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爱媚
(广西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当前,我国正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在“新赶考”的征程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1],我国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剧,矛盾更加错综复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2]294,如何有效防范化解“新赶考”路上的风险挑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党能否答好“新时代考卷”。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破解“新赶考”路上各种难题的关键密钥,是有效应对“新赶考”风险挑战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居安思危的理念、情感、行为和精神”[3],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是“新赶考”路上党继续带领人民砥砺奋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武器。
“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4]“新赶考”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唯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才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当好时代“答卷人”,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5]15“新赶考”的目标任务是要在新中国成立100 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56。“新赶考”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新赶考”强调增强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是历史的赓续与现实的需要。
在“新赶考”的征程上,将要面对各种始料未及的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就是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忧患意识是“新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科学思维和有效应对方法,其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有重要的理论依据。
首先,忧患意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事物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不断前进上升的。在“新赶考”中增强忧患意识就是要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深刻把握国家、社会和政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运用长远发展的战略全局观,预测事物发展前进的趋势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提前预判风险挑战,做到防患于未然,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预判思维是忧患意识的重要方面,所忧的问题不仅仅是当下的问题还有未来的问题,不仅关注现存的问题还要关注潜在的问题。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还体现在要认识到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道路曲折,但是前途是光明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树立一定能够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和恒心,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定会实现“新赶考”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其次,忧患意识还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一是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新赶考”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新冠疫情加剧大变局演变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这一历史时期,矛盾冲突明显,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层出不穷。增强忧患意识就是要增强问题意识,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认识局势的发展变化。二是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坚持“两点论”,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对立面转化,在处理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待问题,既要看到正面也要看到反面,尤其是要认识到反面的危害性,物极必反,要掌握正面向反面转换的条件,防止事物向反面发展。“新赶考”增强忧患意识就是要居安思危,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保持政治的坚定,不骄傲自满,避免走向对立面,造成不可逆的危害。三是体现了坚持“重点论”,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正确处理好这一主要矛盾,就是要增强“忧民”意识,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坚持人民至上,才能依靠人民的力量取得伟大斗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在党的一百多年的奋斗史中生成、发展和成熟,并在新时代得到继承弘扬和进一步发展,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质和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主要体现在“忧世”“忧国”“忧党”“忧民”四个方面。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不同的内涵。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七大的召开,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正式生成”[6]。毛泽东同志的忧患意识体现在他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忧虑和对中国人民疾苦的忧虑。正是在科学忧患观的指导下,毛泽东同志准确认清和分析革命形势,正确制定作战策略,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抗战时期,他强调:“全党同志对于几次骄傲、几次错误要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7]948他对党内有可能出现重蹈覆辙的危险和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在即将取得全国解放胜利之际,他再次要求:“全党要保持清醒头脑,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8]“两个务必”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同志的忧患意识。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忧虑新中国如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面对国际上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不断挑衅,中国共产党忧虑如何捍卫新中国在全世界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内一穷二白,经济百废待兴,人民面临温饱问题。党带领人民进行了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5]5,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使得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初步建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5]5。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不断加强国防建设,军事力量得到增强,有力回击了帝国主义和西方霸权主义的不断挑衅,成功捍卫了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确立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忧虑如何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忧虑如何加强党的建设以及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和“富起来”。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9]116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373他提出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党中央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党的建设方面,江泽民同志要求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胡锦涛同志强调,“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有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10]18。他要求各级干部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10]534。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并成为其自身的重要标识。“新赶考”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对历史的赓续。
据统计,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671.2 万名[11]。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着14 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5]15。当前,人数众多的中国共产党正在并长期经受着“四大考验”,面临着“四种危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党内新问题不断出现,‘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复杂严峻,党的自我革命任重道远,决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2]532。
“四大考验”是指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12]46。“四种危险”是指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12]46。“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具有长期性和尖锐性,是影响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因素。“新赶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复杂多变,而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风险意识,没有忧患意识。“新赶考”增强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要提高共产党人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思想认识,要居安思危,增强“四种危险”意识,时刻紧绷一根弦,筑牢思想防线,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面对党内存在的问题要敢于“亮剑”、敢于作斗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目的。因此,“新赶考”增强忧患意识是增强中国共产党自身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
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此时,有人认为,能否“喘喘气”“歇歇脚”?答案是否定的。“新赶考”路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并非老调常谈,而是蕴含着深厚的价值意蕴。
“新赶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新赶考”能否顺利完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新赶考”路上各种新问题,各种风险挑战叠加,必须要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良好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要进行伟大斗争。”[2]225“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2]225-226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未来形势的分析研判,也是对“新赶考”路上即将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的预判。从分析预判中可以看出“新赶考”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共产党要时刻做好应对“惊涛骇浪”的准备。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增强忧患意识,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忧患意识是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不断前行的根本动力。在革命斗争时期,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初心使命英勇奋斗,不惜流血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践行初心使命。“新赶考”面对即将到来的“惊涛骇浪”,共产党人唯有保持强烈的初心使命感,以百折不挠的韧劲和奋发有为的干劲,冲锋在前,敢于担当,才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这种使命感不仅仅体现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还体现在为世界谋大同。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中国共产党人“忧世”“忧国”“忧党”“忧民”的忧患意识,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深入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并首次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充分凸显了“忧世”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情怀和格局,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共产党人忧患意识的内涵。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相互交织,一国的经济问题有可能会引发全球的经济危机,局部地区的安全稳定影响着全世界的安全稳定。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已不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秩序。增强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要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的关系,将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发展的全局中考察,提高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5]11-12必须“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2]47,反对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反对以强凌弱,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帮助更多弱小的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携手消灭贫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赢,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当代中国的大国担当。
忧患意识是一种自我审省和自我警示的意识。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对党自身党情的审省,对已经出现的错误及时自我纠偏,对将来有可能会出现的即将面临的问题进行警醒。“新赶考”征程上强调增强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加强党的自我建设的需要,是确保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保障。
在党的历史上,曾经犯过“左倾”或者“右倾”的错误,都是因为不能正确看待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环境变化中遇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以历史为教训引以为戒,几代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党的自身建设。从延安整风运动到十二届二中全会全面整党,再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无不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重视。然而党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是永远在路上。如今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规模巨大,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尤为重要。
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2]48。增强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增强忧患意识,自觉抵御不良诱惑和各种风险,保证思想上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忧患意识有利于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党锻造成为一支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2]13。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的关键法宝。
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忧世”“忧党”“忧国”“忧民”四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和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有四重特征:一是忧患意识的内在本质是爱国主义精神。“忧世”“忧党”“忧国”“忧民”,其精神内核都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忧患意识是一种源自于对国家、民族、人民的热爱情感,对当下的处境进行观察与思考的思想自觉、精神自觉和行动自觉。二是忧患意识源自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强烈使命担当精神,因为爱国所以忧患国家的前途命运,因为爱党所以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正因为爱人民所以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和诉求,为民解忧。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三是忧患意识的核心内容是问题意识和对前进道路上即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预判意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中国共产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难之间。四是增强忧患意识的目的是提高中国共产党防范化解风险、消忧弭患的能力,从而提高长期执政的能力。
在“新赶考”路上,增强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要增强爱国意识,强化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精神,强化问题意识及预判意识,提高防范化解风险、消忧弭患的能力。增强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弘扬自身的优良传统的内在需要。
“新赶考”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唯有增强忧患意识,才能经受住各种风险挑战的考验,才能答好新时代的“答卷”,才能确保中国共产党永远不变质、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科学忧患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正确的认识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忧患观的理论依据。科学忧患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形势,解决问题。
首先,科学忧患观是科学的认识观。科学忧患观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之上,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当下党和国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分析研判,是历史、现实、未来三者的统一。其次,中国共产党“忧世”“忧党”“忧国”“忧民”,其所忧的内容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国家、社会发展和政党发展的规律,所以科学忧患观又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再次,科学忧患观蕴含着深厚的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的情感,在这种情感和强烈的责任使命感的驱使下,对现实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最后,中国共产党在科学忧患观指导下,在革命、建设、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成功应对了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风险挑战,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因此科学忧患观既是正确的认识观,也是科学指导实践的方法论,是科学的思维,也是消忧弭患的能力和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树立科学忧患观,就是要正确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发展和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在面对风险挑战的时候,不要过于忧虑,杞人忧天,要坚定信心,正确看待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在取得成就的时候,又要保持警戒,不骄傲自满。过于忧虑或过于自满都是事物的两个极端,不利于正确看待分析问题,不利于推动党和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树立科学忧患观的同时,还要处理好“近忧”和“远虑”的关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既要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又要准确把握当下的形势。在“新赶考”路上,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要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5]172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要“告诫全党时刻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2]96。“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就是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对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13]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就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斗争意识和斗争本领,提高应对化解危机的能力。
底线思维与忧患意识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两者均强调要居安思危,强调对事物发展的超前预判性,强调要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法。在唯物辩证法中,量变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底线思维中的“底线”“红线”就是引发质变的临界点,这也正是忧患意识中,所忧所患之处。
在“新赶考”路上,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国家领土安全、网络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生态问题等各方面问题凸显。国际上,民族矛盾、地区冲突不断,世界局势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与周边各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摩擦不断,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在国内,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长期矛盾需要解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的能力,正确判断形势”[14],要将底线思维运用到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生态等各个领域的问题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正确应对和处置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底线思维,才能避免触碰“底线”和“红线”,避免造成不利于影响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人民幸福的局面。
“新赶考”视域下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要在全党上下全面开展教育。开展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
一是既要“抓关键少数”,也要抓“绝大多数”。首先要增强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尤为重要,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准确分析研判形势,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有效应对风险挑战,还能防患于未然,有效遏制不良势头,避免发生恶性事件,造成不良后果。忧患意识对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并非只有各级领导干部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普通的党员同志同样也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对于每个人而言,忧患意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行为方式。增强普通党员的忧患意识有利于激发爱国意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在“新赶考”的新征程上团结奋进。当前往往存在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教育,而忽视普通党员的忧患意识教育,应该做到两者并重。
二是要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将增强忧患意识的教育融入到党史学习教育中。当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常态化,要引导全体党员在学习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要从历史的学习中继承和传承前辈们的忧患意识。另一方面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融入到增强忧患意识的教育中,增强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增强时代的使命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此外,还要开展针对性的主题教育,让全体党员认识何为科学忧患观,正确掌握科学忧患观,用科学忧患观分析思考问题。
三是要重点加强青年共产党员的忧患意识教育。青年共产党员大多数为90 后、00 后,他们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是重要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5]28。“新赶考”路上,青年一代共产党员将发挥重要作用,加强青年共产党员忧患意识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青年共产党员是物质比较丰富的环境中长大,极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当前也存在一部分年轻党员理想信念缺失,忧患意识淡薄的问题。对他们进行历史和形势政策教育尤为重要,尤其是要在历史教育中,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传承和弘扬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5]12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的时候,越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朝目标奋进,越是接近胜利的时候,越要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不能骄傲自满而半途而废。伟大的梦想需要进行伟大的斗争,“新赶考”的斗争,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必须要继承和弘扬好党的优良传统,总结运用好成功经验,强化底线思维,增强斗争本领和能力,提高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必须要将忧患意识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贯穿到“新赶考”的整个征程中。共产党员要自觉增强责任担当,践行初心使命,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时代使命感,继续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