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与发展

2023-06-14 22:36章力
青年文学家 2023年8期
关键词:两性伍尔夫文学理论

章力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抨击和解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用女性视角考察揭示一些文学现象,为文学创作研究和发展女性文本开辟了不同的话语空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贯具有较强的性别意识,注重对性别属性的解读和其他范畴的结合,探索健康的两性关系模式,在两性差异中寻求和谐。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对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产生了强烈影响。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西方著名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家。作为20世纪现代主义及女性主义的先驱,她发表的大部分作品是对传统的探索和超越。《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她在其中就提到了许多关于妇女和文学创作的问题并形成理论且初具规模,成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奠基之作,也赢得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之母”的称号。

一、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

女性文学泛指具有女性性质的文学作品或由女性创作的文学作品。伍尔夫在文学创作中,对女性话语的建构和女性自我意识的确立等方面解读了女性与写作的关系,主张“雌雄同体”思想,使之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重要概念之一。

“雌雄同体”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柏拉图认为,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失去的另一半时才算是个完整的人,人们将其理論概括为“雌雄同体”。柯勒律治在批评文论中体现对立与统一思想,在差异中找到个别属性存在的共性,赋予美以理性内容。他在《席间漫谈》中对“雌雄同体”的论述是:伟大的思想必须“雌雄同体”,它总会有真理且不盛气凌人。

伍尔夫同样认为伟大的心灵往往“雌雄同体”,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心灵相通、和谐生活。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就阐述了“雌雄同体”这一理念,并系统论述了其合理性。她认为人的大脑不是单一存在的,每个人的心灵都由男女两种力量所主宰。

伍尔夫在对“雌雄同体”的界定拓宽了柯勒律治的“雌雄同体”范畴,她的“雌雄同体”是大脑统一和自然融合的精神状态,是由异质构成的整体。她“是希望男性与女性的既定社会意义通过统一其中的冲突来改变”(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

伍尔夫首次尝试将“雌雄同体”理论运用于文学批评领域,扩大了该理论的意义范围。她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内涵丰富而精深,是社会发展和时代精神的必然产物,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雌雄同体”理论的文学实践

“雌雄同体”是西方女性主义观点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在分析和解决性别气质和性别差异问题中,它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西方本质论的性别思想关注逻各斯二元划分,认为男人优越、积极、理智;女人低劣、消极,仅凭直觉思维,但这一观点遭到了女性主义者的怀疑。

卡罗琳·赫尔布伦在《走向雌雄同体》中认为,人类有选择自己行为准则的自由,应该建立没有社会性别角色模式的社会。斯蒂芬·希思在《性的困境》中表明,男女之间的差别除了生理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性别气质发展的研究,既深化了性别解放又渗透到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理论。

而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打破传统,独树一帜。她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女性历史和文学史的构建,在文学创作中彰显“雌雄同体”观。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她就提出妇女创作的前提必须有钱和房间,第一次把“雌雄同体”思想引入文学批评领域,将其作为统一、完整的象征,使之常被学界认为是文学甚至整个社会的理想存在状态。

自伍尔夫提出“雌雄同体”这一理念以来,她在文学创作中将其引入思维机制并在文学作品中进行不断实践与探索,塑造了其独有的性格角色和人物形象。

在伍尔夫众多的作品中,《到灯塔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她在其中表现了对男性知识及权威的极度怀疑,探讨了父性和母性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对文明的真正价值。作品中的莉莉,其绘画作品是历经十年时间达到“雌雄同体”思想后才得以完成。伍尔夫的另外一部作品《海浪》则描述了伯纳德既具有男子冷静头脑又如女子多情善感。这些人物都具有两性气质,体现了个体的男女两性原则从不平衡到融合的变化过程。

伍尔夫强调文学创作中的两性融合,追求两性和谐共处。她用“雌雄同体”思想分析并体现和谐人性的独特感受,消解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两性二元对立。它是精神意义上的结合,是两性融合的理想创作境界,更是人类思想的理想状态。“雌雄同体”内涵丰富,其定义难以明确。或许,让人们思考并丰富人们的认识和创作实践是它的意义所在。

三、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接受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我国早期的状况处于一定程度的窘境。一是传统境遇下的历史困境:我国的女性解放往往与各时期的社会问题和革命目标相联系,妇女问题被阶级问题所覆盖,历史缺失的困境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大背景。二是缺乏本土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构建时间不长,缺乏系统性,基本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结构体系。三是女权意识下的社会困境:女性主义理论虽然为我国许多批评者所使用,但很少有人对自己是否认同女性主义作出明确表态。

当然,我们已经有了一些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传播,伍尔夫在作品中对女性文学的思考和探索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伍尔夫是较早引起我国文坛关注的英美作家之一,对于她的研究成绩斐然。

作为在文学发展史上的文坛泰斗及女权先驱,伍尔夫在创作中无不表现出她对两性社会状况和性别差异的高度敏锐和极端态度。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对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文化格局的改变,开拓了文学批评及文学创作空间的视野,在文学批评中脱颖而出。

伍尔夫将“雌雄同体”观作为一种希望达到的创作状态,超越了传统性别划分,站在两性平等高度重塑自我,强调两性理想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体现对两性和睦相处的愿望和理想追求。

随着伍尔夫“雌雄同体”理论的接受和推广,我国文学创作者在分析女性文学作品中发现两性关系模式的转变。他们开始创建和谐文学,努力减少两性的从属和对抗,希望两性能够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期盼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王思齐认为:“作家大脑两种力量的精诚合作引申为男女两性在文学中和谐相处,有助于构建辩证、和谐的两性关系和文学的健康发展。”(《谈“雌雄同体”在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影响》)这种“超性别意识”观反映了以伍尔夫的性别思想在中国背景下的演变与发展。

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为我国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重要理论依据,它有利于构建我国女性创作和女性生活实际出发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体系与框架。目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对我国女性书写无论在批评或创作方面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女性的写作避免固执己见,体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

四、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当代意义

(一)我国女性书写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是女性对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题存在的地位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女性意识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随着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理论在我国的研究、传播和人们女性意识的逐渐增强,我国当代文学创作逐渐凸显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性别意识的唤醒。人们开始关注女性经验内涵并追求女性政治平等,注重表现女性人物自我发展和内心生活。作家通过描写女性内心渴望展示女性意识,突出女性的独立意识及女性的自信,聚焦女性自我审视,分析女性生存与社会关系等问题,在文学作品创作中探寻和谐两性关系的实现。他们以女性视角不断呈现女性主义及女性意识,展现女性魅力。

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使我国一些女作家开始在她们的作品中表现出对女性身份的认同和重新审视。作家王安忆在她的作品中分析了男女性别差异,在寻求男女平等的同时,探寻男女之间的平衡的关系和相互配合互补。铁凝在女性题材作品创作时用“雌雄同体”观描写男女生活,使得女性角色更具真实感。陈染的作品则具有超性别意识,她指出女性书写彰显女性意识的同时也应强调共同情感,两性是相互合作的。林白也是女性写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站在女性立场抨击以男性为主流的文化传统,构建女性自身话语权。

当代女性书写展现女性思想意识,在分析女性主体自觉意识时帮助女性更好地了解自我,认清自身价值和地位,意识到自己是命运的主人。女性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在追求平等与自由的同时应该争取更多话语权及机会,提升追求价值和期待意义。因此,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指导下的女性主体自觉意识研究,有利于女性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当代女性生命价值的意义。

(二)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融合

“雌雄同体”观认为男女两性的理想状态是交融与平衡,它消解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两性二元对立,是两性的共同拥有和融合,它表达了对两性共融完美境界的追求。“雌雄同体”理论与两性和谐较为契合,它为两性的和谐发展提出了一条较为宽广的思路。伍尔夫追求的两性二元互补、辩证交融的思想是一种更完善、更有深度的探索。

如果人们是社会性的“雌雄同体”,如果男人与女人在社会角色、法律、经济、自由、责任、自尊等方面做到完全真正的平等,那么这个社会就会焕然一新了。两性关系是常见的社会关系之一,两性的和谐关系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密切相关。在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框架中,一方面我们需要稳定的政治、强大的经济和繁荣的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强调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和谐两性关系。和谐的两性关系是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关键要素之一,它可以渗透并融合到其他社会关系中,影响并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我国学者以伍尔夫女性主义理论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相互关照作为理论支撑,发现“雌雄同体”观与我国古代“阴阳和谐”一脉相承,传统思想中的阴阳相辅相成和中庸之道一直影响着我们。《易经》用太极图的符号显示了阴阳的变化,世间万事万物阴阳互换,动态平衡,推动着宇宙运动,它表明和谐是通过平衡阴阳来实现的。

“雌雄同体”观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相互贯通融合。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的思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共生共存关系,关注人和自然的内在统一性,要求人们在对待人与自然和处理社会关系时能达到秩序和谐。它蕴含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人与自然的共处原则与和谐关系,表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天人合一”体现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它打破了个人主义的局限,追求我国文化“内在超越”的理想精神境界。

中华民族一直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系统的平衡是靠着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共生共存关系得以维系。“天人合一”思想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具有积极的实践论启示。

“雌雄同體”观与我国悠久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同音共律、脉脉相通。“雌雄同体”理论突破两性对立思想框架,力图寻求两性自由选择自己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没有性别差异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两性和谐共处的渴望,它自身有着深远的意义。

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张力,它契合我国文学创作的文化语境,有利于构建两性和谐共存的文学理想模式,其创作思维指引着我们文学创作的方向,为我们的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探寻中国女性文学本土化道路从而推进文学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提高女性主体自觉意识,寻求两性差异中的和谐,加强开放融合、促进文化交融与互鉴,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弘扬中国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发展,达到人地共荣、和谐共荣。

猜你喜欢
两性伍尔夫文学理论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受控两性分枝过程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论《紫色》中的两性和谐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性质、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