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及思索

2023-06-07 01:47:32曹妍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班主任

曹妍

摘  要: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道德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作为小学德育工作的最主要实施人,其德育的工作实效性与德育成效密不可分。文章讨论了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师德育观念淡薄、德育方式较为单一、德育内容没有与学生实际生活较好地结合、班主任家校联系没做到位等,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德育相关的课堂活动内容做出探讨,旨在为班主任进行班级的道德教育工作提出改进措施,供各位教育工作者进行参考。

關键词:德育;小学教育;班主任

小学德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道德发展等处在重要的过渡时期,对该年龄段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然而我国的道德教育仍存在一定问题,未完全按照该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德育教学,德育的方式有待创新。另外,学校德育只是道德教育的环节之一,班主任不仅起到直接教育的作用,更要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让德育贯穿小学教育的全程。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德育的内容及重要性

(一)小学德育的内容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规定: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道德、形成文明行为习惯的青少年公民是德育的重中之重。2017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对中小学德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总的来说,小学德育包括:理想的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目的是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诚信友善的待人之道、坚定奋斗的钻研精神等通过教育贯穿青少年的发展。

(二)小学高年级班主任进行德育的重要性

1. 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小学是整个学校体系的基础环节,而道德教育是传播社会规则、精神文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受年龄、社会阅历等的影响,智力、判断力等都处在发展阶段,且表现出单纯、善于模仿、缺乏规律、活泼好动等特点。随着年龄的增加,小学生的知识和理性思维都在不断发展,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道德发展等方面出现心理学理论定义的关键时期和过渡时期,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进行道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价值观的建立有直接影响。

2. 小学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小学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中心,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最为密切。因此,班主任不仅是道德教育的执行者,也是家校之间的联系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纽带,也是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小学教师要处理好自己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好班级的工作,也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教育。

二、目前我国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的德育观念淡薄

1. 德育内容不贴近生活。儿童期学生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其喜好通过生动、灵活的学科知识探获世界。而道德教育的内容如: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具有哲学的抽象性,儿童难以理解并与现实世界结合。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不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情况。部分教师的教育内容停留在教材层面,没有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缺乏生趣的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难以理解道德要求背后的实质。

2. 德育内容不够全面。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校德育存在偏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教育等不够重视。高年级小学生逐渐走向青春期,开始出现个人意识高涨、叛逆等心理。对该年龄段的学生需要进行更多的心理关注和引导,如进行挫折教育、帮助学生通过正确渠道建立自尊,形成自我认知能力,注重对其进行情绪管理的教育等。

另外,青少年犯罪层出不穷也暴露出道德教育中对法制教育方面的薄弱。小学生的法制意识不够强,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判断。学校作为教育的主渠道,要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良好法律意识,培养其成为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配合不够

学校教育在德育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在德育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部分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与家长的接触并不密切,家校沟通的方式很少,社会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教育设施和环境。学生在校期间会存在家庭或社会因素导致的隐藏问题,家长若对学生不够关心,社会对存在的问题也不重视,仅仅靠学校无法解决学生的道德问题,容易造成德育管理效率低下的结果。

(三)德育方式较单一

部分教师将思想道德要求以理论的方式讲授给学生,缺乏相互交流,学生学习较为被动,缺乏情景性和实践性,没有体现与学生的平等和民主。学生作为接受主体无法主动地带入思考,无法理解道德要求的真正内涵。

1. 重共性,轻个性。教师将学生作为整体教育而忽视了每位学生都有独特的成长环境和先天差异,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忽略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不进行分层次教育。道德教育就是关注人性,这种缺乏沟通与理解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

2. 教育的手段传统、单一。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已经充斥着每个学生的生活。口授、板书等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不够生动,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提高小学高年级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一)班主任应充实自身,提高道德观念

1. 充实自身,改善教育方式

(1)提高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自主性。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对较为抽象的道德教育教学效果不够明显。教师需要和学生共同参与德育活动,教师提供优质的德育教学材料和环境,策划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感受与体验,让学生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认知、活动与体验。

(2)从教学内容的填鸭观转变为实践观。填鸭教育通过理论传授,让学生被动接受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最终完成知行合一道德内化。这种说教的教学形式偏于僵化,忽视了学生作为“人”具有其自身的需要与思想,压制了创造性。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将德育的标准作为学生行为的指南,因此道德实践至关重要,学生的品德发展需要在具体活动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感知与习得。通过与外部环境的活动,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品德与行为。因此,班主任要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 提高自身道德观念

(1)班主任要有高尚的品格。班主任需要提高自身道德水准,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境界,知行合一才能言传身教。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者自己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素质,用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

(2)提高综合能力。首先,学校德育工作对班主任综合能力有更高要求,班主任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观察学生的动态变化,从现象看到本质,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次,要有组织管理能力,处理好班级的大小事务,优秀的班集体才能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氛围。另外,德育工作对教师的创新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一定要求,这样才能在面对不同个体时因材施教,与家长、社会密切联系,做好沟通。最后,保持自我调控,班主任的工作内容繁杂,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情绪,才能以健康的状态面对教学工作。

(3)班主任要有真挚的情感。没有情感的道德教育是没有温度的。关爱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德育更是如此,班主任要让关爱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儿童期的学生渴望被理解与尊重、被信任和聆听,班主任作为学生的情感寄托,更渴望得到班主任的关怀。只有将真挚的情感贯穿德育,学生才能在爱中感受到道德的真正内涵。

(二)改进教育方式

1. 榜样示范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长期以来,小学德育总是看重教师的理论教学,强调外力作用,而忽视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才能使道德在学生心中真正内化。在德育中,教师可提供具体情景,带领学生遵守社会秩序,抵制不道德行径,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需要。

2. 德育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德育教学要多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合一”。一方面,将实践活动引进来,德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融入小学思品课教学中,使德育和生活有所联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带领其进行小组讨论,交换思考结果,通过实践产生真实体验。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制定活动方案,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在事件中总结经验,形成对道德规则的判断。如通过升国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尊老爱幼来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勤奋学习是承担作为学生的社会责任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样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素养及综合素质。

(三)组织校园活动

1. 爱国主义教育。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是小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讲解先烈的英雄事迹,介绍中国近代史,同样能帮助学生了解国情,激发学生爱国爱党之热情,培养其奉献精神。

2. 集体主义养成。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地球日活动帮助其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组织清明扫墓,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培养其爱国情怀;举办科技节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创新精神。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相互合作交流,学会解决冲突和自我表达,感受团结合作的内涵,有利于其集体主义的养成。

3. 法制规范教育。教师通过讲解各种法律案例,让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使其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提高其对危险的识别能力,从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远离违法犯罪,保护自身安全。

(四)促进班级管理的配合

班级管理需要班干部的配合,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右手,可以帮助班主任管理班级事务,减轻班主任的工作量。班干部是班级同学的榜样,同学们喜欢观察、学习班干部,班干部是团结全班同学共同进步、促进班主任的工作顺利进行的桥梁,培养一支强大的班干部队伍对顺利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意义重大。良好的班风可以促进全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促进个人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促进集体良好作风的形成。学风是学习氛围和集体行为的集中体现。

(五)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之间的合作

小学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德育宣传,这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須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达成德育共识。要发挥学校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调动家庭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基本作用,加强社会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支持和平台作用。

动员小学家庭道德教育需要班主任搭建桥梁,从家长与学校的合作层面出发,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重视家长会的作用,得到家长的支持与合作,帮助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通过对特殊家庭情况的学生进行家访,帮助家长改变重学业成绩轻道德教育的思想,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更好地进行道德教育。

四、结语

文章对班主任德育教学中存在的教师德育观念淡薄、德育方式较为单一、德育内容没有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较好的结合、班主任家校联系没做到位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从班主任自身层面出发,需要其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和职业技能水平,用榜样示范与自我教育、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小学生德育工作,组织相关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事件中感知道德规范,达到道德内化,成为遵纪守法、热爱祖国、敬业诚信的良好公民。

参考文献:

[1]李玉. 浅析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02):116-117.

[2]韦蓉. 我国小学德育实践的现状及启示研究[D]. 安徽医科大学,2020.

[3]毛泽莲.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提升的意义和策略[J]. 甘肃教育,2020(22):22-23.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德育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0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夸夸我的班主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
中学生(2016年13期)2016-12-01 07:03:44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25:12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