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唯”问题已成为教育评价领域的顽疾。梳理研究生教育评价“五唯”中的“唯分数”“唯论文”“唯文凭”现象,以及其在价值观、人才培养导向、人才观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应破“唯分数”完善招生考试制度,破“唯论文”构建多元评价机制,破“唯文凭”规范劳动力市场。
关键词:五唯;研究生;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3)02-021-05
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评价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1]。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10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意见,明确要求切实破除“五唯”顽疾[2]。研究生作为未来科技发展和创新的生力军,如何培养适合多领域需要、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形成更高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是目前亟于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生教育评价中的“五唯”现象
“五唯”问题目前已成为教育评价领域的顽瘴痼疾,尽管“五唯”叫法已固定,但在不同的教育领域,“五唯”内容有所不同[3]。本文所研究的研究生教育评价是指研究生的招录、培养以及就业等过程中的评价标准,因此在本文中的“五唯”主要是指“唯分数”“唯论文”“唯文凭”三个方面。在我国,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本文中的研究生以硕士研究生为主。
1.唯分数
分数是指学生期末测验和升学考试的成绩,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分数是指学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所取得分数。“唯分数”是指将分数作为评判指标,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唯”分数论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调剂分数无可比性。研究生考试分为自命题和全国统一考试,在自命题中每个学校单独命题,题型不同、题量不同,却在调剂过程中将试卷不同的成绩作为是否有机会参加复试的重要参考标准,这显然对试卷较难的学生是不公平的。而在全国统一考试中,虽然试卷相同,但各院校在阅卷尺度上的把握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即出现考研界所流传的“水区”和“旱区”,因此也会产生一系列影响考生平等获得调剂机会的隐蔽性问题。其次,针对跨专业考生的评价不具有参考性。在现行的报考政策中,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允许跨专业报考的,假定本专业考生和跨专业考生参加同一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生,跨专业学生初试分数较高,参加复试被录取,而本专业考生因未进入复试而被淘汰,这是否能说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能力一定高于本专业考生呢?最后,某些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形式相对固化,仅依靠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便可取得好成绩,那么便无从考察学生的分析和实践能力。
2.唯论文
论文是指各个领域进行学术研究产生的成果。“唯论文”是指仅以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刊物水平作为评价标准。不少高校明确规定了硕、博研究生获得学位所要求的论文数量和层次,学生评奖、评优及毕业、就业等都以论文为评判尺度或硬性条件[4]。在毕业要求上,学校会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给予说明,例如某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价值的相关专业学术论文1篇;有的学校则规定满足条件之一即可: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1篇(含1篇)以上与课题相关的论文、作为共同发明人获批与课题相关的发明专利、参编与课题内容相关的著作或教材、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三等及以上奖,等等。显然在众多条件中,大多数研究生倾向于选择第一种。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虽未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表明要求,却在毕业要求中规定学术论文需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否则不能毕业。在升学方面,想要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需向申请院校提供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其他可以证明自己的科研经历和水平的获奖证书。在就业方面,主要体现在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用人单位会根据其发表的论文数量以及期刊层次分配不同的岗位,给予不同的工资待遇和奖励政策。
3.唯文凭
文凭是指毕业生取得的学历凭证,可以反映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唯文凭”是指用人单位将文凭作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在就业优势上,研究生大于本科生,“双一流”毕业生大于普通院校毕业生。在教师招聘方面,不再关注是否是师范院校毕业,仅仅以毕业学校的层次对应聘者进行排名。用人单位在招录人才时唯学历至上,不根据岗位所需合理规划岗位需求,一味追求高学历人才。例如某高校保卫处在招聘工作人员的公示中要求应聘者为全日制硕士及以上学历,并且本科、硕士均要求全日制学历,不限专业,但要考察论文科研情况。另外,某些用人单位不仅要求高学历毕业生,还强调“第一学历”,按“硕博学历+第一学历”进行招聘。例如高校计算机学院在招聘过程中,要求本科为计算机相关专业,与硕士专业一致或相近,并且特别强调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科。即使应聘者已经达到岗位要求的最高学历,并且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但仍要强调以“第一学历”作为教师考核标准。
二、“五唯”教育评价的不良导向
“五唯”是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却也严重束缚了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五唯”是长期教育功利化的结果。
1.不良的價值观
“唯分数”导致了教育的异化。首先,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对于学生来说,考什么学什么,以考试大纲为学习重点,不注重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的考察。有的学生在进校时就抱着考研的决心,只重视与考研相关的知识学习,拒绝与考研无关的活动,将自己变成学习的机器,重知识轻能力,考试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其次,研究生招生考试允许跨专业报考,本专业学生积累四年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可能还不如跨专业学生一年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而获得的知识。以教育学为例,每年跨专业招收的研究生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这无疑让本专业学生产生课程无用、实践无用的错误认识,也会形成跨专业学生盲目跟风的现象,甚至向社会传递只要死记硬背,人人皆能成为研究生的错误理念。最后,随着报考人数的持续增多,考研辅导机构的规模也在扩大,一些辅导机构将知识明码标价,谎称只要支付相应的金额便可以获取学校内部押题卷、优先调剂、保证录取甚至专硕转学硕等服务,这种行为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违反师德师风甚至违反法律法规。
2.模糊的培养方向
在“唯论文”的评价指标驱动下,学生以论文写作为任务,以论文发表为结果,学校为了学生多发表科研成果而开设辅导课程,导师为了学生多进行课题研究而进行指导,各个培养环节都急于求成、流于形式,脱离培养目标、高分低能的研究生比比皆是,助长了研究生培养的功利化。首先,在德育方面,虽然研究生课程中含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课程,但此类课堂成了大部分学生休息和完成专业课作业的场所,没有发挥课程应有的思政教育作用;学校也开设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相关课程,但授课借助超星平台,考核方式也只是学完课程视频与完成课后练习,学生不重视,课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以至于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出现数据造假、内容抄袭等现象。其次,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和选修课程的内容不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而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的学校是一级学科大方向的学生一起上课,每个学生根据兴趣选修课程,而不是学校或者学院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每个研究方向的培养目标设置专门的课程。例如,在第二学期选课过程中,一位学生选择教育哲学、教育测量与评价、质性研究方法,他在本学期可以学到相关的教育理论基础和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另外一位学生则选择了教育社会学、教育政策与法规、中外教育名著导读,这位学生可以获得从教育社会学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现行的教育政策以及对中外教育名著有更深的理解。由此可见,即使是同一专业同一研究方向的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以后,其培养方向已经出现偏差,入学即分研究方向的意义所剩无几,与此同时,一味强调学术论文的撰写,致使学生忽略课程的学习,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文献阅读而轻读书积累,基础薄弱,研究和创新能力不足,阻碍了个人学术发展。再次,在实践课程中,学硕和专硕的界限不明显,专业硕士研究生以就业为导向,所以一些学校实践课程以学校和企业实习的方式开展。然而学硕是以理论研究为导向,在“唯论文”的影响下,学校以毕业论文调研为名,同样以学校和企业实习的形式开展实践课程,又或者使实践课程流于形式,显然不符合学硕的培养目标,未能达到实践课程开设的真正意义。最后,在研究生导师配置方面,目前高校普遍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是学生的第一责任人,要关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唯论文”思想的引导下,导师倾向于只对学生论文和课题进行指导,而对学生生活的关照较少,这也间接导致研究生心理压力较大。
3.偏颇的人才观
“唯文凭”体现了用人单位偏颇的用人观。首先,造成了人才浪费。学历与岗位不匹配,人才得不到有效利用,而且重新求职或重新招聘,对双方来说,在时间、人力、物力上都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目前我国还有大批“卡脖子”技术急需解决,如果我国高学历的研究生从事与科研无关的工作,那么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将困难重重。其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和求职者的择业观,造成了人才过剩的假象,一大批求职者经过大学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而未能服务社会,对于国家而言,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最后,阻碍了职业院校的发展。目前,社会大众对职业学校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坏学生、差教学、低就业层面,这种刻板印象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在“唯文凭”的影响下,人们盲目追求高学历,职业学校生源不足,教师将精力用于完成招生任务,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三、推进破“五唯”教育评价的建议
评价具有导向和监督的功能,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改变“五唯”不合理的评价导向,遵循教育规律,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引导学校和社会树立科学的选人观、人才成长观和用人观,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1.破“唯分数”:完善招生考试制度
招生的条件决定生源质量的高低,而生源质量又是影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研究生逐年扩招的背景下,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需要设置更加完善的招生制度。研究生入学标准的考察应该是以往的学术研究成果、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创新潜能,不能简单地用考试来衡量。因此,应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增加推免通道,大力推行“申请-审核+统一考试”的方式,专业成绩排名前50%的本科生,阅读、思考、创新活动及其成果突出,并通过面试审核者,可以免试入学,给予高校更大的招生自主权[5]。另外,在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条件中,应设置跨专业考生报考的比例,为本专业考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也能够保证生源质量,或者针对跨专业考生设置加试环节,主要考察学生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其次,国家应加强对考研培训机构的监管,我国《广告法》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性承诺”。考研培训机构应顺应教育改革,规范机构经营,关注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最后,在考试内容方面,教育部应加强宏观调控,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形式,保证同一专业试卷考核内容相近。近日,教育部印发的《2023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中提前公告,从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始,教育专业学位硕士业务课考试科目将增设全国统一命题科目,说明研究生招生考试采用全国统一命题形式将是大势所趋。在试卷评阅方面,改变目前各个省份单独评卷,以至于出現压分严重或给分过高等两极分化的情况,每个省份盲选其他省份试卷进行评阅,相互监督,保证考生在调剂和录取时的公平性。
2.破“唯论文”: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研究生阶段的“唯论文”现象相较于其他层次教育问题更严重,“唯论文”是研究生评价中最大的问题,研究生为了满足毕业条件、申请国家奖学金、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的文章,将整个研究生生活用于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忽视了课程学习、读书积累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已有高校开始试点改革研究生毕业条件,例如清华大学出台《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对授予学位的科研成果除论文以外合理设立多元评价指标,破除“唯论文”才能达到毕业审核条件的要求[6]。因此,在课程方面,首先,应强化立德树人。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以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7]。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应加强德育评价,自觉恪守学术道德,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保证课程的有效性,设置课程应重点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开设对专业知识有支撑作用的基础类课程作为必修课,同时根据方向不同开设相应的研究型课程以及文献阅读课[8],教学方式以学生讨论分享为主,教师指导评价为辅,培养学生的科学性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课程评价上,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以及对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往的课程评价重点在于结课作业或者考试,教师以分数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但课程的重点在于提升能力,只有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适当的反馈,学生才能明白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更快地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再次,在实践环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强调,应完善实习考核办法,确保学生可以定额、真实参加实习,专硕研究生与行业企业和学校对接,学硕研究生与科研单位对接,国家也应既通过法律法规强制规定学校与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密切协作、联合培养,又要保障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法权益,向企业或科研单位给予少缴纳税款等优惠政策,鼓励其主动与学校签订实习或就业实践基地,以共同培养研究生,将实习经历作为研究生评价指标的一部分。最后,导师方面影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决定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然而导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培养表现为个体行为,较难得到学校的完全监督与审查,完全依靠教师的自律完成。因此,导师应加强自身使命感,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带领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关注研究生培养质量,定期对研究生进行评价。
3.破“唯文凭”:规范劳动力市场
就业是检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研究生就业的专业对口情况也是检验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契合程度的重要指标,专业的设置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根据社会需求进行适时调整。在信息化时代,国家和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各专业的就业趋势以及岗位的任职情况,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专业,协助毕业生精准就业。用人单位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不应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建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国家应该出台相应政策,引导企业制订合理的选人用人制度,有学者认为应对企业实行人才有偿供给制,也即企业在聘用人才时,必须根据被聘者学历,按不同标准向国家支付教育补偿金,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滥用高材生[9]。现象学生、学校、社会、国家多方协作,共同解决就业出口不畅问题。
参考文献:
[1]项久雨,王依依.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5):8-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30) [2022-09-04].http://www. gov.cn/zhengce/2020-10/13/ content_5551032. htm.
[3]韩祥宗.从“破五唯”看高等教育人才评价改革[J]. 经济研究导刊, 2021 (29):73-75.
[4]宋乃庆,肖林,罗士琰. 破解“五唯”顽疾,构建我国新时代教育评价观——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11):1-6+123.
[5]陈新忠,康诚轩. 从招考分育到自由分流: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重构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 (04):61-67.
[6]周婷,周旋,李菲,陈慧艳,巫小玉,武菲,刘宁.破“五唯”背景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2,30(01):5-9.
[7]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2022-09-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8]井西利.“五唯”背景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9(38):100-101.
[9]黎明.人才“高消费”是人力资源的浪费[J].教育与职业,2010(04):79.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reaking "Five Only"
ZHAO Ke-Xin
(Tianj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The "Five Only" problem has become a stubborn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To sort out the phenomena of "only scores", "only papers" and "only diplomas" in the evalu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ir adverse effects in terms of values, talent training direction and talent view, we should break the "only scores" to improve the admission examination system, break the "only papers" to build a multiple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break the "only diploma" to regulate the labor market.
Key words: Five Only;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al Evaluation
收稿日期:2022-11-07
作者簡介:赵珂欣(1999),女,河南安阳人,2021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