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风春
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四层”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四翼”为高考的考查要求。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文综历史41题紧紧围绕这一评价体系,在“一核”中突显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在“四层”中考查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必备知识”,在“四翼”中重视“基础性”的落实。该题给出三则材料,设计了三个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12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5分)”国家没有向社会公布“评分参考”,该题答案究竟是什么?广大师生应该如何备考?下面谈谈笔者粗浅认识,以求教于方家。
一、41题答案要点分析
(一)日本技术引进的特点及背景
材料一中,政府颁布法规,加强对技术引进的管理,政府列出鼓励进口和限制进口的技术项目等,从这些表述可以概括出日本技术引进的特点之一是政府指导。这是由于当时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达,政府发挥干预和宏观调控作用;再者,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处于瘫痪状态,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企业的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为了抵制外国技术对国内企业的冲击,政府对于技术引进审批非常严格,通过限制进口同类技术生产的商品,为国内企业创造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良好条件。
材料一中,政府放宽引进技术的管理和审查标准,由企业决定引进方式和内容,企业提出的技术引进申请获得高达90.4%的批准,这些都表明日本企业在引进技术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性,此为日本技术引进的特点之二。这是因为日本自明治维新后私人资本主义逐步发展,有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基础,二战虽使日本经济遭受重创,但经过短期恢复后私人企业有能力把控技术引进。
材料一中明确指出日本“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此为日本技术引进的特点之三。二战后冷战局面逐渐形成,世界逐渐分为两大阵营,日本在外交方面一直追随美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极力扶植日本。
(二)中国技术引进的特点及背景
根据材料二国家确立发展科技方针,制定科技规划等内容,不难发现中国技术引进的特点之一是政府决策、主导,这一点与日本不同,日本政府只是宏观调控,对私人企业提出建议,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而中国政府对技术引进具有决策权,以政府为主,企业为辅。其背景是中国经过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材料二1956年提出“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后,“我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国防尖端科学技术”。材料三“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这些表述中很容易看出中国技术引进的特点之二是自力更生为主。其原因是新中国建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封锁、孤立,苏联初期援助,但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撤走全部在华专家,我们只能自力更生。
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技术引进的特点之三是重视引进科学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这是因为我国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大量引进成套设备填补某些技术空白。但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仅靠引进成套设备是不行的,必须培养人才,自己掌握技术和经营管理。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中国技术引进的特点之四是主要来自苏联和东欧。这是因为二战结束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的方针,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三)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
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家确立的科技发展方针、制定的科技规划,党中央的果断决定等,可以总结出中国科技发展一定要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
材料二“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材料三“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培养人才,掌握技术”。不难看出,一方面要重视外援,积极引进、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另一方面要善于创新,引进与创新相结合。
材料二“应力求自力更生”,材料三“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强调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经济、技术十分落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圍,企图扼杀新中国于摇篮之中。就是在这种不利的国际环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冲破重重阻挠,战胜困难。历史告诉我们,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面对困难,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总之,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是:要坚决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
二、41题紧扣评价体系,考查核心素养
该题第二问要求在第一问概括出中日两国在技术引进不同“特点”的前提下,分析两国技术引进不同特点的“背景”。这就要求考生把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放在各自历史大背景中考察,正是由于两国经济发展基础不同,科技水平起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所处的阵营不同等,才出现了两国技术引进的各自特点。这种发问和考生的回答本身就是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主义观点。立足于中国实际,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发展之路,既考查了唯物主义观点,也考查了道路自信。同时,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到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去思考,也是对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考查。
题目通过三则材料引出问题,让考生基于材料概括出中日两国技术引进各自的不同特点,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国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这个“背景”要针对“特点”回答,实际上要分析两国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对材料所论述的历史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既是对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唯物主义观点的考查,也是对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考查。所选择的材料涵盖社会主义发展史、新中国史、中国共产党史,从而对考生进行“四史教育”。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背景,如:二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冷战局面的出现,两极格局的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等,又是对高考评价体系中“基础性”的落实。
题目考查家国情怀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图十分明显。除了前述该题通过展现中国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科技发展之路,从而考查道路自信,以及通过三则材料内容的选择考查“四史”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外,新中国在西方全面封锁的严峻环境中,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做出技术引进的正确决策,取得了科技进步的巨大成果,这也是对课程标准“四个自信”考查的体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中国科技发展的提出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是课程标准中“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的家国情怀层面目标的体现。
三、考生语言表达会影响得分
不论评分细则制定得多么细致和规范,都不可能穷尽所有考生在试卷上的答案。考生卷面上的语言表达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像标准答案那样表述得规范、准确比较少。意思相近但用词不同的表述,由于评卷老师对评分细则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同,有的老师给分而有的老师可能不给分。就41题而言,考生下面的答案有的可能得分,有的可能就不能得分。
日本技术引进特点之一政府指导,考生答政府引导、导向等可以,如果答政府干预、支持、鼓励、调节、宏观调控等可能不得分。
日本技术引进背景之一追随美国,考生答日本依赖于、倾向于、投靠于、听从美国,与美国勾结,站在美国一边等,或许不能得分。
中国技术引进特点之一政府主导,考生答政府指导、引导、导向等,与日本技术引进特点混为一谈,恐怕不行。
中国技术引进的背景之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考生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控制、抵制、限制、仇视、敌视、打压等估计也不能得分。
中国技术引进背景之一中苏关系变化,考生答中苏关系破裂、决裂、断裂、断交、绝交等,可能不行。
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中,面对困难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考生答要不畏艰险、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持不懈、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等,估计能得分。
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中,有的考生答坚持走中国道路;坚持四个自信;重点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等,应该是可以的。
四、复习备考建议
(一)以课标为基准,落实核心素养
现行高中历史教学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指導,从前面41题的答案分析中可知,该题全面地考查了五大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因此,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要领会课程标准要求,切实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二)打好基础,丰富历史知识
不论教育如何改革,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线索始终是一个基础,而基础是能力提升的保障,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源泉。《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翼”之一就是“基础性”。只要有教育就要有考核评估,而纸笔测试是考核评估的重要手段,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如何提高学生考试分数始终是教师考虑的重点,而扎实丰富的基础知识是提高高考成绩的基石。41题第二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技术引进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背景的很多内容都来源于平时积累的基础历史知识。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等,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清历史发展基本线索,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掌握答题技巧,学会拓展思路
规范答题,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在同等水平下可能会多得分数。从41题答案和评卷可能出现的现象来看,提醒考生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题目第二问中日技术引进的背景要根据第一问“中日两国技术引进的特点”来答,也就是中日技术引进的“特点”为什么“不同”?离开特点泛泛地答背景就跑偏了。
第二,要学会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挖掘有效信息,很多时候答案就在材料中。如:日本引进技术的特点,材料一日本政府“对私人企业的技术引进加以指导”,“所引进的技术主要来自欧美”。中国引进技术的特点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发展科技的方针。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由苏联援建”,“由东欧各国援建”;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经验,材料三“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等。这些答案要点都在材料中。
第三,要注意语言表达。有的评卷老师过于注重关键词,考生表述尽管意思与评分细则相近,但关键词表述不准确也可能不得分,因此要注意尽量使用恰当的词语。
【注释】
[1][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