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审美差异对音乐艺术的影响探析

2023-06-22 23:04强小雪
艺术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音乐审美音乐艺术

摘要:音乐作为人类情感的表达形式,源自人的内心。其借助乐器和歌声,可以传递人的内心情绪及感悟,因此有着独特的魅力。各个国家、民族虽然在文字、语言、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在音乐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东西方的音乐艺术虽然在演唱技巧、创作风格方面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总体来看,在音乐审美上的差异较为明显。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东西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音乐美学思想、表达内涵的演绎技法和遵循的思维模式不同。我国的民族音乐最早起源于劳动人民,它是表达劳动人民生活与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与美国的乡村音乐存在相同点。但与此同时,我国与西方音乐的艺术审美上又有较大的区别。基于此,文章对东西方音乐文化审美的共通性进行分析,阐述东西方音乐文化审美的独特性,并以黄自的《玫瑰三愿》和舒伯特的《野玫瑰》为例,对东西方审美差异对音乐艺术的影响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东西方;审美差异;音乐艺术;审美影响;音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4-00-03

0 引言

中国音乐艺术走过亘古漫长的发展之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审美[1]。因此,加强对东西方音乐文化审美共通性以及独特性的解读,可以为东西方音乐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提供理论参考。

1 东西方音乐文化审美的共通性

1.1 东西方音乐语言文化的共通性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在文化审美的形成上,主要是基于人的听觉器官,刺激人的身体反应,进而调动人的各种情绪。音乐是由一连串乐音构成,综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所在地域,可以展现出不同人的行为意志和社会情感。不管是什么样的音乐,都可以归属于人格情操范畴。东西方音乐均是综合性艺术,其中既包含情感和表演,又融合了语言和声音。因此,不论是西方古典音乐,还是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其音乐语言目的都在于体现本民族和本地域的文化,同时反映出音乐家的情感,只是这种反映方式是通过音乐符号语言来表达的。

1.2 东西方音乐情感表现的共通性

关于我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作品,除了可以分析其中的音乐语言,掌握其中的音乐规律性之外,还可以通过分析音乐情感,找出其中的共同规律。虽然可能听不懂对方的音乐大意,但是可以通过乐曲曲调,了解其中的情感变化,这便是东西方音乐的共通性。在情感表达上,我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不论是诠释乐曲情感,还是表达作者的感情,均是借助时代创作背景,利用一定的演唱技巧来达成目标的。举例来说,19世纪之前,西方地区在音乐创作上更加流行真实主义的创作、演唱技巧,尤以贾科莫·普契尼为代表,掀起了一阵热潮。在旋律创作上,伸缩性特征十分突出,这也是演唱歌曲时的主要特点。在演唱的过程中,随着音符增长或缩短,演唱速度和音值发音会出现明显变化。这些不同音乐要素的表达,可以借助不同的音乐演唱技巧来实现。例如,演唱快乐的歌曲时,声音要明快、活泼;而若要表达作者的庄严情感和沉重情绪时,则要保证声音的浑厚。与此同时,还要适当运用混合轻声。另外,演唱明快的歌曲时,要适当融入相应的语气和感情,实现和创作背景的有机结合[2]。

2 东西方音乐文化审美的独特性

2.1 东方音乐审美重空灵,西方音乐审美重厚重

东西方音乐在创作背景上存在差異,审美理念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在音乐主题内涵上表现得非常明显。东方音乐强调空灵和隽永,而西方音乐则需要保障旋律的厚重。制造意义始终是西方音乐家们乐此不疲的创作重点,在表达音乐主题时,更加趋近于实有。而东方音乐的表达则更加注重意象,将意义消解在音乐里,音乐表达趋向于虚无。

在西方的文化体系中,自然有着高度的独立性,被看作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实体。西方音乐家在观察和讨论自然时非常细致,梦想是征服大自然。体现在音乐中,有较为明显的主题和观点,情感表达单一。对于音乐情感的题外之意以及音乐可以表达出来的弦外之音,其创作热情相对较弱。因此,在进行音乐表达时,西方注重表达固定的实体内容。除此之外,西方的音乐体系有较为细腻的织体,可以在纵横交叉的音乐旋律中突出音乐的时代性。

相对来说,东方在音乐表达上更加强调音乐的空灵。在我国音乐体系中,就算音乐的创作主题是实体,也会通过各种旋律的调整,使音乐展现出不同层次的空灵之境。再加上东方音乐崇尚“虚”,不管是佛教提出的“空”,还是道教追求的“无”,抑或是儒教强调的“仁”,均是东方文化尚虚的重要表现。与此同时,我国的音乐体系受到过去“致虚”“求同”文化的深远影响,音乐表达的空灵之感以及塑造的意境,成为音乐主题创作的重点。基于深层次意义来分析,中国音乐表达出来的空灵是人内心与自然界空灵之景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表现效果[3]。

2.2 东方音乐深度主要表现为深邃,西方表现为深刻

深度与力度是衡量音乐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但是在音乐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上,目前东西方尚未制定出统一标准。综合东西方音乐的实际特征,我国音乐在进行深度表达时以深邃为主,而西方音乐则以深刻为主。西方音乐的深刻多是指音乐主题的深刻,而我国音乐的深邃则多用于强调音乐要表达的厚重情感以及人们通过音乐获得的感悟。例如,《英雄交响曲》表达了革命的斗争意象,突出的主题在于英雄,这便是西方音乐的深刻。而我国的《梅花三弄》则注重分析梅花的内在气质以及其表现出来的高洁品质,这一表现形式在我国得到了普遍认同。

西方音乐在力度表达上侧重于强调强度,我国音乐则侧重于强调深度。音乐作品需要塑造出空灵之感以及可以让人想象的意境,并使用音乐来展现某种意象,让人沉醉于音乐,通过音乐来洗涤心灵。在处理多声部关系时,西方音乐多运用主调音乐体系,实现主干音调和其他声部之间的有机融合;而我国音乐则更加强调声部韵律的独立性,以对比和模仿的方式,保障独立旋律得以整合。

3 东西方审美差异对音乐艺术的影响——以黄自的《玫瑰三愿》和舒伯特的《野玫瑰》为例

3.1 崇尚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和西方国家由于地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沉淀,所以在音乐审美上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

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最早源自西周时期,为礼乐思想。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墨家、法家均提出了音乐美学观点。到了汉代后期,佛教也对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体来说,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贯穿了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我国音乐美学思想成熟时间较早,但是受到过去封建思想和等级制度的严重限制,在魏晋之后发展速度便越来越慢,同时也更加保守和陈旧。

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源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之美在于其和谐性,可以让人内心免于骚乱,并通过音乐来获得沉静。中世纪时期,西方音乐美学受到严重限制,但是到近现代时期,一直发展到20世纪初期,西方的音乐美学逐步走向专业化、科学化的发展之路,越来越多的音乐思想逐渐涌现,音乐艺术也获得了繁荣发展。自此,音乐美学研究更加侧重于强调解决审美中的实际问题。总而言之,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是在不断批判传统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始终保持着积极创新的态度。

《玫瑰三愿》和《野玫瑰》两首歌曲,虽然都是以玫瑰为灵感创作的作品,但是两者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不同,且东西方作曲家的音乐表达视角也对其产生了影响,故二者的音乐审美和情感表现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玫瑰三愿》创作于1932年,淞沪会战结束之后,由于战况较为惨淡,社会情绪低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运用小提琴和钢琴伴奏创作而成,其在旋律上比较淡雅和平静,隐藏着较为忧郁的情怀,更代表着对未来新生活的期许。而《野玫瑰》创作于1815年,旋律较为简洁明快,表达了较为活泼的情感,歌词是由德国民谣改编而成,讲述了少年想要摘下娇艳的野玫瑰的故事,体现了非常深刻的浪漫主义情怀[4]。

3.2 表达内涵的演绎技法

演唱是表达歌曲内涵的主要方式,使用不同类型的演唱技巧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5]。我国的音乐艺术歌曲多使用美声与中国传统戏曲民歌有机结合的民族唱法,充分展现歌曲的情感,更加契合汉语的发音特征,同时注重淡雅、高洁,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审美意境,也符合我国上千年来的审美要求。而西方艺术歌曲的演唱主要运用美声唱法,演唱时不要求声音有多戏剧、音量有多宏大,而是更加强调感情的心理描绘,表现出歌曲的意境。

例如《玫瑰三愿》这首歌曲,歌词咬字位置靠前,更加侧重于强调歌词的反复,展现出强弱规律的变化过程,以含蓄内敛的情绪为主,速度较慢。演唱时,除了要表现出女性的柔情,还要确保音色的高度统一[6]。在主旋律上,侧重于强调力度弱起,曲子中娇艳的玫瑰就像是在诉说对年华的哀婉以及对过去的留恋,能让人感受到宁静伤感的情绪。而《野玫瑰》使用的则是美声演唱技巧,演唱时需要保证吐字清晰、音色高度统一,声音要有强大的穿透力,以展现出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

3.3 遵循的思维方式

中国音乐在审美理念上,侧重于非逻辑性思维,不受固定逻辑的限制和影响,以感性思维为主,讲究创造出音乐的意境美,在创作上更加注重追求深远的意境,需要为人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同时让人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而西方的音乐审美更加强调逻辑思维和音乐实体。进入20世纪,西方音乐美学开始融入心理学、数学和生理学等科学思想,因此吸纳了大量的逻辑思维方法[7]。在创作音乐作品时,需要注意调式和声的布局方法以及织体技巧的使用创新,崇尚理性思维。

黄自的艺术歌曲风格较为高雅,结构十分鲜明,技巧较为细致,大量运用调式和声,同时还保留着我国的传统识字文化。《玫瑰三愿》这首歌曲属于单二部的曲式,结构选取主要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绽放的玫瑰花进行描述,使用E大调,旋律较为优美,其中略带伤感,描绘的是绚丽多彩的玫瑰花景象。第二部分则围绕玫瑰花的愿望展开,衬托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此时,调性开始转变为关系小调,曲子开始走向高潮,并展现出未来的美好愿景。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侧重于调式和声的使用,尤其是需要实现转调、变和弦、变和声上的全方位创新。《野玫瑰》的歌词分为三段,使用的是G大调,旋律清新,同时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曲调较为流畅明快,并运用临时升降记号来转换调性,使用钢琴作为伴奏,并运用装饰音和顿音,衬托出歌曲的欢快氛围[8]。

4 结语

艺术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眼中呈现出不同样貌,有不同的色彩,既是各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更是人类社会的瑰宝。因此,相关从业者要了解东西方审美差异对音乐艺术的影响,在掌握其共通性、独特性的同时,为世界音乐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嗣宇.东西方审美差异对音乐艺术的影响及研究[J].黄河之声,2022(6):72-74.

[2] 费元洪.从东西方审美看中国音乐剧的未来[J].歌剧,2019(8):86-93.

[3] 侯晓.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中国民族博览,2022(12):165-168.

[4] 邵冀阳,孙伟.西方音乐史中审美认同的个性问题研究[J].戏剧之家, 2021(32):71-72.

[5] 王恪居.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22(3):83-84.

[6] 李雨昕.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的影响探究[J].戲剧之家,2021(25):81-82.

[7]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8] 孔彦夫.论长笛艺术中东西方音乐的融合[J].音乐生活,2015(8):91-92.

作者简介:强小雪(2000—),女,内蒙古包头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音乐学、音乐理论。

猜你喜欢
音乐审美音乐艺术
流动的时间,不确定的艺术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
美学与音乐美学的意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