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题式教学理念在被提出并广泛应用于初中地理学科领域后,与课堂教学内容一起组成了完整的初中地理教学体系。教师应以教学主题为教育内核,让创新式教学模式围绕主题展开。文章基于此论述,以部编版初中地理教材为教学案例,以提升学生课堂质量为教学目的,以主题式教学为基本教育理念,从主题式教学发展现状、意义和学科应用策略三方面出发,对主题式教学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展开综合分析,旨在促进初中地理课程优化的进一步落实。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初中地理;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6-0046-04
引 言
地理学科是自然人文学科的重要构成模块之一。地理知识相对零散,学习地理知识,聚焦同一主题、整合关联知识内容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在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愈发强调知识融合、零存整取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简洁的主题式教学框架已不适用于当前教学。教师应综合分析主题式教学创新对课程效率的影响,积极探索主题式教学融合地理知识内容的有效策略。
一、主题式教学意义探析
(一)主题式教学的含义
现阶段,我国对主题式教学的探究文献、经验较少,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片面化解读教学概念的问题,教学理念因此产生整体性偏差,影响了最终教学质量。了解教学概念是把握主题式教学的第一步,也是落实教学活动的价值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探究前,应先对主题式教学的概念进行系统学习,深入了解“是什么”问题后,再根据解决问题的步骤,逐步解决“为什么”“怎么做”等教学问题。
主题式教学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主题拟订、知识梳理、资源调配、教学设计、活动流程安排、组织架构、教学优化、答疑解惑、评价教学、回馈总结等环节,是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整合。可以说,主题式教学并不是单一的教学概念,而是跨越教材的知识融合。主题式教学对师生提出三点共同要求:构建情境、尊重主体、兴趣导引。换言之,教学模式的成功依托于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此外,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重心放在知识点联系、关联上,对知识融合的表达方式进行系统归纳,为学生构建具象化地理知识框架,助力学生由点及面地看待地理知识概念,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逻辑。
(二)主题式教学的作用
主题式教学的作用可以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志塑造三个角度进行解读。从知识灌输角度来说,提升学生课堂学习质量,促进知识理解,是创新教学模式的首要教育目标。主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转化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塑造为全面发展的人,促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造福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用知识抚平生活疑难,也就是“学以致用”。在传统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以知识掌握为知识目标的达成依据,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导致知识脱离实际。主题式教学可以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通过整理教材知识重点,为学生构建宏观框架,使学生脱离教材的条框束缚,以知识结构的方式看待地理学科。教师可以设计相关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将生活与知识构成有效连接,树立生活教育理念,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宽生活认知。从能力培养角度看,引导应用思维、创设实践活动未尝不是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体现。教师可以通过主题式教学锻炼学生多元智能,使学生能力大幅度提升,向全员发展、全面发展迈进。从学习情志角度来看,豐富的教学活动和探究任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改善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印象,以积极情志催化学生成长。
二、主题式教学发展现状
(一)短课时与主题式教学所需时长的矛盾
传统教学往往采用强化认知、巩固知识点的方式落实教学目标,在理论教学方面有所侧重,重在学生对知识理解与应试能力的掌握。此类教学方法属于浅层教学,虽在卷面上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的锻炼。学生难以达到“知行合一”,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提升高阶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核心素养受限,全面发展也会受到阻碍。要想切实发挥主题式教学的最大价值,教师需要转换思想,创新教学模式,让主题式教学活动流程尽量翔实、充裕。而完善的教学流程离不开大量践行时间的支撑。主题式教学是一种综合性教学概念,前期准备时间长、准备工作量大、活动编排紧密是主题式教学的一大特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课程篇幅有限,短短的45分钟难以满足主题式教学的深度学习需求。主题式教学难以在短时间内承载大量且细碎的知识内容。
要改善此类问题,一方面,教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编排紧凑有序的教学结构,提高课堂管理能力,促使学生的学习进度与教学预期相符合;另一方面,教师应延展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学生课后学习的时间,以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将部分自主学习任务迁移至课后。此类教学措施能在提升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智能与思维培养双管齐下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效率与教师教学经验欠缺的矛盾
主题式教学源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威廉姆斯正式提出。从目前教育资源统计情况来看,我国教育领域对主题式教学的探讨及研究成果相对稀缺。参考性概念的匮乏导致一线教师教学经验有所欠缺。主题式教学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是一种较为陌生的教学方式。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尚未探索出主题式教学与学科融合的标准化教学路径。要切实发挥主题式教学的作用,广大一线教师应自主刍探,大胆尝试。创新教学模式的刍探需基于阶段性时间坚持,学生在新教学模式中难免产生学习效率倒退、课堂质量低下、学习节奏不协调等问题,这是适应教学改革必然经历的过程。一边是创新型教学模式的不确定性,一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标准化要求。把握教学质量与创新教学模式之间的平衡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要改善此类问题、达到主题式教学与地理学科的有机融合,教师可以从重视课前准备和逐步增设主题式教学环节两方面入手。前者以精致的课前准备弥补教学疏漏,预判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做好紧急预案,为主题式教学质量“增效”;后者采用“稳中求进”的发展策略,以逐步加设教学环节的方式徐徐图之,使学生在保障基础学习质量的同时平稳度过适应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特色活动流程与学生实践生疏的矛盾
我国教育专家朱德全、袁项国认为,“主题式教学以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为教学理念”,对师生双方的学习模式适应性和课堂教学表现均提出明确的要求。主题式教学以“主题”为核心枢纽,以师生双方互动、配合为教学内在驱动力,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缺一不可。从教师视角看待这一类问题,教师方面的努力与任务完成质量是明确的、可控的、稳定的;而学生人数基数大,个体差异强,学习行为、认知和能力存在不稳定性,可能会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产生效率低下、学习认知模糊、学习形式流于表面等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颇具特色的主题式教学活动流程与学生学习模式适应性存在不可忽略的矛盾[1]。
要解决此类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统筹规划工作,梳理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并对课堂知识点进行拓展、重构,做好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堂上需对学生活动行为、课堂教学认知进行正确引导,强化课堂环节目标,促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环节作用产生正确认知,自主向教学预期靠拢。初中生已初步具备学习意识与抽象概念理解能力。教师可以以直观阐释的方式将教学原理下达至学生,让师生统一战线,共同完成主题式教学试水,为提升课堂质量,强化教学效果创造积累可行性经验,实现师生能力成长的双向提升。
三、主题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教学主题,迎合教学目标
在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主题,促使教学主题贴合课堂教育目标,是确保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主题”是主题式教学的核心,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从主题风格来看,教师可以从生活化主题、趣味性主题、融合性主题等方面入手,以多元化主题为“主题”增幅。在主题创设方面,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知识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等展开综合考量。教师应遵循主题适用原则。学生认知水平、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设计探究主题时,应注意主题与知识教学目标、主题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平衡,有针对性地调整教材知识顺序,对相关知识重点进行关联、拓展、重组,促使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构成有效衔接,为课堂教学增加亮点[2]。
以部编版初中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为例,教师想从教学目标入手,融合趣味性拟定本课主题,因此,在课前准备环节深度发掘教材内容,从知识、能力、德育三个维度总结本课教学目标。本课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认识地球仪并向学生渗透类比学习法,促使学生以实物教具轻松理解地球相关知识概念,培养勇于探索的地理学科精神。教师充分理解本课教学目标后,确立主题“掌心的‘魔法球”。该主题以魔法球类比地球的神奇特征,兼容了知识重点与趣味性特征。
(二)整合教学资源,做好课前准备
在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过程中,在课前准备环节整合教学资源,构建知识框架,关联知识体系,是完善主题式教学模式、为课堂“增效”的有效策略之一。教学资源包括班级学情、教师教学特点、网络教学资源、授课时间、实际教学工具、教学环境等因素。教师应在课前准备环节综合整理教学资源,汲取资源中有用的部分,丰富课堂教学,让活动设计趋向完善,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3]。
以部编版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为例,本课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公转运动概念、方向与周期,能解释经度、纬度、太阳直射点等专有词汇的含义,能依照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日月交替、四季更迭的自然现象,培养生活教育观念。教师想通过整合教育资源的方式,完善本课教学计划,于是,根据教育主题,在教学计划上罗列本课可用的教学资源及相关学情,将课堂时段作为探究地球运动的具體时间节点,将室外校园探究活动作为实践教学地点,以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教材、导学案为基础教育工具,调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完善课堂教学细节。在充分的课前准备条件下,主题式教学取得圆满成功。
(三)设计活动流程,优化教学结构
在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堂主题探究活动流程,为预想问题提出预案,是优化初中地理教学结构的有效策略之一。主题式教学强调课前准备。教师应在教学前设计活动流程,为课堂教学确立清晰的规划,将每一环节所需时间和具体操作步骤在教案上清晰呈现出来,或依照活动流程制作趣味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课件能引导学生聚焦思维,按照流程指示展开探究活动,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完善主题式教学流程的目的[4]。
以部编版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为例,本课教学重点:让学生读懂地图信息,能通过读图估算个别地区的海拔与相对高度,理解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地貌的表达方式,能通过读图判定区域的起伏走势。教师想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用生活技能,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地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由此设计主题式探究活动流程。
活动一:小组合作探究“区域山川走势图”,了解读图的基本方法。
活动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俯视图和正视图表达海拔、高度,为学生构建宏观想象。
活动三:读图定位,给学生出示一张范围较广的地图,请学生根据教师言语提示找到目标位置,进一步锻炼读图能力。完善的教学流程助力主题式教学,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四)精讲课堂内容,夯实知识基础
在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过程中,精讲课堂内容,夯实知识基础,是推进主题探究活动有效落实的有效策略之一。在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应结合教学准备和教学目标,对学生展开基础知识精讲,用基础知识内容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参照。精讲课堂内容是主题式教学的首要教学任务,也是起到关键作用的活动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应用、情境创设、语言引导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课堂基础知识内容的理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教师应结合教材知识点向学生渗透基础知识,也可以将基础知识学习任务迁移至课前,以预习任务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集中梳理学生的知识漏洞和学习疑难,为学生后续活动提供知识指导[5]。
以部编版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为例,本课教学重点:让学生树立正确海陆运动观念,理解大陆漂移学说;能通过读图解释海陆格局分布的成因,了解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教师在基础精讲环节为学生设计课件“海陆的变迁”,让海陆变迁过程以动态化形式呈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深化学生对海陆变迁过程的理解。在课堂知识讲解环节,教师设计导学案,
针对课堂重点问题设计填空专题,便于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后进行自测,以此梳理课堂重点,填补知识空白,积累复习资料。在活动探究环节,学生尝试利用导学案中的重点知识探究海陆变迁问题,以正确的理论知识检验学习推测的合理性。
(五)监督活动落实,锻炼多元智能
在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过程中,监督课堂活动的落实,是培养学生多元智能、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教学预案与实际教学情况存在差异,学生思想和行为是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为缩小现实与预想的差异,教师需在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进行深度观察,实时推动课堂活动的进程,让主题式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在观察过程中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发掘个体学生潜在的多元智能,达到能力培养与课程优化双管齐下的效果[6]。
以部编版初中地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为例,本课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气温的测定方法,能从温线分布圖中汲取正确信息,自主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气温变化曲线图绘制方法,多角度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形成人地关系理念。教师根据本课教学目标设计探究主题“乡土课程实践”,请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后,深入校园角落,利用湿度计、温度计等工具收集校园气温数据,以此探究区域性气温变化规律,并总结其温度差异原因。本课将实践环节、理论知识环节与小组合作环节融合在一起,对初中生来说颇具挑战。教师可以在学生出发前给予语言引导,请学生在小组内设计实践流程并明确小组分工,以便在实践中各司其职,提升实践效率。在学生实地检测环节,教师深入学生小组内部观察学生的实践行为,在技巧上给予点拨,以此发掘学生的多元智能,提升课堂效率。
(六)重视活动报告,积累教学经验
在初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题活动报告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汲取课堂反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策略之一。小组合作探究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质量,优化最终学习成果,为课堂节奏提速。教师可以在主题式教学过程中,融合小组互动探究模式,请学生以组为单位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完成活动报告,为课堂内容做系统总结。活动报告的作用是双向的,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重点巩固知识记忆,强化多元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学生活动报告中获得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为未来课程设计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优化主题式教学课程建设。
以部编版初中地理“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教学设计为例,本课教学重点:了解世界六大语言、三大宗教及其地域分布情况,通过世界政区图细数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及其文化传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教师想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养成制作活动报告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正式开始前,可以为学生布置主题报告作业,让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展示可以是图片、文字、课件、表格等形式。教师在下一课时为学生设计小组报告时间,将成果报告与评价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在总结重点的同时展开自评和他评,以此积累学习经验,正视自身不足。
结 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以时间发展为顺序,从明确教学主题、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活动流程、精讲课堂内容、监督活动落实、强调活动报告六方面入手,有条不紊地展开主题式教学活动,让多方教育资源有机结合,达到最优教学效果。不同教育者对主题式教学的内涵存在理解差异,主题式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产生诸多流变。教师应根据班级学习情况,对主题式教学流程进行合理调整,力求严谨务实,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杨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应用研究[J].新课程,2022(09):142.
陈燕.“以图导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思考[J].学周刊,2022(06):45-46.
蒋永萍.初中地理教学中探研式教学的运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03):17-19.
林闽峰.“互联网+深度学习”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2(03):106-108.
孙存龙.浅析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01):29-31.
彭爱霞.思维导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2(06):30-31.
作者简介:张凤英(1975.1-),女,福建南平人,
任教于福建省南平市新光学校,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南平市延平区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