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元元
“散文”是指用于描写见闻,表达内心思想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类型。有文学评论家指出,散文其实就是一种味道,一种精神和文字的味道。简单说来,散文就是运用自身独特的语言传达出其背后的味道,因此散文的价值取决于语言的个性。在散文蓬勃发展的时期,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作家,其中贾平凹与余秋雨便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但是他们的散文风格差异较大。本文就在阅读贾平凹与余秋雨散文作品的基础上,就他们的散文风格进行对比。
1949年以后,我国出现了一大批散文创作者和作品,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迎来了散文的创作高潮,并涌现出一大批以多样、灵活、新颖、开放的审美启示的散文,彰显出散文园地的独特艺术魅力。其中,贾平凹、余秋雨是该时期比较有个性的散文大家,其作品也具备自身独特的风格,在推动我国散文学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散文风格无论是在语言用词还是情感表达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接下来就以下三个方面对两位散文作家的风格进行对比分析。
一、散文语言形式方面的对比
贾平凹是一位山野名士,而余秋雨是一名精英学者,他们创作的散文不论是在题材选择方面还是表达方式方面均存在不同,从而决定了他们的散文语言形式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贾平凹一生创作了无数的作品,其中既包含了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又包含了反映思想情感的散文集。阅读这些散文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很多哲理均凝聚了作者对生活的实践与感受,再加上作者自身的生存环境,作者非常注重从民间俗语中积累素材,在散文中擅长应用方言俗语。而余秋雨严谨学究,其学者的身份致使他在散文创作中能够灵活地汲取各类文化元素,在创作人文历史的题材时其语言便呈现出明显的“庄重感”,在遣词造句方面也十分谨慎。
长时期生活在农村的贾平凹,非常珍惜农村生活带给自己的创作题材与资源。贾平凹提倡在文学创作中应当灵活地应用方言俗语,并且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到处可见方言俗语的身影。以《白浪街》作品为例,文章中这样表述:“天有九头鸟,地有湖北佬。”此处的“湖北佬”便属于方言,他将湖北人比喻成“九头鸟”,暗指湖北人聪明狡猾,直白生动地为读者刻画了湖北人处事圆滑的形象。在《莽岭一条沟》中有这样一句描述:“饥着渴着给一口……过路人没有不记着他们的恩德的。”此处应用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描述了有山人主动为过客添置吃食和茶水,简单的一句话便描绘出主客双方淳朴、善良、高尚的品格,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故土风情的喜爱与赞美。在《商州再录》中,贾平凹在描述农民生活现状时便用了“洋芋糊汤疙瘩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俗语,通俗易懂,让读者更能清楚明白。俗语本身来源于基层生活,自身蕴藏着丰富的内涵,简洁明了,只需寥寥数语便可以将作者的意思生动地传达出来,而且大多数俗语比较押韵,律感较强,以“鸟”与“佬”、“口”与“火”为例,让读者阅读起来朗朗上口,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如此也造就了贾平凹独特的散文语言表达形式。
阅读余秋雨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散文无论是用词还是用语均充满学究气,极其雅观。以《废墟》这部作品为例,其中有一句这样表述:“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第一次阅读,我们并未发现这句话有何特殊之处,但是仔细品味,便会发现“冬烘气”与“实用主义”这两个词语的使用却十分讲究。其中“冬烘”一词最早是在唐朝出现,拥有浓厚的讽刺意味,指的是迂腐浅陋。而“实用主义”作为现代哲学流派的一大重要分支,指的是有用主义,详细而言就是有用便可以称为真理,反之则属于谬误。当我们弄清了上述两个词语的含义再阅读该句子,才发现作者表达的意思或为迂腐的怀古,或为功利性的趋时。和该句子表达类似的用法还比较多,如在《江南小镇》散文内,余秋雨这样写道:“莼鲈之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人生哲学的生态意象。”此处的“莼鲈之思”是思乡之情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再如,在《吴江船》中有一段赞美姑娘的内容,作者用了“走进波提切利的《维纳斯诞生》里边”,此处作者便将姑娘们比喻成美神维纳斯,用于称赞姑娘们的美丽、青春勃勃,以及纯洁等。不单单是在用词方面,即便在用字方面,余秋雨也十分讲究,如“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纔能上升为寓言”这句话中,“纔”的含义为“唯一的”,可以将其翻译成当代的“才”。但是在此处,余秋雨并未使用“才”与“唯一的”,而是选择“纔”,由此可见,余秋雨的散文,无论是在文本内涵还是遣词造句方面,均拥有较强的学者特色。
二、文化姿态方面的对比
贾平凹是一个完全没有那种文化人应有的高贵气息。他来自乡村,是平民文化的创作者,在精神上和情感上都对乡村有着浓厚的眷恋。正是由于他的“不忘初心”,使他在文化价值上有着对民间潜在的认同感。他的作品更多是以平民的角度进行描写。因此,贾平凹将乡村当作其创作和切入点去“拥抱”中国文化。他从社会最底层的角度来思考、来表达自己的文化关怀。贾平凹说:“纵然我心性高傲要做凤凰,追逐着西方文学的境界,但我要做凤凰一定得生成鸡的羽毛,它不仅去吃莲子和竹食,更得一定在中國的乡下和小镇的土地上刨虫子、谷糠、菜叶和石子。”因此,从中我们看出并非其不具备高傲的资本,只不过是他更加懂得谦卑而已。
阅读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其是一位文化意识极强的学者。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文学界,他都是以光辉的文化人的形象活跃在人们的心中。而他在精神上也渗透着传统文化人的一种自豪感,以至于他这样说:“我追求一种健全、完整的人格,即使自己成为文明的、高贵的社会形象。文明的播种者首先自己是文明者。文化人自己要力求高贵。贵,不是贵族,不是金钱,是文明结构的最高层次。由于你的存在,社会增加一点高贵因素。”在他看来,从某种角度上而言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其本身的职责就是对这个世界已经过去的时间和即将到来的世纪进行沉思。因此,在世纪之交之际,余秋雨便拥有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勇敢地承担着“为民族的文明而呐喊”的先驱责任。
三、思想情感表达方面的对比
综观中青年散文作家队伍,贾平凹创作的散文独树一帜。其应用独有的性灵与不拘一格的方式将灵秀的描写、清幽的叙述、含蓄的抒情等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赋予散文风格清秀奇崛、空灵婉转的特性,而在这些风格中最突出的便是对风情民俗的感情。贾平凹创作的宗旨便是在作品中体现“东方的味”“我们民族的味”。阅读贾平凹的散文,我们可以发现他特别钟爱将乡情乡韵、风情民俗等作为表述的对象。例如,陕西商县的龙潭瀑布、奇松,甘肃的戈壁风沙,延川城、白浪街、红石峡等自然景观,同时还有同志、夫妻、母女等之间的感情等,这些均展现了贾平凹对民俗风情的喜爱。例如,他在《延川城感觉》中对地城的环境进行描述时这样写道:“出奇的是这么个地方……丰满全被羊肉占去。”综观新时期的散文园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贾平凹在众多散文作家中是最具真情实感的,他特别钟爱文化与历史沉淀深厚的西北故土,其在创作散文作品时将自身浓郁的生活情志和哲学理念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真挚的情感去看待社会、时代,以及生活。这也是为什么贾平凹创作的散文作品不仅打动人心,同时还彰显出时代特征的原因。贾平凹创作的散文作品取材大多来源于野山边城、市井巷陌,平淡的文字中蕴藏着深邃的哲理。跟其他散文作家不同的是,贾平凹并不注重理性分析与逻辑归纳,而是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感觉,灵活且自然地表达情感。
阅读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常常在山水人物与风物哲思相融合的叙述中,对历史现象进行追寻,刻画人文形状,回顾文化命运,并对文明的兴衰进行剖析,并将个人悲壮、激愤的情感、历史沧桑感与鲜明的时代色彩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自身对历史文化的沉思,对社会和时代的感悟,对人类命运与人生深切的关注,充分展现了文学界的人文批判精神,达到了从精神层面出发的自我文化品格的超越。余秋雨的散文在继承我国散文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的基础上,还承袭了鲁迅、瞿秋白等文学作家的悲剧精神与悲剧品格。因此,从整体上看,其创作的散文作品既不闲适,也不幽默。以《风雨天一阁》为例,作者选择了在风雨大水中走进天一阁下笔,首先对这一景观奇迹进行了讨论,由此延伸到天一阁的创建人及其性格特征等,其次自然而然地谈论了天一阁在明朝以后长达数百年的命运。余秋雨将时间线展开描述,并且其间还穿插了很多涉及中国文化历史的小故事,还将个人理性的思考、中国历史发展,以及充满激情的心灵与情感自然而然地融入字里行间,从而实现了议论、叙述、哲思三者的有机融合。此处我们可以看到余秋雨使散文表现空间更加深层次化,他坚持作品应当注重彰显作者真情实感作为创作的基本准则,从存书而论世并逐渐延伸至文明历史、民族精神、人文心理、社会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历史沉淀,对中华文化进行反思。在情感的表达方面,余秋雨擅长通过语言的方式来构建一个读者与作者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小屋,在其散文作品中,时常一句看似平常的语言也能够引发读者的某种情愫。虽然余秋雨鲜有描述乡愁的作品,但当他在描述乡愁时这样写道:“这群世世代代未曾离开过黄土地的轩辕后代怎么也舍弃不了心中的土地神,舍弃了,整个儿生命都失去了平衡。”(《漂泊者们》)此处的“土地神”其实指的是那些到新加坡留洋的侨民们家乡小庙内供奉的土地神。又如,“离别了土地又供奉着土地……你们的离别又会包含着多少勇气和无奈!”(《漂泊者们》)这些其实都真实地描述了侨民们背井离乡生活在国外的场景,“勇气和无奈”这种感受只有离开过家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因此这两种交错的情感其实是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的最初感受。不仅如此,余秋雨笔下的侨民被称为“漂泊者们”,赋予了其一定的诗意,但是该词语的真正作用并非为诗意,而是指居无定所的生命。综观余秋雨的散文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还习惯运用一些文物或者历史人物来表达自身的爱国情感,但是其爱国情感,在散文内又常常通过悲撼的方式呈现。以散文《文化苦旅·道士塔》为例,在作品中余秋雨数次表达了自身关于文物流失的深入思考,同时从冷静思考至爆发,从爆发至再度冷静,均透露出悲剧色彩。余秋雨曾多次描绘王道士的愚昧与渺小,应用“一片惨白”对莫高窟进行描述,从而表达了自身内心的极度悲痛以及遗憾之情。
综上所述,贾平凹与余秋雨作为新时代我国散文领域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散文作品,在推动我国散文学发展和進步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他们在同一时期出现,但他们的散文无论是在语言用词还是文化姿态,抑或是在情感表达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贾平凹与余秋雨及他们的散文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把握他们的散文作品风格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