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紫凌
内容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初中阶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学生更好地了解、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高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认可度、文化创造力、社会凝聚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特针对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传统文化专题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传统文化教学实现的改进策略,希望对初中语文教师进行综合性学习中传统文化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综合性学习 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语文课程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新增内容,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传统文化专题教学也应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更加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中的传播。语文教师利用好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其相融合进行教学,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荣誉感,使命感,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具有积极影响。
一.综合性学习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涵义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且独立的教学板块,是新课程改革后的亮点之一,也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关注的教学内容。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传统文化、语文生活、语文综合实践。传统文化专题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筛选出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专题的学习中能够深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树立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所凝聚并形成的体现中华民族性格与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不同文化精神、思想动态的综合展示。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而传统文化教育正是帮助学生深扎民族根、熔铸中国魂的重要方式与方法。新出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教学综合性学习板块中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表达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1]
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中传统文化专题占据很大比重,如“有朋自远方来”——学习交友之道、“天下国家”——培养家国情怀、“孝亲敬老,从我做起”——弘扬传统美德、“古诗苑漫步”——感受诗词魅力等等。显然,在仅仅15次综合学习板块中,编排者在传统文化专题中设置了7次,由此可见编排者对传统文化在语文综合性教学中渗透的重视。通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精神的积厚流光,并逐渐培育成健全的思想和优秀的品行。
二.综合性学习中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综合性学习对于学生整体分析和观察事物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以其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深受教师与学生的喜爱,但是在传统文化专题的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传统文化理解偏颇,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在中学生的普遍认知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多的是诵读国学经典、學习书法以及关于孝道、为人处世、勤俭节约等美德。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偏颇,导致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度不高,从而影响课堂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效果。传统文化除了文学经典之外,还包括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传统节日、对联、灯谜、歇后语等等。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板块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部分相较于民族戏剧、国画、灯谜、歇后语等来说,更多的是引导中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习交友之道、孝道文化、以和为贵、人无信不立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活动的开展以小组讨论探究、网络搜集古人名言警句的资料、班级演讲谈感受等为主,学生很难从这些单一的活动中获得学习知识的快乐,于是便应付式的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课堂活动的针对性不强,学生难以体会优秀传统美德的魅力所在,因此学生会逐渐丧失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也背离了课标中强调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的宗旨。[2]
2.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广泛,学生难以把握学习重点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学习资源不仅限于书本等纸质材料,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各类电子设备,并通过这类电子设备便捷快速地获取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在传统文化专题教学中教师鼓励中学生应用电子设备去获取信息,例如“人无信不立”这一节的“引经据典话诚信”中便设置了学生分组搜集有关“信”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名人逸事并汇总制作小册子或放入网络论坛共享等环节。但是,学生们在此次活动过程中难免出现对“信”这一含义的不同理解,从而出现搜集到的资料不尽相同的状况,中学生在汇总时容易受到不同信息的干扰,抓不住课堂学习重点。电子设备中的信息传播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中学生在应用电子设备获取传统文化学习资源的同时,其中一些不尽正确的传统文化具体形式与内容也容易让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产生偏差,从而降低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因此,中学生在运用电子设备获取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并运用于课堂传统文化学习时,便难以把握住学习要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3]
3.专业化师资力量匮乏,缺少课程的系统指导
对语文教师而言,备课综合性学习板块中传统文化专题会比其他专题更有难度和挑战度,这需要教师对选入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十分熟悉,并且利用自己高度的专业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使其既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要求,又满足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然而,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得并不深入,在课程设计时不能很好地将传统文化知识内化吸收后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教授于学生。传统文化内容复杂,教师缺少对课堂内容的整体规划,课堂活动没有新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种种状况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枯燥乏味的误解,并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例如“古诗苑漫步”这一节中,分门别类辑古诗环节要求学生有一定古诗词的积累量,并能将相关古诗辑录起来排序,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有较大难度。此时,教师的专业能力薄弱,不能给予学生对于古诗词理解的指导和帮助,课堂活动开展起来就较为困难。[4]
4.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校园传统文化氛围淡薄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学校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并不重视。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综合性学习板块传统文化专题时,其内容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部分。有限的教材内容使得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够深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导致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并且具有较为严重的教学功利性倾向。学校的教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让中学生不仅在综合性学习的课堂中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还能在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中去进一步体会。中学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对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而当前许多中学对传统文化不重视,对将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内涵理解不透彻,不能很好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工作的独特作用,中学校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创设还有待进一步优化。[5]
三.综合性学习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实现策略
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与方式。统编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传统文化专题设计灵活地将传统文化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学生获取和吸收传统文化知识并进行实践的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以下就综合性学习中传统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1.正确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传统文化专题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学教师在教学传统文化专题时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的内涵,借助专题中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内容,选择与青少年兴趣和生活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新出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更是着重强调了综合性学习的重要之处,语文教师也要抓住这一重点,对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规划,并借助这一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们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身边的文化遗产》一节中,学生对于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了解浅显,甚至不知道自己身边也有文化遗产的存在。了解是兴趣的开始,语文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或者精心设计的课件介绍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让中学生了解文化遗产包括有形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例如古建筑、古遗址、壁画、古墓葬等,还有无形的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例如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传统手工艺等。通过这种方式,唤醒中学生的记忆,激发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
2.有效整合课程学习资源,明确课堂学习重点
综合性学习板块注重的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整体发展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开展综合性学习板块,可以有效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拓宽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尽力开发适合学生的积极向上的语文课程资源。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开放性包括学习时空全方位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过程开放、设计思路开放等。学习内容开放意味着在传统文化专题活动开展中,中学生可以借助任何途径去获取所需要的传统文化资料。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大量信息资源中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内容,对搜集到的与课堂内容相关联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及重点。例如《以和为贵》这一节,探“和”之义板块让学生们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寻“和”之用板块要求学生们去搜集体现“和为贵”的事例,事例可以是历史故事或者身边发生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住“和为贵”这一关键点,将学生所搜集到的事例進行系统筛查整合,筛选出几个能够充分体现课堂重点,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故事在课堂上朗读分享,学生们的朗读水平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也能更加理解“以和为贵”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加强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课程规划能力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深厚的底蕴,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专题教学时应该具备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掌握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针对这一点,学校要加强传统文化教师建设队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队伍,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在教师培训中增设传统文化学习专题,提高教师自觉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教师文化素养与知识层次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真正做到让学生通过课堂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延伸至日常生活的学习中。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专题的课程设计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课程规划能力,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设计课程,让学生更加生活化的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例如《孝亲敬老,从我做起》一节中,教师可以将孝道文化充分体现活动中,比如让学生阅读中华24孝道故事,沐浴民族孝心之风,然后在班级上分享最让人感动的故事;开展“我的孝敬日”,让学生回家后为父母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切身分担父母的辛劳,届时学生实践后再填写好活动记录表等等。[6]
4.大力弘扬与传播传统文化,营造浓郁传统文化氛围
初中阶段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是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养分。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应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尽力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通过所创造环境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熏陶、感染、浸润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思想。中学生是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建设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在校园生活中也能够受到传统文化无时无刻的熏陶与感染,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环境的熏陶中不断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生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周末参观博物馆和历史馆、在校园广播增开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尝试组织学生将传统优秀故事改编成戏剧进行演出,让学生们沉浸式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定期举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灵活运用多媒体等新型媒介,创新传统文化的活动形式,优化活动内容、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传统文化黑板报评比等。[6]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静,屈玉丽.《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融合研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1):219-222.
[3]郭彩虹.《中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困境分析》[J].《考试周刊》,2020,(03):33-34.
[4]王丽波.《传统文化融入新课标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0,(03):96-97.
[5]邓浩迪,冯君颢.《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7,(19):94-95.
[6]纪德奎,张永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意蕴、困境与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115-116.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