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清
[摘 要]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就是要建立以思政课为主导、其他各教育要素共同育人的长效协同机制。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采用分众化教学模式开展思政课改革,可以提高教学针对性,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把完善学校协同育人机制,坚持同质原则和善用“大课堂”“大平台”和“大师资”作为着力点,在具体改革中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建立三级分众化教学体系,以课程教学目标为纲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
[关 键 词] “大思政课”;高职思政课;分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4-0030-04
2022 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方案中强调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这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在于“大”字,“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就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各教育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建立以思政课为主导、其他各要素共同育人的长效协同机制。本文以“大思政课”作为方法论指导和价值遵循,探討“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在高职思政课分众化教学改革中的协同育人作用。
一、“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下分众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要想探究“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下高职思政课分众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首先需要知道“分众”这一词语的含义。
“分众”由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提出,他认为未来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是从整体而广泛的传播优化到分众传播,在分众化传播的过程中将不同的新闻信息及重点传递到具有不同兴趣和利益需求的群体。[2]此时,“分众”这一概念是被应用于传播学领域,它强调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主体根据受众的性别、年龄、职业和需求等采取不同的方式传播信息,以此提高信息传播的效果。后来,分众传播这一理念又被广泛应用到其他领域,其中就包括在教育领域运用“分众”这一概念。
分众教学虽然源于分众传播理论,但实际上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提出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性格来“因材施教”,这其实与分众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分众即区分受众的意思,分众教学实际上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将学生细分为不同的群体,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分众教学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其重点在于如何区分受众,对学生群体进行分众分类。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采取分众化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指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专业和需求等因素,对学生群体进行细分,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的思政课教学,这可以促使思政课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二、“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下开展思政课分众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大思政课就是要紧紧围绕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集中各方力量和各种资源,形成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育人格局。”[3]在高职院校探索思政课分众化教学模式改革其实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的价值诉求是一致的,即如何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实现民族复兴需要的时代新人。
(一)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提高教学针对性的现实要求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仍然以大班教学为主,班级人数多,学生学习水平差异较大,如果采取“大水漫灌”式的教学方式,其实并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可以通过分众分类的方式,把同质学生聚集在一起开展教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问题,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此外,对学生群体进行细分后,也可以更合理地调配师资力量,让专门的教师直接负责某一类具有同质特点的学生的思政课授课,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让教师有针对性地了解学情,制订更加合理的教学计划,这样也可以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二)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必然要求
“大思政课”重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共同发力、协同育人,但是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程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一方面,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不到位,无法有效地在课程中提炼和融入思政元素。另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也缺乏对专业课程的深入了解,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教专业知识体系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在授课时就无法很好地在思政课中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这会导致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犹如两个“孤岛”般缺乏联系和有机融合,不利于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也背离了“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初衷。也因此,可以通过分众化教学模式分别对学生和教师群体进行细分,在分众的基础上加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以及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挥强大的育人合力。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应然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高校在教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底色,重视学生德行的培育。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存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育、轻德育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思政课分众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个体发展为导向,立足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心理需求进行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推动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并且,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因材施教,高职院校思政课分众化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能力+德行”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三、“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下高职思政课分众化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一)以立德树人为统领,完善学校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协同育人机制的形成需要多方合力、协同推进。需要先做好顶层设计、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引领整合学校资源,形成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要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抓手,从政策和制度上给予支持,通过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育人职权、职责范围,确保各部门合作渠道畅通,推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长久、高效、有序地运行。其次,还可以通过激励政策和落实责任监督制度等方式,提高各部门的重视程度和执行配合的积极性,引导党委、团委、教务处、其他各行政单位、二级学院专业课教师及思政课教师共同发力、协同育人。最后,还要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制度畅通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合作、沟通和协作,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的育人机制。
(二)坚持同质原则,用“专业+思政课”的方式分众学生群体
高职扩招背景下,高校生源结构呈现多元化特征,这其实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不同生源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普通统招生源接受过比较系统的思政理论学习,而“3+2”(3年中职+2年大专)的学生及退役军人和社会考生等生源,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知识水平各不相同,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如果不细分而是“一刀切”地进行思政课教学,效果并不会太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相对较多,不同专业的培养方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水平也有差异,要兼顾学生的专业需求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分类。也因此,可以通过同质原则,以专业为切入口对学生群体进行细分,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符合其专业发展和能力培养的“定制思政课”,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三)在“大”字上下功夫,善用“大课堂”“大平台”和“大师资”
“大思政课”的核心在于大,这就要求建设好“大师资”“大课堂”和“大平台”,促使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大思政课”的协同育人的功能。
第一,培养“大师资”。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首先要确保思政课教师师资力量充足。教育部在2020年印发的关于《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当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4]各高校应落实这一规定配齐思政课师资力量。其次,要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通过专业培训、集体备课和教学比赛等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學能力,这样可以为分众化教学改革提供强大的师资支持。最后,明确思政课教师在改革中主导地位的同时,也要善于寻求和利用其他“大思政课”主体的帮助,把他们也作为“大师资”体系的一部分吸纳进来,这包括专业课教师及其他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及全党全社会的帮助。这样既可以丰富“大师资”,也可以在“大师资”的指导下提升思政课的专业性和亲和力,在“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下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第二,建设“大课堂”。要在分众化教学改革中发挥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新课堂的作用。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分众化教学模式改革的主阵地、主渠道,必须建设好思政小课堂。在分众化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可以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等多个角度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其次,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把思政课教学延伸到社会这一大课堂。通过组织社会实践、红色游学,以及邀请业内专家进课堂等方式,展示社会大课堂的育人魅力。最后,在网络新课堂提质培优。大数据、深度学习和智能算法等技术的深入发展为思政课精准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以在专业分众的基础上对学生群体进一步细分,通过在线课程、VR虚拟交互技术等对表现突出、思政课学习意愿强的学生进行培优教育。
第三,善用“大平台”。在思政课分众化教学改革中,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种育人资源和平台。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及其他在线课程平台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运用学习通、智慧树等在线学习软件搜集学生学习数据、分析学情并制定教学计划。此外,还可以利用行业大师工作室、红色博物馆、红色景点等场所开展分众化思政课教学。
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下高职思政课分众化教学改革实施步骤
(一)以生为本,树立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理念,在“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以呵护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价值彰显,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课程改革目标。
第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生为本,在设计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时,都要立足学生的现实需求,立足学生专业所需和个体需求。
第二,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通过“专业+思政课”的方式分众学生群体,为不同生源背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不同水平、不同模式的思政课程,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第三,坚持“大思政”协同育人的教学理念。在进行思政课分众化教学模式改革时,要充分调动一切资源和主体,利用“大师资”“大课堂”“大平台”助力思政课分众化教学改革。
(二)尊重学生差异,建立三级分众化教学体系
要结合学生学情和人才培养方案,立足于高职院校的现实发展需要,以“专业+思政课”为核心,建立高职思政课三级分众化教学体系。
第一,以“思政+专业”为核心,构建分众教学“大体系”。之所以以专业为标准对学生群体进行细分,是考虑到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现实情况。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升,加之学生人数多和场地限制等原因,如果贸然进行分众化教学改革会受到很多现实问题的制约。以专业为圆心开展分众教学更具可行性,是因为大部分高校本就是通过专业来分流学生的,这为思政课分众化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此外,同一专业的学生在思维认知方面也有一定的共性特点,也便于分众化教学的实施。
第二,以知识掌握程度为标准,对同一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在开学前,学校招生处、教务处和思政课教师要共同发力,结合学生生源背景和学习成绩等情况通过测验和问卷等方式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班教学。在这里,要重点关注同一专业不同生源间的差异。一般来说,普通统招生源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好,在教育这些学生时,教师应把重心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使命担当培养上。而“3+2”学生在中学阶段更偏向职业技能训练,其掌握的思政理论知识相对较少,也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应在构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深化其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的培育。
第三,善用大平台,对同一专业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进行深化培养。学生中的领袖人物对学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表现突出、思维活跃、具有领导力的学生,依托网络平台和社会大课堂进行重点培养。
(三)以课程教学目标为纲,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2020年12月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大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高等职业学校课程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5]因此,在这一课程大目标下,要细化不同专业、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教学目标,在既体现专业特色又符合学情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第一,要以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指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把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专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第二,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要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在授课时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3+2”学生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不到位,那么就要重视知识框架的构建,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宜选择过于理论化、深奥的教学内容,可通过情境教学、互动讨论等方式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普通统招生源,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学理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模式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引导学生做实现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于表现特别突出的、具有领袖潜质的学生,则可以通过自主探究、社会实践调查、思政微课比赛和组织、参与红色游学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成为学生中的优秀领导者。
(四)完善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
教学评估和反馈是检验课程改革的试金石。因此要形成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机制,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建立学习档案和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形成过程性评价结果,并通过教学实践和期末测试等方式进一步检验成果。并且,教师还可以加强和辅导员、班主任的联系,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上和思想政治上的表现都纳入考核结果。此外,坚持分类评价,针对不同特质的学生要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要着重看成绩增量的变化,即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后成绩有无进步、思想有无波动、生活中有无践行等。最后,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学生数据库,实时分析学生的动态,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
总之,思政课分众化教学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多方的协同努力,也因此,一定要利用好“大思政课”,发挥其协同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8-10)[2023-0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
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2]王丹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3]夏永林.“大思政课”内涵的多维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272(8):110-114.
[4]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EB/OL].(2020-01-16)[2023-02-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
200207_418877.html.
[5]中共中央宣傳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12-22)[2023-02-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
编辑 王亚青