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2023-06-04 17:05陈梦涵
国际公关 2023年7期
关键词:就业创新创业大学生

陈梦涵

摘要:新形势下,国家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被提上了战略层面,要求必须持续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机制,以此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分别从高校、学生、家庭与国家等不同层面提出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几条路径,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就业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養的主阵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多方关注,一致认为大学生应是国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对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有助于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因此,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一)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助力我国在全球新一轮的信息革命浪潮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不管在哪个时期,国家要想持续发展就要不断进行创新,然而创新的基础在于高素质、创新型的人力资源。当前,我国已经确定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想顺利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校作为创新发展的主要参与者提供人才支撑。因此,必须加快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做好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让他们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才能确保为就业市场传送优化经济结构的活力元素,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创新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

(二)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新形势下,受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社会整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大学生在毕业时如果没有选择继续升学深造,就要直接面临就业问题,作为亟须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大受众群体,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要想在短时间内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必须先保证大学生就业的稳定局面。相比社会其他群体,高校大学生无论从专业素养、年龄还是潜力等各方面因素来说,都相对具有可塑性,是最适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群体。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打开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他们自身能力和素质得到完善,在毕业的时候实现高质量就业甚至凭借创造能力走上创业之路,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难题,提高高校的就业质量与就业率,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国家和社会的就业压力。

(三)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内在要求

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信息化革命浪潮的袭来使全社会提高了对新时代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具有活跃性和包容性的教育体系,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高校通过完善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创新性想法,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深度结合理论和实践,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脱颖而出,实现兼顾培养大学生的德育与智育能力,有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他们在今后要面对的激烈社会竞争中增强自身竞争力,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层面

大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认知不足,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未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第一,大部分高校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创业培养措施,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速成教育安排在学生毕业阶段,短时间的教育模式无法改变与塑造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难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成效;第二,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方面通常由学院辅导员或校级行政部门老师担任任课教师,而这些授课人员很少有接受过专业的创新创业知识培训,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较弱;第三,大部分高校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特征进行创新创业教学安排,基本上是全校统一的教学模式,未做到因材施教,部分专业甚至未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导致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创新创业教育;第四,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相脱节,相关课程偏向灌输式的理论讲解,而实践操作相对较少,无法提供实践平台,使得无法让理论与实践教育同时作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第五,大部分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投入的资源不足,既无法提供一批有实战经验的创业导师,也无法提供资金上的强大支持,更缺乏与社会资源相连接,使一些好的创意仅停留在书面上,无法得到有效转化,打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1]

(二)学生层面

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模式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举足轻重,但在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这一点是极度缺乏的。第一,大部分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勇气和意识。经过高考之后的大学生普遍受到应试教育的强烈影响,对于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死记硬背,很少有创新想法,缺乏创新创业的思维模式使他们缺少创新创业的勇气和意识;第二,传统的思维模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普遍认为毕业后的就业去向要么是考研升学,要么是进入各类单位工作,创业从未成为他们毕业之后的就业选项,甚至在他们心中从未把创业与就业画上等号,导致在历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类别中创业只占了微乎其微的比重;第三,大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受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经济上的诱惑的影响,一些学生在毕业时会侧重选择创业,以此缓解就业压力,并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但大部分选择创业的学生是在学校这一理想的、脱离社会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学习的创新创业知识,因而缺乏实际的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创业项目没有新的创意,只是照搬社会上已有的创意,缺乏创业能力的盲目创业大多数以失败告终。

(三)家庭层面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家庭的支持,但目前少有家庭支持学生毕业以创业作为就业选择。第一,国内大部分家庭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学生毕业之后应该进入企事业单位就业,部分家庭认为“学而优则仕”,还未毕业就开始鼓励学生备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体制内的工作岗位,甚至毕业第一年没考上还会鼓励继续备考,对于体制内工作的追求过于执着;第二,大部分学生家庭不支持学生毕业之后进行创业,因此不会在学生创业上投入过多的资金和精神支持,导致即使学生本人有强烈的创业意愿,也会受到资金和精神上的限制,創业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四)国家层面

国家的政策支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当前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类别相对单一,支持力度不足。第一,国家出台的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和相关规定较少,宣传力度不足。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资金支持,导致创新创业的项目普遍缺乏社会竞争力,需要国家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扶持,但当前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相对单一,更多停留在减免税收、创业贷款等方面,针对技术扶持的政策相对缺乏,同时在宣传力度上的欠缺,导致这些政策最终成效甚微;第二,针对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源投入不足。一个再好的创意项目也需要资源的扶持转化成好的成果才能使其产业化,但当前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块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培养的专业师资力量相对缺乏,提供的创业实践平台相对不足,各项资源的扶持力度不强造成大部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无法转化成有效成果,导致大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前途渺茫,创业环境堪忧,更无法坚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志和决心;第三,我国创新创业发展时间相对较晚,整个社会缺乏创新创业的教育氛围、人文环境和有效平台,缺乏鼓励校企协作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尚未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探究。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分析

(一)高校层面

高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应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主动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职责。第一,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专业特征,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高校要深入社会层面,开展市场调研,详细了解目前市场及用人单位的真实需求,并进行深度剖析,根据现实情况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目标,借助校内外资源,根据不同专业特征和差异性,注重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学生入学至毕业各个阶段,设置不同的培养方案,清晰规划每个阶段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对大一新生开设入门级的基础课程,树立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对大二学生开设专业性较高的课程,包含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学习,鼓励大三学生在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同时,参加创新创业比赛,以赛促学,强化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为大四毕业生安排企业实习平台,将学校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以此层层递进,使得创新创业的学习贯穿于学生求学与成长成才的各个阶段,培养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第二,高校要加强师资力量,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教师作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导,直接决定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水平高、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一方面,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人员构成上,应至少包括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行业培训学者等人员,使得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符合全面性、多样性、专业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既有校内专业教师的引导,又有校外企业导师的帮助;另一方面,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学习,定期组织理论知识的培训以及进企业的实践学习活动,改变传统的授课观念,将专业教师培养成为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时具备的双师型教师;[2]第三,高校要加大资源投入,提供资金支持,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需要充足的资金和相关资源的支持,高校应加大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源投入,提供较多的资金支持。一方面,在校内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配备专业导师,给予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空间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和实践的机会,转化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激发学生创新动力;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授课,提供企业实习机会,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创业

的能力。[3]

(二)学生层面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键,因此,学生应主动加强创新创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第一,大学生应主动参与创新创业的培训、比赛与科研项目,以赛促学,利用学校内外可以利用到的各种资源,进行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学习,增强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勇气和能力;第二,利用在校时间和寒暑假拓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习将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于实际,而不再是纸上谈兵,提升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第三,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思维模式,将成功创业与高质量就业相对等,而不再执着于企事业单位就业。

(三)家庭层面

家庭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主体之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精神鼓励及经济支持,家长要主动改变自身固有的就业思维模式,配合社会和学校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理念,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找到自身适合的行业,不再执着于让学生备考公职单位。

四、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无论对学生个人还是全社会都意义重大,是国家发展的助推器,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必须开展的关键内容,探索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刻不容缓。高校要围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索和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策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推动高校大学生群体成为新时期社会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雪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探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4):82-84.

[2] 高轶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4):99-102.

[3] 苗娜妮.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山西青年,2022,(23):154-156.

猜你喜欢
就业创新创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