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改革视域下的青年教师培养途径

2023-06-14 02:25:46黄桂付松锋罗云飞
广西教育·B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评价理论评价标准

黄桂 付松锋 罗云飞

【摘要】本文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论述评价视域下青年教師成长设计与实践路径,认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应瞄准课堂主阵地,提出加强评价理论的学习、生涯规划的设计、评价量表的完善、评价标准的实施等具体做法,真正立足课堂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旨在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评价理论 评价量表 评价标准

青年教师 成长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8-0004-05

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未来,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青年教师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密切关联,青年教师兴则学校兴,青年教师强则学校强。在推进“双新”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如果能够有效地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就占领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每所学校对青年教师成长路线的设计会有不同,而顺应新高考评价体系的变化,依托具体的评价量规来规划青年教师的成长路径,是学校将来培养青年教师的主要路径。

一、青年教师原有成长路径与问题

(一)路径

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江南校区作为学校集团化办学的高中部,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有自己独到的做法,在2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自二帮三联动”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一自”强调的是唤醒青年教师对课堂的敬畏,让青年教师通过自主研修与不断精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激发青年教师内在的成长驱动力,形成专业成长的自觉。这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高层次,是依托青年教师内在生成的成长动力来实现的。“二帮”强调的是通过外力助推青年教师成长,这个外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徒结对,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培养方式,主要是明确师傅与徒弟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辅以必要的评价,以期实现以师带徒,师徒共进;二是通过校内外的主题培训和专业培训,拓宽青年教师的视野,让青年教师在与同伴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提高教学水平。“三联动”强调的是“课堂、课题和课程”三级联动,即青年教师要立足课堂主阵地,不断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校本微型课题研究,或是申报市级、自治区级课题,通过科学研究解决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通过开设校本特色课程进一步丰富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宽青年教师的视野、完善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依托课程实施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二)问题

我校创立的“一自二帮三联动”青年教师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但与模式设计者和学校管理者之间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一培养模式抓住了青年教师常态教学过程的几个支点,通过内外力的作用来助推青年教师成长,分清了目标的成长层次,最难部分是青年教师的自主研修与精进。但这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过程性监督和帮扶不足。“一自二帮三联动”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更侧重于青年教师的内在自觉性,对个体的自律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师徒结成对子后,由于各自课时量和工作量都比较大,师傅对徒弟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师傅利用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的时间进行必要的点拨,而对于徒弟(青年教师)真正发生在课堂上的精进和转变过程,师傅掌握的情况往往不多,师傅对徒弟的过程性监督和帮扶总体上不足。

2.学校制订的评价指标缺乏系统性,对青年教师的评价没有真正做到“知、情、意、行、评”五个方面的统一。在“一自二帮三联动”的培养模式下,对青年教师的考核主要是围绕听课、出题、课题研究和赛课等四个方面进行。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的提炼、专著的研读、管理经验的总结上还存在不足。从客观上说,这源于学校对青年教师未来发展的层次界定不够清晰。

3.评价主体不够多元,评价结果往往以青年教师的自我陈述为主。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青年教师自我陈述和总结做得比较好,但实际上过程性的实际操作做得并不好,佐证自身成长的内容缺失,出现“知”与“行”相脱节的情况。这主要源于评价的主体不够多元,未能形成立体的监督评价体系,也未能对青年教师进行多维度的考核和评价,导致评价的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和全面。

二、“双新”改革背景下青年教师成长新路径

助推青年教师成长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就是解决出现的问题,并抓住重点环节不断改进和完善。我校江南校区针对“双新”改革背景下青年教师培养和成长出现的问题,对青年教师成长的路径进行了新设计和新实践,构建了指向教师主体的“三维”成长新路径(如图2所示)。

(一)理念先行,加强评价理论学习,不断深化评价意识

理念好比灯塔,照亮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理念离不开学习,更离不开理念指导下的实践。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对理念的认知。评价理念的学习与实践亦是如此。助推青年教师的成长,必须以评价理论的学习为先导,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以不断深化对评价的认识。为此,青年教师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学习和实践。

一是加强对国家评价理论的学习,丰富和完善对评价实践操作的认知。青年教师要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发布的《高考评价体系》和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业质量的要求,提醒自己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围绕“一核四层四翼”,明确高考的考查目的(为什么考)、考查内容(考什么)和考查要求(怎么考),以考向的评价要求来引导常态的教育教学活动。

二是将评价理念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评价的维度推进常态课与公开课,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评价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的增值,青年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青年教师就要把力气重点下在学校常态课程教学上。同时,学校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在常态课堂教学中的表现观察,并形成过程性评价,同步形成以评价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氛围。

三是加强对学习评价策略的学习,尤其是加强对测评专家简·查普伊斯(Jan Chappuis)所著的《学习评价7策略:支持学习的可行之道》(第2版)的学习。简·查普伊斯在这本著作中指出,好的学习评价能够产生促进学习的行为。这种持续不间断的学习行为会使青年教师养成一生受益的习惯。书中的评价策略背后所倡导的实践与传统的评价信息运用不同,传统的做法是把评价和测试、测试和成绩联系起来,而这种做法更侧重“对人的评价”,而不是“为了人的评价”。这让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助推师生思维成长的目的性突显出来。

(二)做好规划,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我认识

面对“双新”改革带来的挑战,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青年教师的成长不能按原来的做法想到什么做什么,而要将他们的成长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中,这样才能让青年教师的成长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设计了教师年度发展计划(如下页表1所示),从教师运用SWOT进行自我分析到GPS年度计划设定,再到多元主体的评价,都融入一个表格中,以便青年教师通过回看和对照,对自我成长的路径设定得更清晰、更明确。

将青年教师的成长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中,并将过程性评价贯穿始终,给青年教师明确的指导,通过过程性的评价反馈来校正专业成长的做法,让青年教师在专业成长初期就深入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理论,重视向内的思考,明确阶段性的发展目标,从而使青年教师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有力。

(三)找准支点,立足课堂主阵地,以评价促专业提升

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专业能力的考核。要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必然要立足课堂主阵地,让青年教师明确在课堂主阵地中应该在什么支点上发力。青年教师只有找准专业成长的支点,才能真正找到专业成长的正确方向和发力点。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江南校区在推进“双新”改革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观察量表,形成系列化的观察量表体系,围绕不同的课型进行设计,让青年教师找準不同课型中自我成长的发力点。

1.做好课堂教学实录。青年教师的成长立足于常态课中,他们在没有太多教育教学理论积淀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听评课做好课堂教学实录,这是非常重要的专业成长积累。因此,我校江南校区在帮扶青年教师成长上设计了“TCASA”课堂观察模式(如表2所示),让青年教师在听评课过程中对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及表现、达成教学目标的策略和方法、评价和反思做好课堂教学实录。对青年教师而言,如何才能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成长呢?我们认为,青年教师一定要从听课时记录课堂实录开始,在时间维度上思考教学内容落实的策略和方法,并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评价。

2.依照四位一体评价量表设计教学。结合“双新”改革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我们围绕“新课标、问题、情境、评价”等四个方面设计了学校公开课和研讨课四位一体的评价量表(如表3所示),让青年教师紧扣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要求,从“新课标、问题、情境、评价”等四个方面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设计。这既突出了“双新”改革的关键词,促使理念在实践中落地,又让青年教师公开课和研讨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学校引导青年教师瞄准这四个方面来设计教学环节,也瞄准这四个方面进行实践和评价。

3.拓展增值评价。针对第一轮带高三的青年教师,我们更是立足增值评价的视角,提醒青年教师在高三复习课和讲评课中,要将侧重点由关注结果转为关注思维的过程,由关注分数转为关注思维能力的提升,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程度的评价,力求通过学校教育教学作用于学生,实现增值发展。我校在“民主、合作、生动、高效”课堂教学文化建设过程中,探索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教学评价,运用信息技术加强课程评价工具研究,丰富评价方式,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性评价,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立体而多向度的评价体系,体现全面性、激励性、诊断性和调控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构建富有民族特色的评价体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设计了高三复习课(讲评课)增强临界生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观察量表(如下页表4所示)。

(四)重视多维,丰富评价主体,重视过程性评价

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划要思考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同伴发展的平衡点,以青年教师为中心,以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为着力点,让事关青年教师成长的多主体融入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形成多主体参与的立体评价机制(如图3所示)。

总之,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我们在一线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凸显教师的主导地位,从不同的角度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进行多维评价,立足常态的听课与评课过程,重视过程性记录,让青年教师在常态课堂中真正成长。

参考文献

[1]任国平,钱丽欣,程路,等.从“对人的评价”到“为了人的评价”: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J].人民教育,2021(6).

[2]程艳霞,孟飞.学校文化评估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3).

[3]郭元祥,王秋妮.增值评价研究的知识图谱与前景展望[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1(7).

[4]张先义.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现实困境及改进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21(6).

[5]王凤兰.高校校园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6(5).

[6]张亮,张振鸿,苗禾鸣.学校“增值”评价策略及实施建议[J].现代教育,2020(8).

[7]付松锋.基于“TCASA”课堂观察模式的听评课探析[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0(3).

[8]付松锋.增值评价视域下民族中学课堂教学文化建设实践研究: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J].广西教育,2021(30).

[9]付松锋.南宁市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2021(26).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新高考背景下广西普通高中教学与管理改革的实践研究专项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选课走班的实践探索研究:以南宁沛鸿民族中学为例”(2021ZJY84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桂,高级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付松锋(通讯作者),高级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教研员;罗云飞,高级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评价理论评价标准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6:18:09
高职院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分析及对策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He For She演讲中的态度资源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09:34:43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评价理论视角下米歇尔?奥巴马助选演讲探析
评价理论视角下《香水》中格雷诺耶的人物塑造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06:01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研究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22:55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68期)2016-09-21 13: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