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
内容摘要:亲属称谓是文化外化的语言符号,探析亲属称谓,利于了解当地方言和民俗文化。博白客家话亲属称谓构词方面,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种,合成词数量远多于单纯词,合成词又以附加式和复合式构词为主,重叠式数量有限;用法方面,存在面称和叙称有别、从他称谓、异形同指的现象;文化方面,反映了当地客家人长幼有别、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宗法观念。
关键词:博白客家话 亲属称谓 称谓特点
亲属称谓是语言的基本词汇,是透视一个地区社会关系、风俗文化的重要窗口,亦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客家方言亲属称谓也凭借其独特之处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例如,郑蕾[1]、肖俊[2]、何传勇[3]、张健雅、吴碧珊、甘于恩、黄晓煜、戴玉敏[4]等学者都对客家方言亲属称谓作了相关讨论。博白县隶属于广西玉林市,位于广西东南部,东与陆川县相邻,东南与广东省廉江市毗连,南与北海市合浦县相依,西与钦州市浦北县交界,北与玉林市福绵管理区接壤。县内主要通行地佬话和客家话,其客家人多来自广东、福建和江西。博白是客家人口大县,当地客家话的亲属称谓亦具有地方特色,但至今尚未见有专论。因此,本文以博白县旺茂镇大寿村为主要调查点,记录描写博白客家话的亲属称谓系统,并分析归纳其亲属称谓的特点,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当地客家话和民俗文化,同时亦为地方方言文化课程的开设提供丰富的材料。
笔者为博白县旺茂镇大寿村本地的客家人,自幼说客家话。本文的语料均由笔者利用博白客家话母语者的优势亲自调查所得。
一.广西博白客家话亲属称谓系统
本文结合实地调查的情况,将博白客家话亲属称谓分为宗亲、外亲和姻亲三个子系统,每个亲属称谓又以面称、叙称的方式列出,其中面称指当面称呼的一种方式,多用于口语中,被称呼人一定在场;叙称指叙述到某人时的一种称呼,多用于书信、正式场合或介绍说话人与被称呼对象的亲属关系,被称呼人可在场,也可不在场。
(一)宗亲
宗亲即与自己有血缘关系且同姓的亲属,其下又可分为直系宗亲和旁系宗亲两类。
1.直系宗亲亲属称谓
高祖父/高祖母:阿祖公/阿祖婆;曾祖父/曾祖母:阿公/阿婆;祖父/祖母:阿爹/阿姐;父亲:阿爸、爸、爸爸、阿伯、满叔、阿叔、阿哥,母亲:阿妈、妈、妈妈、叔婆、阿嫂。这些直系宗亲亲属均为长辈,其称谓面称和叙称均相同。
儿子/女儿:赖儿/妹儿;孙子/孙女:孙、孙子/孙女;曾孙/曾孙女:曾孙、塞/曾孙女、塞。这些直系宗亲亲属均为晚辈,因此以上所列的亲属称谓均为叙称,其面称均直呼其名字。
2.旁系宗亲亲属称谓
伯祖父:伯公;叔祖父:阿公、满公;姑祖母:老大姑、老姑;伯父:阿伯、大伯、(阿+)排行+伯;叔叔:阿叔、满叔、(阿+)排行+叔;姑母:大姑、(阿+)排行+大姑;哥哥:阿哥、哥哥、名字+哥、(阿+)排行+哥;姐姐:阿姊、姊姊、名字+姊、(阿+)排行+姊;弟弟:老弟、名字;妹妹:老妹、名字、名字+妹、(阿+)排行+妹。以上这些称谓面称和叙称相同。
称呼堂兄弟姐妹时,面称和称呼亲兄弟姐妹一致,而叙称则需要加前缀“堂”來区分,分别称为堂哥、堂姐、堂弟、堂妹。侄子、侄女为晚辈,因此面称直呼其名,叙称分别称为阿侄、侄女。
(二)外亲
外亲即与自己有血缘关系但不同姓的亲属。
外曾祖父/外曾祖母:老姐公/老姐婆;外祖父/外祖母:姐公/姐婆;舅父:大舅比母亲大、舅公比母亲小;姨母:大姨婆比母亲大、姨婆比母亲小;表哥:表兄、排行+表兄;表姐:表姊、排行+表姊。以上均为长辈或同辈中年长的亲属的称谓,这些亲属称谓面称和叙称均相同。
表弟:表弟、名字;表妹:表妹、名字,这两个亲属属于同辈中的年幼者,因此其面称既可以亲属称谓称之,也可直呼其名。外甥/外甥女:面称直呼名字,叙称分别称为外甥/外甥女,外孙/外孙女面称直呼名字,叙称分别称为外甥孙/外甥孙女。
(三)姻亲
姻亲即与自己无血缘关系但有婚姻关系的亲戚。
1.夫系、妻系姻亲亲属称谓
公公/婆婆:面称均从夫称,叙称分别称为家官爷/家娘婆;丈夫/妻子:面称直呼名字或称呼为老公/老婆,叙称可称呼为老公/老婆,或屋家只佬我家里那个人;大伯子/大伯嫂:两者面称和叙称均可从夫/子称,同时大伯子叙称还可称为大郎;小叔子/小婶子:面称都可直呼其名或从夫/子称,叙称除可从夫/子称外,还可分别称为小郎弟/细婶;大姑子/小姑子:面称均从夫/子称,叙称除从夫/子称,还可分别称为姑姊/细姑妹;岳父/岳母:面称均从妻称,叙称分别称为外父佬/外母婆;内兄/内嫂:面称均从妻/子称,叙称除从子称外,还可分别称为外哥/外嫂;内弟:面称从妻/子称,叙称从子称或称为外弟,内弟媳:面称直呼名字或从子称,叙称从子称或称为外弟老婆;妻姐/妻妹:面称均从妻/子称,叙称除从子称外,还可分别称为外姊/外妹。
2.其他姻亲亲属称谓
伯祖母:伯婆;叔祖母:阿婆、满婆;姑祖父:老大姑丈、老姑爷;伯母:叔母:叔婆;姑父:大姑丈、姑爷;姨父:大姨公、姨公;舅母:舅婆;嫂子:阿嫂、排行+嫂;姐夫:姊夫。以上均为长辈或平辈中年长者的亲属的称谓,这些亲属称谓面称和叙称均相同。
弟媳/妹夫/母媳/女婿都为晚辈和同辈中的年幼者,因此其面称均直呼名字,叙称分别为从子称/从子称、妹夫/新晡/阿郎、女婿
二.广西博白客家话亲属称谓的特征
(一)构词特征
博白客家话亲属称谓词主要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博白客家话亲属称谓的单纯词较少,有“爸、妈、哥、姊、子、女、孙、塞”这几个,而合成词的数量远多于单纯词,合成词内部又包括了附加式、复合式、重叠式三类。
1.附加式
博白客家话亲属称谓附加式合成词由词根和词缀构成,整个合成词的词汇意义主要由词根来承担。其附加式主要有前缀+词根、词根+后缀这两种形式,其中前缀+词根的附加式合成词远多于词根+后缀的附加式合成词。
(1)前缀+词根
博白客家话中,前缀“阿”可用于构成绝大部分亲属称谓,其附着于亲属称谓、人名姓氏、排行(排行的数字只能是一到十)之前,表示亲昵的意味。前缀“阿”可以用于构成不同辈分的亲属称谓,其可用于祖辈亲属称谓,如“阿祖公、阿祖婆、阿公、阿婆”;可用于父辈亲属称谓,如“阿爸、阿妈、阿伯”;可用于平辈亲属称谓,如“阿哥、阿嫂、阿姊”;可用于子辈亲属称谓,如“阿侄、阿郎”。
前缀“老”在博白客家话中,用于构成亲属称谓的频率也很高,“老”用于亲属称谓前,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表示年长辈分高和尊敬的意味,用于祖辈以上的亲属称谓,如“老姐公/婆(外曾祖父/母)、老太姑/老姑(姑祖母)、老大姑丈/老姑爷(姑祖父)”;另一种是表示亲切、亲昵的意味,用于平辈亲属称谓上,如“老弟、老妹、老表、老公、老婆”。其中,老派认为“老公、老婆”的称呼过于黏腻亲密,故只在叙称时才会使用这两个称呼,而不用于面称;而新派受普通话的影响加之其在情感的表达上往往会比老派更直接、热烈,故会将“老公、老婆”这两个称谓语直接用于面称。
(2)词根+后缀
博白客家话中,后缀“佬”用于构成亲属称谓的词只有“外父佬”一词,该词中的“佬”没有附加任何感情色彩,只用于区分性别,表示男性。
2.复合式
博白客家话复合式亲属称谓词有联合式和偏正式两种,其中联合式亲属称谓词较少,且多为合称称谓词,如“爷娭、子嫂、公婆”等;而偏正式亲属称谓词居多,如“姐公、姐婆、表哥、表弟、舅公、舅婆、外哥、外弟”等。
3.重叠式
博白客家话中,重叠式亲属称谓词较少,主要为新派所使用,而老派往往采取相应的附加式来称呼,如新派中的“爸爸、妈妈、哥哥、姊姊”,老派称呼为“阿爸、阿妈、阿哥、阿姊”。新派所使用的重叠式亲属称谓词是受普通话的影响而产生的,随着当地交通的改善,对外频繁的交流以及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教育的重视,博白县博白客家话词汇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重叠式亲属称谓词的使用就是受普通话影响而产生的现象之一。
(二)用法特征
1.区分面称和叙称
博白客家话亲属称谓面称、叙称有别,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亲属称谓有面称和叙称,且面称、叙称词形一致的。这种情况大部分出现于长辈亲属称谓和平辈亲属称谓中的年长者,长辈亲属称谓和平辈中的年长者的亲属称谓面称及叙称词形大部分一致,都按亲属称谓来称呼。如“祖父”面称和叙称相同,均称为“阿爹”。
二是亲属称谓有面称和叙称,但面称、叙称词形不完全一致或完全不一致的。这种情况只存在于称呼“堂哥、堂姐”和夫系、妻系姻亲亲属中。如对“堂哥、堂姐”,当面称呼时,和亲哥、亲姐一样都称呼为“阿哥、哥哥”“阿姊、姊姊”,以表示亲密,而叙称时,则称呼为“堂哥、堂姐”,以此来和亲生的加以区别。再如称呼丈夫的父母,当面称呼,一般采取从夫称,而叙称则称为“家官爷”、“家娘婆”;称呼妻子的父母,当面称呼,一般采取从妻称,而叙称则称为“外父佬”、“外母婆”;称呼妻子的兄弟姐妹,当面称呼,一般采取从妻/子称,而叙称除了可以采取从妻/子称外,还可以用“外+中心词根”的形式来称呼,如“外哥”“外弟”“外姊”“外妹”。夫系、妻系姻亲亲属称谓中存在大量面称和叙称不一致的情况主要是由区别血亲和姻亲导致的,如叙称时,将妻子的兄弟姐妹称呼为“外哥/弟/姊/妹”时,人们会立刻明白这指的是妻子的同胞兄弟姐妹,而不是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
三是亲属称谓只有叙称,而无面称。这种情况只存在于平辈中年幼者的亲属称谓和晚辈亲属称谓中。在博白客家话中,长辈面称晚辈时,常常直呼其名字,叙称时,才以亲属称谓称之;而晚辈称呼长辈和平辈中的年长者时,面称叙称都一样,只能以亲属称谓称之。这与尊长、讳言长辈名号的传统习俗有关,因为不能直呼尊长的名号,故面称只能以亲属称谓称之,而对于年幼的平辈亲属和晚辈亲属可直呼其名号,因此面称时就不一定非使用亲属称谓不可[5]17。
2.存在从他称谓
博白客家话的从他亲属称谓集中表现在称呼具有姻亲关系的亲戚上,主要有从妻称、从夫称、从子称。男女结婚后,男女双方对双方的亲戚往往采取从配偶称谓,如当面称呼公公婆婆和岳父岳母为“阿爸、阿妈”;而在生育孩子后,男女双方逐渐开始跟随孩子称呼,如称呼妻子的哥哥即孩子的舅父为“大舅”,就是隨子称。
3.存在异形同指的现象
亲属称谓的“异形同指”指不同的称谓形式指称同一个亲属对象,博白客家话“异形同指”现象主要表现在称呼“父亲”和“母亲”上,称呼父亲为“阿爸、爸、爸爸、阿伯、满叔、阿叔、阿哥”,称呼母亲为“阿妈、妈、妈妈、叔婆、阿嫂”。其中,“阿伯、满叔、阿叔、阿哥”“叔婆、阿嫂”都属于偏称。偏称存在于许多方言区,在过去经济落后的时代里,人们的认识不高,受民间封建迷信心理影响,为了避免父母与子女相克,而不让子女按照真实反应亲属关系的称谓来称呼,代之以比较疏远的亲属关系称谓来称呼。偏称多存在于老派中,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认知的提高和普通话的推广,偏称的使用逐渐减少。
(三)文化特征
1.长幼有别
博白客家话亲属称谓对长幼有较明确、细致的区分,从纵向看,博白客家话的亲属称谓有行辈之别,其亲属称谓明确区分为曾祖辈、祖辈、父辈、平辈、子辈、孙辈、曾孙辈等辈分,不同辈分使用不同的称谓,其称谓的核心词根亦不同,如曾祖辈称谓的核心词根为“公”“婆”,祖辈称谓为“爹”“姐”,父辈称谓主要为“爸”“妈”“伯”“叔”等,子辈称谓主要为“子”“女”“侄”“甥”等,孙辈称谓主要为“孙”,曾孙辈称谓为“塞”。从横向看,平辈之中,也有长幼之别,如以自己的兄弟为例,比自己年长的称为“阿哥”,比自己年幼的称为“老弟”。而在同一类亲属有多个时,往往采取“排行+亲属称谓”的形式以区分长幼。再者,博白客家话中,长辈和年长的平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字,但晚辈却不可以直呼长辈和年长的平辈的名字,可见博白客家话亲属称谓不仅长幼有别,尊卑亦有别,遵循了严格的宗法观念。
2.内外有别
博白客家话亲属称谓在对宗亲、外亲和姻亲亲属的称谓上存在明显的内外有别的现象,且往往能体现出亲属关系的远近。如亲兄弟姐妹面称叙称分别称为“阿哥”“阿姐”“老弟”“老妹”,称呼妻子的亲兄弟姐妹叙称却称为“外哥”“外姊”“外妹”“外弟”,以词根前加“外”来区分宗亲和姻亲;母子的子女称为“孙子、孙女”,女母的子女称“外甥孙、外甥孙女”,不仅称谓形式有所变化,其前加修饰成分“外”,亦是为了区分内孙和外孙,可见宗亲外亲有别。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比起外亲和姻亲亲属,博白客家人更重视宗族亲属,认为宗亲亲属和自己更亲。
3.男尊女卑
受封建宗法观念的影响,博白客家话亲属称谓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如姑妈的丈夫分称“大姑丈”“姑爷”,而姨妈的丈夫却都称为“姨公”;合称中存在“男前女后”的排序,如:“爷娭”“公婆”“叔嫂”“子女”等,男性语素总是置于女性语素之前;同时,“孙”指孙子,要表示孙女则需要加上表性别的标记“女”。这些都体现了男女关系的不对等,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观念。
博白客家话亲属称谓是展示博白客家方言文化的重要窗口。探析博白客家话亲属称谓可以揭示出博白客家话亲属称谓所呈现的独特形态和文化内涵,同时有利于博白客家方言的保护,且近些年来,许多地区的学校,大力挖掘地方方言与文化,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与文化课程,亲属称谓既能够体现方言词汇的面貌,又具有深厚的地方文化,记录并分析其形体与文化内涵,有利于为相应地区的方言文化教学提供丰富的材料。
参考文献
[1]郑蕾.始兴县客家方言亲属称谓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2]肖俊.西昌黄联关镇客话的亲属称谓[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04):14-18.
[3]何传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成都客家话亲属称谓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8.
[4]廖小曼,甘于恩.汉语亲属称谓问题与岭南语言资源[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9:55-135.
[5]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