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锡铭
“绝活”是指令人瞠目、让人称奇的手艺或本事。刷子李干的是粉刷一行,他之所以被人称为“刷子李”,是他刷墙就似神仙般的快活,而且手艺绝高,高到不但墙刷得令人赞叹,甚至刷完身上绝没有一点粉迹。他自己说:“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口气大得不得了。能信吗?外行看热闹,说得神乎其神,怎么让人信;内行看门道,刷过墙的人都知道,刷墙身上不染一点粉迹,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除了刷子李自己外,所有的人都认为这只是一个传说,不能太信。
怎么验证这个“传说”呢?刷子李的徒弟曹小三就出场了——他带了一双观察的眼睛。曹小三刚入门,还没有学手艺,只是做些跟在师傅屁股后面提东西的活儿。因为没有切身的刷墙体验,尽管早就听说过师傅那手绝活,但曹小三也一直半信半疑。
读罢文章,读者无不惊叹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光看题目“刷子李”,就知道文章重点要写的是刷子李技艺高绝。但是纵观全文,除了第5自然段中借曹小三的眼睛看到刷子李刷墙的情景的片段可以算是直接描写外,其他没有多少内容是直接写刷子李手艺的。整篇文章几乎都是通过徒弟曹小三的所见所闻和心理活动来展开的,即用第三者的侧面烘托,把主人公刷子李的形象绝妙地展现出来。其中写得最为传神的,是曹小三细微的心理变化。因为刚入门,还没学手艺,曹小三对师傅的认识只是听别人说的传说,感觉说得神乎其神,心里也是半信半疑,总觉得要亲眼看到才能相信。于是,就有了“疑”的开端。
当跟着师傅去李姓人家刷楼房里的九间房时,曹小三心中的疑点加重了:这么大的工作量,要不沾一个白点,可能吗?而刷子李偏偏有他自己刷墙专用的一身行头——黑衣、黑裤、黑鞋。一身黑衣刷白墙,就如同往枪口上撞。曹小三的质疑顿时变大,太扎眼了,有个细微小点就逃不掉。刷墙最考验功夫的地方在哪里呢?一个屋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这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的粉浆往上一举,准有一滴掉身上。当看到刷顶的艰难后,曹小三的质疑到达了顶点。尽管看到师傅刷得行云流水,曹小三在赞叹的同时,也更坚定了要寻找师傅身上白点的决心。所以,“有备而来”的曹小三,虽然看得心惊,但心里始终惦记着自己的观察任务。
当发现师傅的“破绽”时,曹小三像打了鸡血一样激动,他的质疑之心瞬间达到高潮,终于找到打破刷子李传说的铁证了。曹小三心中是得意的: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相信绝大部分读者此时的心情与曹小三一样,刷子李传说中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塌。可以说,随着质疑的一步步升级,量变产生了质变,所有人都不相信刷子李了。可是,刷子李却笃定自己的手艺没问题,他没有直接说出真相,而是让曹小三睁大眼睛再细看,同时还把裤子轻轻往上一提。这次峰回路转,那铁定的白点,消失了。曹小三惊呆了,他那千辛万苦找到的证据呢?怎么说没就没了呢?曹小三顿时有种失落感。刷子李一松手,白点又出现了。真的奇了,这让曹小三百思不得其解。读者看到此,也定然生出疑问,怎么回事?原来,所谓的白点只是刷子李抽烟时不小心留下的一个小洞,露出里面的白衬裤来,粗看像个粉点。谜底终于揭晓,相信此时所有读者都像曹小三一样惊讶万分:刷子李还是那个刷子李,他的传说还是那样神奇,他的形象依然高大。
这个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果,太震撼人心了。其实,这一切都在作者的布局中:從质疑的产生,到发展,到高潮,这一步步走来,读者与曹小三一样,从觉得刷子李的传说经不起推敲,到曹小三找到白点证据时,刷子李手艺高超的形象荡然无存。但真实结果揭晓时,读者瞬间又回到了起点—— 刷子李还是那个刷子李,他的传说仍旧不破,而且感受更加强烈。这种欲擒故纵的写作手法,摄人心魄。
作者的宗旨就是表现刷子李手艺的高超,但他没有直接写,而是通过徒弟曹小三的举动和心理,间接地描写出来,在质疑的产生、发展、高潮中揭示令人称奇的结果,牵动着读者的心。曹小三从崇敬到质疑再到崇敬的心理变化,侧面反映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这神乎其技的妙笔,也堪称文学造诣的“绝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