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奥斯汀《劝导》看文学的劝导功能

2023-06-07 21:52刘悦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言语行为奥斯汀

刘悦

内容摘要:由小说名字得知,“劝导”是《劝导》的核心线索。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劝导”属于言语行为中的言外行为。“劝导”具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通过语言来实现,另一种则通过文字。文章通过分析这两种“劝导”,并进一步解析劝导的原因,旨在揭示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并告诫读者劝导的影响有好有坏。

关键词:简·奥斯汀 《劝导》 “劝导” 言语行为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小说家之一,她的一生中共有六部较为著名的文学作品,根据时间和地点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前期作品和后期作品。前期作品是她居于故乡史蒂文顿时所作,包括《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与《诺桑觉寺》;后期作品是她迁居乔顿后所作,包括《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

《劝导》是一部长篇小说,它创作完成于1816年,却首次出版于1818年。作为奥斯汀创作生涯的最后一部作品,《劝导》是她病逝后由她哥哥亨利·奥斯汀负责出版的,并且第一次用了简·奥斯汀这个真名,同时期一起出版的还有《诺桑觉寺》。《劝导》虽然不如《傲慢与偏见》等有名,但是也非常具有研究价值。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对它的评价道:《劝导》是“她的能力发展到顶峰”时的小说,并且“已经有了某种新的因素、新的特点”,这足以证明它的重要地位。

《劝导》讲述了安妮与温特沃思曲折的爱情故事。结识并相爱于风华正茂的年纪,他们本该拥有甜蜜的爱情生活。由于拉塞尔夫人的劝导,安妮抛弃了她的未婚夫。这一决定使得她感到眼前的痛苦毋庸置疑,长远的好处不可捉摸。一别八年,二人再次相遇。由于温特沃斯心存芥蒂,他便故意疏远冷落安妮;而安妮因为再次被拉塞尔夫人劝导,险些答应了伪君子的求婚。好在温特沃斯及时看清并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安妮与温特沃斯才重新走到了一起。

一.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语言哲学学说,它是由英国的约翰·奥斯汀提出,美国的约翰·塞尔等人加以发展的。奥斯汀认为言语行为是意义和人类交流的最小单位,说话人在说话时可能同时执行三个动作: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即说出词、短语和分句的行为,它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即表达说话者的意图的行为,它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即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或讲某些话所导致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它是通过讲某些话所完成的行为。

塞尔在奥斯汀的基础上对言语行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他参考实施言外行为的恰当条件,包括准备条件、诚意条件、命题内容条件和根本条件,将言语行为间接指令分为了五类,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普遍的目的。它们分别是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阐述类,即陈述或描述,说出说话者认为正确的东西;指令类,即试图让听话人做某事;承诺类,即说话者对未来的某个行为作出承诺;表达类,即表达对存在状态的感情或者态度;宣告类,即通过说出某事带来立即的变化。

正如小说名字所揭露的,“劝导”是贯穿整本小说的线索,因此分析《劝导》中的“劝导”很有必要。奥斯汀指出,在三种言语行为中,言外行为产生的效果是劝说性的。因此,“劝导”属于一种言语行为,且属于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行为。奥斯汀曾说过:人们在实际交往过程中离不开说话和写字这类言语行为。这也就是说,说话和写字都是言语行为。同样,《劝导》中的“劝导”也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另一种是通过文字来实现的。下面本文将结合小说中具体的文本,对《劝导》中的“劝导”进行分析。

二.劝导与言语行为

小说中的劝导无处不在,如拉塞尔夫人劝导安妮的父亲和姐姐搬往巴思、安妮劝导姐姐注意克莱夫人和父亲之间的关系等,但是最为重要的一次劝导无疑是拉塞尔夫人劝导安妮离开温特沃斯。如果没有这次劝导,安妮就会和温特沃斯结婚,就不会有后续一系列拉塞尔夫人针对安妮的情感生活进行的劝导了。安妮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拉塞尔夫人是对安妮十分重要的人,因此拉塞尔夫人对安妮的劝导是小说的重要内容。本文将着重分析拉塞尔夫人针对安妮的情感生活进行的几次劝导。

上文提到,小说中的劝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另一种是通过文字来实现的。前者具体体现在拉塞尔夫人对安妮的劝导上,因为在小说中拉塞尔夫人与安妮是直接进行对话的,拉塞尔夫人是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对安妮进行劝导的;后者具体体现在作者对读者的劝导上,因为作者不能直接和读者进行交流,而是通过作品对读者进行劝导的。王汶成[1]指出:“在其他话语领域的交际中,说者对听者直接实施劝导行为,而在文学话语的交际中,作者实施的劝导行为则一定是间接的。”这说明拉塞尔夫人对安妮进行的劝导是直接的,而作者对读者进行的劝导是间接的。下面本文将从直接劝导和间接劝导两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

1.拉塞尔夫人对安妮的直接劝导

这一部分主要涉及拉塞尔夫人对于安妮的情感生活的劝导。安妮可以说是有三段情感经历,按时间先后顺序男方分别为温特沃思、查尔斯和埃利奥特。但是事实上,她只和温特沃斯交往过一段时间,查尔斯和艾利奥特都只是她的追求者而已,她未曾答应过他们。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妮的每一段情感经历中,拉塞尔夫人都对她进行了劝导。

有关温特沃斯,她是这样想的:“他除了自己的人品之外别无其他长处,没有希望发家致富,一切指望着一项极不可靠的职业,而且即使从事这项职业,也没有親朋故旧可以确保他步步高升”[2]。用言语行为理论来解释,这一劝导行为属于阐述类言外行为。通过阐述温特沃斯是一个既没有地位又没有财富,前途也不光明的人,拉塞尔夫人的言外之意就是让安妮看清现实,进而放弃他。然而事实证明,拉塞尔夫人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温特沃斯发展得出乎意料的好。但是安妮因为听从了她的劝告,使自己和温特沃斯都陷入了长达八年的痛苦之中。可喜的是,这一劝导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它也为他们带来了一点好处,那就是双方都借此机会摸清了对方的秉性,收获了比以前更为幸福的爱情。因此我们只能说于他们而言,这一劝导是弊大于利的。

等到查尔斯开始追求安妮的时候,她已经二十二岁了。拉塞尔夫人怕她成为一名(用现在的话讲)大龄剩女,没有进行过多的考虑便劝导她答应这门亲事。但是有了第一次的教训,安妮并没有轻易听从。小说中提到:“拉塞尔夫人对她的拒绝表示惋惜”,此处属于表达类言外行为。这看似的简单的一句话表明,尽管安妮拒绝接受拉塞尔夫人的劝导,拉塞尔夫人却没有就此放弃劝导她。通过表达自己对于安妮的这一行为的态度,拉塞尔夫人企图继续对安妮进行劝导。好在安妮此次没有盲从,如果她继续听从拉塞尔夫人的劝导,她会永远的错过自己深爱的温特沃斯。

埃利奥特的出现和温特沃斯的回归几乎可以说是同时进行的,只不过埃利奥特先于温特沃斯追求安妮。拉塞尔夫人很满意埃利奥特,为了使安妮能和他结合在一起,她甚至通过承诺类言外行为和表达类言外行为一起对安妮进行劝导。她说:“我承认,能把你视为未来的凯林奇的女主人,未来的埃利奥特夫人——能期望看见你占据你亲爱的母亲的位置,继承她的全部权利,她的全部人缘,以及她的全部美德,对我将是最大的称心乐事。你在相貌和性情上与你母亲一模一样;如果我可以认为你在地位、名誉和家庭方面也和她一模一样,在同一个地方掌管家务,安乐享福,只是比她更受尊重!那么,我最亲爱的安妮,这会给我带来我这个年纪通常会感到的更大快乐!”在这段言语中,前两句话属于承诺类言外行为,第三句话属于表达类言外行为。事实上,前两句话全是拉塞尔夫人的猜想,她猜想安妮和埃利奥特在一起后会有这些好处,以猜想承诺安妮,这是非常不切实际的,但是她却打动了安妮,使她险些接受劝导。这是因为其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极其诱人的,她把房子、地位、名誉、家庭等压力都给到了安妮,使她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这一问题。在第三句话中,拉塞尔夫人通过表达她对于这件事的态度,即她感到非常快乐,试图进一步劝导安妮。总之,在这段言语中,拉塞尔夫人先通过承诺安妮和埃利奥特在一起后的种种好处,后通过表达自己对于这件事的积极态度,一步步劝导安妮嫁给埃利奥特。但是拉塞尔夫人看到的只是埃利奥特想让她看到一面,真正的埃利奥特和她们认为的完全相反。好在史密斯夫人揭发了埃利奥特的丑恶面目,否则正如安妮所想,她完全可能被拉塞尔夫人说服。一旦她接受了拉塞尔夫人的劝导,她很可能会陷入比现在更痛苦的境地。因此对于安妮来说,此次劝导更是弊大于利的。

2.作者对读者的间接劝导

简·奥斯汀生活的时代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当时的文学思潮正在经历变革,是英国文学从理性主义走向浪漫主义的时代。一些作家开始逐渐挣脱理性主义的束缚,并在其作品中关注普通民众的情感,甚至把其对于情感的崇拜和理性主义者对于理智的崇拜对立起来。生活在十八世纪末的奥斯汀无疑受到了理性主义的影响,因此其前期作品都反映出了这一主题。例如在《理智与情感》中,作者就强调理智应该战胜情感。但是与此同时,生活在十九世纪初的奥斯汀也无疑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因此其晚期作品《劝导》的创作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小说中安妮的性格经历了从理性向情感转变的这一过程,这无疑也反映出了作者本人思想变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之一便是劝导读者。她将劝导融入小说《劝导》中,通过它揭示一定的道理,以这种方式使读者乐于接受她的劝导。通过描写安妮和温特沃斯曲折的爱情故事,作者无疑是想劝导广大读者对待爱情时不要像前期的安妮一样,崇尚理性主义,过分谨慎和忧虑,而应向后期的安妮看齐,崇尚浪漫主义,关注自身情感,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作者还意在劝导广大青年在接受劝导时认真思忖,不要像安妮一样盲目听从他人的劝导。当然,对于作者的劝导我们也应认真思忖。尤其是在当今时代,爱情似乎已然不似过去。因此本文认为,在对待爱情时,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都应发挥作用。至于其分别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则应由读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掌控。

三.劝导的原因

1.劝导弊大于利的原因

总的来看,拉塞尔夫人的劝导总是弊大于利的。第一次她劝导安妮和心爱的人分开,后两次她又劝导安妮和不爱的人在一起,这是完全违背安妮的初衷的。但是这并不是因为她想害安妮,而是因为她自身存在某种缺陷或弱点。

一是她的读心术不够准确。Lisa Zunshine[3]将读心术定义为“不完全的猜测和解读”,这暗示着读心术极有可能是错误的。拉塞尔夫人是带着偏见去看温特沃思和埃利奥特的,导致了她把二人完全看错了。正如书中所说;“因为温特沃思舰长的风度不中她的意,便马上怀疑他是个性情鲁莽而危险的人;因为埃利奥特先生的举止稳妥得体,温文尔雅,正合她的心意,她便立即断定那是他教养有素、富有见识的必然结果”。她的这些看法都源自于她对温特沃斯和埃利奥特片面的、不完全的猜测和解读,是草率且过于绝对的,因而是错误的。

二是她不够公平公正,因为她“偏爱名门贵族,尊崇高官显位”,所以她在替安妮考虑结婚对象时会格外注重这一方面。由于温特沃思在这一方面不具备优势,而埃利奥特在这一方面又十分出色,因此她对待这两个人的态度简直是两个极端。而安妮最后没有选择名门贵族、高官显位的埃利奥特,而是选择了与之相反的温特沃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作者当时的人生观。简·奥斯汀生活的时代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当时国内由工业革命激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广大农民群众因土地被征用而陷入破产的境地。伴随着工人阶级的形成,工人运动也逐渐兴起。国际上战乱频发,如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812年美国对英战争、英法战争、西班牙与荷兰之间的战争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灾难。这一系列变迁都使奥斯汀强烈地感觉到贵族地主阶级统治基础的动摇,以及其最终将被取代的趋势。

2.安妮听从劝导的原因

安妮听从拉塞尔夫人的劝导有如下三个原因:一是出于责任感。一直以来,拉塞尔夫人都把安妮当作女儿来对待;安妮也承认对她来说,拉塞尔夫人处于做母亲的地位。因此她认为自己有义务听从拉塞尔夫人的劝导,即便违背自己的心愿,她也义无反顾且毫无怨言。二是因为拉塞尔夫人的劝导是强有力的。王汶成说:“发话人如果是听话人的长辈、老师或其他有威望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劝导的施为言语,原因就是发话人意欲凭借其强势地位,促成其施为话语发生更大的实效”。但是无论拉塞尔夫人的劝导多么强有力,她也不是一定会成功的,例如她多次劝导安妮的姐姐都以失败告终了。所以,安妮接受劝导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她自身性格的软弱。由于意志力不够坚定,她轻易相信他人的话,而否定自己的选择。正如书中所说:“她是听了别人的话才抛弃他的。那是别人极力劝导的结果,也是她自己懦弱胆怯的表现”。

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劝导行为,或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或是通过文字来实现的。劝导可以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如母亲劝导贪玩的孩子抓紧写作业、教师劝导调皮的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等;也可以大到改变社会的要事,如托马斯·潘恩的《常识》一书对于北美的独立、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对于美国奴隶制度的废除、亨利·戴维·梭罗的《不服从论》一书对于印度的独立都起到了重要的劝导作用。事实证明,上述劝导都给被劝导者带来了好的影响。但是并非所有的劝导都一定能起到積极作用的,例如拉塞尔夫人对于安妮的几次劝导都是弊大于利的。因此,对待他人的劝导,我们要擦亮眼睛,从切身实际出发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汶成.论作为“劝导”的文学言语行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2]简·奥斯汀.劝导[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3]Zunshine, L. Getting inside your head: What cognitive science can tell us about popular culture [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2.

猜你喜欢
言语行为奥斯汀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简·奥斯汀:查顿小屋的慰藉
两百年后,依然奥斯汀
简·奥斯汀,为什么两百年后我们依然爱她
解读夸张性广告言语行为的“真实性”内涵
浅谈文化对言语行为的影响
道歉言语行为的功能
分析敬语的言语行为
浅议乔姆斯基评斯金纳的《言语行为》
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拒绝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