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愈发受到重视,其中的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助力。同时,写作也是我们生活旅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小学写作教学的特点,谈谈推进写作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学创新
作者简介:邹雨丹(1995—),女,江苏省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学校。
写作能够发散我们的思维,启迪我们的智慧。小学阶段学习的是基础性写作。小学第一学段写作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看图写话,旨在为后续写作学习做好积累;第二学段开始进行比较系统的写作学习。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从三年级开始,每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写作学习。但笔者观察实际教学发现,小学三年级的写作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具体表现为学生的阅历较浅,写出来的东西缺乏深度;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难以达到写作的字数要求;学生的想象力不足,在写作时无从下笔……这些都是目前语文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并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创新方式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兴趣是写作的桥梁
(一)兴趣的重要性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经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对于一件事情,有兴趣的人会精益求精,而没有兴趣的人则可能马虎行事。学习也是如此,具体到写作方面,个人的写作兴趣会促使学习者在平时注意积累生活素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从而为写作实践做好积累。
(二)培养写作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从而及时答疑解惑,使学生正确认识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1.正确认识写作
第一,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它其实只是看图写话的另一种形式。其与看图写话相比,主要表现为题目形式的不同,考查学生对于故事的解读叙述能力。第二,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例如,日记就是写作的一种形式;我们看的动画片,也源于剧本写作。写作在生活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我们应坚定信心,学会写作,学好写作。第三,要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对自我提升意义很大。写作就是一个人想象力、创造力、思维的具象化结果,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不断发展。
2.趣味性教学
教师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享受写作,要让学生进入“我写作,我高兴;我写作,很好玩”的状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沉浸在写作学习之中,还能提高教学质量。有研究表明,学生天性爱玩,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可以结合自身的学习写作经验,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学习写作进行科学指导。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上册“人物描写”的写作训练时,教师结合这一单元的课文与“猜猜他是誰”的作文主题,描写五个学生的外貌特点和性格特点,在课堂上展示,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让他们猜一猜教师描写的是班级里的哪几名同学。这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最后顺利找到了教师描写的对象。接着教师引入主题,开始讲课。在讲解人物描写的相关知识点之后,教师组织了“优秀评述员”活动,即让学生在班级中选择一名同学,对其进行描写,并在第二天上课时进行展示,最后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写得最好的五名同学,教师再发放奖品。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积极准备,热情参与,并交出满意的答卷。
二、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书籍是最好的老师。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是提升自我的快捷方式之一,能提升我们的品位,开阔我们的眼界,培养我们知书达理的气质,增长我们的见识。阅读书籍,就是在品味主人公的人生百态;阅读书籍,就是在扩充我们的知识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良好的写作能力培养离不开阅读知识的积累。而小学生的知识面一般较窄,知识积累和社会实践经验也比较少,所以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适量阅读。
举一个真实的事例进行论证,作家白冰曾经说过,在他外甥女学习写作的过程中阅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孩子两三岁时,父母就与其一起阅读简单的绘本,引导其复述绘本故事,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其在五六岁时,就能够根据所读的绘本进行模仿写作,而这正是孩子写作能力发展的基础。
读写结合,是小学写作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助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引导。
(一)对于阅读文本的选择
很多家长认识到了阅读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但是自身水平有限,不知道该给自己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课外书目,他们通常会找班级语文教师帮忙推荐适合的书籍。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笔者比较推荐曹文轩的《草房子》、普希金的《普希金童话》、冰心的《三寄小读者》等。此外,三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还不算多,在选择书目时可以选择拼音版。
(二)正确的阅读方式
首先,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应仅将阅读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而是要真正地作为一名读者来品味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其次,学生可以和家长或者教师一起阅读。学生自己阅读时,大多在乎故事的情节发展是否有趣、好玩,比较少自主发现、理解文章要表达的内容和倾诉的情感。这个时候需要家长或教师在一旁引导,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细节之美、描写之美,这对学生的写作会有所帮助。最后,学生阅读不能够囫囵吞枣,要细细品读,尊重书籍。
以《掌声》的学习为例。这篇课文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是围绕有腿疾的英子由自卑到自信的成长来写的。大部分学生只关注到文章的内容就是讲英子在一次掌声下的成长。但是文章其实还有很多可借鉴于写作的地方。作为一篇记叙文,它有很多细节描写,如“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等,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引导学生注意的细节。
三、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的过程就是个人思想、知识、语言的展现过程。小学写作练习有多个主题,需要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完成写作任务,而只有拥有足够多的素材积累,学生才能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有理有据。因此,学生应明确积累对于自身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则要教会学生如何积累。这一教学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一)生活中的积累
艺术来源于生活,写作灵感也是如此。在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事物的变化,如季节的转变——春天的草长莺飞,夏天的骄阳似火,秋天的风轻云淡,冬天的白雪皑皑。这些都是我们能够应用于写作的宝贵素材。同时,我们会在生活中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情绪,比如常见的“悲秋之情”,从而能将其转化为写作的动力,提高写作的能力[2]。
以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写作历程为例,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1930年至1936年的六年间,他看见了北京城内底层人民的生活百态,世道艰辛,故他以地道的北京话为写作语言,以当时的社会现状为背景创作了《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表达了作者老舍对于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军阀割据的不满。这些都是作者真实看到的、感受到的,这是基于生活素材积累创作出的作品。
(二)书籍中的积累
阅读的好处在于“不出一门一户,了解世间万物”。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积累一些优美的句子、词汇[3],比如在阅读《草房子》时,可以积累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冰封的大河,早已融化成一河欢乐的流水,在阳光下飘着淡淡的雾气。河水流淌稍稍有点急,将岸边的芦苇轻轻压倒了,几只黄雀就像音符一样,在芦杆上颤悠。”或是通过阅读名著积累一些文学常识,例如在阅读《红楼梦》时关注其中特有的衣着服饰描写等。
四、训练是写作的途径
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已学知识,因此在学习生涯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熟能生巧,没有足够的训练,很难有质的飞跃,得到写作能力的提升。学生在不断地训练中,能够学会用词、学会搭配、学会造句、学会构想,能够提升写作速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学多练。小学生年龄还小,毅力不够,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科学合理地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并培养他们的写作思维。
(一)保持思考频次
学生的写作思维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避免学生在写作时出现灵感缺失、逻辑混乱的问题。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講解课文时提出思辨性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
比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在学习完全部的内容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要是小女孩的火柴卖出去了,她的新年夜又会是什么样的?”学生在经过思考之后,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如“小女孩会有新衣服”“小女孩可以吃晚饭”“小女孩会有炭火,不会冻死”。这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力。
(二)保持一定程度的训练
人在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总有那么一个时间段,精力充沛,活力十足。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尤为注意培养学生的“肌肉记忆”。例如,教师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以让学生在长期的写作训练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和写作速度。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的过程。如此,习作教学也能够循序渐进,得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许秀梅.浅析小学科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方法[J].考试周刊,2021(70):22-24.
魏甲静.作文,要让学生的生活实践说话:谈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和写作技巧[J].新课程,2021(30):86.
侯占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分析[J].新课程,2021(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