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方法举隅

2016-11-07 07:07蔡金成
文教资料 2016年19期
关键词:翻译方法文言文语境

蔡金成

摘    要: 翻译文言词汇和文言语句时,除了需要掌握翻译原则及基本翻译方法外,还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与推测。具体方法有:字不离句;字不离段;字不离篇(背景);句不离段;句不离篇(背景)等。

关键词: 文言文    翻译方法    语境

统观近几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在文言文阅读这一部分,不论是文言实词释义题、信息筛查题、语句翻译题,还是文意分析概括题,其根本意图在于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通俗地说,就是看学生能否真正读懂所给文本。因此,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部分得分的关键和根本。能够准确理解并翻译每个文言词汇及语句是读懂一篇文言文最基本的前提。学生要想提升文言文翻译水平,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知识储备,包括文言知识、文史知识、语法知识等,还要掌握翻译原则和一些基本的翻译方法。比如:翻译时要尽量做到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具体翻译中要综合运用“留”、“删”、“补”、“换”、“调”、“变”等方法。除此之外,要想准确翻译文言文,还必须灵活地结合具体语境,将词语或句子放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境理解或推测。下面就具体谈谈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一、字不离句

文言文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中最小的语言单位。文言虚词在数量上相对较少,在用法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学生善于归纳与总结,在这个方面问题就不是很大。文言实词数量庞大,并且有的实词义项繁多,江苏省语文高考大纲要求学生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但实际上学生在阅读和答题时需要用到的实词数量远不止于此。看下面这个例子: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节选自陈亮《<酌古论>序》)

“椠”和“楯”这两个文言实词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是生僻的,在理解翻译上有一定的难度。结合这句话来看,铅椠和剑楯分别是文士和武夫所使用和擅长的东西,那么它们应该是一种文具和一种兵器,这样就好理解和翻译了。

不仅如此,学生在翻译一些相对熟悉的文言实词时,如果不考虑具体的语境,那么在翻译表达上可能会出现问题,看下面这个这个例子:

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紝事,一如教儿时。(节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

在翻译“母女视之”时,有的学生会翻译成“母亲和女儿看望她”,将其中的“女”字理解成了女儿。如果学生把这一句话读完,结合下面的内容“训以纺绩织紝事,一如教儿时”分析,就会发现这里的翻译出现了问题。这里的“女”字不应该翻译成女儿,而应该翻译成“像女儿一样”。

在翻译有些文言实词的时候,不考虑具体的语境,有时甚至会闹出笑话。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节选自《论语·先进篇十一》)

很多地方这样翻译:“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我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中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上唱着歌回家。”

表面上看这句话翻译得没有问题,但仔细想想会发现其实这样翻译是不对的。暮春时节,也就是农历的三月,大约是阳历的四、五月份左右,气温应该还很低,这个时候怎么可以在北方的沂水里洗澡。这明显是不合常理的,这里在翻译的表达上就出现了问题。“浴”这个字,《古代汉语词典》给的解释是“洗身,洗澡”。这里必须灵活运用,不能表述成洗澡,它应该是指在沂水在洗洗手脚,洗洗脸,意在感受春意,消除不祥。因此,此处应该表述成“在沂水中洗洗”。

二、字不离段

有些文言实词翻译上出现错误,主要是受到了现代汉语的影响,这种思维上的定势容易造成理解错误。在翻译这些字词的时候,有时不但需要结合本句话的内容,而且需要联系整段文本,根据整段话的语境推测。看下面这个例子: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选自《贞观政要》)

很多同学在翻译上文中加点字“咒”的时候,依照现代汉语的组合习惯,往往将它翻译成“咒骂”或者“诅咒”。结合这段话的内容看,这段话是主要讲贞观二年蝗虫成灾,唐太宗在视察禾苗的时候看见了蝗虫,于是拿起几只对它们说:“百姓依靠粮食活命,而你们吃了粮食,这就是害了百姓。百姓如果有什么过错,那过错全部都在我,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为害百姓了。”品味唐太宗的语义和语气,不可能有咒骂或者诅咒的意思,而应该是商量、祈求的意思。因此,这里的“咒”应该翻译成“祝告,祈祷”。

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节选自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

现代汉语中有个成语叫“尔虞我诈”,这里的“虞”是“欺骗”的意思。由于这个原因,很多同学在翻译“四海皆以无虞”中这个“虞”字时,就很自然地翻译为“欺骗,欺诈”,这样就翻译错了。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结合具体的段落语境分析,这里韩愈回顾周公的功绩:天下贤能的人才都得到了提拔任用,奸诈邪恶的小人都被清除了,在这种情况下,天下太平,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了。因此,这里的虞应该翻译成“忧虑,担忧,担心”。

三、字不离篇(背景)

有时在翻译某个文言实词的时候,还需要统观全文内容,结合事情的前因后果、人物的身世处境或者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做到翻译上准确无误。看下面这个例子: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节选自《庄子·说剑》)

“诸侯谋之”中的“谋”字,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往往容易将它翻译成“商量,考虑”,这是没有考虑具体语境造成的。这段主要是说赵文王非常喜好剑术,由此造成国力衰微。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国家不是想要商量如何帮助它,而是虎视眈眈地想着如何把它打败,把它吞并。因此,这里的“谋”应该是“图谋”的意思。这就需要结合战国时期风云动荡、群雄逐鹿的时代背景。再如:

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节选自《吴越春秋》)

“子何嫌哉”的“嫌”容易误解为“嫌弃”,如果阅读了整篇内容,知道了伍子胥此时的身份是一个通缉犯,正亡命天涯,那么理解这个“嫌”字就容易多了,它应当是“怀疑,疑忌”的意思。

四、句不离段

不仅是翻译单个文言实词的时候不能脱离段落内容,在翻译文言语句的时候同样也不能脱离段落语境。结合具体的段落语境,能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翻译语句。例如:

芝(司马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在翻译画线句子“退无异言”时,有的同学会理解成“宾客被司马芝指责之后,回去后不再说什么其他的话”。其实,结合这段话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段话全部都是在叙述司马芝的事迹,即主语是司马芝。相应地,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司马芝当面指责宾客的不足之处,回去后不再说其他话。再看一个例子:

稼轩帅淮时,同甫与时落落,家甚贫。访稼轩于治所,相与淡天下事。酒酣,稼轩言南北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鳖。饮罢,宿同甫中斋。同甫夜思稼轩沉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月余致书稼轩,假十万缗以纾困,稼轩如数与之。(节选自赵溍《养疴漫笔》)

“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鳖”不能理解成“打开西湖的岸堤,城市里面都充满了鱼鳖”,这段话是陈同甫在和辛弃疾分析钱塘的地理形势为什么不利于作为都城。因为如果西湖决口,那么满城的百姓都会遭殃,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如果放出西湖的水,满城都是被淹的百姓。”

五、句不离篇(背景)

看下面一个例子: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要理解画线句中“喜”从何来及“忧”在何处,就要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这篇文章开头,王安石就强调政治教化的重要性,然后叙述从远古时期学校兴盛到后世学校衰败的经历,突出林肇修孔庙、聘老师等一系列为恢复当地教化作出的重要功绩。现在这些措施得到推行,教化即将得以实现,因此作者感到高兴。但是当时艰难的办学环境下,作者担心林肇走后,这样的做法难以得到接任者的继承,因此作者感到“忧”。这样就不难得出准确的译文:“我虽然为它即将推行而感到高兴并且庆幸,但又担心那些后来的人不能继承我(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推究它的意义来告诉后来的人。”

从上面所举的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在翻译文言词汇或语句时,必须结合相应的语句、段落或者文章内容,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或者推断要翻译部分的含义。只有这样,翻译出来的意思才是符合文义的,才是贴切的。结合语境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应该综合各种方法加以灵活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翻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要重视文言知识的储备,增加文言文阅读量,加强翻译方面训练,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解翻译的能力,这样文言文方面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陈晓芬,徐儒宗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4.

猜你喜欢
翻译方法文言文语境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浅谈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