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婷婷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经典词作,词风豪放,情感热烈,其中三次用典,传递出作者身处逆境却仍有建功立业的渴望。
课前,我布置了两个预习任务:
1.观看介绍苏轼的视频,再次梳理苏轼人生沉浮的经历,尤其关注苏轼与密州的渊源,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同时结合书下注释及视频中对“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三处用典的解说,初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2.写一段对苏轼的评价——《我眼中的苏轼》,不少于300字。
第一项任务侧重于“读”,读视频内容、读苏轼词作,视频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支架,既方便他们知人论世,又帮助他们扫清理解障碍。第二项任务侧重于“写”,学生需要凭借对视频和文本的理解,对苏轼的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总结表达。通过提交的作业,我了解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发现学生对词意的理解还局限在表层,因此,我设计了层进式读写结合的阅读实践活动。
第一步:创设情境—— 假如你就是苏轼,请你向我们描绘当时的打猎场面。可以根据诗歌内容适当增加想象和联想,并书写成文。
学生要顺利完成这个任务,除了要准确理解这首词的内容,还要借助想象和联想生动再现画面,如,什么样的黄狗,怎样牵,在问题的带领下,学生会不自觉地走入词的情境,感受到文中狩猎场面的宏伟壮观。
第二步:请圈点勾画本词中体现苏轼之“狂”的语句并批注分析。
通过上面的任务,学生已经能较好感受到苏轼“狂”的形象。现在,需要学生对苏轼的行为、语言和爱国爱民的心理等方面,對他的“狂”进行进一步分析,让文本中的苏轼形象更加立体。
第三步:针对预习作业,有学生提出:“苏轼之狂是消极和不思进取的。他既有为国效力的志向,为何不奔赴沙场,而空谈‘少年狂?即便被贬,仍为官一方,不思勤政爱民,却打猎消遣。所以苏轼的这种‘狂是不可取的。”根据这一观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这个质疑将学生对词的理解推向深处。苏轼不奔赴沙场,非他所愿,“聊”“尚”等字背后蕴藏的是深深的无奈。然而,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官做到哪里,就要为那里的百姓做一些实事。所以这首词中故意表现出的“狂”实则是在向皇帝表明立场,渴望为国效力,这样的“狂”是一种积极进取之狂。至此,苏轼的形象进一步明晰。
第四步:依据所学,为苏轼写一句墓志铭。
基于前面的分析,学生可以从苏轼的豪放,对忠义的坚守,对政治理想的渴望,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等角度对其进行“盖棺定论”,这样,对苏轼形象的理解就会变得丰富而有深度。课后,学生需要完成探究性作业——自主阅读苏轼的另外两首词《望江南·超然台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并与《江城子·密州出猎》对比读,感受苏轼在人生境遇变化下思想的转变,完成“我读懂的‘苏轼精神”研究报告,进一步感受“苏轼精神”的内涵。
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探究三大板块,学生在这篇词作中看到了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苏轼。我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古诗词教学进行了一些反思: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建构创新思维模式,深度学习已经成为一线语文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而读写结合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古诗词教学中,课前教师可以用读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学生个性表达的机会;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读写任务,助推学生的文本解读,引领学生走向文字背后;通过有意义的师生对话,以读写促发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课后,教师精心设计读写反馈训练,让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提升核心素养。
一、读写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输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上,受传统观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影响,不少教师认为古诗词教学只要多读几遍,然后讲讲重点句子的品析,分析下情感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听得多,说得少;读得多,写得少;输入得多,输出得少。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而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每一个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只有先认真研读诗词,才能落笔成文,这就于无形中“逼迫”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而不是作为旁观者。同时,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写”,都锻炼了学生“写”的能力。例如,上述课例中课前“我眼中的苏轼”的观后感写作,课堂上对狩猎画面的写作,对苏轼“狂”的批注分析,及关于苏轼墓志铭的写作,课后苏轼的研究报告,这一个个“写”的任务带领学生一次次潜入词作。学生学习古诗词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更多的是获得自己的理性思考。因此合理地利用读写结合,课堂不再是个别学生展现的舞台,而是保障了每个学生平等学习的权利。
当然,因为古诗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较远,在文字表述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而借助情境来读写结合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推进方法。例如,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化身为苏轼来描绘画面,拉近了学生与苏轼的距离,较之于传统的请学生站起来一句句翻译内容的形式,这种方式显得更灵活、生动。再如,有位名师在教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设置了开展校文化艺术节的情境,让学生为这首词写一个剧本。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需要细读该词,设置适当的舞台环境,创编人物台词,还需要根据该词的风格给该剧配乐。在情境的支持下,读写结合更加有意思。这样的古诗词课堂既有深度,又有趣味,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值得关注的是,古诗词教学要基于文本展开,切不可设计脱离文本的架空式活动,教师应在课前积极研读诗词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二、读写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精当解读词作,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
新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要“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其实,很多古诗词想要真正读懂并不容易,更谈不上有较深的体验和感悟。而读写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一步步走向作者的内心世界,促进他们的个性化阅读和写作,加深其对作者及作品的理解和体悟,进而从古诗词中受到启迪。
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借助读写结合,可以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课堂上主要采用以下几种解读方式。
1.知人论世。课前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为客观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奠定基础。如,在分析批注苏轼之“狂”时,尤其在批注他爱国爱民的痴狂时,一定要结合他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在这首词中故意表现出的与身份、年龄不相符的“狂”。
2.批文入情。即通过咬文嚼字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是学习每一首古诗词的必经之路。例如,对“千骑卷平冈”中的“卷”进行批注探讨分析。一个“卷”字,气势磅礴,狂气肆意。勾连以前所学知识可知,“卷”字在宋代以前多形容风力之大,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卷我屋上三重茅”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折”。然而在本词中,“卷”成了“千骑”的谓语,用来形容队伍的声势浩大。
3.诵读涵泳。反复朗读,潜心体会,感知文本内容,这是“写”的前提与基础。例如,要写出苏轼狩猎的场面,学生应把词中有关狩猎的内容读通、读懂、读透。所以,每一遍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只有全身心沉浸地口誦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从而落笔精准,体悟深刻。
再如教学《武陵春》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知人,了解经历知背景”“知面,描绘图景解内容”“知心,评说诗词赏深意”三个方面解读文本。课堂中基于“读”巧妙穿插“写”:或是结合词作内容,让学生写写李清照的生活状况;或是字斟句酌,写感悟性的批注;或是针对整首词写评价性的结论,即用演绎教学法对诗歌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进行分析。这些练习的目的是化古人之思为学生自己的思考,化古人的语言为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表达。
总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对作者及作品的探究方能层层深入,直逼其精神内涵。
三、读写结合有利于勾连丰富资源,提升核心素养
传统的诗歌教学中,不少教师喜欢教完课内诗词后,再给学生推荐一些与课内诗词在写作内容或是写作特色等方面有关联的作品,作为拓展练习来阅读。但是实际情况是,如果只有推荐,没有跟进检查,也不会有多少学生真正认真阅读。而读写结合的方式就有助于督促学生真正阅读,进而产生“独一无二的表达”,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提高读写水平,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性探究。比如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在分析“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一句时,教师出示不同资料对“报”的解读: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将其解读为“为了酬答满城的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周汝昌等编纂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将其解读为“快告诉全城的人,跟随我去打猎,看我像当年孙郎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学生探讨哪种翻译更为贴切,并把原因写下来。学生通过先读再写,再讨论探究,既深化了对古诗词的理解,又内化了课文的语言,将课文内容的迁移、情感的表达承载在语句运用中,落实在语言表达的积淀中,从而实现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其阅读质量的目标。
2.检验学生对诗文的把握情况。例如,学生学习杜甫的《登楼》后,感受到他“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此来为《登高》写一篇鉴赏性的文字,需要分析这首诗中杜甫的“沉郁顿挫”是如何体现的。这样适当的迁移训练,不仅可以检查学生是否真正弄懂了课上所说的杜甫诗风特点,还能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升欣赏品味。
3.扩大阅读面,滋养精神。其实当代有很多解读古诗词的佳作,如读苏轼的诗词,不妨先读一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从诸如“乐天派”“道德家”“佛教徒”等多个身份全方位认识苏东坡其人,这会对今后研究他的作品有巨大帮助。再如,学习了李白的《行路难》,不妨课后读一读《谪仙诗魂》《醉眼看李白》,了解李白的性格、诗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增加了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再以专题写作的方式进行反馈,让读懂的东西内化,让精神顿悟提升。
总之,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细读一篇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这首作品的知识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深挖诗词的内在价值。同时,用读写结合的课后反馈形式勾连一类作品,从人生境遇角度把握作者不同时期的诗词内容,创设解读新途径,也可以在群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建立信息之间联系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宏观的阅读视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读写结合在教学中的巨大效能,以读写优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深度学习,提升其核心素养,实现课堂的高效转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