、吴亦钦、查晓、谢安辉、李茂江等,也曾在板桥村内展陈书画力作。这些作品,既遵循传统法度,又勇于创新,展现了当前我国书画艺术的繁荣景象和风格多样的特点。
在媒体的报道中,入驻板桥艺术村的著名作家戴明贤曾评价道:“板桥艺术村是每一位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都应该常来的地方,这里各种艺术门类百花齐放,随处都能发现学习借鉴的东西。”
文化创意园区的生命力在于引领创意和艺术潮流。这种观赏性的休闲文化,要求游览者有较完善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艺术品位。北京798艺术区的受众包括来往的游客,以及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板桥艺术村距离花溪和大学城并不远,这种区位优势能够吸引在校学生、高校老师在这里开设工作室。
5 板桥艺术村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1 存在的问题
要想实现板桥艺术村高质量的发展,就要对艺术村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找出其原因。
首先是艺术村本身的运作模式。艺术村作为政府和企业共同指导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其管理职权分配不完善,园区的管理由艺术村管委会负责,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管委会缺乏充分的权力,产生一种“力不从心”感。
其次是资金投入的比例是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除早期建设时的政府和企业资金投入外,后续艺术村的发展受到资金的限制,甚至园区内一些基础设施还存在修缮力度不足的问题。作为自负盈亏的园区,艺术村的市场规模受到知名度的影响,与其他国内知名创意园区相比,艺术村的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日常的游客数量并不能够支撑起园区的发展。
最后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文旅产业遭受重创,三年以来呈现一片“萧瑟”景象,出于国家发展和对自身安全的保护,景区游客数量骤减,2016年接待游客数为9000人次,2017年接待游客数为27 000人次,游客增速为200%,2018年接待游客数为35 000人次,游客增速为29.63%[6],而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艺术村的经营处于停摆状态。
5.2 解决措施
板桥艺术村的建设已经相对成熟,但在后期仍须加强宣传,提高园区知名度。在贵州省打造全域旅游的过程中,作为充满城市工业文明的独特景点,板桥艺术村要进一步展示出园区的吸引力。同时,开办特色展览,利用新媒体矩阵全方位、大幅度、多角度地开展宣传活动。
此外,作为政府主导、企业推动的文化创意园区,板桥艺术村管委会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托文化资源特色,深挖文化资源潜力,发展文旅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
在国家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文旅产业的影响正在逐步降低,人们外出旅游的意愿增强,旅游产业将会迎来“春天”。板桥艺术村的后续发展应在保证基础服务、完善园区设施的情况下,着力打造以艺术文化为主题的文化馆,以满足不同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年龄段且具有不同生活阅历的游客的需求,使艺术村成为怀旧者的寻梦乐园、探索者的未知地带、艺术家的精神家园。
6 结语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艺术村为其提供了休闲和文化体验的场所,满足了精神文化需求。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村的发展能够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彼此沟通的创作空间及展演舞台,增强艺术家们的认同感,激发创作热情。对于周边居民而言,艺术村的发展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实现居民经济增长的多元化,提高生活水平。对于政府而言,艺术村的发展一方面正确处理了老旧厂房,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对外传播贵州好声音、塑造贵州好形象的最佳平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村是多方得益的,艺术家利用艺术设想为传统产品赋能,周边居民成为文旅融合的开发者和受益方,同时对中国工业遗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康庆强,赵佳琛,何明.北京文化艺术村落调查[J].投资北京,2006(3):22-27.
[2] 走进贵阳花溪板桥艺术村[EB/OL].眉山网,http://www.mshw.net/xwzx/gn/201612/t20161217_187567.html,2019-10-08.
[3] 夏俊杰.板桥艺术村:创意聚集让这里成为“贵州的798”[EB/OL].多彩贵州网,http://travel.gog.cn/system/
2018/10/22/016873892.shtml,2018-10-22.
[4] 孔建华.北京798艺术区发展研究[J].新视野,2009(1):27-30,60.
[5] 张恒.老旧厂房里的“文化新苗”[J].当代贵州,2019(1):50-51.
[6] 马聪玲,戴学锋.全域旅游的花溪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9:135-136.
作者简介:廖海霞(1997—),女,贵州遵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