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英语典故的翻译主要是通过直译、借用等方式。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掌握英语典故的历史文化渊源,绝对不能进行杜撰,从而在理解原文的同时,把其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传递给读者。
关键词:英语成语典故;历史文化渊源;翻译方法
作者简介:陈秀娟(1980.11-),女,内蒙古人,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华传统文化与英汉互译。
许多成语故事已经编入小学课本,供学生学习。成语的特点就在于能够通过几个简单的文字描述一件事情,例如“狐假虎威”“凿壁偷光”等,后人将成语运用到生活交流中,可以更清楚地表达自己所想。而在英语中,也存在典故性成语,其指的是文本里所讨论的英语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主要是经过文化沉淀所形成的,其能够反映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类文化主要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在此期间,落后的文化会被淘汰,而有价值的内容则会继续得到流传,最终成为民间挂在嘴边的典故。而这些文化精髓,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智慧,里面蕴藏了诸多方面的哲理。所以,社会文化越浓重,那么就会产生更多的典故,就越能对典故做到活学活用。
一、典故性成语翻译原则
(一)忠实性原则
文学翻译要充分展现出原作的突出之处,让其他国家的读者能够拥有和该国读者同样的体验。日常文字语言翻译较为简单,但涉及典故性成语就相对困难,一个成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典故性成语带有很强的民族气息,不熟悉该典故的由来与该国文化就非常容易偏离其原意。因此,译者进行翻译时务必要遵循下面的原则:译文应展现原作的本意;译文风格要完全符合原作性质;译文要保留原文的流畅性。此外,翻译人员在对典故成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还要考虑读者能否接受译文。所以,在翻译典故成语的时候,还要严格遵照可接受性原则。
(二)对等性原则
翻译主要是为了传递文章所表达的信息,所以翻译过程中,应全面体现文章具有的信息。因此务必要用译文语言里“最贴近”的对等语。翻译实际上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最贴近而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因此,翻译应充分显示出动态对等,即最贴近原文语言的自然对等。
二、英语成语典故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
古希腊罗马神话在全世界的影响比较深远。而从这些故事中所诞生出来的典故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并且对现实生活和平时所结合的词和句子均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
例1:the heel of Achilles或the Achilles heel,汉语翻译就是“阿克琉斯之踵”,该人物在古希腊时代是响当当的悍将,在希腊神话中,他母亲为了能够让阿克琉斯永生,用圣水浸泡了全身,但唯独捏着的脚踵处没有受到浸泡,所以这也成为他全身最薄弱之处,而故事的结尾,他就是因脚踵受伤而死亡。所以该成语主要反映的是人的唯一弱点(the weakest point)。
例2:the bed of Prorustus,汉语翻译就是“普罗科鲁斯特斯的床”。其在古希腊神话当中是非常出名,但也是十分残忍的大盗,他在路旁的屋子内分别放了一张特别长和特别短的床,但凡过来寄宿的,他就强制让人躺在铁床上,超过床的长度的截去腿脚,短于床的长度的拉断筋骨。该典故目前是指通过暴力的手段强制执行一些计划等。
例3:cast pearls before swine,这一典故出自《新约·马太福音》,翻译过来就是“把完美的事物给不懂的人看”,和汉语成语中的“对牛弹琴”意思相同。
例4:Cut the Gordian Knot,翻译过来就是“使困难迎刃而解”。在希腊神话中,Gordian knot是弗里几亚亡的死结,需要依据神谕化解,便能成为亚洲君主。在亚历山大大帝得知以后,便马上挥剑砍断。因此,Cut Gordian Knot被视为“面对难题用最迅速的方式解决,即快刀斩乱麻”。还有,“To cross the Rubicon and burn one's boats”翻译成汉语就是“破釜沉舟”的意思。传说凯撒大帝在通过卢比庚河后,马上要求把船烧毁,预示切断退路,不顾一切地进攻。这和“破釜沉舟”的故事十分相似。
(二)源于《圣经》
例5:The writing on the wall,如果直译的话,就是“在墙上的新闻”,这是出自《圣经·旧约》的典故,意思是“即将发生的大灾难”。其背后的故事为,伯沙撤设宴期间,看到墙上写有“MENE、MENE、TEKEL、UP-HARSIN”,但是根本不知道是谁写的。国王十分害怕,不知道如何是好,更不理解这些字其中的含义。最后,在犹太先知的协助下,终于了解了其中的含义:上帝知道你的王位要不保,你已不再重要;你的国家要灭亡,你的所有子民都要属于玛代人。果不其然,在当天晚上,国王便战败而亡,其位置由玛代人所取代。
(三)源于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中诞生了诸多典故,以莎士比亚的作品最具代表性。
例6:the pound of flesh,用汉语直翻译的话,就是“一磅肉”的意思。这是莎士比亚巨作《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个典故。夏洛克对安东尼实行报复,和其签订了契约,规定如果不按时还贷,那么就要割掉他身上的一磅肉。不过最后,夏洛克并没有如愿以偿,而且最终人财两空。该典故用以表示残酷无情地进行逼债。
例7:catch-22,出自约瑟夫·赫勒创作的同名小说。其中的第22条军规指出,允许发疯的飞行员回国,不过在申请的时候一定要由自己填写申请内容,但如果申请的逻辑清晰,则就说明其还是正常人,因此不允许回国。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该军规就是一个谎言,充满了矛盾。“catch-22”代表了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四)源于歷史传说
古代欧洲人认为世上存在鬼神,而且动物也存在魔力。例如,猫狗是引起暴风雨的“主谋”。而发生暴风雨完全是女巫所为,黑猫就是女巫变换而来的。而狗在欧洲神话里被看做暴风雨之神的使者。因此,猫、狗预示着暴风雨。其中狗代表强风。后来“Rain cats and dogs”就表示强风暴雨的意思。
(五)源于民间俚语
例8:the ostrich policy,鸵鸟政策。鸵鸟目光敏捷,比较会伪装,若面临不能够逃走的危险境地,会将庞大的身躯卧在地上,将脖子平贴到地面,头伸入到沙堆里,用暗褐羽毛伪装成灌木丛,以保护自己的安全。因此“the ostrich policy”用汉语理解的话,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
例9:a lucky dog,幸运儿。这是英语中常用的习语。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为“一只幸运的狗”。一般情况下来形容遇到开心的事情高兴的样子,因为狗在开心的时候会频繁且快速摇动尾巴,用汉语理解可以等同于“喜笑颜开”的意思。
(六)源于科技和商贸发展
伴随科技和商贸的发展,衍生出了许多典故,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
例10:“凯迪拉克”,虽然是汽车品牌,但是该词也表示高级水准、非常有名的东西。
三、翻译方法
(一)直译
该翻译的方法,主要是翻译的过程中,把句子看作若干个单位,同时对语篇所具有的限制性进行研究,将语句的结构完全保留,再现句子原本的意思。通过直译,能够将原始的文化色彩充分展现出来。比如“sour grape”,直接进行翻译的话,应为“酸葡萄”。“Pull 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直接翻译的话,应为“火中取栗”;“show ones card”直接翻译的话,应为“摊牌”;“crocodile tears”直接翻译的话,应为“鳄鱼的泪”。
直译能够把原本的意思体现出来,并且还能将原语所蕴含的文化传递到译语中。
(二)意译
在对英语成语典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也可根据中国文化进行意译。
例11:The man is the black sheep of family.
他是我们家的害群之马。
若翻译为“家里的黑羊”,那么就无法让读者理解其意。翻译为“害群之马”,除了能够表达出真正含义以外,还能够使读者充分的了解其喻意。
例12:(a)She read them Shakespeate.But it was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
她对他们诵读莎士比亚的著作,不过就像对牛弹琴。
有些时候,相同的典故能够通过各种意象翻译出来:
(b)I wont waste good advece on John any more because he never listens to it, I won't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我不可能在以后对约翰说出心里话,主要的原因在他压根听不进去。我不想再对牛弹琴。
在对英语典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防止用汉语文化的意象进行强制性的翻译,例如“(a region)flowin with milk and honey”出自《圣经》。牛奶是外国经常吃的食品,如果按照汉语的习惯进行翻译,则为“鱼米之乡”,尽管从意思上来看并没有区别,但却显得特别勉强。因此最好用意译法进行翻译,为“物品富饶之地”。
刘重德曾提出,若通过直译法进行翻译,那么所翻译出来的内容将会偏离本来的意思,或无法使读者理解。这样,翻译人员就会更改文章的形式,采用可让看文章的人完全懂得且满足文章原意的词语。
英语和汉语之间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很多融入了民族文化的成语典故无法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译者就不得不采用意译。
例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意译为“秘密遭到外泄”,该典故源于过去欧洲的集市贸易。据说,在西方的古代,生意人为了赚取钱财,会将猫藏在袋子当中,骗人说是小猪来进行变卖,但部分聪明的购买者会进行“验货”,在打开袋子之后发现是猫,于是秘密遭到了泄漏。若想让汉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西方的这一典故,就应该通过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
四、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充分了解到,英语典故是英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英语典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化。译者务必要采用合适的翻译法将英语典故的精髓翻译出来,以在充分了解原文的同时,把附着于原文中的文化内涵以最完美的方式的呈現给读者。
参考文献:
[1]陈栩.浅析英语典故性成语的特点与中文翻译[J].科技视界,2018(30):188-190.
[2]肖书杰.浅谈英语典故性成语的汉译[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116.
[3]潘盛莉.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谈英语习语的翻译[J].企业导报,2014(6):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