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难点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策略

2023-06-10 00:53董晓宇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革命文化教学难点教学策略

董晓宇

摘  要: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但学生往往因不了解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难以深入体会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更难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不利于学生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精神。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历史事件、人物经历、现实生活等,帮助学生读懂内容、体会情感、促进思考。

关键词:革命文化;教学难点;教学策略

一、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编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教材中以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的选文比例是60%~70%,因此,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的选文就有34篇(不包含快乐读书吧、阅读链接和鲁迅单元的课文),占据全套教材课文总数的10.67%”。从内容上看,选文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规律;从形式上看,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点。例如低年级教材中的选文主要以人民领袖、英雄人物故事为主,通过故事来表现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例如《邓小平爷爷植树》《朱德的扁担》等;中年级适当增加了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比重,尽管依然以革命领袖或英雄人物的故事为主,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英雄雨来》,但课文内容及其承载的价值开始指向国家、社会层面,编排形式开始走向革命文化主题单元;高年级则编排了更多以革命文化题材为主题的单元,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责任与担当”,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记在心里”,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理想与信念”。这些内容除了以“选文”的方式呈现,还通过课文插图、阅读链接、课后习题、单元导语、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有让学生查找资料、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这样的实践作业,也有采访革命英雄等实践活动。

二、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特点

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因民族性、时代性、政治性等特点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革命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因此,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有其鲜明的价值取向、独特的育人价值、强大的育人功能。学生学习这些课文,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不仅能从革命者的英雄事迹中感受到他们坚贞不屈、英勇顽强等精神品质,还能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之情,从而受到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引导学生向革命先辈学习,让党的光荣传统能够赓续永传;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識与对国家的认同,使学生更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塑造时代新人,教育学生不忘历史的同时,鼓励他们学习先进文化,立下宏志,长大后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

三、学生学习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难点

(一)难在“不知道”

由于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蕴含的深厚的革命文化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距离的,学生对文中所写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人物经历等缺乏了解,“不知道”的相关知识多,对重点词句的学习理解便易停留在表面,直接影响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人物情感的深入体会等。

例如理解《长征》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学生如果不了解长征的路线、途中的各种艰难险阻,是不能深入理解“远征难”的,也就不能更好体会到“不怕远征难”所表现的大无畏精神。学生理解《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的“局势越来越严峻”时,如果不知道1927年李大钊被捕前发生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等历史事件,就不能真正理解“严峻”,理解李大钊当时所处的危险境地;不知道“南昌起义”的伟大意义,就不能理解他所做的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能理解为什么他说不能轻易离开北京,也就不能深入体会李大钊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难在“读不懂”

学习革命文化题材课文,要发挥其独特育人价值,更离不开对人物品质、精神的体会。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关注事件、关注人物言行等,只能浅显地体会到人物品质,不能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等,深入体会到支撑人物行为的是其崇高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等。

如学习《长征》,学生大多能体会到红军的英勇无畏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红军战士为什么能这样”“他们的精神意志来自哪里”却是学生读不懂的;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学生通过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外貌等可以较好地体会到李大钊的坚贞不屈、临危不惧等品质,但“李大钊为什么能这样”“李大钊为什么不离开北京”等问题却是学生不理解的;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能通过文中事件感受到“中华不振”,但“中华不振”的原因,及课后链接里周恩来的诗中所写的“邃密群科济世穷”却是学生读不懂的。

(三)难在“想不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因此,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时,要实现赓续革命精神,涵养家国情怀的目标。但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难以从对某个革命领袖、某个革命英雄的精神品质、崇高理想联想到一类人,即共产党人、革命者的精神品质、崇高理想;难以深入理解革命精神;难以从革命年代想到当今社会,想到自己,从而思考如何传承革命精神。

如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却难以联系到自身,深入思考自己的读书目的、梦想等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有什么关系。

四、学习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关于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学习的难点分析,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在“梳理与探究”这一课程目标板块中提出“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的要求,以及在“总目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要求,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结合历史事件,理解内容

一是教师在课前要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内容,弥补学生生活与革命文化题材课文间的经验距离;二是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用不同方式进行整理;三是搭建支架指导学生从搜集的资料中分析提取信息等。

例如教學《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的难点在于对“中华不振”的深入理解。四年级的学生借助已有阅读经验,能够聚焦文中事件“周恩来听伯父说租界被外国人占据,中国人只有绕道走”“周恩来看到中国女人被外国人欺侮,却反被中国巡警训斥”,通过抓住关键词浅表地理解“中华不振”就是国土被占、人民被欺,却因不了解历史背景而不能深入理解国家、人民的苦难与屈辱,不明白“中华不振”的原因,也就不能真正体会“中华不振”四个字的沉重,不能真正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搜集清朝末年的相关历史事件,例如战争、割地、赔款等,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体会“中华不振”。

如果教师能提供学习工具(如表格),搭建支架,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搜集相关资料,指导学生用表格梳理“历次战争及结果”,用图片呈现中国被帝国主义瓜分国土的“时局”,并思考这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是什么,结合看过的影视、文学作品等,想象当时的人民生活。通过搜集、梳理、分析搜集的资料,再关联课文内容,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结合人物经历,体会情感

针对学生不能较好地体会革命题材课文中人物的情感这一难点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革命经历走进人物内心,探究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体会并理解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

例如教学《梅兰芳蓄须》,学生很难理解梅兰芳为什么宁可远避香港,卖房度日甚至打针装病险些丢了性命也不答应日本人的要求。如果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搜集梅兰芳的艺术影响力、梅兰芳的爱国事迹等,就能较好理解梅兰芳如果登台演出意味着什么,就能理解梅兰芳宁死也不登台的爱国情感、民族气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针对学生很难理解李大钊为什么明知有危险还不轻易离开北京等问题,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结合李大钊的相关革命经历,如参与领导“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组织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等,便更能理解他为什么能将生死置之度外,以及他心中充满的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念。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当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合背景资料深入理解了什么是“中华不振”之后,再引导学生结合青年时代的周恩来去日本求学时所写的诗句,通过观看视频理解诗句的意思,思考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周恩来在诗中所写的“邃密群科济世穷”的意思,这样才能真正读懂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三)联系现实生活,促进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学生要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学生通过学习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除了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从革命者身上感受他们的崇高精神品质、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之情外,还应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联系现实生活,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因此,体会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精神内涵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由课文故事联系现实生活,由故事中的人物联系自身实际,这样的联系让学生的阅读更深入,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更能促进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解。

例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除了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深入理解“中华不振”,从而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外,还需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自己是为什么而读书,从无数革命先辈为祖国、为民族而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事迹中,认识到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个人的梦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融就能焕发惊人的力量,从而真正在每个学生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理解并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学生在雨来被抓,智斗鬼子时的表现中体会到雨来很勇敢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雨来为什么能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甚至毒打时坚定地说“没看见”,从而理解雨来心中的信念,同时发现,成为一位英雄,仅仅勇敢、有坚定的信念还不够,需要有与敌人斗争的本领。而后再将这一学习结果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形成对“英雄”这一概念的理解,即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勇气,也要有本领,如此才能在面对挑战时真正成为英雄。再如学习了《金色的鱼钩》后,教师可带领学生采访老红军,亲耳听一听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学习了《延安,我把你追寻》后,可以带领学生搜索红色地标,手绘红色地图,追寻红色足迹,亲身体验红色精神的伟大……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能够寓教于乐、知行合一,加深学生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成长自觉地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吉银. 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育人价值及教学策略[J]. 教育视界,2021(20):4-9.

[2]朱建丽. 强化“三个意识”,教好革命文化题材课文[J]. 小学语文教师,2022(06):68-70.

[3]徐启芝. 长文短教的三个聚焦点[J]. 小学教学参考,2019(33):18.

[4]陈先云. 谈谈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的编排及应注意的问题[J]. 小学语文,2017(12):14-19.

(责任编辑:秦  雷)

猜你喜欢
革命文化教学难点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汽车维修专业中多媒体教学应用分析
见微知著,从难点到亮点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