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工作世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顶天立地”逻辑

2023-06-13 14:17李伟 朱德全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

李伟 朱德全

摘 要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思维层面要立足未来工作世界的底层逻辑和遵循国家、社会、教育发展战略的顶层逻辑,而在实践层面要遵循基于“底层”和“顶层”的“顶天立地”逻辑。基于底层逻辑,职业教育必须主动观照未来工作世界的风险、终身学习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变革;基于顶层逻辑,职业教育必须回归职业教育本质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展现技术特性以助力技能型社会的建设、实施科学育人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于“顶天立地”逻辑,职业教育必须依靠个人系统、技术系统、组织系统三者之间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最终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工作世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9-0013-08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理念,意指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1]。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对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内在逻辑作出了深入阐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2]。因此,面向未来,只有全社会各领域通力协作,才能真正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具体而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理解为一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3],而工作世界既是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观测位,也是人才服务国家发展的重要中介点。因此,本文观照冯友兰关于“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将‘出世’和‘入世’统一成一个‘合命题’”[4]的思维逻辑,入世强调现实主义,出世强调理想主义,“合命题”即是二者兼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要遵循“顶天”和“立地”的“合命题”逻辑。“立地”意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扎根未来工作世界的发展变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观照,是“入世”的底层逻辑;“顶天”意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遵循工作世界的发展规律,以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的真实需要,是“出世”的顶层逻辑;而“顶天立地”则是从未来工作世界的变化和规律出发,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应有的动力状态、发展方式和结构,即“合命题”的顶天立地逻辑。

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是指从事物的底层出发,探寻事物发展变化背后不变的价值指向,并以此为基础探究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5]。从底层逻辑出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变的价值指向应是培养面向未来工作世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是通过“未来社会—工作世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链状式影响路径产生的[6]。未来社会的特征会影响到工作世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提高个人的职业能力(或称就业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工作世界。而关于未来社会的特征有着诸多论述,在宏观环境层面,未来社会是一个以不对称性、不确定性、复杂性等为风险特征的风险型社会[7];在中观发展层面,未来社会是一个从学校教育走向终身教育,再走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8];在微观技术层面,未来社会是一个以数字化、云计算、智能化等为技术特征的技术型社会[9]。这分别对应了就业能力的三个层次:全包性就业能力、宽泛性就业能力、核心就业能力[10]。因此,职业教育培养个人就业能力必须主动观照工作世界的风险、终身学习的发展以及技术的变革。

(一)明晰未来工作世界的风险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认为,如何定义风险直接关乎如何分配风险以及采取哪些措施预防和补偿风险[11]。因此,职业教育需要明晰未来社会工作世界的环境风险,并培养个人的全包性就业能力,以预防和补偿工作世界的环境风险。全包性就业能力,即处理环境风险等因素以促进工作实现的能力[12],而借助伊藤穰一(Joi Ito)關于未来社会“不对称性、不确定性、复杂性”风险特征的描述[13],未来工作世界的环境风险至少表现为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劳动力结构的不对称性以及就业环境的复杂性。

其一,明晰就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培养个人岗位交替的适应性能力。技术革新导致生产流程、生产模式、生产技术等生产领域的革新,进而会引发就业岗位变迁的不确定性风险[14]。一方面,许多低技术含量、程序化或机械化的就业岗位面领着逐渐被机器替代的风险。此外,未来许多职业不断更新迭代将成为一种常态,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会成为普遍发生而又影响广泛的次生危机[15]。另一方面,新兴技术也催生了大量的新业态和新就业形态,未来工作不断被细化,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但同时也带来了新岗位的适应性风险。2021年9月普华永道预测:到2037年,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可以提供的净就业机会相当于中国现有就业岗位数的12%左右,从绝对数字来看,净增加就业岗位为9300万个左右[16],间接印证了未来就业市场的适应性风险程度。

其二,明晰劳动力结构的不对称性,强化个人技能的培训与再培训。按照劳动力技能强弱划分,劳动力结构可以分为低技能劳动力、中技能劳动力和高技能劳动力。以劳动力技术技能为中介,就业的替代性和创造性风险则必然会引发劳动力结构的不对称性。根据相关实证研究,中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可替代性大于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可替代性,且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创造性要高于中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创造性[17]。这导致中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降低,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提升,由此也产生劳动力供需不对称的风险。此外,中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减少,致使中低技能劳动力从被替代到再就业会产生更高的时间成本和沉没成本,这进一步加剧了“高技术”劳动力需求与“低素质”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矛盾,进而产生就业与失业的不对称风险。

其三,明晰未来就业环境的复杂性,增强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未来社会就业市场环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等不良因素,也包含技术进步、宏观政策、国家教育等良好因素。各个因素交叉作用导致未来社会就业环境复杂多变。一方面,技术进步、就业政策、良好的教育等引导就业环境良性发展,比如新兴技术赋予就业新的内涵,使得劳动者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许多人利用空余时间兼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创新创业已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增长极。另一方面,未知的、复杂的未来社会环境给未来就业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新冠疫情、贸易摩擦、局部战争等未知风险会导致就业环境复杂化,比如停工停产、用工减少、就业人数下降、失业率上升等。

(二)满足未来工作世界终身学习的发展要求

宽泛性就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工作中取得成功的能力及意愿的整合,包括学习能力[18]。未来工作世界的技术还将不断更新迭代,风险也将不断突发,可以说未来工作世界将会一直处于动态持久的变化过程中,因此个人必须坚持终身学习以获取实现工作成功的各种能力。终身学习包括个人生命历程中所有形式的技能开发和知识获取,是一个动态的、持久的学习过程[19]。因此,终身学习是个人适应未来工作世界的技术变革和明晰风险应变,实现知识和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手段。

早在2021年6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2021年度技能展望:终身学习》(Skills Outlook 2021: Learning for Life)就指出 “为什么要关注终身学习——技术、人口和全球化促进了终身学习重构的需要”“终身学习为了什么——为了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个人必须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不断获取新知识、培养新技能”[20]。可以看出,终身学习已然成为个人应对未来社会及工作世界的必备环节。其一,就技术层面而言,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认为,“技术总是进行这样的循环,为解决老问题去采用新技术,新技术又引起新问题,新问题的解决又要诉诸更新的技术”[21]。技术是一个循环,它在不断向前推进,因此,面向未来的工作世界,学校教育或工作中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很快就会过时,这需要个人通过不断学习加以更新补充。其二,就风险层面而言,未来工作世界的变化不仅是由技术变革引起的,同时还有各种风险因素的加持,因此,面向未来工作世界,个人不是拥有单一的技术性能力就能应对,还需要具有解决各种风险的综合能力,比如面对随时改变着的工作环境,个人要具有复杂且组织良好的思维模式或行为模式以实现特定目标的能力。此外,终身学习能力本身也是一种综合性发展能力,只有培养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工作世界的变革,因此,更需要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生涯之中。

(三)主动适应未来工作世界的技术变革

面向工作世界,个人的核心就业能力是个人的技术技能。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在《技术的本质》一书中提到“技术正在决定我们的未来以及我们会为之焦虑的事情”[22],技术进步在工作世界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基础性和引擎式的角色[23],预示着个人的核心就业能力将不断更新。随着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各项新兴技术在各个产业世界的广泛运用,使工作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造成个人对未来工作世界的技术技能要求产生适应性焦虑,换言之,即技术进步产生焦虑。一是体现为个人对于未来工作方式智能化的适应性焦虑。“技术+传统生产场景”的整体逻辑赋能工作世界,使工作方式不断智能化。相比传统的“人—物理系统(机器)”直接作用的生产方式,“人—信息系统—物理系统”的全新生产方式是指人将部分认知与学习型的脑力劳动转移给信息系统,再通过“信息系统”控制机器来间接完成工作的生产方式[24]。智能化在于将个人相当部分的感知、分析和决策性功能转移到信息系统,而也正是这种智能化,对于个人的技术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体现为个人对于未来工作活动智慧化的适应性焦虑。技术赋能使得人与人、机器与机器、人与機器之间的工作活动变得智慧化。首先,未来工作强调人与人之间既要有一种“工作交际”上的智慧,也要有“工作技术”上的智慧,通过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协同性工作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未来工作世界中机器与机器之间不再是独立存在物,而是通过技术形成万物互联,使得工作设备之间的运转无缝衔接,从而实现“归零为整”的“一键式”生产流程,而这需要个人对工作设备的有效统整。最后,个人也不再是简单直接地利用机器生产,而是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机器的标准化生产,同时促进个人个性化、创造性劳动的产生,从而实现人机之间的协同发展。

技术的进步带动工作世界“智能化”“智慧化”,工作世界又对个人技术技能提出新的挑战,而个人只有回归技术才能形成问题解决闭环。根据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提出的“域,或称为技术集群,是用来产生设备和方法的要素的任意集聚,以及产生这些设备和方法所必需的实践、知识、组合规则及思维方式等的集合”[25]可知,技术是知识、技能、思维等多方面的集合,体现了技术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因此,个人必须具备复杂性技术才能主动适应未来工作世界的技术变革。一方面,面对工作世界工作方式的智能化,个人既要具备相关技术原理、技术流程、技术操作、技术运维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具备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工学等通识类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面对工作世界工作活动的智慧化,个人要求具备主动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等综合思维活动,同时还要具备合作能力、职业迁移能力、跨文化能力、决策能力等各种复合型能力[26]。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顶层逻辑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顶层逻辑在于对国家、社会、教育发展战略的宏观遵循。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技能型社会”服务[27],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国家层面,职业教育必须回归育人本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社会层面,职业教育必须展现技术特性,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在教育层面,职业教育必须实施科学育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回归职业教育本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国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意见》也指出,职业教育的育人本质在于“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28]。因此,回归职业教育的育人本质,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职业教育必须以“走在前”的前瞻性思维明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真实诉求,以更好地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回归职业教育育人本质,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本身需要“走在前”,才能真正“跟的上”。“走在前”意为职业教育的育人工作改变要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前面。一是为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根基,职业教育要以“专业群”对准“未来产业群”。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之一,便是朝着智能、低碳、健康方向演进[29],智能体现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VR技术、物联网等产业群,低碳体现在新能源、绿色交通、氢能等产业群,健康体现在未来医学、未来医院、老龄化等产业群,因此与上述产业群相对应的职业教育专业群必须早做谋划,才能应对未来。二是为实现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战略,职业教育要以“真实力”培养国民“真素质”。职业教育的“真实力”至少但不限于体现在“教学真实力”“课程真实力”“教法真实力”上;教学上利用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整体赋能,课程上结合未来产业群建构一种多变、多组合、多元素的现代化专业课程[30];教法上结合智能化實训基地、虚拟工厂等为直接经验赋能,体现为一种“有法而无定法”的境界,切实为提高国民素质赋能增效。三是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后备军,职业教育要以“真供给”充实“高水平人才队伍”。职业教育“真供给”应体现在“数量”和“质量”上,一方面要开展有效市场评估,明确市场各类人才需求缺口;另一方面,要深化教育改革,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提升教育质量,从而不断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二)展现技术特性,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技能型社会的具体形态是“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31],而职业教育是以传承创新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类型,其技术特性主要在于“技能教育”[32]。因此,职业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技术特性,助力“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然而,“人人学习技能”的关键问题在于学习技能的途径为何,“人人拥有技能”的关键问题在于拥有什么样的技能,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开展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技能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其一,开展不同形式的技能供给,助力“人人学习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不同形式的技能供给是推动全民普及技能的关键。当前,“中高职衔接培养的成效不太明显”[33]“依附于普通高考的职业教育招考制度”[34]“职业本科教育标准制度建设滞后、落地难”[35]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育与培训体系和行业企业发展脱节”[36]“传统师徒制的技能授受模式日渐式微”[37]“企业技能培训意识薄弱、模式缺乏创新”[38]制约社会工作者技能素质的再发展。为了解决“人人学习技能”途径的发展困境,一方面,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高本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晋升机制[39];另一方面,要更新产教协同培养观念,通过校企合作既帮助在校学生技能生成,也帮助企业员工技能再造。

其二,开展不同类型的技能教育,回应“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建设。纵观技能型社会和工作世界对于技术技能的要求,个人技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素养性技能、技术性技能、发展性技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个人这三种技能的完成,才能更好地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一是强调素养性技能培养。“素养”也是一种技能,它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素养的内涵极广,这里主要关注的是德行、修养,即为人处世的态度。面向未来社会工作世界,“德”主要体现为爱岗敬业、责任担当、工匠精神等。虽然如此,但职业教育素养性技能的培养也不局限于工作世界。二是重视技术性技能的培养。技术是知识、技能、思维等多方面的集合,技术性技能则是由专业性知识、拓展性知识、专业性技术、拓展性技术等多方面构成的一种能力,它是旨在应对专业性工作的专用性能力。三是关注发展性技能的培养。发展性技能是一种帮助个人应对客观世界发展变化,使得个人主观技能不断丰富、发展的综合性能力。职业教育培养面向未来工作世界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可以关注两类发展性技能:个人潜力类,包括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以及职业潜力类,包括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

(三)实施科学育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关涉职业教育发展大局,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科学育人的必然要求。在形式上,科学育人需要校企协同式育人;在过程中,科学育人需要中高本职业教育的贯通式育人,从形式上和过程中达到育人的全面性、连续性。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其一,开展协同化育人,校企融合办学要深入。实行校企协同化育人是应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市场需求“两张皮”问题的必要措施[40],也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当前校企融合办学无法深入,究其原因,首先是融合办学动力缺失,融合办学成本的增加违背了企业的“经济人假设”,导致多数企业把接收职业院校的学生实习和派出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上课视为额外负担[41];其次是组织协调难聚力,校企融合办学的职责分工、合作方式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规定[42],导致主体双方权责不清、身份模糊;最后是办学形式大于实质,协同化育人更多停留在接受顶岗实习、共建实训基地、派驻技师指导等浅层次的合作上,而非深入到培养目标制订、学科专业规划、教学设计实施、素养技能标准研发等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作[43]。

其二,实现贯通化育人,中高本层次结构要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纵向贯通政策从“层次结构建设为主、到层次结构衔接为主、再到类型制度完善为主,基本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相对完善的职业教育学制层次[44]。职业教育的底层架构基本搭建完毕,然而深层内容仍需进一步完善。一是在顶层设计上,需要进一部规范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形成统一性与多样性并存的标准体系;二是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目标、学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评价、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有效衔接[45]。

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顶天立地”逻辑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顶天立地”逻辑是“顶天”与“立地”的“合命题”,借底层逻辑洞悉未来工作世界之变化,更新“认知”与“需求”,借顶层逻辑理清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愿景,收获“问题”与“方向”,但无论是顶层逻辑还是底层逻辑,其核心要义都在于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人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形成合力。故此,本文试图通过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这一“全视角”对这一系统性工程进行审视。社会技术系统理论(Socio-Technical Systems Theory, STS)是特里斯特(Trist)和班福思(Bamforth)通过对煤矿生产效益进行分析所提出的概念[46]。该理论认为工作系统由个人、技术、组织三个子系统构成,整个工作系统的效益(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决于各子系统的相互依赖及相互作用。

(一)重视“多元主体”的个人系统

在社会技术系统理论看来,相比其他两个系统,个人系统在整个工作系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个人系统中个体的信念、动机、主动性、参与性、价值观等各种主观因素都会导致整个工作系统的崩塌。在整个职业教育工作系统中,学生、教师、家长、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等一系列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职业教育工作系统中的多元主体。因此,多元主体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才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先导条件。

然而,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想学生主动、教师积极、家长支持、学校作为、企业驰援、政府帮扶、社会认同,就必须重塑职业教育在多元主体心目中的形象,以此激发多元主体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动能。一是要改变普职认知,增强公众对职业教育认同感。当前,国家在推行普职分流政策时遇到巨大的现实阻力,究其原因是公众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差孩子”的教育、是一种“没出路”的“打工人”教育。事实上,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等量齐观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人才、“大国工匠”和工作世界的“白领”,在地位认同和工资认同上与普通教育的人才是一样的,甚至更高。二是要强调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紧迫性,增强公众对职业教育的使命感。职业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解决“卡脖子”技术的“大国工匠”。目前,我国的高级技工存在巨大缺口,现存9亿劳动力人口中,技能人才占比仅为26%,未来5年内38个新职业人才缺口超过9000万人[47],因此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能获得市场红利,并且能切实收获助力制造强国战略的使命感。三是要加快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发展,增强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自信感。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被认为“有钱途”而“没前途”,即职业教育人才没有上升空间,究其原因是“唯学历”的社会风气。因此,加快推进职业本科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公众对“断头桥般”的职业教育的担忧,提高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

(二)充实“域为单位”的技术系统

“技术系统”不等同于简单的“技术”,如同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提出的“域,或称为技术集群,技术是用来产生设备和方法的要素的任意集聚,以及产生这些设备和方法所必需的实践、知识、组合规则及思维方式等的集合”,职业教育的技术系统也应当包含设施、课程、教学等[48],它们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的“技术域”。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健全以“域为单位”的技术系统。

其一,以“高端化设施”充实技术系统。面对未来工作世界的发展变化,职业教育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就必须利用更为优质的硬件性“设施”,比如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育人平台。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新型学习平台。职业院校可通过建设“互联网+课堂”的远程虚拟交互平台,实现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的协作学习,加强学生的远程操作和学习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远程办公的需求;此外,还可以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虚拟实训室,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如机器设备、物理环境、突发情况、危急情境等,通过“互联网+实训”让学生获得与具体工作情景相关的经验技能,帮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收获与学习体验。

其二,以“高质量课程”充实技术系统。课程是知识的载体,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面向未来的高质量课程。一方面,要打造多元化、多向度的通识性课程。通识性课程关注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未来工作世界对个人的素养技能和发展性技能有着较高要求,开设相关的思政课程、管理学课程、社会学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通识性课程对于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开发情境性、实践性、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更多是对人工作技能的培养,因此需要在专业课程形式和课程内容上作出改变。课程形式上结合虚拟空間和实体空间助力知识技能的转化,比如在AR、VR等相关前沿技术支撑下创设的虚拟空间中开发情境化的专业课程,同时在实训基地、现代化实验室等实体空间中开设实践性课程;课程内容上要体现模块化特征,单一的技术技能、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某一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能力群”,因此课程必须面向相关专业群而非单一专业[49]。

其三,以“高质量教学”充实技术系统。高质量教学是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手段,面对未来工作世界的发展变化,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已不再适用。一方面,传授型教学要转向自我导向型教学。未来工作世界对于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要求极高,要求个人能随时随地利用一切资源不断更新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固定性、专门化与标准化的教学形式要转向流动性、泛在化与个性化的新教学形式。未来工作世界的技术性变革和风险性表征要求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不得不作出改变。职业教育应当融入远程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非固定方式,强化个性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培养模式,以增强学生流变思维、泛在思维和独立人格。

(三)打造“内外兼修”的组织系统

組织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要素按照一定的时间或空间结构或者功能关系而构建起来的,具有特定目标的有机整体[50]。从空间结构划分,组织系统可分为内外部组织系统;从功能关系来看,组织系统体现了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促进、协调、制约等功能关系[51]。因此,“内外兼修”的组织系统需要分别从内部和外部出发规范组织系统中的功能关系,从而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其一,规范内部组织系统功能关系,夯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保障。首先,明确目标驱动功能。职业教育具有双重属性,一是教育属性,呈现出“静态”的特征;二是职业属性、呈现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而“动态”变化的特征[52]。因此,职业院校要坚守“三个一”原则,即要做到道家“抱元守一”的坚守,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要做到释家“万法归一”的包容,观照工作世界的动态变化为己所指而不偏移;最终形成儒家“执中贯一”境界,即平衡动静,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其次,优化育人协调功能。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要协调社会发展需要。结合社会发展变化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进行再教育,为高质量教学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高端化设备、高质量课程以及高质量教学要同步协调。三者相互独立,但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即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对于三者的利用并不是简单地加和,而是科学地、有效地融合利用,从而构成一个系统性的有机整体。最后,完善质量保障功能。一是完善学生评价体系以明晰学生质量,既要重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的知识评价,也要重视包括身心素质、职业道德、个性品质的素质评价,还要重视包括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的能力评价;二是完善教师激励制度以激发教学活力,比如通过“优秀教师评比申报制”“年度考核评优直评制”“工作绩效奖励计算制”等制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进行奖励[53]。

其二,规范外部组织系统功能关系,扩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一方面,充分协调外部资源,完善产教研融合的办学体制。外部资源具体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在人力上积极引进产业企业、研究院所的优秀职工、研究员作为职业院校的助教老师[54];在物力上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学伴资源,同时还要与产业企业、研究院所等积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在财力上形成政府和企业的资金合力,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收益机制,政府在加大财政支持的同时也可以利用股份分红制引入企业资本,从而有效缓解职业教育与培训资金短缺以及企业办学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立纵横融通的标准体系,保障职业教育体系有效运行。纵向上,建立“国家—地方—院校”的自上而下育人标准制定机制,国家统一制定、颁布职业教育育人标准,代表统一的价值导向,地方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制定地方性标准,院校则需要依照前二者的标准,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符合基础性又具有多样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建立统一的专业和课程衔接开发标准,即明确同一或同类专业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中的水平要求[55],明确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再根据目标对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平台资源等建立衔接标准。横向上,践行“适当放权”和“利益共赢”理念[56],构筑校企合作办学的理念基础。一是要建立校企合作办学的治理标准,明确主体责任,实施政府领导、学校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的多中心治理机制;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创收机制,比如科学、合理地规划经费使用,鼓励创收性教育投资;或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带动学校生产活力,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扩大资金来源,以保障企业盈利的基本需求,从而激发企业合作办学动力。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2017-10-19)[2022-07-04].https://www.12371.cn/2017/10/19/ARTI1508367749466430.shtm.

[2]习近平: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EB/OL].(2021-03-07)[2022-07-04].http://www.qstheory.cn /yaowen/2021-03/07/c_1127180498.htm.

[3]李德显,李颖芳,翁伟斌,陈恩伦,倪静,房广顺,李若晴,祁占勇.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思考(笔谈)[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17+113.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赵复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8.

[5]谭飞燕.基于底层逻辑构建看《税收征管法》的修订[J].税务研究,2021(1):73-78.

[6][30]朱德全,曹渡帆.职业教育应对公共危机的课程建设逻辑——基于对工作世界变革的审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2-53+205-206.

[7][13]伊藤穰一,杰夫·豪.爆裂——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M].吴建英,周卓斌,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9.

[8]王琴,张建友.逻辑·价值·实践: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2(1):91-96.

[9]周利敏,钟海欣.社会5.0、超智能社会及未来图景[J].社会科学研究,2019(6):1-9.

[10]THIJSSEN J G L, VAN DER HEIJDEN, B. I.J.M,  ROCCO T S. Toward the employability—link model: current employment transition to future employment perspectives[J].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 2008,7(2):165-183.

[1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M].张文杰,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2.

[12][18]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广东社会科学,2009(4):164-168.

[14]许艳丽,薛凯莉.智造时代的工作世界:技能人才诉求与职业教育变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6):18-23.

[15]丹尼尔·苏斯金德.没有工作的世界 如何应对科技性失业与财富不平等[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2.

[16]普华永道.新科技对人才结构和能力的颠覆洞[J].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2021.

[17]张美莎,曾钰桐,冯涛.人工智能对就业需求的影响:基于劳动力结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21(12):125-133.

[19]欧阳忠明,徐卓,王江雁,等.终身学习何以贯穿生命历程?——经合组织《2021年度技能展望:终身学习》之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22(2):15-23.

[20]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Skills Outlook 2021: Learning for Life[EB/OL].(2022-07-04).https://www.oecd-ilibrary.org/sites/f37893afen/index.html?itemId=/content/ component/f37893af-en#section-d1e800.

[21][22][25]布莱恩·阿瑟. 技术的本质[M].曹东溟,王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6.

[23]贺世宇,和震.面向未来工作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策略探究——基于国际劳工组织系列报告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2020(3):3-10.

[24]周济,李培根,周艳红,等.走向新一代智能制造[J].Engineering,2018(1):28-47.

[26]林克松,曹渡帆.风险社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与转型[J].中国电化教育,2020(9):129-134.

[27][28]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10-13(001).

[29]周波,冷伏海,李宏,等.世界主要国家未来产业发展部署与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11):1337-1347.

[31]国家大力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22(3):9-10.

[32][39]段晓聪,曾绍玮.职业教育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内蕴、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1):5-12.

[33]馮瑞,孙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历史诉求、现实困境与重构对策[J].江苏高教,2016(5):148-151.

[34]李鹏,石伟平.职业教育高考改革的政策逻辑、深层困境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0(6):98-103.

[35]梁克东.职业本科教育的实践探索、发展瓶颈与推进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21(9):98-102.

[36]张弛,赵良伟,张磊.技能社会:技能形成体系的社会化建构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13):6-11.

[37]蒋丹兴,杜连森.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历史分析与建设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0):23-25.

[38]刘晓,刘铭心.数字化转型与劳动者技能培训:域外视野与现实镜鉴[J].中国远程教育,2022(1):27-36+92-93.

[40][43]景安磊,周海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问题与趋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50-58.

[41]梅军,肖金香.民族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方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6(9):61-64.

[42]高岳涵,刘向梅.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2(2):153-159.

[44]潘海生,殷美玲,宋亚峰,等.多源流理论框架下我国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的政策变迁分析[J/OL].现代教育管理:1-11.[2022-07-13].

[45]陈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逻辑、困境与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6):115-122.

[46]TRIST E L, BAMFORTH K W. Som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longwall method of coal-getting[J].Human Relations, 1951(1):3−38.

[47]朱德全,杨磊.职业本科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与新使命[J].中国电化教育,2022(1):50-8+65.

[48]汪滢,汪琼.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视角下教师的知识与MOOCs行动——基于北京大学首批开设MOOCs教师的质性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2):55-61.

[49]杨磊,朱德全.“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逻辑框架[J].贵州社会科学,2021(8):103-9.

[50]李名梁.基于组织系统的大学办学特色形成机制及培育对策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1(6):107-112.

[51]赵彦彬,桑路娟.社会互赖理论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运行机制及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24-131.

[52]方緒军.从文本到行动: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本土化建设框架考量[J].职业技术教育,2017(28):36.

[53]尹祖荣,王勇军.目标—规约—激励:优化学校运行机制的策略选择[J].中小学管理,2021(1):43-45.

[54]陆云泉.生态与智慧:未来学校优质发展的关键词[J].中小学管理,2021(1):5-8.

[55]陈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逻辑、困境与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6):115-122.

[56]朱德全,熊晴.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逻辑理路:价值与路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03-112.

Abstract  The high quality-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bottom logic of the future world of work and the top logic of the national, social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t the thinking level, and the“indomitable”logic based on the “bottom”and“top”should be followed at the practice level. Based on the underlying logic,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take the initiative to observe the risk and strain of the future world of work,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Based on the top-level logic,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serve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display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to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a skilled society, and carry out scientific education to build a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Finally, based on the logic of“indomitable”,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rely on the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action among individual system, technical system and organizational system,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work world;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personnel

Author  Li Wei, master student of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Zhu Dequan,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