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育策略研究

2023-06-07 15:09:43王玮
天津教育·下 2023年2期
关键词:家人德育工作新课标

王玮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顺利展开德育工作,本文以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结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提出教师可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展开德育工作,在德育目标设计环节细致分析教材和学情,在教学环节通过生活化导语、生活化案例和生活化作业展开德育工作,并通过短期评价、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让学生将良好的道德修养展现于日常行为中,使其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研究缘起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发布后,笔者认真进行研读,进一步加深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新课标课程性质版块第一句话便指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课程理念版块强调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可见,德育是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教学经验,重新反思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小学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自古以来,我国教育便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很多贤者均强调“立人先立德”的道理。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如何提升德育效果已然成了一个热点话题。当下,虽然各学科教师都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了德育元素,但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难以在保障顺利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教师渗透的德育元素,因而德育工作开展的时间和深度难免受到影响。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则为“道德”与“法治”两个层面,“道德”与“法治”相辅相成、互相渗透,每一课的内容均与德育相关,有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优秀道德品质和积极价值观念,辅助其理解学校和其他学科教师组织德育活动的意义,是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渠道,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

第二,提升德育工作开展实效性是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新课标中阐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总目标均与德育相关,如“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具备家国情懷、民族自豪感,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集体意识,以及尊重师长、仁爱孝悌的品质等;学生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等素养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修己慎独等意识。以上学生品质和意识的形成均源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可见,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是保障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的基础。

综上,在新课标的影响下,笔者重新审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产生了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分析教学案例、参与研讨会等方式分析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二、新课标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策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几点新课标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策略,下文将结合教学案例,细致论述提升德育效果的路径,希望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目标定位: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为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应在明确知识和能力教学目标的同时,科学设计德育目标。在设计德育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分析教材,对照新课标中的内容找出德育切入点,做到德育工作的有的放矢,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同时,教学目标的设计离不开学情分析环节,只有掌握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活经历和心理动态,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通过与学生沟通和家长交流、观察学生课堂和课间表现等方式分析学情,找到学生难以理解的德育要素,从而挖掘出德育工作开展的重点,在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分析如何突破德育重点,最终为促进学生发展设计科学的德育目标。

以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流程找出本课教学的德育目标:

1. 分析教材,找到德育切入点。

通过阅读教材,教学期间学生需要回顾家人爱自己的方式,领悟“家人之间要互相关爱”的道理,并在接受家人的爱的同时,让家人感受到自己的爱。对照教材,可以找出第一学段(1—2年级)课程目标中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感知父母的辛劳,要孝敬父母”“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减轻父母的负担”的目标,明确第一学段(1—2年级)课程内容中“尊敬父母长辈、体贴家人、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教学内容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自然找到德育切入点——围绕家庭展开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爱家人、体贴家人、为家人付出的品质。

2.了解学生,找出德育重点的方法。

教师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随机与多位学生进行对话,通过“爸爸、妈妈照顾自己的方式”“与家人发生过哪些难忘的故事”“生活中是否曾经与家人发生过矛盾”等话题与学生平等对话。在此期间,不仅有助于使学生受到影响,反思自己与家人的相处过程,在学习前便产生感知父母的辛劳,有助于教师更多地收集学生信息。这样,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都喜欢“慈父”“慈母”,对家中的“严父”“严母”有着较强的畏惧情绪,也有部分学生很爱自己的家人,但却缺乏向家人表达爱意的意识。此时,教师便可以顺利找出本次教学的德育重点——教会学生从细节处找到不易察觉的爱,让学生学会体贴家人、为家人付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喜好,了解其感兴趣的学习方法,优化教学目标设计。

3.综合分析,设计德育目标。

在分析教学新课标和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将本课德育目标设计为: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教材中图文信息的启发下,感受生活中来自家人的爱,意识到照顾自己、宠爱自己是家人表达爱的方式,家人鼓励自己尝试独立、严格要求自己也是表达爱的方式,并使学生形成“与家人相互关爱”的意识,分析如何在生活中表达自己对家人的关心,于生活细节处体贴家人。

案例分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对于教师而言,“器”指准备工作。教师要细致分析教材,可以对照新课标从教材的图文中深入挖掘开展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渠道收集学生信息,找出德育重点和方法,顺利设计本课德育目标,为教学准备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有助于教师顺利完成德育教学任务。

(二)教学环节:结合生活元素开展德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期间,教师要帮助学生打破课本与生活的壁垒,让生活元素贯穿德育工作开展的始终,聚焦学生成长期间的实际问题与需要,围绕生活优化教学环节,让德育主题和德育活动成为学生成长的“脚手架”,帮助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从容地面对生活,分析哪些行为是“缺乏道德意识”的行为,探究如何在生活中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带来方便。教师可以在新知导入环节引入生活相关的视频、故事和新闻等,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围绕导入话题深入分析教材,并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解析生活案例,自然地将课堂活动与德育结合起来。作为课堂教学成果的检验和教学内容的补充,作业也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内容。教师可以将生活元素渗透于手抄报、思维导图等书面作业或小组实践、个人实践等非书面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强化德育效果。

以三年级下册“同学相伴”的教学为例,为使学生养成热爱集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关心集体内每一个人的意识,教师可以组织以下教学活动:

1.结合生活导入,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在导入环节中,通过微视频展示多个情境:

情境一:班级获得了流动红旗,教师对班级内的每一个学生提出表扬,指出荣誉是大家共同创造的,属于每一个人。

情境二:运动会上,学生们参与拔河、接力赛、两人三足等活动,在比赛中每一个运动员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情境三:体育课上,很多学生一起踢毽子,而一位脚踝扭伤的学生独自坐在角落观看学生们参与体育游戏。

……

结合生活情境,教师要与学生展开讨论,请学生分析不同情境中的现象,谈论自己的想法。在此期间,学生可以与教师展开讨论,分析视频内涵,为教材图文的解析奠定基础。

2.分析生活案例,渗透德育要素。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理论知识相关文字较少,为帮助学生解析本课中与道德品质相关的要素,教学期间,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分析生活案例,这样,教师便可以自然地渗透德育要素。本课教学期间,教材中的图片案例与学生日常生活关联紧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也可以引导其细致解析导入环节的生活案例,进而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自然地实现本课德育目标。

3.布置生活作业,强化德育效果。

课堂教学结束后,为强化德育工作的开展效果,教师应适当布置生活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课堂所学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结束后主动与同学进行沟通,参与趣味游戏、学习、体育运动等集体活动,使其感受到同学相伴的乐趣。

案例分析: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子语类》卷十四)。在上述案例中,通过课上结合生活元素教学,可以使学生“知之愈明”,而课后时间做作业的设计,则是让学生做到“行之愈笃”“知之益明”,显著提升德育质量。

(三)教学评价:将德育落实到日常行为中

新课标指出:“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可见,有效组织教学评价是提升德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以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评价环节:

1.短期评价,学思统一。

短期评价主要指课堂评价和课时作业点评。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会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灵活进行评价。如教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内涵时,部分学生会主动表示自己不会欺负别人,也不会讨论别人的隐私。同时,也有学生会提出自己在生活中曾议论过他人的隐私,并表示愧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本课所学格言“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对学生进行点评,表达对学生的肯定,使学生意识到在学习期间,应该认真思考,分析如何将所学践行于实践中,做到学思统一,为将美德践行于日常行为中做好思想准备。

2.中期评价,学用统一。

学而不用,则难以实现德育工作开展的价值。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展中期评价,即在完成本课课堂教学一段时间(3—5天)后,根据学生的言行举止展开评价。如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受到家长、教师的影响,积极关注时事新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指出学生真正在生活中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针对期末考试将至,部分学生却未能认真复习的行为,教师也需要通过与其进行对话巧妙进行点评,在中期评价中使学生将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表现于日常学习活动中。

3.长期评价,知行统一。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因此,为帮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教师应长期收集学生信息,展开评价。本课为本学期最后一课,完成中期评价任务后,学生便开始了暑假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寻求家长帮助,请家长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将传统美德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新学期开学后,教师也要寻求其他教师的帮助,在修身、治学、博爱等层面对学生的言行进行点评,使其在长期的监督和指导下,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案例分析: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礼记·学记》)。科学组织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明确自我提升方向。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短期评价中对学生进行肯定,可以优化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而在中期、长期评价过程中,能够在肯定学生良好行为举止的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有助于使其“知德行发展之困”,然后强化自我监督意识,有所侧重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而将传统美德外化于行,保障德育工作开展的时效性。

三、结语

简言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对其终身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有助于使其更好地创造社会价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关注到课程特点,明确德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评价的开展等角度展开思考,自然将德育工作渗透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解析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将美好的品质、积极的观念等外化于行,助力其成長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才,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家人德育工作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海峡姐妹(2019年9期)2019-10-08 07:49:16
家人不支持直销怎么力?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人间(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2
我的家人
亲子(2014年9期)2014-10-23 10:04:11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