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巧云 武建斌
摘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四史”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切入点,对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品质、拓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历史视野、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育人实效等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聚焦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精神谱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艰难曲折和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演进和开拓创新。具体实践方面,要构建一体化“四史”学科框架体系、创新一体化“四史”教育教学方法、搭建一体化“四史”教育交流平台、整合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四史”教育资源。
关键词:思政课一体化;“四史”教育;价值之维;内容之维;实践之维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3)01-0037-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1 ]其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党的文件形式正式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 2 ]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蕴含丰富的理论资源、深厚的实践经验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极其重要的切入点。从价值、内容、实践三个维度全面审视“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为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一環,也是持续推动并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一、“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之维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历史观的培养和锤炼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共同演绎出21世纪世界历史的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竞争愈加尖锐,历史虚无主义妄图通过否定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来扰乱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正确历史观,充满破坏性。立足时代要求,把加强“四史”教育作为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的重点,是未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一)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品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 135思政课的理论品质并非凭空产生的,而是植根于“四史”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四史”是中国人民历史实践的根本,其深刻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决定着大中小学思政课理论品质的温度与深度。通过深入挖掘“四史”包含的丰富历史过程、事件和人物,可以厚植思政课理论性的质料,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品质。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不懈奋斗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构成中共党史的主要内容,认真学习党史,就会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构成新中国史的主要内容,认真学习新中国史,就能厚植爱国情怀、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构成改革开放史的主要内容,认真学习改革开放史,就会更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世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构成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要内容,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就会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必然性。
“四史”虽是四门独立的学科,但并非彼此割裂,而是有着诸多共性。思政课建设需要四者协同发力,要在理论与“四史”脉络的相互结合中,把理论置于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和论证,凸显思政课体系的整体性,避免理论学习的碎片化。通过理论与历史的深度互动,有利于深刻理解理论体系的历史与实践逻辑,理解党的理论创新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程,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进而增强思政课学习的系统性与深刻性。这也是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论品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拓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历史视野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加强“四史”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大格局、大胸怀,从整体上把握历史性结论、变革和成就,拓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历史视野。
其一,汲取历史智慧,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地进行“四史”教育,可以让学生更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获得运用历史视角认识事物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当下和未来工作的能力,由此支撑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情感线和智慧线[ 4 ]。
其二,科学把握三大规律,增强“四个自信”。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地进行“四史”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是共产党人必须把握的根本规律、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历史过程,就会以更宽广的视野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增强“四个自信”,激发学生将个人志向与国家民族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结合,更深刻理解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获得良性运作的驱动力。
其三,准确把握历史主流,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党的领导、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他们或夸大党史上的失误、攻击和诋毁党的领袖,或将党史与现实刻意勾连、恶意炒作,或美化侵略、为历史上的叛徒汉奸洗白,或贬损、丑化革命烈士和英雄等。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地进行“四史”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历史,正确看待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挫折与失误,充分认识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主流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作出巨大贡献的历史,准确把握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知、情、意、行的统一。
(三)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育人实效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旨归在于提高思政课育人效果。在大中小学分层递进、螺旋上升地进行“四史”教育,有助于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育人实效。
其一,推动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立德树人目标。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程度,在大中小学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四史”教学目标设计,把握“四史”教育的政治性、针对性、时代性,立足党的历史知识、着眼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通过“四史”的学习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进而知史明责、知史图进,最终将报国行付诸实践。
其二,激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感。“四史”中包含了党经历的挫折和苦难、凝聚着伟大建党精神,包含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与辉煌成就、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包含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辛探索和重大创新、书写了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创业、由富到强的绚丽史诗,包含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波澜壮阔和跌宕起伏、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有助于激发学生在知史惜今中自觉肩负起青春责任和时代使命,激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感,促使学生在水到渠成中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的信念。
其三,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育人合力。将“四史”与大中小学思政课紧密结合,通过“四史”来把握规律、分析现实,在理论、现实与历史的互动中强化历史思维、明确责任担当,推动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育人合力。
二、“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容之维
“四史”之间关联密切、接续传承、融会贯通,但又有各自的主题和主线,内容各有侧重。从5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看,其他三个历史不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400多年,也不包括中国之外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内容;百年党史比社会主义发展史更详细、更聚焦于中国,而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不包括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新中国史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的相关阐述比中共党史更详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改革开放史所没有的;相比其他三个历史,改革开放史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阐述则更为详细。可见,每个历史都有其内容上的独特性和重点,要将“四史”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但又不能以其中“一史”代替其他“三史”。
(一)党史教育要聚焦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精神谱系
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进程中应运而生的中国共产党,矢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成百年党史的主题,此即百年党史的本質所在。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是贯穿百年党史的主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进行艰辛探索,产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把党建设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前提条件。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进行党史教育,可以从内容上对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进行区分,但不应将三者截然分开,而要将其作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历程为主体,将党的理论创新和自我建设贯穿其中。
百年党史中,有胜利也有失败,有正确也有失误,关键是要弄清何者居于主导地位,何者居于次要地位。党史的主流,是相对于支流而言,即相对于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挫折和失误而言。党的历史上取得的成就和进步是主流,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5 ]。这是当前对党史主流的权威表达,应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始终。
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要聚焦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精神谱系。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饱经磨难而风华正茂,不仅领导人民改造旧世界,而且领导人民建设了新国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所谓谱系,是生成于同一源头而繁衍扩展成的庞大体系。透过厚重的党的奋斗史,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一脉相承交融互通的精神链条: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形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形成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以伟大改革开放为代表的系列精神;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以奋斗为主题、以伟大抗疫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为代表的系列精神。党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要牢牢抓住这一精神谱系的主线,呵护精神标杆、擦亮精神丰碑,弘扬其中蕴含的大德、公德、私德,进而厚植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家园。
(二)新中国史要聚焦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艰难曲折和伟大飞跃
新中国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近代以来百年斗争史中极为辉煌的一段历程,其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中华民族求复兴的历史。党团结带领人民百折不挠、筚路蓝缕,接续开辟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构成70多年新中国史的主线。从最初创造性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曲折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时代,在百折不挠的接续探索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成功走出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走出一条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间正道。
新中国史宏大绚丽,有胜利辉煌,也有失误曲折。国内外某些心怀叵测的人秉持唯心史观、采用错误的历史分析方法,违背事实、颠倒主流与支流,拿新中国史上的挫折大做文章,将新中国史简化为“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对新中国在发展生产、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维护世界和平等主要方面却选择性失明。对此,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既不回避失误曲折,也不否定成就,正确分析和评价重大事件、会议和人物,澄清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牢牢把握新中国史的主流,认识到党团结带领人民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改天换地,在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使中国迎来了从落后时代、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要聚焦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艰难曲折和伟大飞跃。要立足新中国70年来实现从站起来到强起来、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和发展进步,重点阐释新中国的性质、发展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为什么要坚持和捍卫新中国的基本制度等问题,深入总结新中国的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循序渐进地引导大中小学生认识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做时代的艰苦奋斗者。
(三)改革开放史要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构成波澜壮阔、成就辉煌的改革开放史的主题。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世纪之交特别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2012年党的十八大等几个历史节点成为改革开放史上最鲜明的时代记忆,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历史性飞跃。当然,由于城乡、区域、各阶层间的差距,人们对改革开放的发展成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困惑。这就需要坚持唯物史观,澄清历史是非,客观分析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遇到的问题,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一历史主流。
改革开放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要聚焦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通过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与现实交融的鲜活改革开放史教育,循序渐进地引导大中小学生深刻理解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及其伟大成就、新时代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不动摇的必要性,深刻理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的第一要务、始终坚持改革的根本动力、始终坚持开放的基本国策、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定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自觉肩负起青春责任和时代使命。
(四)社会主义发展史要聚焦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演进和开拓创新
社会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开拓前进,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构成贯穿5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宏大主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来看,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六个时间段是贯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主线。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部鸿篇巨制,17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无疑是这部巨制的主流。我们党开创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这部巨制中最新、最精彩的华丽篇章,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要聚焦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演进和开拓创新。通过对500多年社会主义演进的理论和历史逻辑、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方位与意义等方面开展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循序渐进引导大中小学生养成历史思维、饱含中国情怀、树立全球视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理解社会主义是人间正道,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三、“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之维
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各学段思政课都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成才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内容,但也存在重复化、碎片化等问题。可以“四史”教育为突破口,注重大中小学“四史”教育的梯度推进与衔接方式,注重整合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协同效应。
(一)构建一体化“四史”学科框架体系
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四史”学科框架体系包括教育目标一体化、教育内容一体化、教育评价一体化等多个维度,是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核心所在。
其一,立足“四史”教育资源,构建由课程总目标、学段课程目标和年级课程目标组成的一体化“四史”课程目标体系。构建层次分明的“四史”课程目标体系,是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前提。要设定一以贯之的“四史”课程总目标,使之成为整个目标体系的中轴线,并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各自侧重的各学段“四史”课程分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层次分解和细化学段目标: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确保各个学段“四史”课程的梯度式推进、螺旋式上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其二,要统筹规划大中小学“四史”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体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为强化学生的系统认识,或保持教材结构的完整性,不同学段的部分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有所重复[ 6 ]。但有些重复是机械简单、毫无意义的,不仅不会加深、强化学生的印象,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因此,要编写适合各学段学生的“四史”教材,由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编统审;要牢牢把握“螺旋式上升”这一要义,集体研讨、合理安排大中小学“四史”教学内容,使其既体现系统性又彰显层次性。小学阶段强调故事性与情感性,注重革命道德情感的启蒙,使学生有兴趣了解“四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初中阶段在注重故事性的同时,兼少许浅层理论分析,树牢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史论结合,加强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分析,提升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以论为主,史实为观点服务,注重提升学生“四个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进而将“四史”教育有针对性地贯穿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全过程。
其三,制定合理有效的“四史”一体化教育评价体系。在教育评价上要突出立德树人,引导教育回归根本。要针对“四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照课程目标体系加以解决,重点解决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师队伍、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要丰富一体化建设评价形式,克服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五唯”顽瘴痼疾,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不断提升“四史”课程一体化建设成效。
(二)创新一体化“四史”教育教学方法
“四史”不仅体现在书籍和史料中,也蕴藏在历史故事、历史遗址中。“四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必须根据“四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正确处理好统一性和层次性的关系,进而推动“四史”教育入脑入心。一是要在整体选择和设计教法的基础上,做好“四史”教学方法的衔接。但必须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教学方法在各学段都适用,即便是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在运用到各学段时也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切入点。小学生处在“知”的阶段,应以启发引导为主,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生处在“情”的阶段,要以熏陶培育为主,重在开展体验式学习;高中生处在“意”的阶段,要以领域建构为主,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大学生处在“思”的阶段,要以实践研究为主,重在开展理论式学习。二是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在遵循不同学段学生兴趣和诉求的基础上,立足“四史”教育资源,采用现场体验式教学、议题式教学等新方法。当然,这些新的方法需要与讲授法等传统方法相结合,从而不断增强“四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搭建一体化“四史”教育交流平台
如何实现不同学段特别是中小学与高校思政课间的融会贯通,是“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一,各地可以成立相应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中心,由行政主管部门、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协同共研,结合当地特有的“四史”教学资源,编写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的“四史”读本。其次,建立大中小学“四史”教育一体化备课机制。通过共同备课,打破以往不同学段各自为战的局面,消除彼此的空间障碍,增强了解彼此间教学内容和任务,减少缺乏新意、内容重复或相似的内容,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授课目标。再次,要加强大中小学教师“四史”教育教学和研究交流。可以就“四史”教育的相关主题,开展学术研讨会、学术沙龙、合作教学、教学观摩或竞赛,进行科研、教研项目的联合申报,促进相互之间的教学和科研交流。总体来看,高校拥有相对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可以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组织中小学教师到高校进修、培训等,也可以结对共建,组织相关专家走进中小学进行理论指导,实现教育资源的共通共享共建。
(四)整合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四史”教育资源
其一,就内容而言,要深入挖掘其他的“四史”教育资源,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建构完整丰富、螺旋递升的课程体系,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四史”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一体化建设奠定基础。“四史”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四史”学习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四史”教育的理论指引。小学阶段,语文课在“四史”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四史”中的重要人物都出现在语文课本之中;中学阶段,历史课则在“四史”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就高等学校而言,要将“四史”教育融入到所有思政必修课中,有条件的高校要开设“四史”教育专门课程,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行动。其二,就制度而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总体规划和安排各课程“四史”教育的具体内容,消除课程隔阂,做好各课程“四史”教学的衔接和互补,同时要避免课程之间的简单重复与相互冲突。其三,就实践而言,教师在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横向整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必须分课程、跨学段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开展交流研讨,不断扩大知识面,做到既瞻前又顾后,且融合不同课程的“四史”内容,牢牢树立跨课程融合意识,并将其扩大到其他教学内容中,从而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横向整合。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系列戰略部署,对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四史”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四史”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教育,而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政治教育,它是青少年成长成才、勇担使命的必修课,也是思政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因此,如何更好地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融入“四史”的相关内容、发挥“四史”的独特功能,应是未来思政课课程改革的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2019-08-15(0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宋学勤,罗丁紫.论“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21(3):73-79.
[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6] 刘力波,黄格.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破解路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2):187-192.
[责任编辑:王妍]
Three-Dimensional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Four Histories”Education into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GUO Qiaoyuna,WU Jianbinb
Abstract: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is a systematic and complex project.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entry point, which has significant time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theoretical quality of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broadening its historical vision and enhancing its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The integration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should focus on the struggle process and spiritual pedigre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difficulties, twists and turns and great leap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great practice and brilliant achievement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world socialist movement. In terms of practice, we should build an integrated “four histories” discipline framework system, innovate the integrated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build an integrated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exchange platform, and integrate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other courses.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dimension of value; dimension of content; dimension of practice
收稿日期:2022-09-01
基金项目:2021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2021464);湖北省社科基金“深度学习——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逻辑与基本经验研究”;2022年荆楚理工学院教研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研究”(JX2022-046);2021年荊楚理工学院重点教研项目“‘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JX2021-029);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汉译传播研究”(21YJA710008)
作者简介:郭巧云(1977-),女,湖北潜江人,荆楚理工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思想史、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研究;武建斌(1980-),男,山西晋中人,荆楚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硕士,主要从事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