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晗
摘要: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这一发展理念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方针,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矛盾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文章从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和体制机制不完善几方面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深化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建设、改革农村管理制度、培育乡村人才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治理体系;路径探索
一、引言
为了补齐现代化建设中农业和农村发展短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旨在坚持以农为本,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释放农业发展活力,增强农村内生动力,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让城乡发展更加紧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农村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在对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提出乡村振兴发展的优化路径。
二、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到“三农”问题及农业农村整体发展的重大战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课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巨大转变,但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城乡发展不均衡;二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三是体制机制不完善。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制约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城乡发展不均衡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改变我国农村基础薄弱、发展落后的现状,缩小城乡差别。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均衡是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公平,还在于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 城乡收入分配不公平。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开始高于城镇居民,由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数不同,尽管经济增速比城市居民要快,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31.5元,较2019年增长6.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833.8元,同比增长3.48%。2008年农村可支配收入为4998.8元,城镇为15549.4元,可以看出,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08年的3.11倍降到了2.56倍,但差额却由10550.6元上升到26702.3元。对农村居民来说,转向技术密集型部门能力不足,致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限制;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农产品价格不稳定,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不稳定。而城市居民文化水平越高,就业机会越多,因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岗位,工资性收入上升空间大;而且城镇居民投资渠道更多,可以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从劳动生产率来看,我国的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差大约四倍,二者差距依旧显著,严重制约城乡均衡发展。
2. 城乡资源配置不平衡。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严重失衡,一般而言,我国以往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以政府为主导,而农村则要靠农民自己建设,导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而农村发展缓慢,许多偏远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甚至影响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另外,我国城乡间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显著,这体现在城市拥有更多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服务,而农村资源十分匮乏,偏远山村地区甚至享受不到教育、医疗等服务。
3. 城乡金融市场不完善。随着大型国有银行的不断壮大,农村金融市场也得以发展,但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等因素导致农村资金外流,用于乡村建设的资金较少,不能满足农村居民需求,导致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地区出现了民间借贷的情况。民间借贷不仅风险大、利息高,而且还会影响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二)农村发展不充分
农村发展滞后,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积淀的结果,再加上我国以前把重点放在了城市和非农产业上,造成了大量的资源和人才集中在城市。
1. 农业基础不牢固。我国农业缺乏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许多农村劳动力投身于非农产业,使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农产品竞争力减弱。小农经济是我国农业的典型特征,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4亩,农业规模化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成本高,难以充分利用农业科技。且農业资源利用不充分,例如秸秆产量与作物产量相当,然而大部分秸秆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综合素质不高,掌握新农业技术较困难,总体业务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乡村发展的要求。高校中农业专业的学生缺乏到农村进行实践的经历,对农业相关知识仅限于书本,不能与乡村实际发展需求相结合。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监管存在漏洞,发生过三聚氰胺等重大事故,国内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的信任度下降,中产阶层及以上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国外农产品;同时因为我国农产品没有树立品牌信誉,对海外市场拓展力度不足,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所占比例有限。这些都体现出我国农业基础不牢固,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
2. 农村潜力未挖掘。由于农村经济能力薄弱以及基础设施落后,很难满足创业者的需求,许多优秀人才在乡村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背景下,也很难在农村开展新事业。对于农村基层创业者来说,农村现有资源很难满足其对农村发展前景的向往,造成了资源和人才的浪费。而且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发展较快,经济水平高,但我国大部分农村发展都较落后。大部分乡村都没有对乡村未来发展的规划,不能依靠现有资源打造优势主导产业,形成自身的经济发展动力,导致乡村经济实力长期衰落,乡村发展滞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后,公共服务得不到充分支持,农村生产生活便利水平低下,农村人气低迷。另外农村村委会不能带领和组织村民积极投身农村发展,无法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和发展农村力量。
3. 农民老龄化严重。依据联合国标准,我国在1999年迈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9亿,占全国总人口13.5%,预计2057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会达到4.25亿的峰值,占总人口比重32.9%~37.6%。2021年,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4%,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82%,已经达到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甚至接近“老龄社会”标准。而且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乡村更多成为城市发展的附庸。城市与农村相比,可利用资源更丰富,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有实力的青年劳动力都到城里去从事非农业工作,乡村人才外流愈发严重,有的农村甚至只剩下老人、孩子以及妇女留守在农村,加剧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人气不旺、劳动力不足,以农村人口过快老弱化为特征的“乡村病”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体制机制不完善
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后,乡村振兴依然面临着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城市对农村也处于一个单向索取和反馈微弱的状况,阻碍了我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1. 城乡户籍壁垒难以打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向城市的农村居民不断增加,但进城的门槛也在逐年升高,面对高昂的房价以及子女教育问题,许多农民进入城市后生存能力严重不足,很难真正融入城市。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劳动力从乡到城的流动,由于户籍壁垒的存在,各种倾向性政策使得农民要支付更高的生活成本,而且在教育和医疗方面也与城市居民差距巨大,城乡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存在明显差异,造成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2. 土地制度弊端还存在。农村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要素分配不平衡。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地方政府为了保障新型城镇化以及工业化建设用地,征收或征用农村土地,使农村用地权利基本丧失,土地城镇化发展迅速,许多地方农村居民没有真正融入城市,未将我国农村土地资源优势转换成资本、经济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承包经营与土地利用效率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农业的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受到了制度的制约,使得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率低下。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三权分置也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土地流转合同违约、农村土地过度集中等。而且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改革也会有缺乏监管与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风险。
3. 乡村治理机制有待优化。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去往城市,乡村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村民自治水平不足;外加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导致的乡村事务增多和治理标准提高,乡村治理变得更加困难。此外,农村权力机构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农村治理主要是依靠农村居民自治,出现非行政单位办理行政事务的现象,使乡镇和农村之间权责问题纠缠不清。乡村治理效率不高,乡村基层治理人员存在数量匮乏、专业性差等问题,基层干部的知识结构也需要优化。之前的乡村治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发展格局下现代社会的要求,亟须通过创新来完善治理机制,以满足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需求。
三、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探索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根治“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立足中国国情,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把握客观规律,走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我国城乡关系长期处于割裂的状态,现在需要统筹安排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首先,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农村依托自身优势和需求,优化产业结构,与城市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扩大农产品市场,解决产业不健全、品牌不占优的问题。其次,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政府要按统一标准对农村进行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民能够享受和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水平,建立城乡命运共同体。
(二)深化农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我國农业的矛盾已经转变成供给侧矛盾,体现在阶段性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应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并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及产业体系,坚持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我国农业必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优化农产品进口结构;兼顾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力推广优质农产品、配方肥料;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减少农产品因自然灾害耗损。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将现代科技与农业有机融合,将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机械化逐渐向智能化发展,解决生产过程中劳动力过高的难题;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
(三)加快农村土地制度建设,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保证土地公有制的性质不变,基本农田、耕地红线还有农民利益不遭受损失,在此前提下完善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使现代农业能够迅速发展。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利用集体建设用地促进农民增收、发展集体经济。要积极总结宅基地制度改革经验,保障农民权益、从事乡村产业发展。要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全面释放乡村活力。要通过衔接好现代化农业和农民之间的联系,强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农业和农户的有机衔接,深化土地改革,为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四)改革农村管理制度,提升农村社会管理的质量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统筹好各种治理体系主体,需要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党的各项政策在乡村得到有效落实,着眼当下,依据乡村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方针,保证乡村治理有序合理。乡村振兴治理体系的关键在于推进“三治”(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法治要求乡村居民提高自身法律保护意识,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其次,还要完善村规民约以及农村事务监督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农村法治建设。德治需要注重先进文化道德和优良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德育人,鼓励村中德高望重的人参与到乡村日常事务的处理当中,培养积极向上、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乡村氛围。最后,要实现农村自治,必须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对农村的管理作用,成立村民委员会参与乡村事务的治理,推进村民自治现代化和制度化。
(五)培育乡村人才,引领乡村振兴
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离不开相应的专业人才支撑,要打造一支“懂农民、爱农村、知农业”的乡村人才队伍,为农民服务,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第一,要改变乡村人才不断涌向城市的现状,各地要制定和完善返乡创业政策,吸引大学生、在外企业家等各类人才返乡,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第二,农村要依托本地优势,提出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的城市专业人才和科技人员下乡创业,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办法。第三,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农村人才培养体系,培训农民学习新科技,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和劳动生产能力,培养高素质农民。通过与高校合作,实施农业人才教育的培养计划,定向培养农村农业人才。第四,通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深化农业与高校间的产学研融合、加大地方政府对乡村金融支持力度等方式,充分挖掘乡村人才的潜力并发挥其带头作用,带领农村居民走向致富之路。第五,还应优化乡村人才环境,营造有利于专业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使人才能够安心留在乡村就业创业,保证乡村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着眼于较为落后、发展资源条件匮乏的乡村,注重乡村发展的经验。新发展时期的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扎根于我国实际国情,把握好经济发展规律,在充分认识新时代农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准确发力、实现目标,缩小不均衡和不充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走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04):637-650.
[2]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03):26-33.
[3]贺雪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防止的几种倾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3):111-116.
[4]钟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5):71-76+2.
[5]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3):25-33.
[6]贺雪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3):19-26+152.
[7]周晓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瓶颈及对策建议[J].世界农业,2019(04):32-37.
[8]孔祥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展、问题与趋势[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01):5-11.
[9]郭远智,周扬,韩越.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化及乡村振兴对策[J].地理研究,2019,38(03):667-683.
[10]王晓慧.发展经济学视域下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逻辑[J].全国流通经济,2020(31):135-137.
[11]唐琼.乡村振兴战略下稳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研究[J].湖湘论坛,2020,33(02):88-98.
[12]王亚华.立足国情农情走出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09):1-8.
[13]刘儒,刘江,王舒弘.乡村振兴战略:历史脉络、理论逻辑、推进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2):1-9.
[14]岳永兵.鄉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完善[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1,34(09):16-24+39.
[15]范和生,郭阳.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机制创新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02):37-45.
[16]杨正喜,倪楠冰.产教融合下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08):266-268.
[17]文丰安.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性、动力及促进机制[J].东岳论丛,2022,43(03):5-15.
[18]张永刚.新时代乡村振兴实施策略探讨[J].当代县域经济,2022(04):47-49.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