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蓓
摘要:语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走向意义建构。具体思路有:创设联结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主题意义;通过差异性学习活动,助力学生合作探究主题意义;依托提升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深化主题意义。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习活动观;语篇教学;主题意义
秉持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建议。课标同时强调要以学生为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为其提供生动、真实的情境和能够调动多感观主动参与的学习时空。语篇教学中,主题意义的探究是核心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步步走进文本,挖掘文本背后的核心思想或深层含义,完成对主题意义的建构。
根据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要求,教师应创设一系列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基于此,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语篇教学的特点,笔者尝试设计了联结性、差异性和提升性三类学习活动,贯穿语篇教学全过程,带领学生走向意义建构。下面,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8 Story time板块的语篇教学为例,做具体阐述。
这一语篇属于“人与社会”主题群下的“世界主要国家的传统节日与文化体验”子主题。学生需要通过教材语篇的学习,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绘本语言素材,对“新年”这一主题有相对理性和深入的理解,同时通过了解不同城市的春节活动和习俗,分享自己的新年计划与打算,提炼出新年对人们的意义。
一、在联结性学习活动中初步感知主题意义
联结性学习活动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语篇而创设的,通过有效联结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相对完整的认识,获得对主题意义的初步感知。
首先,教师可以围绕语篇主题,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其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助其形成学习期待。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Game of Magic Eyes(魔眼游戏:通过观察,判断图片内容是否与春节有关),激活学生在五年级下册Unit 6学过的关于中国新年及其他传统节日的相关英文表达。如此,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顾学过的知识,如Spring Festival gala、Chinese Fu、big dinner等,实现经验的联结。
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激活,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感知和预设。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语篇学习,让学生通过梳理、概括、整合等活动,将与主题有关的内容联结起来,为后续深入语篇探究主题意义奠定基础。
这一语篇呈现的是Anna给Su Hai的一封电子邮件,介绍了Anna及其家人为即将到来的春节所做的计划。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What are Anna's family going to do at Chinese New Year?”略读课文,并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支架“they are going to...”。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结构,先纵览全文,以“How does Anna introduce her coming Chinese New Year?”的問题让学生寻找关键词,概括大意。再以清晰的问题指向“Which part of the passage shows it's an email?”,让学生注意文体结构(电子邮件),找出证据证明观点,并概括总结。接着,引导学生聚焦目标语言be going to结构,从语篇和主题语境中感知、理解这一结构与谈论计划相关,并理解该语篇是关于即将到来的春节的计划,为后期更好地使用该结构进行表达打下基础。最后,以问题“How did Anna organize the email?”让学生分析语篇的论述结构,通过有意识地关注每个段落起始句中的时间状语,发现文章是以“春节前—除夕夜—新年第一天—新年第二天”的时间顺序展开介绍的,表现了Anna一家人对新年的期盼。
二、在差异性学习活动中合作探究主题意义
差异性学习活动是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学习活动,旨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成为意义探究的主体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最终在合作中实现对主题意义的探究。
在这一课中,教师以学生探究得到的时间线为主线,让学生围绕“who” “what”和“why”,在进一步理解语篇内容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主题意义。首先,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三人小组,每个小组中的1号、2号和3号学生被赋予不同水平的学习任务——2号和3号学生需要通过精细阅读,精确搜索信息,将四个时间段分别与主要人物(who)和具体活动(what)相匹配;1号学生需完成更具挑战性的任务——结合生活经验及自己的理解,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活动背后的可能原因(why),即“为什么会有这些新年习俗”“这可能与什么有关”等。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会为每位学生的汇报提供不同的语言表达支架,如1号学生的支架为“This/It may be because...”,2号学生的支架为“...are going to...”,3号学生的支架为“...are also going to...”,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及水平范围内“想表达”“能表达”“会表达”。
活动中,三位学生遵从一定的逻辑,依次进行汇报。其间,每一位学生都需要仔细倾听组内其他成员的发言,调整与完善自己的汇报。比如,在“before Chinese New Year”这一时间段,其中一组的3号学生汇报:“Anna's family are going to buy some new clothes and food.”1号学生对此作出解释:“This may be because in Chinese culture, people think everything should be new. It indicates a new beginning for the coming year.”2号学生在3号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补充:“They are also going to make some cakes and tangyuan.”1号学生再对此进行解释:“This may be because cakes and tangyuan are round. They symbolize reunion.”在此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会对文本信息进行多次的理解、加工,体会到新年代表着新的开始,象征着团圆,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福,完成了对主题意义的合作探究。
三、在提升性学习活动中全面深化主题意义
语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辨语篇,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策略,形成多角度的感悟和认知,全面提升对语篇的认识,进而实现对主题意义的深化理解。为此,教师可以设计提升性学习活动,通过引入辅助材料,并创设现实情境,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认知,深化建构。
本课教学,教师首先引入与主题相关的绘本Celebrate Chinese New Year,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找出全国七个城市过春节的不同习俗,然后引导学生使用目标语言be going to及学过的其他相关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At Chinese New Year, I plan to... /I want to... /I'm going to...”的创造性语篇,借此表达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例如,有学生说:“At Chinese New Year, I plan to go to Beijing. I want to go to a local temple fair, see acrobatics, enjoy food and puppet show there. And I'm going to touch the stone monkeys in Baiyunguan Temple. Because I will get good fortune during the new year.”他運用绘本中对北京年俗的介绍,寄托了自己对好运的期盼,呈现了对主题意义的个性化阐释。
在学生充分分享观点之后,教师引导他们尝试总结形成中国丰富的过年文化的原因。基于已有的认知和教师提供的关键词提示,学生呈现了多种观点,例如:“Because of the weather and climate, the ways to enjoy Chinese New Year are totally different.”“The different traditions and customs make life at Chinese New Year colorful and wonderful.”可见,学生对新年文化有了提升性的认识,为主题意义的深入建构铺垫了厚实的基础。
这一课的最后,教师以问题“What does Chinese New Year mean to us?”引导学生思考习俗多样性背后的共性特征,提炼新年活动对人们的意义,进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经过自主探索和小组讨论,学生凝练得到了reunion、good luck、hope、fun、fortune等重要词汇。教师再带领学生回归教材,思考Anna准备开展的新年庆祝活动的意义。比如,Anna提到的“buy some new clothes and food”,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和对好运的希冀;“make some cakes and tangyuan”以及“have dinner”,是合家团圆的象征。无论是什么样的活动,其实都饱含了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表征。至此,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走向了全面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