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祥
摘要:大学生未来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是否先进直接决定了他们未来对国家与社会的贡献值。文章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高校思政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涵,讨论高校思政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及现存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高校思政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生活化;法律渗透;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7-0045-04
目前高校部分学科存在理论西方化特点,同时互联网深入教室和寝室,大学生利用手机上网非常方便,这使得部分大学生有时容易受网络中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家国情怀、政治认同被削弱。因此,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势在必行。意识形态是国家精神支柱,它关乎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故而大学生意识形态维护和网络安全教育,有必要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之一,以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
意识形态横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属于较为综合的观念集合体。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它包含文化、法律等内容,是维护国家利益、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工作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因为意识形态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体内容,其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意识形态安全指的是以社会主流意识为主体,形成的利于主流意识扩散、发展的各类思想,包括社会认同、政治认同、信仰、价值观等。传统的国家安全以军事、政治为主,而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信息、经济、文化、科技等也都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意识形态因为关乎到一个国家的精神凝聚,故而已和“文化软实力”高度融合,是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基于意识形态安全形成的思想教育、行为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保证大学生拥有健康的思想意识,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1.培养一流人才需要高校思政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在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相较而言部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则相对滞后,导致个别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多元思潮的冲击,出现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他国文化的不断渗透,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一定冲击,少数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变得相对虚弱。高校是高等人才培养的基地,国家需要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各种人才,人才始终是国家不断发展的根本保障。鉴于人才对国家的影响力,高校必须抓住专业教育、思想教育、技能教育、职业教育,保证大学生拥有浓烈的家国情怀,这样大学生才能对国家和社会有归属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建设中。
2.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时代性的需要
高校思政课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要根据时代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保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思政课,能够进一步丰富思政课的时代性内容,使思政课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换言之,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进来,可以使传统的思政课变得更加通俗,做到理论通俗化,利于大学生吸收和转化理论知识。例如,教师根据互联网发展特点,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大学生提出的有关网络安全问题进行解答,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和国家信息安全保护意识,使大学生在网络端以相关法律为准绳有效规范自我言行。
3.是建立高端意识形态、提高向心力的需要
大学生掌握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能够对时事拥有高水准的理解,而且其思想和言行必然会影响到亲人及朋友,再由这些主体扩散出去。很显然,教师在大学思政课堂中融入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等同于占据高端宣传阵地,通过每一位大学生以点带面地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范围,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大众。
1.主流意识思想教育脱离生活
首先,高校思政课中的部分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主流意识学习上不够积极。其次,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创新,部分教师的亲和力不足,在教学中照本宣科,甚至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说教”,遮蔽了理论教育的生活性,这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抵触情绪。最后,思政课缺乏理实结合平台,学生无法通过生活场景吸收思政理论,无法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
2.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法律意识渗透不足
教师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过程中有必要结合有关法律进行授课,尤其要结合一些违法案例,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进而提高学生对意识形态学习的重视度。然而,部分教師并不了解有关法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主动融入关于不当言行导致不良影响的案例,无法将法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
3.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单一
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式单一、枯燥。思政课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着很强的融合性,例如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教师完全可以对接国际形势展开深入分析,引领大学生认清国际形势,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性,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社会现象论述意识形态对我国长治久安的影响。这样,大学生才能深入理解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4.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缺乏科学监督和评估
部分高校虽然在思政课中融入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但对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是否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缺乏评估。对于教师在课堂上以什么形式展开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是否规范、是否结合社会实际、是否受学生欢迎等,教学管理者并不了解。以上都会导致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形式化、低效化。
1.实现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生活化
社会的不断发展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诸多素材,思政课教师需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善于甄别这些素材,形成良好的生活化教育方案,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传统思政课堂的呆板性问题,让学生重视意识形态学习。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并具备自我学习意识,不断增强自身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亲和力,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吸收和应用相关知识。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对思政课教师提出较高的教学要求,并召开关于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讨论会,给思政课教师具体教学方法上的指导,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能够优化教学方法,并灵活应用社会中与意识形态有关的素材,从而增加教学的说服力。
其次,学校要利用大数据技术调查学生的意识形态状况,力争做到教与学精准对接。大学生意识形态具有多元化特点,为弄清大学生意识形态发展规律,教学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阅读内容、消费领域、言行特点、关注对象等展开分析。通过数据还原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有利于增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教师可以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需求,以有趣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传统教学的短板,然后融入新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确保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有所创新。
再次,思政课要积极向生活延伸,以丰富有趣的活动展开意识形态教育,有效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大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选择恰当的素材,并将其加工成系统的教学资源。例如,日常生活中若有个别大学生不讲诚信,屡屡失约,给自身生活和未来发展都带来了不良影响,教师就可以将这样的案例引入课堂,让大学生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的“诚信”有深度认知。
最后,高校要积极创办大学生思政学习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为大学生提供理实结合平台。这样,不仅可以从传统的“我教你什么你学什么”向“你想学什么我教什么”的教学思想转变,而且能让学生通过真实生动的线下活动验证意识形态有关理论。例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关心大学生、服务大学生,并善于发现部分大学生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认知水平、思想特点、课堂期待形成评价,然后以评价结果指引教学方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实现法律渗透
首先,思政课教师需要拥有较高水平的综合素养。树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意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大学生拥有利用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言行的能力,并能依法履行公民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而达成这一目的,需要思政课教师拥有媒介和理论素养,具有法律意识。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师要对媒体中的内容具有分析能力,还能结合自身教学工作科学选择媒体,实现思政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针对网络中的一些错误思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同时,教师还要能够结合现有法律对这些错误思潮展开深入分析,旁征博引,利用现有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不当言行对自身、国家和社会的不良影响,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大学生学会利用法律规范自身言行。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进行创新教学,将意识形态教育、法律教育延伸到生活中。目前,部分大学生在政治学习上不够积极,对思政理论理解得不够深刻,这与大学生生活中的意识形态教育和法律教育欠缺有关。为此,高校可以在校内掀起校园思想行为规范主题活动,将大学生号召起来,以大讨论的形式共同制定高校思想行为准则、日常规范等。通过学生广泛参与而制定的准则和规范,比校方单独制定的准则更有影响力、号召力。另外,高校在教学管理上要鼓励教师摆脱课堂限制,将意识形态教育延伸到大学生的生活中,以各类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教育和法律教育活动。
最后,高校要以硬性要求保证思政课和法律教育的有效融合。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大學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爱家乡的意识和情感高度融合起来。如此,就需要将这些内容融入法律之中,通过法律赋予这些内容具体的概念、标准和原则,并将该类法律学习作为思政课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如此,还要赋予其相应的学分,引导学生重视该类法律的学习。
3.丰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首先,要融入信念教育。当前,部分大学生对生活缺少信念,对未来缺少目标,得过且过,学习成绩上不去,生活能力又不高。个别大学生物欲较强,存在信仰缺失的问题。对此,高校思政课需要将信念教育融入进来,从党史中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有关故事切入,让学生认识到意识形态对革命事业的重要作用。例如赵一曼、江姐等忠贞不屈的故事,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教师要积极利用。
其次,要融入生命教育。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个别大学生自杀的现象,这说明个别大学生的生命观出现了问题。因此,高校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教育中有必要融入生命教育。所谓生命教育是引导大学生热爱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在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中,教师可以将人类分娩的过程通过视频播放出来,让大学生感受生命的宝贵,体会父母的无私,更加重视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在思政实践课中,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慰问孤儿,让大学生在此过程中体会到给予他人帮助的美好感受,进一步燃起对生命的热情,还可以让大学生观看有关生命的影视作品片段,以创新手法加强生命教育,提升大学生对人生的期望值。
最后,要融入社会实践。高校思政课必须有实践教学的环节,否则无法让学生形成切身的体会。教师可以将思政课堂转移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及养老院,让学生深入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对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形成更具体、深刻的认知。教师可以联合当地公安系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通过真实案例让大学生认识到意识形态教育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之间的密切关系,学会辨识有关意识形态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大学生产生自我观照,形成深度反思,增强其意识形态意识。
4.加強监督和评价,保证意识形态教育可持续开展
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对社会稳定、国家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为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质量,高校需要加强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具体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
首先,要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教学方案进行审核,以审核形式达成监督目标。教学方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设计等。学校通过方案审核,可以看到教师在意识形态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例如教师是否结合社会热点、国家方针政策展开意识形态教育,是否利用互联网有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否灵活利用网络素材等。同时,高校要结合教学方案进行现场监听,观察教师教学现场的表现,对教师是否按照教学方案完成授课进行监督。
其次,要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言行展开监督,积极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言行,让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健康状态。具体监督时,可以结合校内的一些意识形态教育活动,通过现场观察和分析评价的方式评价大学生在意识形态学习方面的态度、行为。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展开小规模统计,力求找到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积极研究应对策略。
最后,在评价上要鼓励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要通过创新互评形式,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接起来,方便教师、学生发现自身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形成改正方案,让大学生做到学而思、思而学,避免机械学习。
目前,我国处在比较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需要不断提升国民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水平。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需要拥有高水准的思想素养。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必须加大思政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力度。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学管理者需要想方设法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创新高校思政课堂,以灵活的方式展开意识形态教育,保证大学生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知识丰富、思想先进、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晨.论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J].学理论,2018(05).
[2]丁凯旋.网络安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探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2(10).
[3]李璟,宫向阳.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生活化教育的困境及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09).
[4]韩雨良.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研究导刊,2017(26).
[5]丁玉峰.关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4).
[6]林于良,邱静文.大数据嵌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依据与路径[J].大庆社会科学,2017(06).
[7]郑洁,吴海静.大数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机制探析[J].北京教育,2022(05).
[8]皇甫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1).
[9]王莉,杨燕.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路径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22(03).
[10]包美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探析[J].重庆行政,2022(05).
[11]刘彦.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
[12]洪丽哲.加强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路径分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5).
Research on Maintaining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Zheng Yunxiang
(School of Marxism, Jiamusi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Jiamusi 154007, 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will become the backbon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nd their advanced thinking directly determines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in the future. The article conducts research on maintaining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Firstly, it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aintaining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d then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deology; safety education; life oriented; legal penetration; educational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