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协调观:地理学习的基本准则

2023-06-11 15:44刘丽红
文理导航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

刘丽红

【摘  要】人地协调观作为基本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地理学科中被提出,充分证明它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秉承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训练学生利用人地协调观掌握地理基本知识,理性地处理人地矛盾,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教学策略

人地协调观是一种具有主观思维特性的“价值观”,其中包含有关地理学科问题探究中所能涉及且必须遵循的所有核心观念。因此,应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人地协调观的养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知、分析与解决人地之间的问题,科学辩证地分析与解决“人对地的影响”“地对人的影响” “人地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

一、砥志研思,探析渗透人地协调观的内容

为引导学生对“人地协调观”价值具体内容的理解,教师应将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知识节点中,适时捕捉合适契机,强有力进行渗透,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寻找到载体进行感性認知。

(一)探究自然环境,审视现实

自然环境影响人类的生存并提供人类活动所需的基本条件,因此,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环境,帮助他们从辩证的角度看待“人对地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进行思考,让他们能够认清现实。

例如,教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意义”时,教师先确定引入活动内容,帮助学生将人地关系的探讨依托在现实载体上,从而辩证地进行探讨和分析。在“水库的修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一活动内容的探究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渠道收集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探究。在资料梳理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修建水库的好处:可以调节河流径流;改善库区的气候,减少库区的温差,增加空气的湿度;在防洪蓄水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能进行水产养殖,产生一定经济价值。然而从不利的角度出发思考时,学生则总结出修建水库可能增加库区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诱发地震;造成下游土地的盐碱化,并使地下水位上升,把深层土壤内的盐分带到地表;对下游河道产生不利影响,还可能改变下游河段的河水流向和冲积程度,造成入海口向陆地方向后退。最终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一人类活动进行辩证性总结。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就要改变学生较为绝对的思维方式,即不存在一定有利或一定有弊的人类活动。在不断综合、辩证思维下,探求到利大于弊的解决方式,从而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的概念。

(二)分析人类活动,发现规律

“人地协调观”的养成正是要引导学生不断分析不同区域环境不同的人类活动,从而总结发现客观规律,即人类活动依托于“地对人的影响”“因地制宜”这一客观发展规律。

例如,在教授“中国的主要产业”时,笔者便着重为学生例举出“贵州晴隆”这一城市公路的航拍图,引导学生对人类活动进行分析。贵州晴隆的24拐公路沿山势而建,是一条典型的盘山公路,教师可询问学生公路为什么要沿山势而建,学生总结出在山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通过“之”字形的公路设计,能够降低施工难度和路面的坡度。这正是人类面对自然环境采取的积极措施,因地制宜地建出一条适合人类行走的道路。

人类为了更加适应自我的生活节奏而改变自然环境,这也正是人地协调观中的关键内容。学生在探究发现过程中,总结出了人地协调的客观发展规律。

(三)发散认知时空,提出建议

人地协调观的养成重点在人地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探究人地关系的矛盾,有针对性地研讨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这是学生是否养成人地协调观念的重要标志。

例如,在教授“区域产业活动”时,笔者便采用问题驱动的形式向学生抛出问题:以云南省宾川县为例,当地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引洱入宾”工程竣工通水,因此,农业用水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请说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哪些措施?此时,学生便因地制宜对问题展开进一步探索,结合当地的人地关系,探究出可行性策略。学生认为,当地以种植水果为主要产业,可以大力促进水果种植业的发展,培育优质水果,形成品牌优势,且进一步发展水果加工产业,在地理位置适合建厂的区域进行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的水果业持续发展,另外还可以发展旅游业,如自我采摘水果等。在学生的综合探究下,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方案。

发散学生的认知时空,则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提供一些具有事实依据的研究素材,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探究课题,协调当地的人地关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人地协调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行之有道,探析渗透人地协调观的原则

随着“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不断深入课堂,教师的教学形式逐渐向活动探究与自主探究方向靠拢。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时,教师需坚持以专题探究为主,创建教学情境并联系实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引导他们在地理课堂中探讨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任务驱动,循序渐进

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对新内容的认知必定是由低阶到高阶、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顺序。然而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通常会按照一定方向推进,思考时往往难以做到“横向到边”,因此,要遵循课程的编排规律,将人地协调观划定等级,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例如,“我国北方大棚种植土地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该如何治理?”此时教师利用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不断深入。首先是分析原因。学生结合北方风土,得出土壤次生盐渍是灌溉水含盐量高、化肥使用过量等。其次是进一步寻找对策。根据每个原因找出可行性策略。通过问题驱动,学生能够从地理学角度、以人地协调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并妥善解决。

(二)融入情境,协同发展

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教学中,师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寻找符合以人地协调为主题的教学素材,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合作探究,适时开展师生双边互动,从而达到协同发展的目的。例如,伴随2022年东奥会的成功举办,浙江多地建设滑雪场,根据题意提出多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滑雪场的分布布局特点、解释滑雪场维护成本过高的原因以及是否鼓励此类滑雪场引入市场经济主体的建议,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他们深入分析,并在学生抒发个人意见看法时补充教师的见解,从而使人地协调观念不断得到推动和发展。

(三)联系生活,参与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需秉持的原则之一。引导学生在实例中对地理问题展开研讨,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体现方式,必要时教师可以引入本土化的事例供学生进行实践探究,以达到理论与实践认知相结合的目的。例如,酒泉玉门的跨越转型,从石油枯竭的实例,到最后大力发掘风能的转型方式,让学生明白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而风能的开采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路线。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当地的实例,对如何利用资源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三、匠心独运,探析渗透人地协调观的策略

在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下,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树立“人地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被植入学生的地理思维中。

(一)结合案例,树立辩证意识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案例,从利与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从不同角度更深层次地对问题进行研究。这能够很好地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从而对培养人地协调观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在教授“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时,笔者便引用案例“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之后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流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最后使伊利诺伊河水质下降,污染物增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首先学生从有利角度考虑,认为修建运河解决了芝加哥的排污问题,使靠近人类生存的密歇根湖水质得到改善,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其次,笔者出示了因排污至伊利诺伊河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生物灭种的事例,学生总结出,因为伊利诺伊河与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连通,所以污染物势必流至这两个水域造成更大的污染。最后,学生总结出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线。

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够使其辩证意识在判断中不断形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观念。

(二)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正是人地协调观念的重要体现,学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下,寻找到较为合适的解决策略,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使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不断养成。

例如,在教授“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时,笔者便采用开放式题型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学生收集到各类人地关系的素材之后,笔者便抛出“该如何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问题。学生在思考后得出控制人口规模,即人口数量在合理范围内波动;转变城市发展模式,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土地资源、森林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等。学生在证明个人观点时,通常会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论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作出方案策划。

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究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创造出带有个人元素的非标准答案,积极进行探索和交流,能够有效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对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三)学科整合,发展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与另外三大核心素养之间并不互相孤立,四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此,鼓励学生进行学科整合,发展综合思维,才能促使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例如,在教授“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时,笔者采用学科整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以人地协调观分析实际问题。在湿地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能过度进行开采,且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区域认知以及地理思维能力的利用则是作为分析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学生能够根据问题情境的具体方位,从气候、地理条件等不同影响因素中尋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将地理实践能力作为解决湿地问题的途径,从而得出一整套较为科学的保护和开发湿地资源的方案设计。

引导学生整合学科发展综合思维,是学生运用人地协调观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能够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穿点成线、化线成面,综合演绎出脉络清晰的思维组织架构。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使之客观全面地认知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才能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中运用正确的价值观解决问题;为学生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顺利地开展地理学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丹丹.高中地理人地协调发展观培养策略[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1(12):93-94.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