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语言智能服务人才培养路径

2023-06-03 09:01杨红征段中燕左菊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新文科

杨红征 段中燕 左菊

摘要:在分析“新文科”提出背景及其建设重点的基础上,结合语言智能应用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面临的瓶颈,通过调整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语言教学模式,建设复合型教师队伍,促进英语语言教学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有机融合,以实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文科”;语言智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3)01-0044-06

新文科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以学科为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本文以“新文科”建设重点为切入口,探讨“新文科”要求下英语专业如何结合当前国家语言服务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现状,突破传统培养模式,寻求实现培养语言智能服务人才的路径。

一、“新文科”背景

(一)“新文科”的提出

2018年8月,中央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2019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指出:作为一项战略部署,国家试图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四新”建设总目标,并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让新文科这个翅膀硬起来”[ 1 ]。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使得教育必须在形态、结构、理念、标准、技术、方法、评价等方面都要发生变革,而且这些变革都直接反映在专业设置上。“新文科”的提出对整个高等教育教学和研究都提出了新的方向和要求,因此外语类专业也在这一政策指引下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二)“新文科”建设重点

“新文科”自提出以来,各大院校踊跃回应,涌现出一批新型文科院系、方向,更加凸显了新型文科综合型、跨专业、融通性的特点。伴随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科技等的蓬勃发展,新文科承担了新使命并且体现了新的趋势。新文科既要寻求发展交叉融通的新学科、新方向,同时又要探求发展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的新思路,积极服务于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需求[ 2 ]。

樊丽明[ 3 ]认为,新文科创建的关键就是寻找创新学科发展的新方式、新方法、新课程、新思想。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背景下,这不仅要追求中国特色,也强调全球视野[ 4 ]。在具体建设模式和途径上,要加强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尝试新的专业或方向,探索文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引入新型课程[ 5 ]。特别是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发展的今天,新文科建设也要实现专业和技术的深度融合。

“新文科”理念的践行目前在不同学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专业学科交叉融合的尝试在一些院校生根、发芽,文工融合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同时,在文科内部,也正在形成文史、文法等新型融合模式。“新文科”发展模式下,不同专业的统筹协调、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就业导向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变,这也将进一步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二、语言智能应用的发展现状

语言智能即语言数据的智能,也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模拟人脑的语言智能,研究并解决自然语言的科学问题[ 6 ]。具体来说,它是指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使机器像人那样认识、研究和管理人类语言,进行人机交流互动的一门科学技术[ 7 ]。

语言智能是人类语言文字创新发展的时代产物,它根据人类大脑生物属性、语言理解路径、语义形成规则,运用大数据分析和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对人类语言数据加以标记、提取、加工、储存和特征化分析,构拟人机语义的同构关联关系,使机器实现类人言语行为,即经由机器的讲话、书写、翻译、评测,完成人机话语互动。语音智能是现代人工智能的主要部分和传播人机交互知识的主要基础与手段。

近年来,语言智能在不同垂直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服务范围也逐步呈现出行业融合发展新形态。根据语言智能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以下将从两个方面来展开阐释。

(一)人工智能在翻译及语言服务中的应用

依据中国翻译协会公布的《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20),2015—2019年间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其中翻译业务涉及的专业领域逐渐由过去的化工制造类转变为当前的科技教育类。当前,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服务与各类培训是国内语言行业的主要翻译业务领域。报告也同时表明,机器翻译在语言服务行业中的使用将更加普遍,语言服务市场普遍认同翻译技术能提高翻译效率,但高校开设翻译技术课程的比例相对较低。尽管2020年的疫情对翻译服务、大学生就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一定技术支持下的语言服务企业及相关从业人员通过线上进行了大量的口笔译服务。

《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2022)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创新,机器翻译在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21年具有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业务的企业进一步增加,从地域分布来看,这类企业在广东省的占比最高,达27.4%;“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服务模式得到市场普遍认同。通过调研,超九成企业表示,采用该模式能提高翻译效率、改善翻译质量和降低翻译成本。随着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的高速发展,对人才需求也不断扩大。中国翻译专业的人才呈现出年轻化、高知化、梯队化等特点,翻译专业人才队伍中以本科以上的大学生居多,其中35.7%的专职译员具有硕士学历,8%具有博士學历。

(二)语言智能在其他行业的应用现状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八年来,运用语言智能,构建“一带一路”话语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也是语言智能在服务国家层面的应用。随着语言智能与“一带一路”建设工程的耦合度逐步增强,其推动话语沟通、各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功能也将愈来愈好。在有效处理由语言障碍所引发的沟通交流成本增加、社会要素流转与资源配置效能下降等问题上,语言智能有着特殊功能。所以,要根据“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紧密结合各地语言实际,当前用语言智能为各类基本要素充分发挥聚集效应构建话语支撑服务网络平台,努力开创“一带一路”新的话语沟通协作方式。

除机器翻译、搭建语言服务系统等语言智能服务之外,在北京冬奥会上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多语种智能语音技术和语言服务系统也从幕后走上了前台,以其语音识别、语言融合、机器翻译、自动问答等多项功能,推动了北京冬奥会成为世界首个语言交流无障碍的奥运盛事。而这些智能科技在生活中的运用也是比比皆是,如人机互动、语音输入和合成语言输出等。在现阶段,语音技术大多应用于电商、客服和各类教育培训等领域,它对节约人力、时间,提升服务效率将发挥着明显的效果。可进行自主翻译的语言识别系统,目前也处于研发、完善之当中。在监控领域,随着中国平安城市项目建设的逐步深入,视频监控技术在城市交通安全体系中的运用也更多。

由此可见,语言人工智能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的人类语言,通过研究处理人工语音信息,为人类语言的发展创造了新技术、新途径,为人们突破语言障碍、发展话语能力、进而释放社会劳动力资源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新动力、新动能。当前,包含了机器翻译、语音识别、智慧问答、智能阅读、语音评测等方面的语音及人工智能领域典型产品,不断更新丰富了人类的语音知识,以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与发展的潮流。

三、传统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

长期以来,英语专业一直力求培养具备较坚实的英文语言知识功底、较高的英文应用技能,以及丰富的人文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学科知识,在毕业后能胜任翻译、教育、经济、企业管理、海外文化交流和科技交流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翻译工作。英语专业的本科生重点掌握英语语言、文化,以及主要英语国家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社区文化等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获得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扎实的技能培养,并了解相应的技术操作,从而具备进行翻译、科研、教育、企业管理等的业务水平和较高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按照国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国标2020),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服务于本国与区域经济社会,并进行语言沟通、公共交流和管理工作、语言教育与科学研究等工作,其课程设置仍然为基础英语、听力、口语、读写等基本课程,再加上翻译类课程如英汉、汉英的笔译与口译,以及文学课程如英国文学、美国文化、语言学基础课程,以及跨文化课程。

从本质上来看,这并没有改变英语专业一直以来的语言、文化属性,学生就业的岗位更多的还是英语语言培训、教学相关岗位,或是进一步深造。而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和中小学教师的逐步饱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变得越来越狭窄。

因此,英语语言的跨学科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尤其是,在今天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等行业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教育部和一些院校都十分重视语言智能和技术研发,如国家语言及文字工作委员会专门组建了国家语言智能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也组建了语言智能研究院等。由于语言智能的思想源于对多元化智能的理解,所以有学者一直主张语言智能和多元智能融合的观念[ 2 ]。胡壮麟[ 8 ]指出,在培养语言智能时,融合多元智能如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会取得更好、更全面的效果。也只有这样,英语专业教学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更进一步的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同时能在具体工作岗位上解决具体疑难问题或应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

(二)英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据麦可思发布的中国毕业生就业跟踪评估,在2019年度本科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人文学科类,以外国语言文学类毕业生收入最大,以5  168元位列月總收入第一,对应的主要职业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和翻译工作;就2021届就业需求最大的五个人文类学科而言,月收入排名第二的是英语专业,薪资约5  209元/月。高等教育行业的人文类专业毕业生的重点就业去向,很可能与近年来高等教育产业的持续蓬勃发展,专业人才需求极速增长相关。而目前,随着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领域的应用,企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逐步发生转向。在学科建设中,开拓出新的学科或专业,加强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除人文科学内部各学科各专业融合,还可以开展将人文和社会科学结合,以外语+模式培育复合人才的探索尝试,又或者文理、文工结合,如利用大数据分析、计算机等技术和文科相结合,以培育产业创新与发展所需要的新型融合性人才。但从目前英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上来看,毕业生就业现状和职业发展预期与市场对新型融合性人才需求有较大的出入。

四、“新文科”指引下培养语言智能服务人才的路径

当前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和社会上对语言服务人员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在计算机和大数据的时代,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我国语言文化发展战略的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和人文深度交融,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新的冲击,唯有深刻理解时代的新要求,改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课堂教学,强化复合型教师建设,根据高校资源优势和区域发展优势,建立具有不同层次的特色化英语专业,方可再次绽放新光彩,为支持国家语言发展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9 ]。

(一)调整培养方案

在文科建设中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其培养模式也有所不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就双一流大学而言,本硕博专业相互贯通的教学模式是培育科研型人才的必然选择。然而,这对普通高校来说未必行得通,特别是从学生人口分布和规模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全国高校中占主体地位,需要考虑加强横向合作式培养,整合优质资源。通过国内外院校与机构合作培养、跨校跨院合作培训、双学位制的主辅修模式、微专业培养等新型模式正在逐步开展[ 3 ]。

在课程设置方面,增设语言智能相关课程。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的常用语类及相关的计算建模,以及计算模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计算机科学理论领域的知识,增强逻辑思维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进行科研或技术开发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自然语言处理的数据技术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语言数据和处理基础数据的学术理论,掌握处理具体语言问题的技巧,掌握这方面的新成果,提高他们在语言数据处理方面以及其他应用领域的科学研究技能;语料库语言学有助于他们认识语料库在语言数据处理方面以及语言研究方面的作用,并可以自主地运用文本语料库,解决如何从事语音数据处理及语言学方面的科学研究问题;计算语言学将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语言学各研究方向,了解基于统计的自然语言处理、语言模型、自动分类、云计算基本原理、网页排名基本原理等;利用Python语言及相关工具来实现语料库字词频统计、中文自动分词、搭配抽取、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二)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高度智能化,高校外语教学管理系统也可以实现高度个性化、虚拟化、智能化的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模式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智能导师体系,针对学习者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要开展课程,并进行心理辅导,实现个性化教学管理;采用虚拟化平台的教学活动能够在极大限度上摆脱语言知识与物理距离的束缚,从而完全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英语教学的时间限制;实施智能化管理,即通过计算机系统的智能化完全可实现教学管理智能化,如利用计算机检测和诊断、教学过程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

在英语教学上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首先,随着外语教学环境的日益智能化,运用智能手机,APP教学支撑等大数据分析技术与环境实现教学硬件与软件的变革。同时,也必须重视局部和整体评价方法。由于大数据分析技术讲究的是全样本,对英语的教和学所反映和累积的数据,不应该是零散的而是比较全面的评估数据,所以评价方法就必须更加整体和全面。其次,必须利用网络海量资源。因为大数据分析技術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资源,可供学习者按照个人的语言特点选择运用与教学;同时还要考虑人们的思维习惯,在英语教学中的思维方式、对目标语言的意念功能等也正在产生积极作用。最后,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协助开展更加全面的学生情况大数据分析,即根据自动记录的学生在线学习情况,获取学生学习的全部数据,从而准确找到学生学习动机、焦虑、效率等问题的关键所在,有针对性的有效改善学生教学情况与课堂行为,从而利用大数据分析找到目标和定位并有效提升和完善学生教学与教育。

(三)建设复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智力支撑。运用人工智能促进教师对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更深层次转变,并进一步探寻人工智慧赋能教育教学、推动教育发展、提升教学管理、推动教学公平的可行途径,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应新文科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教师团队。新文科建设,迫切需要有一批素质精良、结构合理、训练有素、具有人文素养和批判精神的专业教师队伍。同时,要进行新文科教学理论培训,改变老师们传统、过时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跨学科外语专业人才,培育跨学科型教师。另外,鼓励教师们利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和资源,如MOOC、SPOC、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等,提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促进语言智能发展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求英语专业师资掌握一定的语言智能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由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师资组成。一方面,通过进修、访学和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式,培养现有师资,使他们在精通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语言智能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在推动语言学、翻译学等领域专业师资的同时,积极引进掌握语言智能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英语专业师资,以及与此相关的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资,以满足语言智能教学与研究的需求。推动面向语言智能的复合型师资队伍还应当由实验语音学、计算语言学、信息科学、统计学、数学以及汉语语言等学科背景的师资组成。只有依靠这样一个复合型人才力量,才能完成英语教育和语言智能发展的有机结合,进而形成智能英语专业教学系统,造就符合语言智能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

(四)开发新课程

努力探索并开发新课程,编写与之配套的新教材。对过去的传统课程进行改造,结合时代和行业发展补充新内容,以期体现新文科融合性、时代性、国际化特征[ 5 ]。同时,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工作,“深度挖掘提炼知识系统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文化精髓内容”(教高〔2020〕3号)。

此外,加强国际化课堂建设,建立一个适应国际和质量需求,具有我国特色的国际化课程群。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在线开放的国际化教学平台。利用国际课程,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同时,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发展模式,让英语专业学生真正了解语言服务行业,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五、结语

本文在分析“新文科”提出背景及其建设重点的基础上,结合语言智能应用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面临的瓶颈,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语言智能人才上需要做出的努力,阐明了“新文科”指引下培养语言智能服务人才的路径。当前,语言智能技术已经参与到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应对语言智能给英语教育带来的挑战,着力培养“新文科”倡导下的语言智能知识和技能的英语专业人才,努力构建满足行业发展和语言智能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岩.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9-07-20)[2022-06-20].http://jwc.witpt.edu.cn/XinXi/2019/0628/499.html.

[2]  戴炜栋,胡壮麟,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J].外语界,2020(4):2-9.

[3]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 中国大学教学,2020(5):4-8.

[4]  田晓明,黄启兵. 论我国“新文科”建设之中国特色[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9(3):91-98.

[5]  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2):75-83.

[6]  周建设,吕学强,史金生,等. 语言智能研究渐成热点[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2-07(03).

[7]  胡开宝,田绪军. 语言智能背景下的MTI人才培养:挑战、对策与前景[J]. 外语界,2020(2):59-64.

[8]  胡壮麟. 外语教育要为国家战略服务[J]. 语言战略研究,2019,4(4):1.

[9]  崔启亮. 语言服务需求视角下的英语专业教育杂谈[J]. 当代外语研究,2019(2):8-12.

[责任编辑:郑笔耕]

The Path of Training Linguistic Intelligent Service

Talents for English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YANG Hongzheng,DUAN Zhongyan,ZUO Ju

(1.School of Arts and Law, Wuch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200,China;2.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Hankou

University,Wuhan 430212,China;3.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ongmen 4480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and the key points of its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path of training linguistic intelligent service tal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and the bottleneck of talent training for English majors. At present, we should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brought by language intelligence to tradi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adjust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English majors, innovate the language teaching models, build a compound team of teachers, and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betwee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English majors.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talents; the path

收稿日期:2022-05-15

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2021GB121);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2011336020)

作者简介:杨红征(1980-),女,湖北随州人,武昌理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批评话语分析、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段中燕(1980-),女,湖北鄂州人,汉口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左菊(1964-),女,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新文科
公共文化发展战略下新文科建设之路
“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的艺德教育浅析
“新文科”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新文科视域下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五个维度
公共关系学课程深度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新理念与法学教育创新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