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娜
摘 要: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是靠形象思维来认识事物的,先有感性认识,再逐步转移至理性认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迎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遵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把抽象的数学推理形象化,通过对具体形象的感知,推理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帮助小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数形结合思想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构建;数形结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09-0168-03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跟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关系比密切,是通过研究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学科。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对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与数字变化的问题意义重大。小学数学教学关键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因此,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两大基本任务。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身发展有其个性特点,但在学习知识方面却表现出一些共性,那就是认识事物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再慢慢上升到理性认识,判断事物的特征一般来说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往往对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抽象的概念、定义、定理表现得比较陌生,有的时候尽管千思无虑,仍然不得其解。尤其是文字和数字共同组成的抽象推理,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更大。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简单的原理,如果仅由抽象的文字和数字加以解释,尽管教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进行引导,可学生仍然听不明白,时常表现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说明学生对知识并没有透彻理解。有时教师越想用文字加数字的方式解释,学生就越听越糊涂。如此发展,将会挫伤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制约数学教学的深入发展。小学生有其自身成长发展的规律,心理方面和能力方面需要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依据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究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方法策略,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不断提高数学教育教学的质量。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历,笔者觉得让小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帮助很大。
数形结合,顾名思义就是把抽象的文字叙述和数字表达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者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推理和判断,把具体的形象转化成数字与文字结合表述的数学知识。这样的过程是可逆的,更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形结合能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正好迎合了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同时可以通过视觉可观的具体形象,引导学生转化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用数字的变化表达出来。数形结合,能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习惯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大大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而要想帮助小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突破。
1.靠形释数,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认识事物总是从形象感知开始,对具体可感的形象比较敏感,乐于探究形象的变化,喜欢从形象的变化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字的叙述和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将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让学生通过形象感知和理解数字,学习数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这样的转变,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字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理解,幫助学生通过形的变化梳理数字之间的内在条理,进而准确理解数字变化的意义。
譬如,在小学一年级教学中,“0”的意义的认识比较抽象,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如果仅靠教师讲道理,未必能马上透彻理解。对此教师可以转换一种方式,将数学知识形象化,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知识的探讨中,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制作一些具体可感的画面,让学生理解“0”的意义。如盘子里原来有两个苹果,小明给爷爷一个,又给奶奶一个,现在盘子里一个苹果也没有了。“一个也没有”用数字来表示,就是0。因此,“0”表示的意义就是什么也没有。如此,数字“0”跟现实生活中的文字表述“什么也没有”的意义之间形成了内在对应关系。通过这样的形象化的说明,学生会马上明白“0”所表示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字“0”所表示的意义,教师可以再借助现代多媒体辅助手段,制作一个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动画情境。一个鸟笼里有两只小鸟,打开鸟笼后,两只小鸟都飞走了,现在鸟笼里没有小鸟了。用数字来表示就是“0”。通过这样的情境展示,学生就会透彻理解“0”所表示的意义。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还能大幅度提升教学效率。同样,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运算。教师左手里有三个泡泡糖,右手里有四个泡泡糖,两个手里一共有多少个泡泡糖?教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把两个手里的泡泡糖合在一起,让学生具体数一数,合在一起的泡泡糖一共有多少个。学生会马上得出结果,一共有7个泡泡糖。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强调说明,这就是加法。如此简单具体的形象转化,学生会马上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准确理解加法的道理,也能很快进行加法计算。
使用小木棒进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是大多数教师喜欢采用的方法。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摆放小木棒,让学生通过观察写出数学计算式子。反过来,也可以就一个具体的数学计算习题,如此可以让学生通过摆放小木棒理解计算方法和计算式的含义。采用这种方法灵活便捷,形象可观,对学生理解知识帮助很大。譬如,教师可以先摆放3个小木棒,再摆放5个小木棒,然后把两处的小木棒合在一起,要求学生列式计算。因为有具体的操作过程,学生会很快写出算式3+5,并得到准确的答案。同样的办法,教师出示数学算式7-4,要求学生通过摆放小木棒表达自己的计算过程,学生会很快进行具体操作。这样的过程看似简单,但能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比枯燥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将文字叙述的数学问题形象化,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
2.以数构形,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象感知
数学学科探究的知识就是数字的变化,以及数字之间所存在的内在的逻辑变化规律。因此,数学教学中的许多活动就是探究数和数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用数字的变化表示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现象,或者通过数字变化探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根本。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时候,未能从儿童认知规律出发,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导致看似简单的道理,学生就是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将相关的数学问题形象化,将抽象的数字具象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绎推理,将抽象的数学问题换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变化,让学生通过感知形象来理解数学问题,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譬如,面对7+2=?这道数学算式,教师不必进行枯燥的说教,可以转换一种方式,用两个盒子,一个盒子中放7个红枣,另一个盒子中放2个红枣,然后把两个盒子里的红枣放在一起,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是几个红枣,学生很快就会得到结果。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时说明加法的意义和加法法则。经过这样的具体操作,学生就能轻而易举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加法的法则。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是用数字的变化来反映的,但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部分小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高,加上理解问题的能力有限,对抽象的数字表达和文字叙述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法解答数学问题。学生越是挖空心思通过文字和数字寻找解答问题的方法,越是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计算过程一塌糊涂。为了帮助学生走出思考的困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字表达转化成图形,把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形象化,引导学生通过对图形的分析,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3.数形结合,内化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准确理解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数学知识是通过数字的变化来反映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依据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在迎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新型的思维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这一思想体系,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数学问题跟图形可以形成对应关系。教学时,教师根据问题中数字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梳理,转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具体现象,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对知识的准确理解。譬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部分知识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学生不仅会觉得比较突然,也会对教师说出的这个结果产生怀疑,难以在内心形成定论,进而产生对结论的多种猜测。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打消学生心中的疑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用白纸剪一个三角形,剪的时候任意剪,让学生觉得任何一种三角形都有这样的性质,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操作,然后将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沿着相同的方向对折在同一条边上的同一点,使三个内角组成一个平角。用这种直观而又形象的操作,可以让学生切身体验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就是180o。通过这样的体验,经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得出结论,学生会更准确地理解教师教授的数学知识。
构建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项长期的、永恒的任务,要求数学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從学生的实际出发,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同时讲究方法的科学性,避免过程的简单重复,确保时时能够带给学生新鲜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譬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答应用题是重点,更是难点。尤其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有些条件比较隐蔽,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有时尽管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也浪费了不少的时间,但苦思冥想就是不得其解,让学生陷入学习的困境中而不能自拔。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换思路,把抽象的文字叙述问题变成具体的关系图形,即平常所说的示意图,并用不同的色彩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一看即明。再如,“分数的认识”教学中,可以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如教师可以先拿出用纸板做成的大圆饼,然后将它平均分成5份,取出其中的3份,用分数表示就是五分之三。也可以把放在桌面上的8个体积相同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这里可以通过具体的操作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强调作为分数对象的物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些”。通过这样的形象感知,学生就能准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将知识的探究过程形象化,能不断带给小学生新鲜的刺激,将形象化的东西转变为严谨的数学推理,又能很好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这一过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遇到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也会遇到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偏低,思维发展尚不成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处于一个发展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能迎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一味地用抽象笼统的方式呈现知识,用抽象的说理方法阐释问题,可能会造成学生理解方面的困难,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在教学中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展开教学。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将数学问题变成具体的形象,将问题直观化;也可以把具体情境转换成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迎合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知识,最终达到提升数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鑫.数形结合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J].读写算,2022(14).
[2]陈海霞.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3).
[3]陈娟.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