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切入,读而有法

2023-06-21 05:06:31饶美玉
新教育·科研 2023年3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饶美玉

【摘要】精准切入,读而有法,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环节,寻找一些适合的角度展开教程,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学生进入文本阅读环节后,很容易出现阅读争议现象,这是比较适合的教学切点;文本生本思维有一些对接点,自然产生教学切入契机。顺利启动阅读教程,能够创造更多创意学习机会,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契机。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

阅读教学切点众多,教师需要展开学科调研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素材,以便顺利启动学生阅读思维,自然进入到阅读文本之中,在创造性阅读中建立个性学习认知。寻找争议点、确定对接点、锁定兴趣点、设计追问点、认准训练点,启动阅读教学模式,创设适合阅读学习环境,教师从学生研学角度出发展开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和学习,以顺利进入到研学环节,自然成长学科核心能力。教师展开个性设计,对学生学习思维形成刺激,让学生自然进入到阅读核心,其学习体验和认知会更为深刻。

一、寻找争议点,启动自主阅读模式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对阅读个性属性的最直观诠释。在阅读内容整合环节,教师要展开学情调查,对学生个性阅读观点做观察,寻找争议点,围绕争议点展开阅读教学设计,开启自主阅读模式,让学生在主动阅读学习的基础进入深度探究环节。教师准确设计阅读模式,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学生主动回馈,学习程序顺利推进,能够为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

1.调查初读争议

学生有阅读文本的基本能力,教师不妨在预习环节设计一些阅读任务,并跟进观察学生预习情况,搜集阅读争议问题,抓住这些争议问题启动教程,能够快速将学生带入阅读核心,通过集体讨论、小组辩论、鉴赏分析等学习形式,实现阅读教学目标。学生初读课文出现阅读争议是正常的事情,教师需要有整合应用的意识,确保教学设计顺利展开。

如教学八年级语文上册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课时,教师及时投放阅读任务:深入阅读课文,梳理情节和人物相关内容,总结写作线索,找出最为精彩的描写片段,体会鲁迅先生语言特点。学生接受阅读任务后,都能够积极响应,教师利用多种渠道展开学情调查,获得不少有价值的阅读信息。如关于线索展开的讨论,有学生认为,“藤野先生”这个人物起到线索作用,也有学生不以为然,全文是围绕鲁迅先生日本求学展开的,还有学生认为,表现鲁迅先生爱国主义精神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围绕文本写作线索做启动点,要求学生展开集体讨论:阅读文本需要有自己的观察,不能一味阅读其他教辅材料,关于这篇散文的写作线索,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在坚持自己的观点时,需要展示自己的论证理由。学生主动展开研学行动,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

2.关注精读争议

学生进入精读环节,因为观察和思考角度不同,其阅读呈现个性化追求,出现阅读争议也是最为正常的,教师要关注学生阅读个性观点的涌现,针对性做出教学调整,确保学生在质疑释疑阅读学习中逐渐进入到文本核心,在争议、探讨、互动、共识学习过程中建立阅读认知。精读文本需要知识支持,也需要矫正阅读视角,教师适时做出干预,给学生传授一些阅读方法,能够创造更多阅读学习契机。

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教师组织学生阅读鉴赏,让学生自行寻找一些段落做深入分析。如这样的片段:“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学生进入鉴赏环节,有人从修辞角度展开鉴赏,认为排比句用的好,读起来有节奏感。也有学生认为,这段话要围绕“母亲”这个人物展开,不能从修辞角度鉴赏,而应该从动作描写方向思考,将“母亲”的行为作为鉴赏方向,抓住“第一个”关键词进行思考。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理解做组织:阅读鉴赏有不同角度可以选择,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角度,只要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便是有价值的鉴赏学习。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入自由阅读鉴赏环节,课堂学习进展顺利。

二、确定对接点,开启融合阅读程序

学生对文本有不同阅读诉求,教师不仅要精选阅读素材,还要对阅读策略展开具体设计,准确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核心。文本与学生生活有太多融合点,学生借助生活认知展开阅读学习,需要做更多对接处理,教师展开学情调查,对文本生本思维对接情况做梳理,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教师深度研究学情和教情,推出更多阅读学习任务,能够形成丰富激发动力。

1.文本生本对接

学生阅读文本需要一定知识储备,这些知识为阅读学习形成支持,教师对学生学力基础做出准确判断,针对学生阅读需要做设计,组织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能够为阅读教学注入丰富动力。文本生本对接点呈现个性化特征,教师需要做出理性判断,在个例中寻找共性问题,以便做出及时的指导,让学生自然进行思维对接,顺利进入到深度学习环节。

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环节,对学情做整合处理,能够快速确定教学起点,让学生自然进入到阅读环节。如教学《美丽的颜色》,这篇散文围绕居里夫人钻研精神展开设计,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居里夫人相关介绍内容,学生对居里夫人有一定认知,自然能够形成呼应。为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主动性,教师设计阅读任务。学生根据教师设计进行深度阅读,课堂阅读学习渐入正规。教师根据学生阅读学习需要展开教程安排,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其阅读学习效果显著。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确定适合教学切点,开启融合阅读程序,教与学达成更多和谐。

2.生本师本对接

师生阅读认知呈现差异性,这是最为自然的表现。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需要有理性思维,正视学生的阅读表现,做好对接引导,针对学生阅读疑惑进行对应启示,让學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能够形成崭新学习起点,其组织效果更为突出。教师科学设计最为关键,要体现适合性、匹配性,这样才能开启融合阅读教程。

教学《背影》这篇散文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对比阅读:我们已经学习过朱自清先生的《春》,如果要做横向比较,这两篇散文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对《春》最为熟悉,自然能够积极响应,开始对比阅读环节。教师对学生阅读情况做具体观察,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学习,能够创造丰富阅读学习体悟机会。教师鼓励学生展开交流学习,互动气氛逐渐形成。有学生这样分析:《春》是写景散文,其语言最为精彩,阅读时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能够创造更多美感。而《背影》则是从亲情角度展开叙述,主要运用情感打动读者,引发阅读共鸣。

三、锁定兴趣点,创设主动阅读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抓住学生阅读心理展开设计,其适合性会更高,学生能够积极回馈,确保阅读始终处于亢奋之中,其阅读感知体验会更为丰富。学生对文本内容有选择性,这是最为自然的学习表现,教师需要创设一些兴趣点,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教师抓住学生阅读关注点展开设计,能够激活课堂积极因素,引导学生进入到研读学习环节。

1.创设学习情境

故事讲述、画面展示、视频播放、问题投放等,都属于学习情境设计手段,学生对直观性学习情境最为敏感,教师针对性做出设计,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灵冲击。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阅读教学带来更多选项,教师需要有创意设计意识,以顺利启动学生阅读思维。

学生对媒体展示手段比较熟悉,教师针对性做布设,能够快速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在导学环节,教师打开多媒体播放一段配乐音频:这是配乐诵读音频材料,大家认真倾听,对诵读操作技巧做梳理。这个音频材料是班级同学参与录制的,大家倾听后能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并对这名同学的表现做出客观评价。学生听说音频是同学参与录制的,顿时兴奋起来,纷纷展开猜测。教师播放音频,学生聆听格外认真,并主动参与互动评价活动。有学生说,诵读情感把握比较准确,能够读出对白杨树的奉献精神的崇敬和热爱,抑扬顿挫处理比较合理。也有学生说,诵读情绪饱满,抓住白杨树特点进行重点展示,能够读出文章的象征意义。教师对学生聆听评价情况做归结,顺势推出诵讀学生,让其介绍参与诵读录制的体验,将课堂学习气氛点燃。

2.组织阅读活动

学生对阅读学习有不同期待,特别是互动性、趣味性阅读活动,能够对学生阅读感官形成触动,教师精心选择活动方式,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学习,其组织效果值得期待。诵读、演绎、复述、演讲、读写等,都带有互动属性,学生对这些阅读学习活动情有独钟,教师做好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推出更多适合的阅读学习活动,学生积极回馈,其助学效果值得期待。《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重点介绍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和特点,教师在导学环节,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要求学生做细心观察,对一些著名的石拱桥做观察,对石拱桥的特点进行梳理和归结,然后推出阅读学习活动:赵州桥是中国石拱桥的典范作品,关于赵州桥的传说有很多,你能够讲述其中一个故事吗?学生课前有一定准备,自然能够积极响应,课堂学习进入展示环节。教师对学生讲述情况做评价,让学生从故事中展开深度思考,中国石拱桥有辉煌的历史,应该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学生再度进入阅读环节,都能够端正阅读态度,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充满敬意。

四、设计追问点,建立研究阅读起点

学生对阅读问题比较敏感,教师针对学生阅读要求展开问题设计,能够切准学生阅读脉络,形成针对性调度。教师设计问题串,也能够起到一定激发作用,让学生主动展开阅读思考,其组织效果也会更为突出。问题串设计时,教师要给学生自主解读的选择权利,其教学调度效果显著。

1.师本多重追问

教师在阅读教学环节,利用问题做教学调动,能够引发学生主动阅读和思考。学生对教师设计问题有更强责任感,都会主动展开思考和讨论,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如果能够抓住追问机会展开阅读调动,学生阅读思维处于紧张状态,学习带有连贯性,其训练效果会更为突出。

学生进入阅读环节后,其学习效率呈现差异性,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推出系列性问题,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如教学《昆明的雨》这篇课文时,教师先与学生一起阅读文本内容,找出一些精彩描写片段,组织学生进行鉴赏性学习。在具体组织时,教师推出问题串进行调度:作者对昆明的雨有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要写昆明的菌子?写昆明的雨,为什么要写卖杨梅的苗族女孩?结尾独立成段,有什么特殊作用?教师问题推出后,学生能够积极行动起来,主动进行思考和讨论,对相关问题做解读和分析。有学生这样解读:作者对昆明有更多怀念之情,在字里行间能够体察到对昆明的雨更加喜爱。教师对学生个性解读做评价,继续运用问题做调动,将阅读学习带入高潮。学生对阅读问题有更高敏感性,教师借助多种辅学手段展开教学安排,其组织效果显著。

2.生本质疑追问

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突出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好问题筛选,切准学生学习心理,以提升教学启动效果。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呈现差异性,教师需要做出必要提示,为学生问题设计提供一定指导,以提升学生质疑问题设计品质。教师利用学生质疑问题展开教学调度,开启阅读教程,能够直接将学生带入课堂核心,其学习效率会更高。

教师指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要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展开个性阅读,能够历练学生阅读思维,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如教学《苏州园林》,教师要求学生围绕说明文相关知识点展开深入学习,学生有知识储备,学习程序顺利启动。教师鼓励学生做质疑性阅读,将阅读问题做集中展示,学生开始设计阅读问题,很快就获得不少信息。如:苏州园林追求自然,不讲究对称,这样真能够产生美感吗?苏州园林是私人花园,其风格肯定各异,为什么作者说苏州园林是标本呢?作者运用多种顺序展开说明,在说明顺序判断时,要如何进行梳理呢?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做归结,挑选一些典型问题做集体推荐,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展开思考和解读,将阅读学习推向高潮,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交流,逐渐达成学习共识。教师鼓励学生做质疑问题设计,将学生带入深度阅读环节,其激发效果显著。

阅读学习带有个性特点,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悟也呈现差异性,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判断,引导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以提升教学适合性。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找到教学设计切点,矫正学生学习要求,以提升教学设计的适合性,满足不同群体学生学习期待。

【参考文献】

[1]何鸿.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0(35).

[2]刘晓琴.以读为本,提升语文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2).

[3]陈洁.跨越思维的藩篱构建在场的任务—基于支架理论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语文,2021(28).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6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4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人格教育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30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