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祯祎,李宏申,马金霞
1.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2.社旗县仲景苑医院,河南 南阳 473300
无症状心肌梗死是指疾病发作时缺乏典型心绞痛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胸闷,无法引起患者及家属重视,显著增加临床治疗难度[1]。心电图(ECG)是检查无症状心肌梗死首选手段,具有无创、操作便捷等优点,可准确识别无症状心肌梗死,指导临床治疗,现已得到研究者证实[2]。近年研究发现,即使接受规范治疗,仍有部分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出现猝死、再发心肌梗死,严重影响疾病转归。目前,虽有无症状心肌梗死疾病转归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但研究较少,且研究结果并不一致[3],本研究旨在探讨年龄>60岁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ECG波形特征,采用logistic 回归方程分析影响疾病转归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样本医院收治的100 例年龄>60 岁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无症状心肌梗死诊断标准[4]:无典型胸痛症状,血清心肌酶反常升高,结合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确诊;首次发病;患者家属知晓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肝、肾等脏器障碍;临床资料不全;精神类疾病;感染类疾病。男51 例,女49 例;年龄60~80 岁,平均年龄(70.71±2.24)岁。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应用美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动态心电图分析仪(DMS-Hoher 6.0),先行常规监测,后行24 h 动态监测,详细记录,分析心电图特征。(2)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均接受吸氧、镇静、镇痛、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出院后12 个月,随访疾病转归情况,分为痊愈(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症状消失)、显效(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症状减轻)、无效(各项指标偏离正常范围,症状加重)、死亡(心跳停止)4个等级,将痊愈及显效纳入转归良好,无效和死亡纳入转归不良。(3)采用自制临床资料问卷收集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就诊时间、基础疾病、Killip 分级、梗死部位、入院时心率、吸烟史、饮酒史、N 末端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BMI 分为低体重(BMI<18.5 kg/m2)、正常(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BMI≥24.0 kg/m2)3 个等级。Killip 分级包含Ⅰ级(无心力衰竭征象,病死率0~5%)、Ⅱ级(轻至中度心力衰竭,病死率10%~20%)、Ⅲ级(重度心力衰竭,病死率35%~40%)、Ⅳ级(心源性休克,病死率85%~95%)。入院日清晨,采集2 mL外周肘静脉血,静置20 min,离心15 min(2 500 r/min),取上清液,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NT-proBNP,参照武汉赛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4)问卷调查为匿名调查,不涉及敏感信息,答题时长低于1 min 视为废卷,对于文化程度低或病情严重患者,由家属代替填写,填写完成后双人录入数据,并剔除逻辑错误问卷。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其预测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ECG检查波形特征,见表1。
表1 ECG检查波形特征
出院后12 个月随访,均无脱落病例。100 例年龄>60岁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21例痊愈,57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死亡,将痊愈及有效纳入转归良好组(n=78),无效及死亡纳入转归不良组(n=22)。两组患者年龄、BMI、就诊时间、合并基础疾病、入院时心率、ECG 异常波形、NTproBNP、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疾病转归单因素分析 例(%)
以年龄>60岁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转归情况为因变量(疾病转归良好=0,疾病转归不良=1),将表2中P<0.05的指标作为自变量,显示年龄71~80岁、超重、合并基础疾病、ECG 异常波形、NT-proBNP≥450 pg/mL、吸烟史是年龄>60岁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转归不良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和表4。
表3 赋值情况
表4 疾病转归多因素分析
基于表4 自变量拟合生成联合预测因子,取约登指数为最大值时联合预测因子所对应的数值作为最佳临界值,此时AUC为0.925(95%CI:0.855~0.968)。采用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拟合效果较好,Chi-Square=6.793,DF=9,P=0.432,见图1。
图1 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价值
将原logistic 方程变形后得到个体预测概率方程为P=1/{1+e-(10.032+年龄×1.103+BMI×1.675+基础疾病×1.342+ECG异常波形×1.379+NT-proBNP×1.604+吸烟史×1.552)},在其中e 为自然对数的底数,保留3 位小数点e=2.718,随机抽取1 例患者,其各自变量取值为年龄=0,BMI=1,基础疾病=1,EGG 异常波形=1,NT-proBNP=0,吸烟史=1,代入概率预测方程得到概率值P=0.465,小于临界值,故预测准确度为88%的条件下,该患者疾病转归良好。
无症状心肌梗死是心肌梗死的一种,发病前已有数月甚至数年病变史,若未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危及其生命安全[5]。目前,临床鉴别诊断无症状心肌梗死主要手段为ECG,可通过病理性Q 波、T 波及ST 段变化了解冠脉病变部位及病变程度,给予针对性治疗方案,然而部分患者经临床治疗后效果欠佳,预后较差,积极寻找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转归危险因素对优化治疗手段、改善预后具有现实意义。
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年龄71~80岁、超重、合并基础疾病、ECG 异常波形、NT-proBNP≥450 pg/mL、吸烟史是年龄>60岁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转归不良独立危险因素(P<0.05)。(1)年龄。许金芳等[6]学者表明,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年龄越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符合本研究结论。随着年龄增加,患者各项生理机能减退,加以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影响,心脏出现纤维化和退行性变,诱发MACE,影响疾病转归。(2)基础疾病。无症状心肌梗死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其中高血糖可抑制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诱发全身微血管病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高血压可降低血管顺应性,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栓塞,增加再发心肌梗死、猝死发生风险。(3)吸烟史。现有研究证实,吸烟史是冠状动脉病变形成、进展独立危险因素,与本研究观点相符[7]。香烟中含有尼古丁,可增加血中一氧化碳含量,损伤心血管,增加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风险,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影响预后改善。(4)BMI。目前关于BMI 与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关系尚无统一定论,有学者认为两者间呈U型曲线关系,一定程度BMI 增加可降低病死率,过高BMI则会升高病死率[8]。有学者发现[9],两者间呈现单纯线性关系。本研究显示,超重是年龄>60岁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转归不良独立危险因素,佐证两者间呈现单纯线性关系这一观点,考虑与超重患者更易出现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等症状有关,综合作用可加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增加MACE 发生风险,影响疾病转归。(5)NT-proBNP 主要分布于心室心肌细胞,廖春华等[10]学者指出,其水平高低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显示,NT-proBNP≥450 pg/mL 是年龄>60 岁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转归不良独立危险因素。究其原因在于,心肌缺血坏死后,可增加心室壁张力,释放过量NT-proBNP,而NT-proBNP 可加重心肌缺血坏死,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甚至死亡。(6)ECG。ECG 异常波形是年龄>60 岁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转归不良独立危险因素,建议临床实际中可根据ECG波形特点识别无症状心肌梗死,指导临床治疗工作,加快疾病转归。需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无症状心肌梗死均会出现病理性Q波改变,在ECG检查基础上完善心脏彩超、血清心肌酶检查尤为重要。另本研究创新性构建logistic 回归模型,ROC 曲线分析证实,该模型对宫颈癌术后感染预测价值较高,且个体值预测验证符合临床实际,临床可通过该模型预测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疾病转归情况,可帮助主治医师调整治疗方案,促进疾病良好转归。
综上所述,年龄>60岁无症状心肌梗死患者ECG波形特征以明显ST-T 段改变为主,疾病转归受年龄、基础疾病、BMI 等多种因素影响,针对上述因素确定防治措施可促进疾病良好转归。但本研究样本量小,纳入可能影响因素少,后续仍需扩大样本量,增加可能影响因素进行更为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