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宏斌
摘要:信息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信息科技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本文遵循分层教学的理论,以《电子表格-函数》一课的教学为例,采用分层次教学法来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信息科技;分层教学;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3)11-0069-03
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
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分组,做到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主要有最近发展区理论、掌握学习理论以及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现有水平与期望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并指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强调个别指导、分组教学、集体讲授或集体谈话这几种教學的形式为最佳结合。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而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需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将学生进行分类,并对每类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掌握学习理论要求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则要求我们在分类的框架内进行个别教学,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分层教学在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分层策略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的不同,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A类(人数比例为1/6)为基础较好,且对信息技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这类学生通常对信息技术有较强的研究欲望;B类(人数比例为4/6)为基础较好、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这类学生能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项内容,属于纯粹为学而学的类型;C类(人数比例为1/6)为基础一般、对信息技术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这类学生学习能力偏低,需要经过一定的指导才能完成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
2.分类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复式”授课的方式组织三个层次的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各自的学习。对A类学生采取“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安排适当超越教材要求的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下,学生积极反刍已有知识,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究、相互讨论等形式去探索、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WPS文字表格使用的问题上,对于A类学生,教师提出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张较为复杂的表格,只提示可以通过表格的绘制工具来操作,让他们挖掘各自的潜能合作完成。对于B类学生则采取类似教学的方式,即以教材范例的研习为主要学习任务,通过例题的训练来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同样以WPS文字表格为例,教师先给B类学生讲解简单的表格制作方法,让他们在指导下动手制作简单的WPS文字表格,之后在简单表格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制作较为复杂的表格。对于C类学生,教师围绕教材例题,采用边讲边练、逐步讲解的方法,让他们跟着教师逐步进行操作,最后完成整个作品,达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
3.伙伴学习
学生的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间知识与技能上的差异是学生跨组合作学习的基础。这种跨组学习,就是“兵教兵、兵练兵”的伙伴学习。例如,一个A类学生带几个B类学生、几个B类学生带一个C类学生的办法就是伙伴学习。需要注意是,教师需要将每类学生的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不要采用如A类学生帮扶C类学生的方式。
应用实例
下面,笔者以《电子表格-函数》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采用分层次教学法来提升课堂效率,提高教育质量。
1.布置任务
课堂学习任务是制作《2022秋季运动会汇总表》,学习基本要求如下表所示。
2.讲解要领
教师讲解单参数和多参数函数的功能及语法结构,通过对sum、if函数的使用方法操作演示,探索同类型单参数和多参数函数的基本用法。给学生5分钟时间实操,不能完成模仿操作的为C类,完成模仿操作的为B类,同时结合平时观察,在B类中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编为A类,并调整座位。A类和B类分别坐在教室的后排和中间,C类学生在前排就座。
3.分组实操
教师将学习任务单和学习说明书直接分发给A、B两类学生,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经验,通过翻阅教材、网络求助或伙伴研讨,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针对C类学生,按部就班地边讲解边让学生模仿操作,逐步完成各个函数的练习。同时,教师也为有需求的B类学生及时地提供帮助。
4.成果展示
在A、B两类学生中挑选完成度较好的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并讲解实操体会及对函数的理解。教师根据展示学生的经验,引导大家操作尝试,以加深对函数意义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操作技能。对于C类学生,即使还不能完成任务,教师也应安排学生将自己学会的知识展示出来。
5.评价激励
只要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里有所得、有所成,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即便没有完成任务,教师也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千万不能做“跨阶”评价,即不能用A阶的要求评价B、C两类学生,不能用B阶的要求评价C类学生。但是,教师要用高阶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夯实基础。
6.进阶学习
在开展分层教学后,学生在操作技能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要想减少差距还需要课内课外联动。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安排A类学生帮助B类学生向A进阶,B类学生帮助C类学生向B进阶,并要求将这种伙伴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
反思
1.分层教学要求教学要从实际出发
上机操作是信息科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且开发的教学内容要贴合学生的生活(不能局限于教材范例),对不同的学生量体裁衣,形成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设计不同水平的训练题目,让操作技能差的学生做低阶基础操作,让技能好的学生做高阶提升训练,这种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有利于各个层次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2.建立师生合作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在分层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相互合作,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会更愿意与教师交流、探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会得到提升,教师的教学也会变得轻松,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得到提升。
3.采用多元评价激励学生共同进步
公正、恰当的评价方式对“分层教学”在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公正、恰当的评价是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手段。在信息科技教学中要想使分层教学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基于学生表现的多元的评价体系,且这种评价方式应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方面来考虑,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向上发展。
总之,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挖掘学生潜能为己任。在中学信息科技课堂中采用的分层次教学法,既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法”,同时也是一条提高信息科技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勇诚.伙伴+:让初中教育持续升值[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
[2]焦会银.论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基于弗莱雷本体论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21(06):20-26.
[3]李锋.发展数字素养与技能,培养数字公民[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