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成水
【摘 要】互助是一种心理咨询的模式,将其引入德育实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德育模式,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实施生生互助德育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组建优质小组,细化互助性德育单元;搭建互助平台,营造互动性德育氛围;渗透自主德育,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意识;优化评价机制,提升激励性德育效能;反思教育行为,保障学生主体地位”,以此优化德育框架,提升德育效果。
【关键词】生生互助;德育模式;实施策略;德育效能
德育工作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并且要做到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能从各种渠道获得知识,他们的情感、思想和个性也日渐鲜明。在小学高年级,学生倾向于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于教师、家长时常表现出敬而远之的态度。且当前的德育主要是以教师的批评、说服或榜样的激励等方式为主,过于注重学校、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以听从、遵守等形式接受德育,其德育主体地位及个人情感和意志没有受到重视。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互助是一种心理咨询的模式,将其引入德育实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德育模式,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生生互助德育模式的实践意义
(一)推动学生积极互助
互助是生物的本能,互助法则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的进化法则。学生具有互助倾向,能够进行德育互助。然而,学生的德育互助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等属性。基于班级学生的互助德育模式,有利于创造和谐的班级互助环境,减少或消除德育互助的负面属性,推动学生积极开展互助活动。
(二)助推学生德育自治
学生德育自治指的是学生结成团体,尝试自己管理自己。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能够自行组织团体,尝试自我管理。需要强调的是,自治并不代表放任自流。在生生互助德育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组建德育小组,小组内同学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各小组相互监督,相互学习,以此推动德育自治。
(三)助推班级融合发展
班级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健康发展,而学生的健康发展又能优化班级风气,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其中,生生互助德育模式将起到催化作用,其互助理念促使学生乐于帮助他人,使班级“长互助之风,行有德之事”。同时,学生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也能及时审视自己的行为,完善自己,进而让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生生互助德育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组建优质小组,细化互助性德育单元
小组学习是一种教学组织方式,其目的是“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生生互助德育模式中的基本单元有班级、小组、学生个体,其关系如图1。为了有效开展互助式德育,教师需要组建优质小组。
组建优质小组时,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目标导向。互助式德育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其工作量比较大,时间跨度比较长,学生容易失去信心,故需要组内成员的鼓励和帮助、组外伙伴的竞争和合作来推动。对学生进行分组,能让学生更有信心完成工作。学生在看到小组成果后,会进一步坚定信念。
2.遵循公平原则。为了促使互助式德育顺利实施,教师必须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体现班级管理的公平性。
3.明确职责分工。教师要对每组成员进行培训,建立相关的制度,设立组长,将任务分配给每个组员。各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到分工合作,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
组建小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合理搭配,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提供人员保障。教师还需加强小组培训和思想建设,为后续互助式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依托和思想基础。只有组建优质小组,细化德育单元,互助式德育工作才能顺利而有效地开展。
(二)搭建互助平台,营造互动性德育氛围
生生互助作为一种德育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协同配合。教师要充分利用合作互助的德育环境,寻找维系良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纽带,营造安全、和谐的氛围。为此,教师需要搭建德育互助平台。德育活动是不错的选择。
这里的德育活动是要能体现生生互助的活动。在互助式德育实践中,学生自主设计“德育小天地”小报,建立“案例分析册”。“案例分析册”集合了“德育小天地”中的最优德育案例。在建立“案例分析册”时,学生需要经历“挑选案例—筛选分析—组内交流—组外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有以下环节,具体如图2。
设计“德育小天地”是互助式德育实践的基础,而“案例分析册”是“德育小天地”中的德育功能的延续和德育效能的升华。两者看似是两个平台,实际同为一体。学生平常接触最多的是同学。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合作。互助平台的搭建,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合作交流方法,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舆论环境,纠正或减少低效的合作交流,有效渗透互助式德育。学生在设计“德育小天地”和建立“案例分析册”的过程中,通过寻找德育小故事和榜样人物事迹,进一步关注班级和社会动态,然后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在班级内傳播,营造良好的班级互助式德育氛围。
(三)渗透自主德育,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意识
互助式德育是建立在生生互助的基础上的,其本质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隶属于自主德育。因此,在实施生生互助式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德育的功能,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德育自治。
德育要遵循“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的原则。这里的集体教育,可以理解为对整个班级的学生集体进行教育,个别教育则可以理解为对学生个体进行教育。在生生互助式德育实践中,互助小组是班集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桥梁。它具有双重身份:对于班集体来说,每个小组都是个体;对于组内学生来说,小组又是一个集体。每个小组通过组外互助来影响班集体,通过组内互助来教育个体成员。学生的个人教育是由小组集体完成的,而学生间的互助又对各个小组产生影响。可见,自主德育渗透其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辅相成。
(四)优化评价机制,提升激励性德育效能
在教育教学中,及时、有效的评价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唤醒学生的思维活力。同样,在班级互助式德育实践中,恰到好处的评价也能够为互助式德育的实施营造和谐的氛围,促进学生的德育互助,让互助式德育的效能得到升华。
1.组内评价。组内成员从本组设计的“德育小天地”中选出最好的一期,以备交流和展评。筛选的过程就是组内成员对其所设计的“德育小天地”进行评价的过程。“案例分析册”的建立则是对“德育小天地”的延续和升华。其中的德育案例是从“德育小天地”里的德育小故事或榜样人物等内容中筛选出来的最优案例。小组成员针对德育案例,给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传阅、筛选、讨论,进行组内评价。
2.组外评比。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从本组设计的“德育小天地”中挑选出最好的一期,结合相应的“案例分析册”,进行现场展评,并完成评比。同时,评委对各小组的展评及挑选出来的“德育小天地”进行评价,并按照拟定的评分细则进行打分,按得分高低确定等次。
3.结果运用。在班级的墙壁上,专门设置风采展,将前面评比中获得最高等级的“德育小天地”进行张贴,供全班同学鉴赏,由此发挥“德育小天地”和“案例分析册”的德育功能。
在互助式德育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只是教师单方面进行的评价,而是通过“组内评价—组外评比—张贴展评”等过程对学生进行的全方位的评价。全新的评价机制让评价的气氛热闹而不失和谐,师生共同参与,且乐在其中。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在筛選德育案例的过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并在所筛选德育案例的正向引导下获得良好的熏陶和主观意识上的自我肯定。
(五)反思教育行为,保障学生主体地位
生生互助式德育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生在德育互助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己在德育工作上的不足及应该注意的地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调整德育工作方式,结合班队活动,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让德育效果更为明显。
在学校举行的“9·18勿忘国耻”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中,笔者设计了一堂班队活动课。课上,笔者发现,由于与战争的时空距离较远,学生不能感同身受,活动效果大打折扣。为了让学生感受当地革命烈士的故事,笔者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纪念馆,并提前让学生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在现场进行讲解。通过实地参观和同学讲解,学生感同身受,并深刻认识到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由此,本次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的效果更为明显。
实践证明,基于生生互助的班级德育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德育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使德育目标真实落地。
参考文献:
[1]许传利.教育,细节的深度反思[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克鲁泡特金.互助论:进化的一个要素[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
[3]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J].新教育,1919(10).
[4]孙朝仁.让教学更高效:策略创新让教学事半功倍[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