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璐
[摘 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面临着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式僵化等问题。本文从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针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和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信息化、现代化社会的到来,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但需要科学家、工程师,更需要高素质技能型和劳动型人才,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形势下,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逐年上升,与此同时,高职在校生的规模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但从总体上来看,职业教育依然是现代教育体系发展中的短板,尤其是近几年,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要求和期待在上升,这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对高职学生的实际培养过程中发现,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阻碍其得到良好教育的关键因素。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当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内容大多延续了普通大学的培养模式,部分内容和结构并不符合当下高职学生的需求。而受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所面对的心理压力更大,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高于其他人群。因此,建立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的课程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1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受社会文化因素和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思想冲击,呈现的心理特征也与普通大学生略有差异。与此同时,社交媒体软件所带来的大量信息的冲击,也让现如今高职学生的心理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1 价值观念多元化
大学阶段是个体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受互联网发展的影响,网络已经渗透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高职学生的学习交流也因此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知识面的广度不断延伸[1]。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遇到问题后能够结合问题和环境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勇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甚至喜欢以成年人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复杂性特征,也给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网络中所存在的良莠不齐的信息,对身心发展不够成熟的高职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认不清理想与现实的区别,这侧面表明了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
1.2 自我意识增强,个性化特征明显
高职学生的自我意识体现为其独立倾向明显,他们想要摆脱他人,尤其是家长、老师的监督和支配。他们开始独立地看待并评价权威、集体和社会,不再简单地认同和跟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随着独立性的提高,高职学生的自我控制性也有所增强,能够更加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对自己进行有效地约束。然而,大学生在走向独立、追求个性化的过程中,又会出现“矫枉过正”的问题,表现得过分独立,甚至是逆反。
1.3 缺乏自信,学习动机不足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过去的学习生涯中大多成绩不理想,相比普通高校学生,高职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学习适应性不良、缺乏学习动机等特点。首先,高职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依然保留着高中的学习习惯,采用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不善于主动学习,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和节奏。其次,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很多高职学生是因为高考失利进入了职业院校,他们大多把这种失败归结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强,这种习惯性的错误归因方式会让他们在学习中自责,自然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具体表现为不愿意上课、不能集中精力专心听课、不愿意动脑筋、厌倦学习等。
1.4 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但是过度依赖网络
“00后”的高职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成长起来的,他们与网络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到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的影响,高职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强,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再只关注现实生活环境,而是会通过便捷的网络条件,扩充各种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谋取新的发展。但是,网络在给高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部分学生被网络舆论导向所左右或是对网络过度依赖,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有的高职学生在网络环境和网络游戏中寻找精神的寄托[2],逐渐脱离现实生活环境、逃避社交,不仅严重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也导致这部分高职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不愿走出舒适区,心理问题逐渐凸显。
2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现状
2.1 教学内容落后
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心理课程,其内容主要以心理学导论、情绪管理以及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等部分为主。与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材相比,可供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的心理健康教材相对较少,只有寥寥数本是从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编写而成的。这导致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发展不统一,难以满足现在心理变化迅速的学生群体。而且现有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很多学生表示在上课过程中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的滞后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无法起到改善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的作用。
2.2 教学形式单一
心理健康课程重在激发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所以有效的心理课程需要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或者根据课程目标设置不同的活动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但因为心理健康课程是公共基础课,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的多是大班教学模式,每堂课的学生接近二百人,受师资力量、教学场地和上课人数的制约,目前心理课程能够采取的授课方式还是以讲授法为主,课程主要围绕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由教师向学生讲解。这种通过理论教学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3 教学课时量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总共只有32个课时,分两个学期授课,这与涵盖内容较多的心理知识和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不相符的。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宽泛,涉及高职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取舍,无法有效关注到学生所重视和需要的知识。
2.4 学生的思想上存在误区
高职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依然存在误区,一方面,部分学生认为只有有心理方面疾病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3],而他们普遍认为患有心理问题、精神问题的人就是“神经病”“精神病”,并且部分学生对于患有精神性疾病的人有排斥心理,从而不能客观地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另一方面,部分高职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知识无关痛痒,即使认真学习了,也没有实际的作用,所以相比而言,他们更愿意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上去。
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进对策
3.1 明确课程的性质和定位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课程的开设旨在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育其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其心理健康素质,使其掌握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并优化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同时,教学内容的选取也要体现高职学生的特色,从高职学生目前的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3.2 精选教材,提升课件的制作质量
新形势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依然采取大班教学模式,针对现有的这种教学模式,想要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首先,教师要精心选取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同时也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根据每节课的主题和课程目标,有效结合热点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丰富教学内容。其次,教师要提升教学课件的质量,课件是现代教学中常用且必备的手段,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内容和内在逻辑,善于将文本资源、网络视频资源和社会资源相结合,做好排版工作,突出课件的实用化、简单化和视觉化,以这样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3 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升授课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因为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相关心理概念、学会相关心理知识,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在上课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和发展自我,所以这门课程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针对这样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就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讲授法,目前常见的适用于心理课堂的教学方法有创设情境法、案例教学法、互动体验法、讨论辨析法、游戏参与法、角色扮演法等。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融入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师而言,其在探索个性化教学的同时,也能够逐渐找到适合高职学生的多元化教学思路,进而寻找到适合学生的、适合不同学习主题的教学形式。
3.4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根本的问题是学生在课程中扮演的是一个“接受者”,而不是一个“感知者”[4],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更多地借助于教材上的知识点,而非学生的感知,造成了学生不能从课堂中获取其想要获取的知识。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看作一个能够让学生触发心灵的思考、切实缓解不良情绪、获取愉悦感的平台,而非简单地拆分教材的内容和章节、罗列出不同的知识点和心理学概念,要求学生去掌握。后者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感觉课堂乏味,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转变教学理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环境,拉近师生的距离,通过自主讨论、自主探究和自主表演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然、主动地融入其中,用心感受、自我体会,从而水到渠成地达到教学目的。这种参与课堂所带来的真实的感受比单一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停留的时间更长。
3.5 搭建心理健康的网络教育平台
互联网的影响力体现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全新的机遇。如何更好地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搭建符合当前高职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是需要我们去重点关注和思考的。这不仅可以打破线下教育的局限性,帮助学生拓宽掌握相关心理知识的渠道,同时还能够作为辅助课堂的形式逐渐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打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固有的刻板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活动参与度,使其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当中。因此,学校要抓住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着力构建面向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教育平台,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满足不同的受众群体的喜好,做好相关工作。
3.6 改变课程评价体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考核方式依然以记忆考核为主,通过“出勤率+期末考试”确定最终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已经脱离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初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身心健康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课程目标是课程考核的依据,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和高职学生的心理现状,考核方式的设置应当走出试卷的禁锢,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用一张试卷决定他们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动力,是否能够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在考核方式的改进中,高职院校可以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采取心理测验、撰写自我成长报告、演绎心理情景剧、做社会调研等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起单纯地让学生去理解和记忆一些概念,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而学生通过情景剧和实际调研也更能发现自身的问题,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对自身的心理状况也会更重视。
4 结语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是适应学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改革的过程中既要把握课程的目标和定位,选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课程主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明确心理课程考核体系应当遵循的原则,注重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同时整合网络平台的资源,延伸课程载体,创造多元化的学习机制,在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明月. 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 [J]. 科技视界 ,2022(11):102-104.
[2]焦蕊. 浅谈当代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9):244-245.
[3]张佳楠.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1):59-61.
[4]王兴立,白洁,孙斌,等.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5):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